《洪荒时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洪荒时辰-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抚摸三尺白须,指着黄河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赞同道:“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皱眉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思索片刻,言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幼时喜好周礼,酷爱模仿祭祀礼仪、摆列祭器,年轻时做过路过管理仓库(即“委吏”)和牛羊的小官(即“乘田”),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

    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一向主张“张宫室,抑私门”,所以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结果触怒三桓之中的季氏,不得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一生奔波劳碌,却无诸侯赏识,唯有弟子相随,求问学识。

    六十八岁时,在弟子冉秋努力下被迎回鲁国,虽然被敬称为“国老”,国君与三桓时常请教于他,但是依旧是“敬而不用”。

    当时天下公学把持舆论,只有贵族可以学礼仪,明典籍,孔子率先开始教授私学,以至于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晚年,孔子垂垂老矣,又不得重用,于是专注于修改注释经典,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改《春秋》。

    在改《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

    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

    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

    弟子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

    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因为思及自己出生时有麒麟现世,如今无端麒麟被杀,孔子认为大不详,于是停止修改《春秋》。

    并写下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此乃“获麟绝笔”之典故是也。

    不久,其长子孔鲤早逝,哀而成疾,与世长辞。

    临死前悲呼“太山怀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弟子子贡守灵六年,门人弟子聚集坟冢之处守孝,筑室而居,号称“孔里”

    周天星辰抖动,万物悲鸣,孔子羽化而成仙头顶《论语》、《春秋》、《礼》、《乐》,手持丹书铁卷,巍巍浩然正气流露,脚踏一泓清波前往火云洞,拜谒三皇,成就圣贤之位。

正文 第四百章 开辟道场 出函谷关

    。66721。()    “仁,亲也。”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上下相亲谓之仁。”

    “温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浩浩荡荡三千里至仁至爱清气汇聚成一股洪流,茫茫无边,不知其宽,弥漫天地,随着孔子抑扬顿挫的念诵《诗经》而不断掀起朵朵浪花,气象万千,袅袅不断。

    势连天界,名号火云;青青翠翠的乔松,龙鳞重叠;倚猗挺挺的秀竹,凤尾交稍。丹壁上更有些分分明明的金碧影,低涧中只见那香香馥馥的瑞莲花;洞府中锁着那氤氤氲氲的雾霭,青峦上笼着烂烂缦缦的烟霞。

    碧水跳珠,点点滴滴,从yu女盘中泄出;虹霓流彩,闪闪灼灼,自苍龙岭上飞斜。

    真个是福地无如仙境好,火云仙府胜玄都。

    袅袅读书声响彻天地,远远望去,但见一须发皆白的老者,头顶书卷,手持一铁卷,摇头晃脑,诵读治国经纶,诗书礼仪,兵法韬略,脚踏一波清泓,浑身上下浩然正气流露,仁爱之气荡涤寰宇。

    水火童子手持花篮,行径在山涧之中,不时听闻这朗朗悦耳的读书声,皱眉疑惑道:“这气息浩然正气流露,清泓踏波,仁爱之气荡涤寰宇,纯正清澈,中正平和,满含耿耿忠心,为民请命之赤胆忠心,怎么在三界之中从未听说过有这号人物?”

    正摇头晃脑,皱眉思索间,闻听九天青云之上传来朗朗读书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抬头一看,只见一鹤发童颜、白须三尺的老丈手握一铁卷,却是书卷气息十足,浩然之气流露,头顶书卷,脚踏清波,衣袖翩飞,飘然而来。

    “那老头,你可知此处是什么地方?此乃上古人族三皇居所,岂是你能来的地方?速速离去,莫要触犯圣颜。”

    孔子一听这脆生生的呵斥声,停下诵读,脚下清泓翻转,上前双手抱拳道:“启禀仙童,老夫乃人族后学末进孔仲尼,闻圣贤之书而得道,久闻人族三皇五帝之功德,今日来此,却为瞻仰三皇容颜而来,望仙童通禀一声。”

    “呀,这练士气修道,不外乎修炼元神,修炼肉身,修炼左道,居然有人能够读书而成道,真是稀奇,啧啧。”

    水火童子啧啧有声,围绕孔子转了几圈,似乎想要看其有没有三头六臂,居然能够读书而证道。

    孔子无奈不已,自己天赋异禀,只怕人族之中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三皇也比不得,每日诵读圣贤书,不曾修道,却不想死后,竟然能够羽化而成仙,不渡雷劫便可证道,当真是得天独厚。

    “童儿还不快快引进客人来”

    一阵仙音响起,威严厚重,却又不失和蔼、慈祥,祥云滚滚,瑞霭重重。

    水火童儿知道乃是大老爷吩咐,不敢怠慢,绷着小脸,规规矩矩拿着拂尘,挎着竹篮带着孔子入了火云洞。

    火云洞云生八处,雾起四方,挺生秀柏,屈曲苍松。

    一路走来,只见得:芙蓉峰龙聪,紫盖岭巍峨。百草含香,味炉烟鹤唳;踪上有玉虚之宝,朱陆之灵台。

    舜巡禹祷,玉简金书;楼阁飞青鸾,亭台隐紫雾。地设名山雄宇宙,天开仙境透叁清;几个桃梅花正放,满山瑶草色皆舒。

    龙潜涧底,虎伏崖前:幽乌如诉语,驯鹿近人行。白鹤伴云栖老桧,青鸾丹凤向阳鸣;火云福地真仙境,金阙仁慈治世公。

    孔子不敢多留恋美景,随着水火童子来到一处殿堂,不见雕琢,只是看着全然是一自然形成的山洞。

    藤萝掩映,僻静无扰,一方青石安放,三位尊驾端坐其上。

    孔子观之,见三位圣人,当中一位,顶生二角,慧目光华四射,璀璨不可直视;左边一位,披叶盖肩,腰围虎豹之皮,长生造化清气在头顶结成一株长生不老瑶草;右边一位,身穿帝服,威严有度,虎目四顾。

    不敢践越阶次,只得倒身拜言:“弟子孔仲尼,德行浅薄,上天垂怜,得以身死而羽化,不渡天劫而成仙道,仰慕三皇五帝之功绩,特来拜见,悉听教诲,望三位圣人不吝赐教”

    孔子诉毕,但见那伏羲圣皇听后,连忙起身,上前托起孔子,称道:“师弟不可如此多礼啊。”

    一声师弟,让孔子傻了眼,眼前之人乃是三皇之首,天皇伏羲,上古之时曾教化人族,功德无量,亿万人族歌颂三皇五帝之功德,如今这样的人物竟然称自己为师弟,却是让孔子心中惶恐。

    “弟子当不得圣皇如此称呼,弟子乃后学末进,怎敢与圣皇比肩,莫要折煞弟子。”

    孔子急忙还礼,心中惶恐不安,头颅低垂。

    伏羲一见,面带笑意,说道:“你被吾师收录门墙,自然是吾师弟。”

    “弟子生前不曾拜人为师啊?”

    孔子满面疑惑,不解的望着伏羲。

    伏羲见此,知晓其不知自己老师是谁,轻开金口,解惑道:“你手中所持铁卷,带我太初一脉仙气,其中包罗万象,诗书礼仪,治国经纶,兵法谋略,浩然之气流露,况且你脑中有吾师印记,其中有吾之一脉相传的修道之法,难道你不知?”

    孔子一听,看了看手中的铁卷,说道:“这手中的铁卷乃是弟子出世之时,自天而降,落入弟子怀中,脑中藏有万卷书,那修道之法,却是不曾研习。”

    伏羲听后,笑道:“有此铁卷在此,却是证明,你乃吾太初一脉弟子,是为吾之师弟。”

    孔子震惊无比,眼前之人乃是三皇之首,自己不过是人族后学末进,如今竟然成为伏羲圣皇的师弟,这让从小饱读圣贤书,知礼仪的孔子一时难以接受。

    伏羲细看孔子,观其浑身上下却是浩然之气加持周身,仁爱之气萦绕身躯,却是知道这师弟的身份一时让其难以接受,劝解道:“吾太初一脉恩师,乃是人族圣父,青辰圣人,你今被恩师收录门墙,却是太初一脉弟子,这是不变的。”

    孔子听话,心中震惊无比,心中剧烈翻腾,五味陈杂,良久过后,叹息一声,对伏羲一拜:“拜见师兄。”

    伏羲听后,哈哈大笑,拉起孔子的臂膀,落座蒲团。

    随后,三位圣皇与孔子细细相谈一番,心中皆震惊孔子读书而成道,啧啧有声,稀奇不已。

    在火云洞耽搁一段时日,孔子告别三皇,思及自己已经成仙证道,却是需要开辟一道场,安身立命。

    只是天庭所在不是其所喜,正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于是循着三十三天,在第十七重天宇‘元载孔升天’停下云光。

    “虽然天宇重重,高不可及,愈往上,轻灵之气越发充盈,对于练气士而言,可谓是洞天福地,只是我儒门一脉,不在练气,却是无需如此。况且此重天宇号称‘元载孔升天’,与我之机遇颇有暗合,此乃天数,合该在此开辟道场。”

    孔子肃然,朝东海一拜,朝天一拜,朝万民一拜,敬天为民,头顶《论语》书简徐徐展开。

    “仁者必有勇”

    轰,天地震动,空间震荡如潮。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一步踏出,天崩地裂,大地裂开,裂缝大如鸿沟,天光初现,雾霭始霁。

    “夫民,神之主也”

    骇人听闻,天地有感,神仙震怒,万民振聋发聩,大陆浮现,正气长存。

    天庭威压袭来,迫使空间不稳,开始变形。

    孔子屹然不惧,九尺身高傲然挺立。丹书铁卷巍峨放光,大气凛然,正气长存。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砰,凌霄宝殿内昊天玉帝口吐鲜血,神情萎靡,面如金纸,越发骇人。

    “匹夫,如此欺我。”

    “陛下息怒,此人天命在身,我等不可小视,还需徐徐图之。”

    威严端庄,头戴金簪,凤袍加身,母仪天下,瑶池金母,天庭女主。

    秀目微瞥,异彩连连,不知所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雷霆一击,玉帝颤抖,不发一语,只是恨意未曾消减,反而火上浇油,越发炽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嗯?”

    玉帝疑惑,王母窃喜。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此人有大德,陛下不凡招安”

    西王母眉开眼笑,劝慰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性格坚韧,内心有原则,况且是圣人弟子,不能轻举妄动啊。”

    玉帝恨道。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道场浮现,鬼斧神工,不见亭台楼阁,不显雕栏玉砌,唯有茅屋一座,草席一张,典籍数万,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话音刚落,山峦迭起,层层叠翠;飞瀑直流,叮咚作响。

    假山座座,池塘莲开,生气盎然,近乎于道。

    “善哉,善哉,当为‘春秋阁’”

    言出法随,茅草屋顶悬浮起一石匾,银钩铁画,正气凛然,巍然曰:“春秋阁”

    孔子满意地点点头,手握书简,头顶丹书铁卷,脚踏丹青而入。

    先生入了草屋,席地而坐,环顾四周,闻着熟悉的书卷气,心情舒畅。

    看着外面浓浓的雾气,毫无规章制度,聚散无依,喟然长叹,抖一抖书简,飞出“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十二字。

    这十二个斗大字符,微光闪闪,渺小如萤火虫,然而气象浩然、恢弘、博大,散发着让人心生敬畏的气息。

    围绕‘春秋阁’一圈,布下儒门“仁阵”,护卫殿堂,传承儒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