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事结束后,清廷有旨,将胡林翼补缺。然后以道员使用。
  文宗即位以后,诏令大臣推举可以委以重任的司道以下官员。曾国藩推荐了江忠源等人,吴文镕则不仅推荐了江忠源,还推荐了胡林翼,贵州巡抚乔用迁也推荐了他的这个属下。
  胡林翼被保荐为代理思南知府。1851年出任黎平知府。
  黎平毗邻湖南和广西,深山里遍布茂密的竹子,义军出没无常,官府派兵追捕,义军便越过省界奔走。
  胡林翼到任后,延请绅民和椎结、左衽等苗民首领,请他们喝酒吃饭,详细询问民情和地势,令村寨相连,修建堡垒,选举乡正、团长和牌长,互相查核,逮捕违法分子。
  这时,广西农民大举起义,环绕黎平西南面的永宁、怀远和融县等地,都有起义军。
  胡林翼招募精壮的勇丁,扼守隘口,实行防堵。他在一千五百多座村寨兴办团练,修建四百五十多座碉卡,连屯相望。他向总督和巡抚上书,请求环绕边界要隘筑堡防御,认为攻击不如防御,用兵不如用民,用民力来自卫,又不如依靠有利地形来卫民。
  黎平郡城过去没有储备,胡林翼劝富民捐谷仓储,以备城守。此后,黎平屡遭攻击,起义军都无法攻克这座城市,就是因为胡林翼在这里练勇和储粮的缘故。
  1853年秋天,瓮安的榔军以抗粮为口号举旗造反,胡林翼用计解散了胁从者,将榔军首领刘瞎幺处死,镇压了这次起义。
  在清廷大员眼里,胡林翼是个难得的干吏,因此一再请清廷派他来对付太平军。
  因此,胡林翼很快就在清廷最为关注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72
  进入10月份,湘军和湖北清军已经做好准备,开始夺取武昌。
  10月1日,湖北清军陆师攻打汉阳关,还没交战,清军就溃散了。李孟群率领水师靠岸,攻击太平军,湘军陆师免遭失败。这时候,水师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10月2日,曾国藩来到金口,召集湘军各路将领在金口会合议事。曾国藩于当天视察湘军部队,登上小军山,了望武昌和汉阳的太平军军营。
  曾国藩根据邹汉章为他提供的情报,对武昌周边的地形和太平军的兵力部署已经了然于胸。他对将领们说,从纸坊到武昌有两条路,一条是洪山大路,另一条是沿江前往花园。他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从金口进击花园,另一路从纸坊攻击洪山。他请大家商量,由哪些部队攻打花园,哪些部队攻打洪山。
  罗泽南从马蹄袖中抽出一份地图,打开来,指着地图说:“贼寇精锐全部聚集在花园。他们环城修筑了九座壁垒,挖了长濠,绵延数里,控制了水路和陆路。只要攻破了贼寇在花园的壁垒,武昌就唾手可得了。我们应派重兵攻击花园贼寇的壁垒,再派一支部队驻扎洪山,互为犄角,防止贼寇绕路逃窜。” 。。

1854年,咸丰四年(23)
当时,塔齐布统领着八千人,罗泽南统领三千人,罗泽南所说的重兵,自然是指塔齐布的部队。但是,塔齐布只管作战,至于到哪里作战,何时开拔,何时停止,都由周凤山说了算。
  大家都看着周凤山。周凤山说,攻打花园,是件难事,请曾大帅增派兵力。
  罗泽南见周凤山推三阻四,奋而起立,说道:“我的部队人数少,不足以对付敌人的精锐。但如果没有人担此重任,我罗泽南愿意承担!”
  曾国藩非常赞赏罗泽南的豪气,便把攻打花园的任务交给他。又考虑到罗泽南兵力太少,便把李光荣的一千名四川勇丁,以及普承尧和彭三元的一千名宝庆勇丁,也交给罗泽南指挥。塔齐布的部队,则从油坊岭前往洪山,扼守太平军的退路。曾国藩自己率领李孟群等人的水师,分为两班,循序推进,控制长江。
  兵力部署停当,湘军部队出发。由哨长谢濬畲为前锋的水师前班行驶中流,经过鹦鹉洲,绕到太平军后方。太平军掉转船头,向下游救援。湘军水师前班分成两翼,抄绕而上,后班则从上游夹击,将太平军的水兵全部击落到水中。
  太平军的战船中,搭着五彩篷的就是指挥船。曾国藩下令,凡是夺得太平军五彩篷的军士,赏钱一百缗。不久,湘军水师便俘获了六艘五彩篷。
  湘军取得鹦鹉洲大捷之后,杨载福派萧捷三的部队为前锋,渡江攻打汉阳,沿着盐关行驶,一路放火,烧毁太平军的两百艘船只。
  杨载福的水师冒着炮火殊死作战,追击中遇到顽强抵抗。萧捷三的军帐被太平军火炮击中,他的面部和手足都严重烧伤。萧捷三不肯下火线,令人将伤口包扎后,继续率部追击,将襄河一带的太平军肃清。
  在陆地上,罗泽南、李光荣和李续宾率部攻打花园。
  太平军有一万多精锐驻守花园,修筑了三座壁垒,一座枕靠大江,一座傍靠青林湖,另一座跨越长堤。壁垒都有深沟环绕,设立了坚固的木栅,重火力有巨型火炮。
  罗泽南根据太平军的防御部署,将兵力分为三路,一路从湖边攻击,一路沿江边攻击,另一路从中路攻击。
  罗泽南下令开炮,轰炸太平军的木城。炮击过后,罗泽南挥师向前,对部队下令:“听到鼓声就前进,握紧枪枝,匍匐蛇行,逼近壁垒,跃起攻击。”部队齐声回答:“遵命!”
  湘军未能摧毁太平军的火力,木垒中发出猛烈的炮火,弹如雨下。
  罗泽南分兵攻击太平军船队,夺得几十艘战船。太平军船队撤走,营内也乱成一团。湘军三伏三进,逼近木垒。李续宾和李光荣跨越壕沟,放火焚烧兵营。
  在蛤蟆矶方面,湖北的清军也发起了攻击。魁玉和杨昌泗的部队冲入土城,放火焚烧草地。
  一时间,长江两岸火光冲天,与长江上的火焰烧成一片,映红了天空。
  杨昌泗的部队追击太平军,到达鹦鹉洲,与湘军水师形成夹击之势。
  战到黄昏,李孟群意犹未尽,继续麾师前进,率领杨载福和彭玉麟的船队,烧毁沿江的九座木栅,进攻鲇鱼套。炮火击中太平军的火药船,爆炸的气浪,把太平军的其他船只一齐掀到空中,太平军战士的尸体也高高抛起。
  73
  武昌攻坚战进行到第三天,曾国藩仍旧命令湘军水师分三路出击,李孟群的水师攻打汉阳朝宗门土城,杨载福和彭玉麟的水师攻打塘角,何越珽率部进攻汉口。
  杨载福的水师将太平军压迫到青山。当时北风劲吹,阻碍了行驶,杨载福下令挂帆西归,随李孟群的船队进入汉口内河,焚烧太平军的一千多艘船只。满江漂浮着太平军官兵的尸体,惨不忍睹。
  李孟群命令水师掉转船头,回攻汉阳,魁玉和杨昌泗的部队,也从上游转战而下,将大别山晴川阁的木垒全部烧毁,于是城外的太平军船只和壁垒全部丧失。
  在水战中,湘军将士已不怕太平军开炮轰击,舢板上的军士们头无遮拦,立在船上,划船徐徐前进。如果有谁低下头来躲避铅弹,大家便会讥笑他,认为是莫大的耻辱。
  湘军水师刚刚建立时,军士们想法设法躲避炮弹,最初提出依照近代兵书上记载的方法,在船上张布渔网、湿棉絮、牛皮和藤牌,效果还是不好,铅弹会洞穿而过。又用竹条编成细鳞一般的席子,将棉絮、皮革和人发密密地覆盖在上面,铅弹的来势更加猛烈。实践表明,种种办法都不顶用。

1854年,咸丰四年(24)
到了实战中,杨载福和彭玉麟等将领提倡勇敢,不要任何遮挡,冒着炮火冲锋。接近太平军以后,对方的炮火失去了优势,而湘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凡是声称害怕炮火的人,都被水师当作胆小的将领。大家认为,这样的水师将领,不等交战,就会带垮军队,必须从水师中清除。
  曾国藩教导军士要心存畏惧,行军作战,十分谨慎,这符合《论语》提倡的“临事而惧”。但这不能一概而论。针对统帅而言,临事而惧是对的,对于前线的军官而言,则是大错特错。
  杨载福和鲍超认为,无所畏惧才会勇敢,谨慎就是胆小。他们是勇敢的将领,亲自指挥部队作战,就能取胜,用别人指挥作战,就会失败。
  曾国藩不是一个好将领,却是一名好统帅。他用别人指挥作战,屡屡获胜,就是因为他很谨慎。他亲自率领部队作战,每战必败,就是因为害怕。
  前线的将领,本来无所牵挂,一旦功名成就,富贵已得,就知道害怕了,害怕了就会失败。陆师如此,水师更是如此。
  湘军的水师,又摸索出一套作战的规律。水战中,为了超赶太平军,小船速度最快。船有三等,有大有小,但如果没有快速舢板,大小船只都会失去作用。
  湘军在每艘船上设置一名哨官,控制船的进退。每艘船都可以独立作战。哪怕一百艘船都撤退了,只剩下一艘船,也可以继续前进。
  水师的辎重有公船承载。暴风掀起波涛,必然会摧毁舢板,这时舢板就需要大船来保护。大船不能作战,快蟹和长龙是用来指挥作战的。战败了,将它们抛弃,将士们乘坐舢板归来。
  这套战法,适用于江河湖泊的作战。至于海上作战,当时的湘军水师无人考虑。他们也认为那是海岛上的夷人所擅长的,泱泱中华大国,没有必要与岛国在海上争锋。
  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观察到湘军水师作战,已经比较顺利,所到之处,无不攻克,无不获胜。船上的军士,常被太平军的炮火炸伤炸死,但只要还剩下一两个人,仍然足以战胜太平军。
  曾国藩此时已经明白,水师比陆师更有获胜的把握,但使用的办法要更加严格。
  根据湘军和太平军双方的经验,曾国藩发现,水师扎营时,要注意拉开距离,小船傍靠陆洲,大船横在中流,特别注意要避开暴风,才不会彼此相撞。
  休战时,军士都要守在船上,禁止他们登岸。船帆、桅杆、船篙、船橹、船桨和船炮,可以随时修制,不予限定。舢板是敞露的,没有篷板,宿营时各自用夹层帐篷遮蔽风雨。军士们又私造长龙船,编为公船,在上面饮食起居。因此,湘军的军容,水师最为壮观。而有了一支水师,部队登陆下水,都很方便,多逸少劳。
  在武昌附近的水上作战中,湘军中谈论躲避炮弹的水师将士,全部淘汰出去了,剩下的都能冒着炮火冲锋。太平军从城墙上看到湘军水师不怕炮弹,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纷纷攀绳下墙而逃。督战的将领每天斩杀几百名逃兵,仍然不能制止。
  74
  湘军在陆地的攻击,仍然由罗泽南唱主角。他率部在江堤上攻打鲇鱼套的太平军营垒。罗泽南忽然发现李光荣的川勇被太平军击退,他隔着溪水无法相救。街口的太平军趁机出兵逼迫,罗泽南所部奋力将太平军击退。
  李续宾率部从江岸回援,奋力砍杀。太平军败溃,向洪山奔逃。
  武昌城内的太平军首领石凤魁和黄再兴,都是文官出身,不擅长军事。他们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强大的攻势,为了保存实力,决定不再固守。
  10月4日凌晨,石凤魁下令打开东北门,率领部队撤走。城内留下几百名精兵,摇旗放炮,佯作坚守,吸引湘军的注意力。
  湘军用火炮向汉阳门和望山门轰击,组织勇猛的军士从偏僻处攀上城墙。留守的太平军连忙撤退,被湘军截杀一百多人。
  李孟群率领部队从保安门进入武昌,直接奔到父亲李卿毂被杀的地方,收拢尸骨,痛哭流涕。手下军士也陪同他哭泣。
  汉阳的太平军还在抗拒湘军水师。杨昌泗率部从南门攀缘绳索和梯子入城,魁玉率部埋伏在西门外的月湖堤上,准备截杀逃跑的太平军。从11点到3点之间,湘军同时攻克武昌和汉阳两城。 。 想看书来

1854年,咸丰四年(25)
塔齐布听说罗泽南的部队攻克了花园,对周凤山嚷道:“罗君一介书生,能以少胜多,我堂堂武将却躲在这里,岂不令人笑话!”
  洪山位于武昌城的东北面,左边靠近梁子湖,右边隔着汤孙湖,是一块绝地。从武昌东北门撤出的太平军,必须从这里通过。
  不久,太平军从城内涌出,塔齐布率领部队在洪山截击,策马冲锋,斩杀太平军的几名黄衣将领。太平军溃不成军,全部奔向洪山背后。
  塔齐布挥军追赶,将太平军逼迫到沙湖塘角湾,许多太平军战士逃到水里淹死,尸体几乎填满浅滩水面。后面的太平军战士踏着战友们的尸体奔逃,到了中流,也被水流淹没。
  塔齐布发现太平军中竟然夹带着小孩,连忙传令抢救,湘军救出二百多名幼童。另有七百多名太平军向湘军投降,塔齐布命令部队将他们或杀或放。
  汉口和汉阳的其余太平军部队,有的已经趁夜上船撤走。湘军攻克武汉,没费多少力气,水师作用显著。从此,湘军水师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武昌下游的太平军听说湘军水师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认为不可与湘军在水上争锋,准备凭借长江两岸的险要阻击湘军,把主力驻扎在田家镇。
  清廷代理湖广总督杨霈在进驻德安的第一天,便听说湘军打了胜仗。过了五天,清廷便接到湖北的捷报。文宗手写诏书,回答湖北的奏报,说他接到捷报后深感欣慰,这样的大胜,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只有兢兢业业,主持国事,向老天祷告,早日将百姓救出劫难。
  清廷任命曾国藩代理湖北巡抚。朝野啧啧赞叹,说湘军是一支劲旅,都指望曾国藩澄清大局。清廷命令他挥师东进,收复金陵,责成杨霈防守湖北。曾国藩以母丧未除为由,辞去湖北巡抚的任命,文宗下旨恢复他的原职,赏给他兵部侍郎职衔,改任上半年刚从湖南调往山西的陶恩培为湖北巡抚。又将不久前任命的四川按察使胡林翼调任湖北按察使。杨霈从德安迁到省城。
  曾国藩辞谢湖北巡抚的任命,是为了试探清廷对他这个汉人领军大帅的态度。文宗果然没有坚持这个任命。倒不是文宗不放心曾国藩,而是他的师傅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从中作梗。
  山西人祁寯藻听说文宗任命曾国藩为封疆大吏,立即请求皇上召见,说有要事禀奏。
  咸丰正在兴头上,一见祁寯藻便说:“发逆造反以来,朕派绿营去剿,总是节节败退。想不到一个在乡丁忧的曾国藩,只练了一批乡勇,便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从今后,朕要命他专任剿匪之事,长驱东下。长江两岸各省督抚都要配合他,万不许作梗掣肘。你看这个构想如何?”
  祁寯藻冷冷说道:“一名在籍侍郎振臂一呼,就能号召乡兵,长驱东下,对国家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吧。”
  年轻的皇帝被师傅的忠告打动了,因此当曾国藩上奏辞谢时,他也就不再坚持,乐得顺水推舟了。
  武昌一役,邹汉章所做的谍报工作功不可没,清廷将他以教授选用,加授同知衔。
  75
  曾国藩进入武昌之后,立刻部署肃清武汉周边的战斗。他派遣魁玉和杨昌泗的部队攻打襄河一带的太平军残部。杨载福的水师驶入汉江,搜索太平军的船只,全部烧毁。
  曾国藩决定补充在北进作战中损失的兵力。他把罗泽南的部将唐训方找来,让他回家乡常宁招募五百人,组成训字营。
  当时清军已进占黄州和武昌县,长江南岸的太平军劲旅,都在毗邻江西的兴国集结,而长江北岸的太平军劲旅,集结在蕲州和广济,都扎营在船舶上。
  曾国藩上疏,陈述自己的进兵方略。他决定派塔齐布和罗泽南在长江南岸攻打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