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月23日,太平军攻打汉口。他们听说清妖总督已经北行,便进占汉阳,沿江修筑壁垒,分兵进入襄河,攻打汉阳以西的汉川和天门,以及汉阳西南的沔阳,也就是现在叫做仙桃的城市。
  2月25日,一支太平军从蕲州向西北推进,占领黄州。另一支太平军从鄂赣边境的富池口西渡到兴国,扩军几千人。
  太平军刚起义时,所向无敌,每当占领省府以后,只是征集财物和粮食,却不征兵。行军途中征调人夫,却不留队,事情完了便将他们遣返,因此部队没有增加兵员。后来他们在战争中减员严重,便吸取失败的教训,吸收当地的起义民众,命令他们驻扎城镇,并收编一些强悍忠实的兵员。石达开和陈玉成率先采用这个办法,使太平军的兵力逐步强盛。
  这支太平军扩军之后,攻占湖北东南角上的通山、崇阳、通城和咸宁,还跨省袭击江西武宁的地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855年,咸丰五年(6)
至此,太平军已经攻占了武汉外围的城镇,随时有可能发起对武昌的攻击。
  在太平军东西夹击之下,湘军在江西北部的处境日益困难。
  江西与湖北的战场,此时已经连成一片,湘军不能顾首不顾尾,如果湖北的清军好歹还能抵挡一阵,湘军攻下九江,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在事实上,曾国藩已无法对杨霈作什么指望。
  湖广总督躲到了德安,湖北的防守,就由巡抚陶恩培主持。
  浙江人陶恩培写得一手好字,但论为官,却是一个庸才。他曾任湖南按察使。太平军第一次打进湖南时,他曾关闭衡州城门,拒绝总督程矞采入内。在湘军靖港大败之后,他打算请求清廷解散曾国藩的湘军。现在,他认为城外的防御有总督负责,城内无须部署很多兵力。城中只有两千名城防军,征来的兵员,走到半路上,听说太平军杀来了,全部溃散。
  他上疏陈述守备情形,文宗命令他不得专保武昌,而不顾汉阳和汉口。文宗知道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围攻九江,闻报太平军控制了武昌外围,对九江的湘军构成了威胁,命令曾国藩派陆师回援湖北,以免腹背受敌。
  李续宾这时提出了一个方案。他知道长江北岸的清军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建议将湘军分为南北两军,夹江作战。他说,可以令塔齐布增募三千勇丁,与九江的五千兵力整合,专在南岸作战。另外挑选大将,率领九江的三千兵力,增募五千勇丁,直奔汉口,在北岸作战。南北两支湘军各自为战,北岸湘军图攻安庆,南岸湘军图攻金陵,这样才能挽回大局。
  曾国藩很赞同他的提议,打算将北岸的作战交给罗泽南,但是由于无处筹得军饷,这个计划没有执行。
  85
  胡林翼当时率领的部队,是湘军中最弱的一支。但胡林翼知道文宗的旨意后,对曾国藩说:“我身为湖北按察使,守土有责,你就派我带兵去增援吧。”
  曾国藩同意他的请求,命他率领二千五百人增援武昌。另派王国才带领三千军士,石清吉带领一千军士,一起从陆路赴援。王国才手下的都司毕金科,深为塔齐布器重,被塔齐布留在江西,没有随王国才西进湖北。
  曾国藩把长江水师也派向武昌。2月18日,李孟群率领水师战船五十艘,溯江而上,援救武汉。
  自然力量也在跟湘军作对。2月20日刮起了大风,吹坏了四十多艘战船,船队已无法作战。曾国藩便命令彭玉麟等人率领八十艘战船溯江而上,号称援救武昌,实际上是到新堤修船。
  援军开走之后,围攻九江的湘军部队,只剩下塔齐布的五千陆师。江西境内,另有罗泽南带领三千人,作为机动部队。
  石达开为了加强九江的防御,派遣贞天侯林启容到九江城内协助防守。林启容足智多谋,不愿消耗兵力,闭门不出。他的上司罗大纲是个急性子,在长江北岸催促他出兵。
  2月22日,林启容禁不住罗大纲的一再催促,率领一千多名精锐,攻打湘军军营。罗大纲率部从小池口渡到江南增援。
  塔齐布派猛将毕金科率部出营,奋力迎击,将太平军引诱到锁江楼。塔齐布命军士挖掘地道,埋设地雷,太平军冲来,湘军引爆地雷,炸死一百多人。太平军不敢恋战,抢着登船,渡江北去,许多人溺死在江水中。罗大纲则率部进入九江城内。
  曾国藩从湖南带出来的兵力本来不多,几经分解,分布在鄱阳湖、九江、广饶和湖北,各处都是兵单力薄,捉襟见肘,表明湘军进入了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
  这时候,曾国藩只能求助于江西的主人。他能不能从江西巡抚陈启迈那里得到慷慨的援助,将决定湘军今后的命运。
  五十八岁的陈启迈是湖南武陵人,与曾国藩同科入仕,有同年之谊,后来两人同在翰林院供职,私交本来不错。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是湖南的地方武装,一应粮饷,都要依赖地方官府。曾国藩想,他率领家乡的部队到江西攻打石达开的太平军,陈启迈这个老乡加同科,应该不会刁难他吧。但是,他没有想到,性情古板的陈启迈拒绝了他的要求。
  3月4日,曾国藩到达南昌,与陈启迈会商,提出为水师添置船炮,要求江西另外建立三营水师。陈启迈拒绝了他的要求。曾国藩只好另外设法筹措资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5年,咸丰五年(7)
他觉得道员刘于浔身手矫健,头脑敏捷,便委任他为这三营水师的统领。湘军的江西水师,就从这里发端。
  曾国藩告诉困在内湖的湘军水师将士,他会与大家同甘共苦,一定要将他们救出困境。
  太平军不仅西攻湖北,还向江西内地推进。他们派部队从都昌南下一百多里,攻打鄱阳湖东岸的饶州。另有一支太平军,从安徽的东流和江西的建德南下一百多里,驻扎在景德镇,向南边的乐平运动。
  湘军为了阻止太平军进入江西腹地,前往阻击。罗泽南率领本部三千人,从南昌绕到鄱阳湖以东,抵抗太平军的攻势。湘军的内湖水师则进驻鄱阳湖南端的康山。
  罗泽南所部抵达章门,太平军已攻占饶州,向东南挺进,又攻占弋阳。罗泽南将所部分为三营,寻找太平军作战。李续宾指挥左营,蒋益澧指挥右营,罗泽南自己指挥中营,唐训方和刘希洛各自率部跟随。
  罗泽南所部于4月份与太平军大战五里亭,攻克弋阳。
  太平军随即东进,攻占广信。罗泽南所部随后追到,在城西乌石山扎营。太平军分三路出击,罗泽南正在指挥部队修筑壁垒,按兵不动。等到太平军疲惫时,才挥军猛击,大获全胜。
  第二天,太平军又出动大部队来攻。这一次,太平军吸取了教训,见湘军不动,他们也不冲锋。相持约两个时辰,罗泽南忽然下令冲锋。李续宾的部将周宽世率部从左路冲向敌阵,为各路部队的先锋。湘军四路掩杀,将太平军击溃,一直冲到城下。
  城内太平军开启东门,慌忙撤走。
  太平军进占广信不过三天,就被湘军击退。湘乡人周宽世升为守备。
  罗泽南挥师向北,追击太平军,又攻克德兴。太平军向西北挺进景德镇,罗泽南领兵追到,太平军撤走。
  此战以后,饶州的太平军向东北方挺进两百多里,到达安徽祁门,又向东挺进六十里,在渔亭遇到浙江清军的抵抗,斩杀清军福建道员徐荣。太平军继续前进五十里,攻占休宁,又向东进三十里,攻占徽州。
  太平军由于有石达开和罗大纲控制九江与湖口,与安庆首尾相守,从这里往东,安徽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的西北部,都有太平军频繁活动。一支支太平军往来于江西和浙江,以及安徽的东流、建德、徽州、歙县、宁国一线。
  到这时为止,太平军占领安徽的庐州已达两年,和春与福济的清军部队驻扎在三星冈。曾国藩的湘军被困江西,对安徽可望而不可及。两支军队分隔长江南北,无法沟通。
  86
  李孟群和彭玉麟奉命率水师增援武昌,到达武昌附近的江面以后,李孟群所部停泊黄鹄矶,彭玉麟所部停泊鲇鱼套。
  胡林翼率领增援部队向武汉进发,还未到达,太平军已占汉阳。胡林翼率部在沌口驻扎,命令王国才所部从长江南岸进驻武昌。
  武昌的守军起初只有两千人。增援部队到达后,城内外守军增加到一万多人。
  杨霈自己胆小避战,却没忘了弹劾别人。清廷根据他的奏报,已将湖北布政使夏廷樾免职。胡林翼升任湖北布政使,李孟群接替他任湖北按察使。
  在湖北指挥作战的清廷高级官员,总督是无法指望了,陶恩培上任才三个月,胡林翼和李孟群刚从江西赶到,大家对于防守之策,都没有成熟的方案。他们只能大致分工,陶恩培和知府多山负责武昌城的防守,胡林翼和李孟群在城外堵防。
  太平军对湘军水师有所忌惮,不敢渡江,从兴国和通山出发,取道青山,抵达塘角,派出一支部队奇袭鲇鱼套。
  4月3日,胡林翼和李孟群对太平军发起攻击,忽见省城起火,哨探来报,原来是彭玉麟的水师在鲇鱼套被焚。他们知道那些战船尚未修好,无力抵抗,连忙率部赶去救援。
  武昌的城墙上,守城的清军看见太平军的黄旗招展,争先恐后地攀绳下城,夺路而逃。城外的部队也跟着逃跑。太平军攀绳而上,进入城内。
  陶恩培见大势已去,跳水自尽。
  多山点燃城墙上面的大炮,打算轰击进攻的太平军,却没有打响。关键时刻,大炮哑了,多山急得跪拜祈祷,再次点燃引线,只有火烟冒出来,却没有声响。多山一气之下,拔剑自刎而死。
  当晚,清军副将王国才率部赶到武昌城下,已是三更时分。他不知道武昌已被太平军占领,见城门已闭,并不下马,带领亲兵,叫开城门,向城内驰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855年,咸丰五年(8)
太平军一开始没有发现这是一支清军,王国才的部队也没有发现城内驻军是太平军。他领着部队来到蛇山下面,太平军才发觉来者不是自己人,王国才也发觉城内都是太平军。双方错愕万分,拔刀对峙,隔了一会,才大声喊杀。王国才想,反正已经进城了,索性杀个痛快,便率领亲兵巷战。
  城内太平军人数不多,而且事出意外,围攻不力,王国才暂时控制了局面。
  城中的居民一直没有恢复营业,到这时已经跑光了。王国才心中焦虑,不知怎么办,便率部杀上城墙,想招呼城外的湘军进城,却没有得到任何响应。
  第二天,王国才率部出城,到胡林翼的军营会师。王国才把昨晚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胡林翼听得心惊胆颤。
  不久,太平军大部队开到,湘军没有机会进城了。胡林翼趁夜悄悄拔营,扎筏渡江,驻扎涢口,收集败兵。
  胡林翼命令王国才屯兵金口,与彭玉麟的水师相依靠,阻遏太平军溯江攻击。
  清军中了解前晚事情真相的人,交口称赞王国才立下了奇功。有些人妒忌王国才,放出传言,说他在路上抓捕了太平军的探子,问出了口令,喊开城门,进入城内。很多人见了王国才本人,听他亲口讲述,才得知事情真相。
  武昌失守后,霆字营统领鲍超因屡战屡败,自请惩处。陈士杰再次向曾国藩力保,鲍超得以解脱。
  曾国藩派到湖北增援武昌的部队,没能挽回清军的败局。这些湘军部队无法从湖北得到军饷,陆师将领胡林翼、水师将领李孟群和彭玉麟等人的部队,全靠湖南接济军饷。湖南发来大量船只、火炮、火药和银钱救援。
  87
  太平军攻占武昌后,曾国藩又从陆师中分兵增援湖北。他给文宗上疏说,他的部队,现在已一分为四。陆师有两支,其中塔齐布部驻扎在九江城外,罗泽南部分击广信和饶州,相隔已有六百多里。水师两支,其中内湖水师由他本人整理,驻扎在鄱阳湖,另一支由李孟群率领增援武汉,驻扎在金口,两军相距八百多里。
  曾国藩纵论全国形势,认为武昌处于金陵的上游,是古来必争之地。从军事常识来说,湘军被困在江西,长江上下游都是太平军,把湘军夹在中间,对湘军而言,决不是什么好事情。他一听说清军丢了武昌,便考虑回师武昌,但又觉得也有难处。
  首先,九江犹如长江的腰部,应该有重兵驻守。如果湘军从九江撤退,那么九江南北的太平军就无所顾忌了,既可以进军江西腹地,也可以向湖北和湖南进军。
  其次,太平军已经攻占武汉,从金口以下,长江江面都被太平军控制。湘军的内湖水师,总不能老是呆在鄱阳湖里。但是,如果乘着春天涨水驶到长江,就成了一军孤悬,上不能与金口的水师会合,下不能攻击安庆的太平军小艇。
  第三,湖南久遭战祸,官库空虚,现在金口的湘军连口粮都供应不上,如果江西的六七千名湘军再开过去,恐怕江西不会再供养这支部队,湖南也无处筹拨军饷。按照惯例,部队长久驻屯不打仗,口粮还可以缓一缓,一旦上了战场,那就不能断一天粮饷了。
  因此,他想来想去,与其行军千里,返回湖北,因军饷匮乏而导致部队哗变,还不如坚守在江西,保全这支部队,时候一到,就派上战场。
  文宗远在京城,读了曾国藩的奏疏,无法决断这件事情,下诏叫他自己筹划万全之策,朝廷不进行遥控。
  当时,湖北、安徽和江西三省,已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主战场。曾国藩处在中段,以自己为坐标中点,审时度势,向清廷提出了他对军事行动的建议。
  他说,从这三个行省的情况来看,朝廷要想战胜太平军,陆路必须有四支劲旅,水路则必须有两支劲旅。
  陆路的第一支劲旅,从湖北的蕲水和黄州一带,向东进军,攻打安徽的太湖和宿松。曾国藩称之为内路劲旅。
  陆路的第二支劲旅,从汉口沿江而下,经过田家镇和武穴,进军小池口,再向东北挺进安徽的望江县。曾国藩称之为外路劲旅。
  陆路的第三支劲旅,在长江以南,从九江往西,进军湖北的兴国和崇阳,再向南进军通城。曾国藩认为,这个地区的会党,总是与太平军联合,是太平军的一个兵源,因此清廷要控制这个地区。曾国藩将这一路称为西路劲旅。

1855年,咸丰五年(9)
陆路的第四支劲旅,从湖口向东推进,进军饶州和安徽的池州、徽州与宁国。曾国藩认为,这些地方都是太平军进入浙江的要道,因此必须控制在清廷手中。曾国藩将这一路称为东路劲旅。
  在这四路当中,那一路最为重要呢?
  曾国藩说,长江北岸的黄梅和太湖,前临大山,后枕潜山,这座山绵亘几县,屏蔽了舒城和庐州,是太平军必争之地。南岸的池州虽然贫瘠,但大通镇和殷家汇却是水陆交通的要冲,向东南可以进击徽州和浙江的严州,朝东北则可以屏挡芜湖,也是太平军必争之地。所以,南岸以东路最重要,而西路次之。北岸以内路更重要,而外路次之。
  水师的第一支劲旅,从武昌向湖口推进,曾国藩称之为上一支。
  水师的第二支劲旅,从宿松的小姑山出发,越过芜湖以北的东西梁山,进军芜湖与金陵之间的采石矶。曾国藩称之为下一支,可以与清军的红单船相接。
  曾国藩说,这两支水师,各自独立成军,可以免除首尾不顾、腹背受敌的危险。
  从中原的大形势着眼,则长江以北,比长江以南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