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取远距离包围迂国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

8 月初,根据这一战略意图,第四野战军决定兵分三路,直捣湘西、湘南及广东敌人的巢穴。

西路,由程子华、萧华率十三兵团主力,沿芒江、黔阳方向前进,直插广西柳州,切断白崇禧集团西退入滇或入黔之路;中路,由第十二兵团司令萧劲光率兵团主力及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一部,待西路军行动后,在衡阳、宝庆地区展开攻击,寻歼白崇禧集团主力,尔后进入广西,解放广西全境;东路,由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政委赖传珠率兵团主力,在二野第四兵团的配合下,南下广东,解放广东,尔后西进广西,与西路军达成规模巨大的“钳形包围”。

8 月4 日,第四野战军部队兵临长沙城下。

在中共地下党长期策动和解放军强大压力下,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主席程潜及第一兵团司令、长沙警备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

程潜、陈明仁的起义,使白崇禧仓促构筑的“湘赣边防线”迅速瓦解,为第四野战军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9 月13日,程子华、萧华率四野第十三兵团由常德出发,担任野战军进攻的左翼,分两路沿湘川公路和资水前进。将士们不顾饥劳路险,在湘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急速前进,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连克湘西南重镇沅陵、溆浦、辰溪,直逼芷江。

芷江,是白崇禧新构筑的“湘粤联合防线”的左翼主要支点,是湘、桂、黔三省门户。程潜、陈明仁起义后,白崇禧在该处成立了伪湖南流亡政府,并以第十七兵团驻防。

10月1 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时,第四野战军之十三兵团开始向芒江外围展开攻击战斗。10月5 日,十三兵团解放湘西南重镇芷江。

四野西路大军直取芷江的同时,担任东路左翼进攻的第十五兵团和二野第四兵团亦在湘粤边境突破敌人防线,分数路进军广东。

9 月30日,在东西两路顺利出击之后,担任中路进攻的第十五兵团和二野五兵团一部也开始行动。十余万解放军将士以排山倒海之势直趋衡阳、宝庆。在不到两天的时间中,敌军外围据点被扫荡殆尽,衡阳、宝庆的敌军主力全线动摇。10月3 日,四野十五兵团和二野五兵团各军齐头并进,与在衡宝公路以北进行防御的国民党军形成对峙局面。

“共军要与我在衡阳、宝庆间决战?”

白崇禧一看解放军摆出的这个阵式,知道利害,情急之中,号称“小诸葛”的他亮了一手不凡功夫,让林彪见识了一下他的“障眼法”。

10月4 日,在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关于白崇禧部兵力频繁调动的情报不断传来:“3 日,位于衡阳的白部第七军,位于耒阳的第四十六军沿衡宝公路西进。4 日,位于广东乐昌的第四十六军、郴县的第九十七军陆续北上。这样,至目前为止,加上原在衡宝线上的敌五十八、一○七、七十一和十四军,白崇禧在衡宝公路百余公里的地段上猬集了近七个军的兵力。”

“白崇禧要干什么?”按照野战军的原定方案,东、西两路率先出击,在广西对湘南的白崇禧部达成合围,然后,以中路军予敌主力以大量歼灭。

可是,眼下,东、西两路正在攻击前进,战役上的合围态势并未形成,而白崇禧又在四野中路军的当面集中了七个军,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式。

假如白崇禧是以进为退,那么,四野部队按原计划行动,中路军迅速出击,乘敌调整部署的时机,一举插向白崇禧部署纵深,将其包围分割,即使无法将其一口吃掉,也可以拖住,为东、西两路合围赢得时间。如此一来,在湘南一战解决白崇禧集团,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如果白崇禧不是虚晃一枪,真要与解放军决战,那么,当四野部队发起攻击时,国民党军队决不会轻易后退,其在广东、广西的援军也会北上。于是,在局部战场上便会出现白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而第四野战军中路的四个军没有必胜的把握。还有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让中路军暂时停止前进,以现有之兵力再加上增援而来的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再待西路军第十三兵团进至衡宝侧后之时,同时展开攻击,这样便可以万无一失,稳操胜券。

可是,这一方案也有风险。假如白崇禧真是以攻为退的话,那么,解放军部队将会坐失歼敌良机,无法实现在湘南歼灭白崇禧集团的任务。

各种可能都有,各种理由都成立,当失败与成功的概率难分伯仲时,充

满风险的决策就成为最痛苦的事情。

林彪沉默良久,权衡再三,终于作出决定:“为稳妥起见,准备与白崇禧集团主力在衡宝地区决战。”

10月5 日,两份特急电报从武汉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传到了位于长沙的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手中:各部即在原地停止待命,严整战备以待我兵力之集中。

如敌向我大举进攻时,各部可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以一部抗击敌人,主力后移。

担任西路作战任务的第十三兵团亦接到电报,命令程子华、萧华率部停止南进,由芷江、会同转向宝庆、祁阳,准备于衡宝地区寻敌主力决战。

林彪此举的意图是:以西路军之一部,达成对衡宝地区的东西合围;以中路军四个军,会同二野五兵团主力,从正面展开攻击,与白崇禧决战衡宝。

正当双方调动兵力,调整部署之时,一个纯属偶然的事件,导致了战局出现戏剧性变化。

10月5 日,当林彪命令中路和西路各军停止前进,转入决战准备时。担负中路军先头部队的第四十五军一三五师,由于没有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仍大踏步挺进,并于5 日夜在衡阳西北越过衡宝公路插入敌人侧后,进至宝庆东南地区。6 日,该师楔入敌后,在灵官殿地区与白崇禧部四个师激战一天,站稳了脚跟。此时,白崇禧已开始向第四野战军的东、西两线展开反击。

正当反击不利、出师未捷之际,解放军一三五师当胸插了一刀。中路军按兵不动,西路军疾速东进,防线正中又被捅了一刀,白崇禧一时对林彪的“部署”大感疑惑。于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白崇禧于7 日凌晨下令全线南撤。顿时,决战的“底气”全无,数十万大军一路逃奔向两广。

针对白崇禧的全线突然撤退,林彪当即命令中路正面四个军全线出击,分别沿衡阳、耒阳、零陵方向加速前进;令西路军抢占武冈一线,堵截白崇禧的西退之路。一场大规模追歼战在湘南地区展开。

10月8 日,第四野战军解放湘南重镇衡阳。

当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正率领部队南进歼敌时,他接到了新的任命,有幸成为年轻的共和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员。衡宝战役后,第四野战军主力如雷霆万钧之势,直下广西,横扫退踞广西的白崇禧残部。至12月10日,共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部28。2万余人,胜利地解放了广西全境。

1949年12月中旬,横扫粤桂的两广战役还未结束,中央军委便将解放海南岛的任务赋于第四野战军。

12月14日,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收到了林彪签署的命令:根据中央军委部署,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由邓华率十五兵团机关,统一指挥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三军,并配属加农炮二十八团、高射炮兵一团及其保障分队,在琼崖纵队配合下,准备解放海南岛。

解放海南岛可能是第四野战军在中南地区追歼国民党军的最后一仗。

然而,渡海作战对在陆上陆战悯熟的指挥员邓华来说,确实是个新问题。

水文潮汐、越海航渡、突击上陆等等,这些在陆上作战根本无需考虑的因素,在渡海作战中必须认真加以考虑和解决。10月24日,第三野战军之第十兵

团,在未进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渡海作战,招致了金门岛登陆战的失利。

眼下,自己要指挥攻占的海南岛,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要较金门作战复杂得多,因此,海南岛登陆作战也就比金门岛登陆作战困难得多。

早在一个多月前广东战役正紧张激烈进行之际,邓华就已经得知自己的部队将担负解放海南岛的任务。10月14日,中央军委在发给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的电报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四兵团应乘胜向粤西南追击,占领并歼灭逃至高要、新兴等县之敌,使第十五兵团易于攻取海南岛。”

海南岛又名琼崖,是中国的第二大岛,位于南海北部,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海峡宽11至27海里,全岛面积3。4 万平方公里,是南海北部通向北部湾的咽喉和华南地区的海上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从军事地理角度来看,这个素有“南中国海门户”之称的中国第二大岛,是比较便利于长期防守的。岛的中部为五指山和黎母岭,山脉绵亘,丛林茂密,易守难攻。岛上濒海地区,多为丘陵与平原,便于部队机动防御、调遣兵力。特别是那旖旎的热带风光与气候,足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料,便于大部队长期生存。还有那一日数变的海峡潮流,流向无定,经常变换,更增添了渡海作战的困难。

两广战役结束后,原国民党琼崖保安司令薛岳,便将撤到岛上的余汉谋部和陈济棠部收集在一起,拼凑了一个海南防卫总司令部。下属计有陆军5 个军19个师、特种兵一部;海军舰队一个,各型舰船50余艘;空军4 个大队,各型飞机42架。其总兵力达10万余人。保安司令薛岳依仗着海空军优势,组成了环岛立体防御,并以其字命名为“伯陵防线”,准备长期固守,屏障台湾。夺取海南岛牵动着最高统帅的心。1949年12月18日,远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参加中苏最高级会谈的毛泽东,电示四野司令员林彪: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4 、5 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立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因为潮水需12小时后第一次载运船只方能返回运第二次,而敌可用海空军切断我之运输,故非选择时机一次载运一个军渡海登陆,并能独立攻进,建立基地,取得粮食,便有后援不继,遭受重大损失之危险。

邓华看着野战军司令部转来的上述电报,思考着如何展开各项筹备工作。最使他感到困难的,是无法解决渡海工具。毛泽东在电令中说,至少要集中运载一个军(4 、5 万人)的兵力,并携带三天以上的粮食,在敌前登陆。

可是,眼下,既没有海军的舰艇运送,又没有空军的飞机实施空降,就连最原始的渡海工具——木船,也寥寥无几。几万人连同他们的装备弹药粮食,何以为渡呢?1950年1 月10日,毛泽东再次电示林彪:请令邓(华)赖(传珠)洪(学智)不依靠北风而依靠改装机器的船这个方向去准备,由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用大力于几个月内装备几百艘大海船的机器,争取于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然而,改装机帆船谈何容易!

首先是数百艘船的发动机如何筹措?大陆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已遭严重破坏的中国机械制造工业,根本无法提供几百台船用发动机,到毗连广东的香港去买,一是没有那么多钱;二是即使有钱,港英当局能够允许将那么多发动机运往内地吗?

其次,就算有了发动机,凭现有的技术力量,要想在短时间内改装那么多的机帆船也并非易事。

显然,这个方案不现实。

在各种方案的酝酿中,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提出了利用木帆船渡海,打敌立足未稳的方案,并上报军委。几天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意用木帆船渡海作战的方案。1950年1 月下旬,为配合第四野战军渡海作战,海南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从海南岛偷渡前往广州,联系配合解放大军渡海作战的事宜。

1 月25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等,听取了符振中的汇报。符振中介绍了琼崖纵队的兵力和国民党军的布防情况,敦促大军尽快渡海,他还特别转达了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的建议,即乘敌人防线不严密、军心混乱之机,先将一部兵力愉渡上岛,以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

叶剑英、邓华等认真倾听着来自海南岛的第一手情况,仔细询问了符振中愉渡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经过。终于,两个多月来关于渡海作战的最佳方案在最高指挥员心目中逐步明朗起来。2 月1 日,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渡海作战会议,在广州市繁华的东山区绿荫丛中一幢漂亮的别墅里举行。一个多月前,这幢别致的小洋楼还是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吴铁城的公馆。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的司令部。参加会议的,除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及兵团其他领导外,还有担任作战任务的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四十三军军长李作鹏和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参谋长符振中等。会议上,邓华以敏捷的思维干练的语言,向诸位将领介绍了敌情、决心和方案。邓华说:“薛岳,是国民党将领中的死硬派,曾长期与我军作战,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此人指挥能力较强,对海南岛守敌有相当的控制能力,而且,奉了蒋介石的死命令,准备凭借海南岛顽抗到底。因此,海南岛不存在和平解决的条件,只有以战斗方式来解决。”参加会议的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插话:“渡海作战,不同于陆地作战。在陆地上进行攻防作战,打不好可以调整部队重来。可是,在渡海作战中,成败与否,只能有一次机会。搞得不好,不但不能解放海南岛,部队还会葬身鱼腹,历史将不会给我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当然,渡海作战,对你邓华和在座的诸位来说,对于整个人民解放军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希望你们发扬敢打必胜的精神,战胜滔滔大海!”

接着,邓华向参加会议者宣布了渡海作战的方针:“海南岛登陆作战,采取分批偷渡与大规模强渡相结合的方针,奇正用兵,双管齐下。为此,要求第四十三军和第四十军,迅速完成渡海准备,先期实施小规模分批偷渡。”

邓华着重就先期偷渡问题作了说明:“小规模偷渡,是乘木帆船,可以伪装成渔船,利用夜晚顺风顺潮顺流

的机会,一个晚上的航程即可到达。上岛后,有琼崖纵队接应,从岛上敌人防御薄弱的两侧楔入,坚信是可以成功的。“叶剑英最后说:”根据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同志的建议,我们拟派小部队先期偷渡上岛的方案是正确而稳妥的选择。先期实施偷渡,对于琼崖纵队来说,是增强了接应大军上岛的实力;而对于战役的发起者来说,则是为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2 月12日,仍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发回电报,同意四野十五兵团的先期偷渡方案。

3 月5 日黄昏,阵阵东北风扫过琼州海峡,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海水。在雷州半岛徐闻县西南的灯楼角海岸边,四十军军长韩先楚率领他的军、师指挥员们聚集在海边,为先期偷渡的部队送行。

下午7 时,当天色微微转暗后,实施先期偷渡的四十军一个加强营共800 人,分乘14只木帆船,开始拔锚起航。

午夜12点,该营发回第一个电报,称:“风向好,船速快,一切顺利!”

凌晨3 点多,该营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