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由廖世承、陈鹤琴编著的《测验概要》发表,在其姊妹篇《智力测验法》的基础上,该书的内容更为全面和实用,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和编制适合中国儿童特点的测验,“书中所举测验材料,大都专为适应我国儿童的”《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65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全书分绪论、智力测验、教育测验、测验实施方法、普通统计及列表法、编造测验方法等二十一章,为“对中国学者开展测验工作以来所取得成绩的一个全面总结”,被教育界誉为“测验最简便的用书”,也成为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所编制测验中的经典之作。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第27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1931年6月,陈鹤琴与艾伟、廖世承、陆志韦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一 儿童心理之研究(1)
1920年12月26日凌晨 2时9分,陈鹤琴的长子在南京出生。他给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鸣。一鸣刚出生后2秒钟就开始大哭,延续10分钟,以后就是间接的哭;45分钟后,一鸣哭累了,开始打呵欠;12小时后,这个新生的男婴撒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泡尿。陈鹤琴一边望着自己的“杰作”,一边拍照、作记录,妻子则在一旁当助手,将他们的“杰作”哄好、照料好。他觉得很有趣,摇篮里的男孩,头颅还很软,皮肤带些红色,四肢能动,两腿向内弯曲如弓形;一对秀气的眼睛闭着,用灯光一照,眼皮就能皱缩动弹;一张可爱的小脸像含苞的花蕾,用手轻抚,细嫩的眉间就会皱缩一下;粉红色的小嘴,用指头触碰,薄薄的上唇就会嚅动。直到第8天晚上,喂好奶后,男孩会笑了,先是闭着眼睛微笑,然后睁开眼睛微笑。在男孩睡着的时候,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笑、哭等各种神情。
尽管时值严冬,窗外一片凋零,而陈鹤琴的心中却是春光一片,幸福无比。他知道,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在中国尚无先例,他要带着自己的“杰作”去实现志向和理想。可以说,陈鹤琴的工作是与幸福和快乐联系在一起的。他已经深深感到,自己将终生与儿童相伴。因为,他爱儿童,儿童也喜欢他。
陈鹤琴对一鸣的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下来。他将一鸣在各种场合、环境中透过表情、动作等反应表现出的生理、心理特征予以对比、研究,以求得出结论。
现摘录其中三例:第179天
(59) 这天晚上,父母外出,起初他同两个堂兄玩玩,过1点半钟后,他就要母亲,大哭不已,父母在9点钟回来的时候,他仍旧放声大哭,见了父母,他就不哭了。这恐怕是两种缘故,第一,饥饿,第二,他不见了最亲爱的人。《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6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第226天
(73) 喜欢在外游玩:他祖母时常抱他下楼到外边玩耍,今天他抱在祖母手里看见楼梯,身子向着楼梯就要下去,他祖母特意转身向房里走,他就哭了;再抱向楼梯他就不哭,后来抱他下楼去,就很开心了。这里可以表示他:①知道方向。②喜欢到外边玩去。③记得从楼梯可以出去。④意志坚强。《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6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1岁4个月
第66星期
(155) 他知道火炉是热的:有一天早上他手触着没生火的冷火炉,就缩手在衣裳上擦着,他的意思是以为火炉是有火的。这里有几点:①他把火炉同“热”联系起来。②小孩子容易患错觉的毛病。③他以为手上的热可以擦去的。这种动作他并没有看见人做过,人也没教过他,大概是自然发生的。《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7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陈鹤琴的观察与实验工作,进行得既专心致志,又情趣盎然。他天天亲自给一鸣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妻子俞雅琴和母亲陈张氏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与“成果”。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的朋友郑晓沧和夫人常来陈宅走动,他很得意地将这些资料拿出来与老友分享。从1921年起,陈鹤琴陆续在《新教育》、《教育汇刊》、《心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儿童的好问心与教育》、《我对儿童的惧怕心之研究》、《研究儿童知识之方法》、《儿童研究纲要》、《儿童的暗示性》等文章,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1925年,他的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大学丛书,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印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儿童心理之研究(2)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陈鹤琴早期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瑞士儿童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于1774年对自己的三岁孩子进行为时约一个月的连续观察,用日记法作观察记录,并发表了《母亲必读》。在中国,陈鹤琴是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中的教育家。他所做的文字、摄影记录并阐明了幼儿的动作、好奇心、模仿力、游戏、言语能力、记忆力、想像力和知识、能力、思维发展的特征及其意义,作为第一手资料,成为他日后对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游戏和玩具、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研究、论述的重要佐证,他也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和“中国幼教之父”。
在陈鹤琴的研究中,采用了照相的方式将儿童的“笑”、“快乐的表示”、“要的表示”、“不要的表示”、“怒的表示”以及“问语”等记录并保存,因而成为一种有系统的研究。他更希望舶来诸如录音、电影等更先进的手段提高研究的质量。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陈鹤琴大量采用了欧美科学家、心理学家、儿童学家杰克斯、霍尔、鲍德温、普莱尔、汉弗莱、詹姆士、比奈和推孟等人的实验数据,用统计、数学和心理测验等多种科学方法解释、说明儿童期生长发育的种种现象和规律。在研究的方法上,陈鹤琴认为,自己所采用的“直接观察法”比国外科学家所采用“问答法”等间接方法更为直接、有效。他对自己的老师克伯屈的一些结论也提出了异议。
除了对自己的儿子进行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将与自己住在一起的两个侄儿也作为观察和实验的对象。他把每日侄儿们所提的问题记录下来,一共记录了270天,共357句。他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侄儿们问一句,他就抄一句,就连吃晚饭时也照记不误。晚餐后,他与侄儿们一道读书阅报约一个半小时,侄儿们有问题,他就随手记下。侄儿们问他:“小伯,你记下来有什么用呢?”他笑而不答。时间长了,侄儿们再提问题时,他凡是能回答的,则详细解答,不能回答的,就教孩子们去问他们的老师。陈鹤琴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也使他们的知识渐渐长进。
关于为什么要研究儿童心理,陈鹤琴认为,从研究心理方面,在未达学龄的时候,儿童的心理正在发生,正在养成。凡研究一事,我们必须探求其发源与成因才好。从实施教育方面,未达学龄的时期,从心理上看来,是养成习惯的基本时期,也是树立人格的基础时期,若于此时不加注意,不加良好的教育,听任自流,等他大起来就不容易感受良好的教育了。
《儿童心理之研究》通过对一鸣成长过程中生理、行为、心理、情绪等一系列事实的详尽记录和实验,并对比动物与人类从胚胎期到生命期的特点,“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5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陈鹤琴试图阐明儿童期的重要性:●教育在儿童期具有重大意义。儿童期是可塑的。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另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陈鹤琴说,初生的婴儿不像小鱼小鸟,鱼、鸟的各种活动可以说是生来就能做的,我们人的活动大部分是生后学来的。儿童的身体脑筋都要渐渐地发展,儿童的道德要逐渐涵养,儿童的谋生能力也要渐渐地储蓄,人生一切的活动都是在儿童期内发展的。还有一个意思我们要明白的,就是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快,养成最易,发展最快。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儿童心理之研究(3)
●儿童期就是接收文化的时期。因为###的学习能力,没有儿童期的大,几千年来文化的传递实在是儿童期的功用。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期就是可塑性的意思。人类的动作大概是靠后天的培养,人类的知识完全是靠后天的学习。人类的知识愈高,能力愈大,所做的事业愈广,所发明创造的东西也愈多,社会的文化因此也就增高了。因此,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因此,儿童期的教育是重要的。
●儿童期对于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的意义。儿童是一种家庭化和社会化的主要分子,也是一种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6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关于如何实施儿童期的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详尽论述了儿童身体发育成长各阶段的身体特征,引用国外科学家的测验方法,分述儿童的视力、听觉、触觉机能的发育和感应过程;又对儿童动作发展做研究,从儿童的口、头、手、臂、腿、足各身体部位的作用到儿童对坐、立、爬、走、跳能力的学习,再谈到模仿力、暗示、游戏、玩具、好奇心和惧怕、哭与动作的抑制、知识、学习和言语、美感、儿童绘画、思想、道德问题、男女性的分别、特殊儿童的耳聋和口吃等在儿童期各阶段的特征和对儿童身心发育、成长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这些几乎囊括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各方面和学习、教育方法的分析、论述,陈鹤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儿童观”的问题。
自十###世纪后,儿童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出版,书中称儿童本性是善良的,社会是万恶的,呼吁“竭力革除不懂儿童心理和摧残儿童故有灵性的教育”,“使儿童本性得以自由发展,脱离万恶教育的束缚”《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49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1826年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Die ManschenEsziehung)出版。“这种研究,也是因为要求一种儿童精确的心力发展和程序,作为制裁教育的依据。”②③《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49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1828年奈克尔?德?邵休尔所著《前进的教育》(Edueation Proqressive)第一卷问世,书中详论4岁以内的儿童心理,4年后该书第二卷出版,详论4岁以上的儿童心理。“奈克尔研究儿童的目的,不过要晓得儿童道德心能的发展和历程而已。在他的观念中,也以为儿童是将来的###。”②对于这些研究,陈鹤琴评价道:“从卢梭以及到奈克尔所有的研究,其焦点都是要谋教育儿童适当的根据,所有的发表大抵缺乏科学的精神。”③进入20世纪后,尤其在美国,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的研究大大发展,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代表人物包括克伯屈、雅各比、桑代克、霍甘等。
1921年,陈鹤琴在《新教育》杂志第三卷第二期撰文《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文中开宗明义:“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西方近现代心理学中儿童学研究的科学成果和陈鹤琴对中国儿童心理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实验,是陈鹤琴倡导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基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儿童心理之研究(4)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关于游戏的好处,他列举了四种:(1)发展身体;(2)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3)能使脑筋敏锐;(4)为休息之灵丹。《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
陈鹤琴所提出的“儿童观”:(1)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2)儿童秉性好动,我们不要仍旧用消极的老法,来剥夺他的活泼天性,必须予以适当的环境,能使他充分地发展。(3)我们教育儿童,亦当利用他的好奇心。好奇心为知识之门径,我们当利导之。我们有些父母常常摧残这点好奇心,禁止儿童“多嘴”、“饶舌”,这实在令人痛恨之极。(4)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具种种教育上的价值,我们更加宜利用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个游戏是随年岁而变迁的。总而言之,我们应研究儿童的心理,施行教育当根据他的心理才好。《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陈鹤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教育家,他对儿童教育十分耐心,循循善诱。一天,陈鹤琴看到有一个儿童总习惯于用左手写字,老师要他改用右手写,一直没做到。陈鹤琴就对这个孩子说:“你会用左手写字,大家都不及你,真了不起!但是大家能够用右手写字,而你不会,那你就不如人家了。假如你也会用右手写,两手都会写,那你就是第一个大好佬了!”不久,这个孩子就会用右手写字了。又有一次,一个青年请求陈鹤琴介绍做小学教师。陈鹤琴给了他一枝铅笔和一张纸,叫他写下自己的姓名和履历。这个青年刚拿起笔,习惯性地把铅笔尖在舌头上蘸蘸湿。陈鹤琴摇摇头,他认为,这样不讲卫生的习惯会将孩子带坏的。
陈鹤琴还根据对一鸣的观察与研究,编成《儿童研究纲要》,作为东南大学及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课的讲稿。他经常把一鸣抱到课堂上作示范和研究对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