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国货。
●合于儿童心理。
●合于教育原理。在办置设备和玩具的时候,“不免要戴起教育的色镜去考验”。几十年后,陈鹤琴在回顾办园历程时写道:鼓楼幼稚园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设备,一切的一切以中国儿童为对象,以“中国化”为目的,为起点,为归宿。
首先,由于缺乏幼稚园教学场所,就在鼓楼城北空地上新盖的家宅客厅里办幼儿园,招生12名。嗣后,募捐修建园舍。我亲自布置园地,种植花卉,添置运动器具如秋千、摇船、摇马、大小积木、沙盘等,又订制课桌椅。园地布置成草坪,四周冬青、四季如春,红红绿绿着实可爱,俨然是个小公园。这样一来,南京鼓楼幼稚园竟成为一个游览之处。《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45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当年的南京城,市区较小,鼓楼的西面有许多低矮的小山坡,邻近的农村和山坡成了鼓楼幼稚园儿童欢乐的课堂,也成为陈鹤琴、张宗麟等人开展新课程研究的“实验室”。将幼稚园课程逐渐从日本和欧美国家幼稚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符合中国儿童特点和国情的教育和课程,是他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他们每周至少组织儿童们三次到野外活动,在大自然中上课。白天,陈鹤琴、张宗麟等鼓楼幼稚园的初创者与儿童们在一起游戏、上课,同时进行实验;清晨和傍晚用来整理试验成绩和搜集资料,有时工作持续到半夜。张宗麟曾深情回忆道:每晚工作完了,我们也常有短短的散步,在星月皎洁、树影扶疏的草地上散步,一面欣赏夜的静和美,一面还喁喁谈着各种工作,有时还辩论某项试验工作的准确性,某种玩具的改革,某个孩子的行动与进步,等等。倘若在冬夜,我们更有趣了,吃罢晚饭,常常邀几位爱好儿童教育的朋友,围炉长谈,冰雪满途,但是一个内心充满工作快慰的人,对此反而生出无穷的快慰。《我的半生》序四,江西教育用品厂,1940年。创建一所新型的、中国式的幼稚园作为新教育思想和主张的实验园地,是陈鹤琴一直怀有的愿望和理想。他钟情于实验。在国外,儿童研究都有特设的实验场所,幼稚园就是研究学龄以前儿童的场所。与陶行知进行平民教育实验一样,陈鹤琴希望通过办幼稚园进行实验,为儿童教育、幼稚园普及积累经验。他的计划包括:●继续从前的各种实验。打算用三年的时间,“把这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新路开辟出来”。
●儿童研究。鼓楼幼稚园与东南大学继续合作。陈鹤琴本身是东大教授;幼稚园又与东大较近,该校教育科的教授可以常常来园进行指导;同时,该校心理系有研究中国儿童的计划,幼稚园可以予以配合。
●试验小学与蒙养园。根据社会需要和鼓楼幼稚园进行的试验,幼稚园与小学衔接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幼稚师范。我国幼稚教育之所以完全落入外人之手的原因是师资缺乏。“为教育主权起见,师范教育不应该请外人代办。因此,我们有办幼稚师范的计划。”《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1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 鼓楼幼稚园(5)
●计划办能最普遍设立的幼稚园。“把某种教育研究得尽善尽美,固然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研究所得的结果只能供给少数人享受,那是贵族教育。老实说,在###国家里用不着这类教育。有人指责我们有丰富的设备、优良的教师……非一般社会所能办到,但是我们为试验起见不得不多方尝试;况且我们刻刻不忘平民化的精神……我们正在试验最低限度的幼稚园。我们希望试验出花二百元开办费可以办一所很好的幼稚园;一个极小的村庄里,只要有一位妇女能做幼稚教师,与邻居合作,就可以举办一所家庭幼稚园。”《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1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实际上,这也是陶行知的主张。在谈到建设省钱幼稚园的时候,陶行知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村之中必有一二天资聪敏、同情富厚之妇女。我们就希望他们经过相当训练之后,出来担任乡村幼稚园教师。他们既可得一新职业之出路,又可使幼稚园之薪金不致超过寻常小学之数额,岂不是一举两得?这些妇女中最可有贡献而应最先训练的,无过于乡村校长教员之夫人、姊妹及年长的女学生。他们受过训练之后,只要有人加以提倡,幼稚园就可一举而成。”《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8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就这样,陈鹤琴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教育科合作,制订办中国自己的幼稚师范的计划。他的这个理想贯穿其一生的教育生涯,只要有条件,他都会努力争取,尽管困难重重,却从未放弃过。
作为挚友,陶行知先生对陈鹤琴当时的工作和鼓楼幼稚园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向世界教育会议的报告《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中称,自1923年秋起的鼓楼幼稚园中国化的实验“是意义重大又令人鼓舞的”。他写道:国立东南大学陈鹤琴教授所指导的幼稚园教育实验,也是意义重大又令人鼓舞的。他和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有感于目前在幼稚园教育中所使用的一些教材和教法都是照搬外国的,其中有一些不符合中国儿童的实际,所以在1923年秋季开始用自制的玩具,中国的儿歌、童话以及其他的教材在幼稚园里进行实验。他还打算使幼稚园不仅成为幼童教育的中心,而且成为培训母亲的中心。中华教育改进社和陈教授已同意通力合作,在他的计划中列入一项最经济实惠的幼教实验,以便尽可能多的各界民众能够照样举办。《陶行知全集》,第六卷,第28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1925年,由陈鹤琴、张宗麟、俞选清共同拟定《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继而在南京特别市全市幼稚园及燕子矶、晓庄等乡村幼稚园实验,以后又在上海实验。由陶行知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对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予以支持与配合。
陈鹤琴和张宗麟(位右)、园主任屠哲梅(位中)
1927年,由于国内时局动荡,陈鹤琴、张宗麟等在鼓楼幼稚园所进行的幼稚教育实验暂时中止。1932年秋天,刚在大夏大学完成学业的钟昭华受邀请担任园主任,幼稚园才重现活力,许多教学实验继续进行,直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方告一段落。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鼓楼幼稚园复园,周淑钟担任园主任。1952年,鼓楼幼稚园由人民政府接办,定名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让我们记住鼓楼幼稚园吧!这是中国本土教育家创办最早的幼稚教育实验中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 我们的主张
1926年某日,陈鹤琴家中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陶行知,另一位是东大的教授王伯秋,他们都住在鼓楼附近。鼓楼幼稚园所在地有一段高坡,路面不平,人力车夫和行人经过时多有不便,他们在一起共商“平鼓楼”运动。在他们的倡议和带动下,许多人都来参加平整路面的劳动,他们与东大的其他教授及知名人士,脱下西装拿起工具干起活来,终于将路面整平。几十年后,陈鹤琴回忆起当年干活的情景,脸上还流露出###和自豪的神情。
自1923年7月,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之职,举家迁往北京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经常往来于京、宁、沪之间,推进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后来的晓庄师范学校正式开学,第一批学生13人,生活教育运动由此开端。
陈鹤琴是平民教育运动和生活教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经过1925年1月间发生的因东大校长变更而引起的校园风波,原本勃勃生机的东大受到重创。陈鹤琴更大精力投入幼稚园实验和儿童教育方面。1926年夏天,他主持东南大学幼稚师范讲习所,其间,应邀前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暑期学校讲授幼稚教育。在这一年中,他还在《教育杂志》发表了《未达学龄的儿童之研究》、《一个儿童的人形画之研究》等文章。
1927年2月,陈鹤琴与陶行知、张宗麟等一同发起成立幼稚教育研究会,团体会员有鼓楼幼稚园、晓庄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实验学校;同时,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并担任主编。
为什么要进行幼稚教育?陈鹤琴从科学的角度作了解释:“依据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幼稚时期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幼儿身心健康的增进,身体和行为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各项知能的发展,都是决定他将来人格和体格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教育实在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4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幼稚教育的主体是什么?陈鹤琴认为,幼稚教育的主体是儿童,教师的作用是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课程与方法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
陈鹤琴指出幼稚教育有四大目标:●做怎样的人。包括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
●应该有怎样的身体。包括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运动技能。
●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应该培养儿童所具备智力上的能力,包括:有研究的态度、有充分的知识、有表意的能力。
●怎样培养情绪。陈鹤琴指出:“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国国民之缺少欣赏能力,尤其是音乐,雅歌妙舞,几乎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品,普通人很难领略,这是一大缺点。我们应该极力设法改变的,首先应在幼稚园里大力提倡,这是不难办到的。”他又说:“我们的教育不能使儿童感到快乐,也是失败之一……我们希望儿童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2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1927年2月,在《幼稚教育》第一卷第一期上,陈鹤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文中根据办鼓楼幼稚园的理论和实验总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特点的15条办幼稚园的主张。
他在开篇中写道:幼稚园这种教育机关,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既然来创办这件事,就应当先自己问一问,用种什么目标,怎样的办法。倘是一些主张都没有,仍旧像中国初办教育时候,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好的教育来。《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11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1927年,陈鹤琴在《幼稚教育》第十九卷第二期发表《幼稚教育之新趋势》一文,详尽介绍了欧美各国在幼稚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
他指出,幼稚教育的新趋势有:1 注重自由活动。
2 注重户外活动。
3 厘定课程。
4 规定标准。
5 研究幼稚生心理。
6 幼稚园与一年级之联络。
7 蒙养园的运动。在这篇文章中,陈鹤琴还对在当时就很盛极流行的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教学法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说:福禄培尔原是一个教育革命家。他的思想原是超特的,他的教法原是合乎儿童心理的……但是到了后来,一般幼稚园教师竟忘了福氏提倡幼稚园的用意,把福氏的教法弄得非常呆板,把活泼的幼稚园变成无生气的小囹圄。小孩子的一举一动差不多都要受教师的指挥,唱什么歌,玩什么游戏,讲什么故事,做什么手工,都是教师的意思……所以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出来,极力提倡工作自由,以矫正幼稚园这种弊病。
……
蒙氏根据伊塔德和西格英两人的低能儿童教授法的原则,制造了几十种玩具,让小孩子自己去选择,自由去玩弄。但细考她的教具教法,我们不得不质疑者有两点:
(一) 教具非常呆板……蒙氏的这些教具为低能儿则可,普通的小孩子就要厌其呆板、缺少变化了。
(二) 蒙氏的自由教法,每每使小孩子随意乱弄,其结果小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小孩子固然要自己学的,但是必须要教师指导的;不然,尝试错误,不知要耗费多少光阴、多少精力呢!
从以上两点看来,蒙氏的儿童院并不怎么高明;她所主张的是自由,而她的教具实在是太呆板,实在是束缚儿童的自由。《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135—14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 想看书来
二 乡村幼稚教育(1)
陈鹤琴清楚地记得,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在南京郊外神策门(后改称和平门)外小庄(后改为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学时的情形。据东大教授许养秋的子女回忆,“晓庄”的名字是他们的父亲向陶行知建议的,其意为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在晓庄师范招生广告中的最末一行,具有明显陶氏风格的广告词格外引人注意:“学费免,膳宿杂费详见简章,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是陶先生所提出的主张和办学宗旨。共有13名青年参加考试,学校的入学考试别具一格。第一天考试的内容是国文课,试题为《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对吗?》,考场设在燕子矶的一间茅草房内,由陶行知亲自监考;演说题有20个,考生从中抽选,进行三分钟演讲,然后由指导员当场评分。第二天的内容是劳动——垦荒、施肥、修路。在晓庄当地的一块山坡荒地上,用白粉线画好一方方区域,考生各持一把锄头,随着哨声劳动开始,陶行知脚穿草鞋、手持锄头,在场地中走动,不停指点。当时,由于北伐军与直系军阀孙传芳部褚玉璞的军队正在打仗,南京城中各学校都闭门不能开课。因此,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学格外引人注目。学校的开学典礼是在劳山下的一块坟地上举行的,场地上搭起四座帐篷,供来宾休息。主席台是用旧木头和木板搭建而成。应陶行知之邀,陈鹤琴、江问渔、姚文采、徐作人等到会祝贺。陶行知的学生戴伯韬记述:……那时革命的火焰弥漫全国,而南京犹在军阀盘踞中,但青年们抱着一颗改造中国的雄心,从燕、鲁、湘、鄂、川、浙等省来会者,凡十三人。在炮火震天,革命军围攻南京,奉鲁军阀溃退那天,终于开学了。
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是民国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接连几天的绵绵春雨之后,晓日突然冲出云围,发出万道金光,普照大地,大家第一次穿上草鞋,从燕子矶小学出发,有的扛着帐篷,拿着绳索,到了布满小丘陵的晓庄山麓,搭起四座帐幕作来宾休息所,又向农家借了张八仙桌和几张条凳,排在荒坟旁,算是会场,连国旗、校旗也未能挂起。因为战事关系,来宾到者寥寥,只有几个乡下老头儿和孩子女人们,在投着惊奇的目光,好像看把戏似的注视着我们这一群异乡人。我们的陶校长穿着长袍马褂,带着皮帽儿站起来演讲了。大意是“本校和别校特异的地方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只在空旷的山麓行开学典礼,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着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要充溢于天地之间。所要造的草屋,不过是避风躲雨之所。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我们深信没有专能教的教师,只有经验较深或学习较好的指导员,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以做我们的指导员。”戴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