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征不理封德彝,扭过头来面向李世民道:“陛下,陆爽所以上表,臣想他的意思很明白,他怕陛下与太上皇一样。”
  “太上皇怎么了?”
  “太上皇初平京城,看到了辛处俭的夫人生得美艳,即夺而纳之。
  辛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遇之不悦,遂令他出东宫到万年县任长史,不许他再回京城。
  辛处俭到了万年县,心中依然惊惧不安,常常怕难以全命。”
  魏征说的这段故事为李渊昔年的一段丑史,他贪恋美色,见到一些美貌年轻的女人都想弄到手,他既将辛处俭的夫人夺到手,又恐其旧情难忘,就贬谪辛处俭。
  当年京城中人大多皆知这件事情,很不以为然。
  魏征此言一出,满殿皆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要知道李渊毕竟为李世民的老子,为尊者讳,魏征如此直揭疮疤,难道他不会动怒吗?    魏征不理这些,依旧镇静地侃侃而谈:“臣想陆爽所以上表,竭力表白自己,无非畏惧皇权,怕陛下今日虽然容忍他,以后也会阴加遣谪。
  由此来看,其反复陈说,意在于此,不足为怪。”
  李世民脸色平和,静静地听完魏征的诉说。
  他沉思片刻,说道:“魏卿所言有理,朕多次说过要从谏如流,看来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就太难了。
  玄龄、如晦,你们以为呢?”
  房玄龄未及言声,杜如晦抢先奏道:“臣以为魏大夫所言有理,陛下多次说过要克制己欲,做国人之楷模,则一言一行不可有失。
  臣同意罢纳郑氏之女。”
  “封公、萧公,你们以为呢?”
  萧礒答道:“道理嘛,确实是这样。
  只不过魏征言辞激烈,有失为官敦厚之风,若众官皆效之,朝堂上岂非乱了套?伏望陛下责之,以正官风。”
  封德彝点头赞同。
  其实他们明里责怪魏征,内里却有失落之意。
  李世民即位以后,一开始颇重他们,对如何理政多听他们的意见。
  然今年以来,形势似乎发生了改变,每每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争辩,到了最后,李世民以听这些人的意见为多,这几名老臣的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李世民挥挥手道:“大家既然赞同魏卿的主张,朕以为并无什么不可。
  看似他当场驳了朕的面子,然这里毕竟为朝堂,比起天下之人来,人数毕竟为少。
  朕若为顾自己脸面拒不听谏,则谬误流亡天下,这个面子就失得太大了。
  昨日魏卿对朕讲了做良臣与忠臣的区别,其间只是一念之差。”
  说罢,他将魏征对良臣和忠臣的剖析略述了一遍。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
  李世民接着道:“历史上的殷纣王、周厉王、秦始皇、隋炀帝并非生来就是暴君,其中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明君怀仁息微澜 贤后示德忙亲蚕(11)
他们太看重自身的威权,以为臣子皆是自己的奴隶,不容他们开口说话。
  其实君臣合契,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若君王听不到一点反对意见,又谈什么君臣合契呢?萧公,君明臣直,方有鱼水之欢。
  你们今后只要提出正确的意见,朕定虚心接受。
  明白此节,就不会再为一点颜面之事耿耿于怀了。
  当然,妄自尊大与讪谤亦不可取,那是有区别的。”
  李世民又对魏征笑道:“魏卿,朕听从你的意见,让郑氏之女仍归陆爽。
  你为其父故人,其成婚之日你须当场证婚,也算彻底了却此事。
  至于陆爽,外人定会让他小心翼翼,怕朕报复。
  朕这里言之凿凿,然终归不信,这如何是好呢?”
  魏征道:“陛下胸怀阔大,包容万物,不会行小肚鸡肠之事,这一点臣深信不疑。
  ”    “外人信不信,只好让他们看今后的事实了。
  嗯,魏卿,朕现在立刻亲手出敕,传令有司后,你可将此敕交由郑氏之女收存。”
  李世民唤人取来笔墨,然后援笔立就,其敕云:“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
  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
  授充容者宜停。”
  李世民知错能改,这件事情很快传扬出去,在坊里道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时传为美谈。
  郑氏之女复归陆氏,然宫内纳采并未停止。
  长孙皇后先是确定了六尚女官的人选,然后将选入宫内的秀女进呈李世民御览。
  李世民匆匆看了一遍,重点将授有品级者查看了一番,点头道:“皇后的眼光是不错的,就按你所拟议的为她们册封吧。”
  长孙皇后将宫内的事体逐步安定,又开始准备另一件大事,即由后宫主持的皇后亲蚕仪式。
  古来所传男耕女织,妇人注重桑蚕之事,亦为兴农之重要组成部分。
  大唐建立后,由于李渊夫人窦氏早逝,宫内未设皇后,若由贵妃主持行此仪式,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之感,因从未行过此仪式。
  如今李世民初登皇位,多次宣称“农为邦本”,长孙皇后适时决定举行皇后亲蚕的仪式,无疑是对李世民的响应。
  消息传出,京城士民纷纷议论,并打听皇后亲蚕的日子,想早日一睹为快。
  这皇后亲蚕一事,仪式相当繁复。
  须事先散斋三日于后殿,再致斋一日于正寝,一日于正殿。
  这日上水二刻,尚服官率司仗侍卫,司宾官引内外命妇陪位。
  宫中六尚局女官,各服其服到后殿奉迎长孙皇后。
  既而,长孙皇后身着钿钗礼衣,腰结环佩,乘舆自西房出,身边张华盖布警跸。
  六尚局女官环在两旁为护卫,并接受内外命妇的拜礼。
  过了一顷刻,尚仪官前跪奏称:“请皇后降就斋室。”
  长孙皇后起身降座,乘舆入室,开始斋戒,其余内外命妇也开始分房斋戒。
  散斋之日,由内侍率内命妇之最吉者,在蚕室内养蚕,以备亲蚕之日使用。
  有司已在宫北禁苑中设立先坛,坛高四尺,周围三十步。
  长孙皇后闻讯,以为有些不妥,命有司修改仪式,要将采桑地点设在城外东郊,然后再回禁苑完成其他仪式。
  有司以为与制度不合,上表李世民请其裁夺,李世民说道:“皇后亲蚕须使天下知之,并非只是宫内的一项仪式。
  皇后带领内外命妇去东郊采桑,宣扬兴农之意,可准之。”
  得知长孙皇后要带领内外命妇去东门采桑,这日不到平明时分,沿途就站满了人,争欲一睹风采。
  晨光熹微时,只听车仗辘辘渐近。
  只见一顶华盖之下,长孙皇后身穿鞠衣,站立在翟车之上,身边侍卫乘马以为警跸。
  其后,内外命妇及六尚女官皆乘车依品秩排列。
  

明君怀仁息微澜 贤后示德忙亲蚕(12)
她们皆手挽桑筐,筐中放着采桑用的钩。
  车驾沿途不鸣鼓角,旁观者也不事喧哗,静静观之,这样她们很快出了东门。
  正是孟春三月的时节,晨阳微微露出了红红的头儿,朝露在柔和的光线之下愈发晶莹。
  经历了一晚睡眠的小鸟开始在树丛之间蹦跳着,吱吱喳喳地鸣叫着,显出清晨的寂静和闲适。
  车仗辘辘而来,将道边的小鸟惊起,小鸟抖动着沾满朝露的翅膀,忽高忽低不知飞往何处。
  看到这些,长孙嘉敏不由得心旷神怡。
  到了采桑的地点,她对众妃嫔说道:“我们日日处在深宫之中,很少有机会感受到田野的美妙啊。”
  阴梦婕依旧是洒脱的性儿,抢先答道:“皇后说得有理。
  那日臣妾对皇上说起,能否带我们出外骑马一回,谁知遭到了皇上的一番训斥,说如今正是忙乱之际,哪儿有如此心情。”
  长孙嘉敏点点头,说道:“是啊,皇上理国劬劳,我们不可给他再添乱了。
  嗯,等将来年成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结伴出来游春。”
  即使到了郊外来采桑,诸般仪式也不可偏废。
  那边,主事者已在配座上摆好了笾、豆各十,、簋各二,登瓦、秄、俎各三,里面依例摆放了各种祭品,以行祭礼。
  祭礼已毕,即开始采桑。
  这采桑之事并非大家持筐随便采取,也有严格的规定。
  像采桑人数,即有严格的限制,除了皇后之外,还有内外命妇一品各二人,二品、三品各一人。
  司宾官引八名采桑的内外命妇到了采桑的桑树前,让她们执钩筐各就其位。
  这时,长孙皇后执钩而至,身后跟随一名持筐女官。
  长孙皇后到桑树前采桑三条即止,然后退回。
  之后,那八名采桑内外命妇依次到树前,一品者采五条,二品者采九条,三品者采十二条。
  采桑事毕,车驾返回到禁苑祭坛前,再进行一番祭祀仪式。
  最后,他们携带桑叶来到蚕室前,将之交给在这里养蚕的外命妇。
  外命妇将桑叶切碎,然后由内命妇婕妤以上者将桑叶撒入箩中,以喂食蚕宝宝。
  如此,冗长的皇后亲蚕仪式方告结束。
  长孙嘉敏在整个仪式过程中,心情一直不错。
  只不过在禁苑中发现新来的几名年轻的采女在草丛中抓捕着什么,认为举行大礼之际如此作为非常不庄重,遂派人过去制止。
  几名采女被带到长孙嘉敏身边接受斥责。
  长孙嘉敏看到一女手中紧紧握着似是有物,遂令她松开,就见一绿色大蚂蚱弹腿蹦开。
  长孙嘉敏心里一沉,心道:“怎么这禁苑之中也有蝗虫生成?似非吉兆啊。”
  因见人多,她仅仅轻声斥责了几句,然后就丢开,心中却怀上了心事。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1)
这日晚间,李世民阅罢几道奏章,不由得心生烦闷。
  他起身离座,慢慢踱出殿外,抬头望去,就见繁星满天,月牙儿斜斜地挂在天中。
  繁星在不停地眨眼,其中似乎含着太多的水分,晶莹而闪烁不定。
  李世民心中暗暗骂了一句:“这个鬼老天,明明悬着雨水在天上,为何就是不落下来?”
  屈指算来,自年关过后,至今没有一场好雨下来。
  其间虽有几次乌云翻滚,落下了几滴雨,然而狂风大作,吹散了满天乌云,天空又晴朗如故。
  各地来的奏章显示,关中、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旱情严重。
  临近河渠的地方可以引水灌溉,离水稍远一些的地方只能望水兴叹。
  如今春种已过,苦于无水滋润,种子难以成活。
  那日长孙嘉敏率内外命妇到东郊采桑,归来后对李世民说起,竟然在禁苑内发现了蝗虫的踪迹。
  这消息更使李世民心里沉重,久旱无雨之后,若蝗虫成灾,今年的收成就难保。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情郁闷,扭头唤道:“备马,去禁苑。”
  太监们面面相觑,皇上夜里骑马入禁苑,那是从来没有的事儿,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自己也逃脱不了天大的责任。
  他们心里虽暗自嘀咕,然碍于皇上的威严,急忙去准备。
  李世民唤来一名太监,命他先到玄武门找到常何宣旨:由常何带人随行,主管掌灯及护卫事宜。
  很快,太监备马过来,李世民翻身上马,四名手持气死风灯的太监在其前后照明。
  由于光芒不远,大家只好按辔徐行。
  到了玄武门,就见常何带领一百名手持火把的甲士正在那里等候。
  李世民此时已生悔意,自己夜来兴起竟然打火把游禁苑,此事万一传入魏征等人的耳中,定又要对自己劝谏一番。
  他因斥责常何道:“朕让你带数人随行即可,又不是出去打仗,如此大肆招摇,惊动太大。
  你留下十人随行,其他人散去。”
  常何惊愕地张大着嘴。
  皇上出行动辄仪卫数千人,自己仅召来一百人,竟然遭到斥责。
  他的脑子反应挺快,急忙喝道:“留下十人为前导,其余人立即熄灭火把,返回营地。
  ”    这帮人毕竟训练有素,闻言后立刻齐刷刷地下马,将火把插入随带的木质套子里,火把由于没有空气接触顿时熄灭,然后他们就地索马低头恭送李世民。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方才露出了一点笑意,赞道:“嗯,常何,兵带得不错。
  兵士上阵后能否管用,关键要看平日的训练如何。
  朕的眼力是比较准的,只要看了他们的一招一式,就知道他们平日训练的程度。
  好了,走吧。”
  玄武门向北不远,即是禁苑。
  这里是皇家的园林,寻常人从来没有进入的机会。
  进入禁苑南门,先是一片阔大的池沼,池边修有长廊、凉亭,周边植满了奇花异草,水边柳树成行,由于柳树生得茂盛,许多柳枝斜斜地垂入水中。
  再往前行,左手为樱桃园,右手为葡萄园。
  此时,樱桃已经泛红,马上就到了采摘的时节;而葡萄刚刚生长,只见其繁茂的绿叶之中,点缀着一串串的浆果。
  这里因为北临渭水,还在隋朝时就建有引水渠,所以只要渭水不干,禁苑内的花木即无缺水之虞。
  李世民骑在马上,令前导减慢速度。
  只见在火把的照耀下,周围被绿色和夜色掩映,只有近旁可以看到被夜露润湿的花叶。
  镶满鹅卵石的花径在月光下如同一条白带,隐隐地延伸到远方。
  一阵晚风吹来,花气袭人,禁苑内到处暗香浮动。
  想是因为环境使然,到了这一刻,李世民的心境方慢慢轻松起来。
  他扭头对常何道:“想不到月夜之时来游园,别有一番滋味哩。”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2)
常何文墨不深,且多年来一直都在军中历练,心中没有一点儿诗意浪漫。
  他正瞪大着双眼留神左右的动静,时刻想着侍卫之职,乍听李世民说话,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一迭声地答道:“是,是,陛下所言极是。”
  这时,他们不觉已过了两园,再往前,因尚未开垦,野草淹没了路径。
  常何见状,急忙禀道:“陛下,前面野草丛生,怕有虫兽出没,似可返回了。”
  李世民点点头,却不返身,唤道:“常何,你派二人到草丛中扑打,看禁苑里有无蝗虫。”
  二名甲士依令下马,到草丛中挥动马鞭扑打,另有四名持火把甲士在其周围照明。
  很快,只听一名甲士叫了起来:“常将军,这里真有蝗虫啊。”
  李世民厉声叫道:“呈上来。”
  那二名甲士丢掉马鞭,然后一手抓着两只蝗虫走了过来。
  他们到李世民面前,双腿跪下来,将双手举起来。
  常何骂了一声:“蠢东西,你们跪得如此低,让皇上如何接到?”
  他急忙下马,走过去接过蝗虫将之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蝗虫,就见其身体呈绿色,一双大大的复眼为黑色,一双后腿弹劲有力,正竭力挣扎想逃出人手。
  弄不好,其尖利的后腿会在手上划出一道血痕。
  李世民对蝗虫并不陌生,儿时的他到田野中玩,专逮身体壮硕的蝗虫,然后撮火将之烧烤,那滋味焦香无比。
  然而他现在为国君,正为兴农之事操劳,这小小的玩意儿让他皱紧了眉头。
  它们若聚敛成堆,往往铺天盖地,落到地面上会将庄稼啃食殆尽。
  火光中,李世民默然良久,两眼忽然流下清泪来。
  他举起蝗虫,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
  自今以后,请汝勿食谷苗,可食我肺肠。”
  说罢,他作势要将两只蝗虫塞入嘴中。
  常何大惊,“扑通”一声跪在李世民马前,流泪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