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农业相关优势产业,利用周边丰沛的原始森林,波特市未来还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加工与造纸基地,甚至还在附近发现了一处品质极好的露天磁铁矿和一座无烟煤矿,虽然矿层较浅,但开采极其容易,储量也足以应对今后许多年的需求。移民部已经把未来的移民分配重心朝波特市转移,如今已经有超过500名新老移民在这里安家落户。
经过四个月的紧张施工,城市外围重要军事防御区、市政单位和市区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成,如今的波特市第一期工程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街道与居民社区建设。大量的建设物资几乎每天都有船队运达。国营建设工程集团和东方建筑公司这两大国内最大的建筑公司,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工程机械。
东方建筑公司的工地现场,蒸汽机组的轰鸣声中,水泥地桩被打进地下,一群群经验丰富的建筑工人用水泥预制件和砖石垒起了房屋的轮廓。负责现场工程指导的华裔高级工程师汤恩。正眯着眼睛抽着旱烟,还时不时地在图纸上扫上那么两眼。
汤恩的儿子,现在也在附近一个国营建筑工程公司的工地上干活,这个前年移民到北美的华裔家庭,如今已经对这些效率惊人的建筑场面见惯不惊了。依着汤恩的估算,再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个城镇的建设工程就可以告一段落。
看着四周渐渐成型的街道建筑,还有远方那平坦肥沃的原野,汤恩忽然有一种打算将来把全家迁居到这里的冲动。倘若不是因为现在生活安定,收入丰厚,以后在这里买上几百亩良田,也是个不错的日子啊。
驻守波特市的陆军,是一支今年春季才组建的新步兵连。除了士官,这支步兵单位几乎绝大部分兵员都是印第安裔,都是归附华美国长达两年时间的德拉瓦族、佩克特族或莫希干族青年,平均年龄不超过18岁,堪称“童子军”,甚至不少人还是来自更遥远地方的印第安部族偷渡者。这些年轻一代的印第安裔士兵,已经习惯了华美国的生活,如今正在为他们的家人彻底加入这个集体而努力着。
娜答的哥哥莫奇,已经在今年成功晋升为军士长,成为了这支新步兵连的最高士官长,接下来每年还要在西点军校进行六个月的培训,两年后将成为第一位印第安裔军官。
按照国家对归附印第安部族的政策宣传口号,包括德拉瓦族在内,他们已经是这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份子,这个国家的疆域延伸到哪儿,德拉瓦人的家园就扩大到哪儿。这样的口号对于莫奇这样的印第安年轻人来说,几乎有着一种魔咒般的难以抵抗的煽动力。
并没有参与去年北方战役的莫奇,如今正带着一批部下在波特市郊外的陆军公墓里参观。当初埋葬在这里的40名陆军阵亡士兵里,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德拉瓦族人,如今公墓修整得异常整洁漂亮,每一座十字架或方形墓碑上,都刻着阵亡士兵的性命和牺牲年月。
清脆的枪声在公墓上空回响,以军人特有的方式缅怀着战友,也透发着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西点镇西北的军事基地中,一群来自北方易洛魁印第安联盟的代表已经在这里住了快一周了。
去年那场充满血腥的北方战役,一次歪打正着的硬碰硬之后。让交战双方都难以坚持长期的战争对抗,尤其对于顶在战争最前沿、战争始作俑者摩和克人,在遭受了部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人口损失后,再也无法继续坚持了。
长于和印第安人打交道的和谈派首席人物李想,基本这一周内都带着妻子娜答住在了西点镇,不断地和易洛魁印第安联盟里的摩和克人代表进行着沟通,企图说服对方放弃西点镇和奥尔巴尼周边的土地。
可是除了被打疼了的摩和克人代表以沉默表示接受外。易洛魁印第安联盟里的其他部族代表都坚决反对,甚至还提出了更多匪夷所思的要求。
陆军代表,陆军准将陈礼文直接就带着冷笑退出了谈判。然后除了摩和克人,以塞尼卡人为首的易洛魁印第安联盟的代表也返回西北小河对岸的山林,回到了他们的驻扎村寨。
80公里以外的南方。曼城市长岛新区的军用码头正在进行“长岛”号轻巡洋舰的入役仪式;150公里以外的北方,波特市的医院大楼建成完工仪式也在进行当中,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西点镇西北方正在举办的另一场“庆典活动”。
和平协议的谈崩,导致政府内阁不得不采取一次“有限”的军事行动,从而让易洛魁印第安联盟里的顽固分子清醒。
1624年7月22日,周一,超过三个连兵力的陆军战斗营,正在陆军司令陈礼文准将和国防部长郑泉的观摩下,开出西点军事基地。
作战总指挥依然是何语少校,但更多连排级军官将从这场对易洛魁印第安联盟的主动打击中积累进攻作战的经验。因为奥尔巴尼大本营的血腥防御战不足以成为陆军军官的完整经验教训。
官兵手里除经过改进的22a1型后膛米尼枪外,两个60毫米迫击炮排也将在今天集中使用。经过多次性能与生产工艺改进的8门60毫米22c型轻型迫击炮,成为了陆军最为倚重的远程火力装备,而那些曾经装备西点镇军事要塞一年多的老式6磅轻型前膛装加农炮,早就回炉成为了铜块。
《士兵进行曲》的反复吹奏下。三百多名陆军官兵和一百多跟风的佩科特仆从军直接从一处浅滩趟过了小河。
远方几公里远的山林深处,一处山坡上居高临下修建着一座原本属于摩和克人的村寨。长期对峙以来,摩和克人也学着这些可恶的华族人修建寨子的方法,利用他们曾经有限获得的金属工具,将一根根原木和大石简单地堆叠筑成了他们的“要塞”。
至少从表面上看,这象征着北美印第安人建筑文明出现了一次不小的外观飞跃。摩和克人可以利用他们矫健的身手隐藏在这座“要塞”内外的各个角落。以躲避华族人那可怕的火枪和大炮,还可以居高临下发挥他们精准的射箭和投矛技艺。
应该来说,在没有全面换装新式装备前,即便陈礼文派遣部队攻击,也未必能从更熟悉这里复杂地形的摩和克人手里讨得便宜。
依靠着这样一个看起来蛮有安全感的前进基地,摩和克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主动迂回出击,给小河对岸的佩科特人甚至是东河东岸的莫西干人村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抢掠了大量的粮食或贸易物。
但现在,这座寨子成为了南下支援摩和克人的易洛魁联盟的兵力驻扎地,村寨和附近的山林里隐藏着1000多名易洛魁战士,但其中的摩和克人不足200人。
穿过地形起伏的山林,前方的山坡密林边缘已经出现了摩和克人的简陋土木村寨,远远望去,村寨木墙之后一串串人头晃动。
复杂的坡谷地形导致传统的线性队列在这里无法正常布置,所以在摩和克人看来,现在的美国官兵更像是一片片散乱的小蚂蚁在远方缓慢而无序地推进着。
距离山坡顶部的易洛魁要塞只有500米不到了,三百多陆军官兵停止了前进,开始就地构筑出发阵地,一道用附近的石头堆起来的简单胸墙出现在山坡下。
8门60毫米迫击炮开始在阵地后方几十米外一字排开,近60名炮兵排官兵忙碌地进行着炮击前的准备。
胸墙后的陆军官兵都好奇地回头望着那些伺候着迫击炮的战友。没有参加过北方战役的士兵们根本无法把这些管口朝天的“细铁管”和大炮联系起来。因为这个时代欧洲的臼炮也不会是这个样子的。
从望远镜里,看到对手那座乱七八糟的寨子里一张张疑惑的脸,何语的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一声沉闷的迫击炮发射药膨胀冲击声响起,一颗重达1。4公斤的高爆炮弹飞向了高空,然后带着一个漂亮的弧线朝几百米外的村寨落去。
简单的目视测量计算,让这颗炮弹直接落到了对手村寨的后方,爆炸伴随着一股硝烟缓缓在山林间升起。同样惊起了易洛魁战士的片片惊恐声。调整误差后,8门迫击炮开始了急速射。
一分钟之内,超过50发迫击炮弹砸进了如同一个等着盛饭的破碗一样的村寨。密集的爆炸将各种木块、石子与人体残片轰上了天。弥漫的烟尘在交错起伏的火光与冲击波中吹来吹去,滚滚的雷鸣在山林间回荡。
木制的村寨在密集的炮击中不可避免地燃起了大火,高温带起的气流旋风带起了大量猩红色的燃烧灰烬。将整座山寨裹得格外妖艳。
对手的各种凄惨呼叫声已经淹没在片片轰响与气浪之中,胸墙后的陆军大兵们此时都傻了眼,个个扭头望着几十米外那一群只知道往管子里塞铁疙瘩的炮兵。紧跟在大队后面的一百多佩科特仆从军,更是一个个吓得趴在了地上。
“很明显,今天我们只需要带一个排的兵力来打扫战场就行了。”
西点镇军事基地指挥官冯斌上尉,此时无聊地坐到了胸墙边,点上了香烟,乐滋滋地看着一群群目瞪口呆的士兵,一边对正站在身边继续从望远镜里观察战果的何语说到。
“好了,停止炮击。让士兵们上去!不然这些败家子会养成坏毛病的……一发迫击炮弹可是10美元呢!”
何语回头看了眼炮兵阵地,就说话这个时间档,他眼里的败家子们又至少往迫击炮管里塞了150美元。
“上刺刀!各排散兵队形进攻,注意掩护!”
几名排级军官开始在胸墙后大声嚷嚷,执行作战命令的士官们纷纷将那些在胸墙后发呆的欧裔、华裔或印第安裔新兵扯了起来。然后踢着对方的屁股把他们赶向对手方向。
炮击已经停止了,对面的山寨除了高温对流空气产生的翻卷烟柱和呼啦燃烧声外,已经听不到任何北美印第安人的传统口哨呼啸,也没有那种漫天而下的弓箭和投枪,一切都静悄悄的。
当大兵们端着枪,小心翼翼地逼近到十几米的时候。依然没有受到任何从村寨里发出的反击,仿佛这里从来就没有人一样。
燃烧的高温气浪让士兵们不得不停止了前进,数百散兵就这样渐渐围住了燃烧的山寨,个个或蹲或趴,擦着被烘烤出的热汗,面面相觑。
超过两百名易洛魁战士短短几分钟内被炸死、砸死或烧死,还有不到一百人在第一声炮响之后就逃出了村寨,更多隐藏在山寨附近山林里企图打偷袭反攻的易洛魁战士更是逃得飞快,抓获的俘虏不足两百人。
就战斗结果而言,堪称完美,但从作战初衷以战代练的角度上说,本次步炮合成进攻完全失败,集中使用迫击炮,几乎可以单独扫平任何没有心理准备的对手。
整场战斗从头到尾只持续了不到15分钟,两个迫击炮排独领风骚,一共打出了200多发炮弹,用2000多美元的成本就结束了全部战斗,而其他的步兵还没有打出一发步枪子弹。
更别提那些带着打扫战场分享战利品小心思的“仆从军”了,此次跟随出战的佩科特人连半根毛都没捞到,被吓出尿的反而大有人在。
第二天,神色沉重的易洛魁印第安联盟代表继续来到军事基地。这一次,摩和克人代表几乎带着急不可耐的表情表态,塞尼卡人等易洛魁联盟成员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点头。
一份有易洛魁印第安联盟成员代表手指印画押的停战和平协议终于出台了。摩和克人将放弃西点镇西北面的山区盆地平原;从北方的波特市开始,所有的摩和克人也必须让出波特市以西的大片平原地区。这样加起来,摩和克人割让的土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
作为补偿,华美国将代替几年都未出现的欧洲皮毛商人,明年开春后将在波特市恢复贸易运作,允许国内商人在那里和易洛魁印第安联盟展开民用商品贸易。
这个结果对易洛魁印第安联盟来说不算好也不算坏,但对于陷在北方泥潭里的华美国而言,这份有效期5年的停战和平协议能带来难得的国内和平发展期,也许还是向占据五大湖地区的易洛魁印第安联盟进行影响力渗透的好机遇。(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几家欢愁】………
一个冬季的雨雪丰沛和今年以来的风调雨顺,让中华美利坚共和国的农业获益匪浅。进入七月下旬,刚刚开始的夏收作业,就让核对粮食产量的农业部长吴林云笑裂了嘴,国营农林渔牧集团所属农场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300公斤以上。
今年度第三批明裔移民才刚刚下船,就被视线远方的那一片片如豆腐块的农场丰收场景给吓住了。天地都似乎被染成了金黄色,一排排畜力联合收割机在整齐的麦田里推进,无数的印第安附庸雇工扛着打包好的一捆捆麦垛一路欢快飞奔,高耸的谷仓如一座座小山包矗立在农场四周。农场之间的土路上,一辆辆满载谷物的马车络绎不绝地朝北而去,准备送往指定的晒谷场进行下阶段的谷物处理。
望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大丰收,明裔新移民的男女老少们都暗暗吞了口口水。营养不良又一路奔波后的蜡黄枯瘦面颊之上,一双双黑目泛着热切的精光。
两艘庞大的风帆飞剪帆船缓缓从河湾水道中央开向外海,其中一艘黑白迷彩涂装的战舰上还有4座黝黑发亮的大炮,又让明裔新移民们露出敬畏的目光。相比之下,他们之前乘坐的那种“乘风破浪”的千吨飞剪船又是个小儿科。
在警察的督促下,明裔新移民们一边朝卫生检疫区走去,一边窃窃私语,纷纷猜测着自己能分上多少亩肥田,多少间大瓦房。
。
完成海试。正式入役的长岛号轻巡洋舰上,一位佩戴上尉军衔的年轻海军军官正和一位身穿陆军少尉制服的美女并排站在船舷边。
已经进入了大西洋,战舰挂上满帆,航速逐渐提升到12节,微微前后俯仰的战舰破开雪白的海浪,以笔直的航迹朝东南方挺进。
“唉唉唉,早知道就加入海军了!好浪漫啊!”
呼啸的海风卷起了美女军官的长发。黛卿卿不得不一手用力压住自己的军帽,一边还一惊一乍地对着身边的海军高帅富大喊大叫着。
周可民微微一笑,不置可否。把头转向了战舰后方不远的那艘今天进行海试的“敖顺”号2000吨级飞剪商船。
下个月,周可民就要正式调任共和号轻巡洋舰担任大副,也许还要承担护送敖顺号和欧洲商务访问团前往英格兰伦敦的重任。
但这次商务访问团充其量只是个幌子。最最重要的,还是身边的美女黛卿卿,她将作为欧洲情报司的特工,在英格兰展开扶持普法尔茨公爵腓特烈五世,以及给英格兰后院埋钉子的秘密行动。
一个年级还不到22岁的女孩子,要是放在21世纪,应该还是一个青涩的女大学生,可在这个17世纪的中华美利坚共和国,却成为了一名经过了一年多严格训练的女特工。
穿越之时黛卿卿连18岁都不到,现在更是娇艳的青春年华。近两年受到了穿越众里无数文青**丝的追逐,可性格蛮横的黛卿卿只对一切和“暴力”有关的事务感兴趣。看到身边的少女那无邪的笑容的时候,周可民忽然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了21世纪。
不知道什么时候,黛卿卿就很喜欢和周可民碰面,这个让整个陆军司令部头疼的美女少尉现在开始对海军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国家宣传在亚速尔和百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