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烽烟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烽烟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五章 诸侯难争
魏桓子死后,他的孙子魏斯即位,也就是魏文侯,魏国的第一位国君。那一年是公元前445年。

  魏文侯继承的家业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韩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东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东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魏文侯为了求得生存,礼贤下士,最大限度的吸引人才。当时,魏文侯手下聚集了那个时代最一流的人才。他拜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为师,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拜乐羊、吴起为将。当然,魏文侯所以可以聚集到那些人才,这与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时代,礼仪崩溃,尤其是到了战国时代,西周的礼仪更是不复存在了。从权威的角度的来看,由于礼仪的不存在,天子,甚至诸侯的权威都被削弱了,但是却更利于人才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天子、诸侯平等的进行交流。而诸侯们,也因为图强称霸的需要,对人才倍加尊崇。魏文侯所以会尊崇人才,固然是因为他有修养有内涵,另一方面与那个时代的特色也分不开。

  魏文侯很懂得如何笼络人心。他拜卜子夏和田子方为师。每当经过名士段干木的屋子时,他都会跪在车上俯首行礼。这种举动可能有做作的成分,但是却可以让四方贤士,看到一个尊重人才的国君——况且做作本就是国君应该具备的能力。他曾经和一个山野村夫约定一起去打猎,可是因为下雨,没有法子应约,便亲自去告诉那个山野村夫,说明原因。一国之君能够放下架子和一个山野村夫相约狩猎,已经难能可贵,再能遵守与山野村夫的约定,更显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魏文侯毕竟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脾气。在打败中山国后,他将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之后,他问:“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寡人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仿佛女朋友问你:“我和某某女孩谁漂亮?”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回答说:“你最漂亮。”不过也有那些一根筋的人会说:“虽然她比你漂亮,但是我爱的人只有你一个。”

  魏文侯的大臣中就有那么一个一根筋的人,任座站了起来,说:“您得了中山国,不给你的弟弟,却给了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的君主?”这句话气得魏文侯够呛,大发雷霆。

  可是那任座也是个有脾气的主儿,二话不说,快步离座,扬长而去(任座趋出)。这够得上大不敬了,估计可以灭九族了。始皇帝以后,怕再没有如此牛逼的臣子。

  不过魏文侯倒也有趣,生气归生气,偏偏不信这个邪,问大臣翟璜:“你说我是不是仁德的君主。”翟璜不傻,任座那一刀已经捅进了魏文侯的要害,自己要再给他一下,魏文侯非要让他和任座并骨不可。他忙说:“我听说只有仁德的君主才有耿直的臣子。任座刚刚回答耿直,正说明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不但让翟璜把任座追了回来,还奉为上宾。

  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魏文侯身上确确实实存在着很多可爱可敬的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人才的归附大有裨益。

  国富方能兵强,魏文侯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要国富,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否则就很难做到国富。当时三家分晋,赵国的得到利益最大,韩、魏两家相对弱小。三家都要发展,都要壮大,彼此产生摩擦是必然的。

  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理智的做了思考,给予了明确的拒绝。 

  魏文侯认为,魏、韩都是弱国,只能联合起来对抗赵国,才能避免被赵消灭。韩、魏两国任何一国,与赵国联合,都是在与虎谋皮。形势使迫使韩、魏必须联合。那么韩武子提出的联合魏国,消灭赵国,是否可行呢?魏文侯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因为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可能也只能与赵国能打个平手,甚至可能被赵国击败。即使侥幸得胜,也必定会元气大伤,并且,由于少了这种相对的平衡,韩、魏两国必然会继续内斗。 

  魏文侯向赵、韩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发展的想法。晋地披山戴河,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 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通过这次会谈,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第六章 魏国人杰
在取得了稳定的周边环境后,魏文侯就可以放心的修炼内力。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悝。

  在《资治通鉴》中提到过一个人,名叫李克。他向魏文侯提出了用人的五条标准:

  平常的时候看他所亲近的,富贵的时候看他所交往的,显赫的时候看他所推荐的,穷困的时候看他所不做的,贫贱的时候看他所不取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五条标准:

  第一,平常的时候看他所亲近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的人品,最好的法子,就是看他的朋友。一个人平时与哪些人的交往,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志趣爱好人品。

  第二,富贵的时候看他所交往的。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人大有人在。一个人如果富贵了,依旧可以保持平常的交往,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君子。所谓贫贱之交不可忘。

  第三,显赫的时候看他所推荐的。中国的政治向来时候以结党营私闻名,大凡在朝中有些势力者,都不忘记结党营私,以谋大权。这是政治的一大弊端。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科举制。然而科举制依旧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朝的高官,所推荐的人才,多为门生故吏,而今社会,此种状况,依旧存在。显赫时,如果还能保持自我,秉公而为,自是君子。

  第四,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人穷志短,为求显贵,不择手段,自古使然。明朝就有大太监王振,为了显赫,竟不惜阉割了自己。这等勇气,非凡人所及。君子固穷,但是青云之志不可毁弃。穷而弥坚,方为真君子。

  第五,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嗟,来食。”君子不是嗟来之食,所谓贫贱不能移,正是这个道理。

  有此五条,足见一个人的人品。

  李克向魏文侯说了这五条,魏文侯立刻知道了他的宰相人选是谁了——当属魏成。

  事后,另一个宰相的有力竞争选手——翟璜,愤怒得找李克理论,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了!”

  李克平静得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这段话颇有杀伤力。

  翟璜,你推荐的人只能做臣子,魏成推荐的人却为帝王师,孰高孰下,还用我多说吗?

  翟璜被征服了,从此甘心为李克的弟子。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那么李克和李悝有什么关系呢?据史书记载,他们应该是一个人。这个说法存在着一定争议,因为在《汉书》中,是将李悝与李克看作两个人的,前者是法家,后者是儒家。李悝的著作主要收录在《汉书&;#8226;艺文志》,其中有法家类《李子》三十二篇,儒家类《李克》七篇,兵权谋家《李子》十篇可能也是李悝所作。在此我们接受李悝和李克是一个人的说法。

  战国时代,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即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

  李悝的变法着重于政治、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这本书后来被商鞅带到了秦国。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第四,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魏国的国力大大增强,逐渐开始向中原的超级大国地位进发。当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魏文侯开始考虑强兵的事情了。

  魏国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粮食生产勉强维持国内的需求。但是,魏国境内有当时著名的盐产地盐池(今山西运城解池)。盐池产的盐销往周边的国家,获利颇丰,是魏国的重要收入。魏文侯决心用盐业收入建立一支精锐的常备军。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武卒。

  提到魏武卒,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物了,便是堪称一代名将的吴起大将军。

  吴起是个性格复杂的人。造成他性格复杂的原因,我只能说是时代的因素。他本来是卫国人(卫国真的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后来的商鞅也是卫国人),在鲁国为官。却因为妻子是齐人,得不到重用,于是他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换取鲁王的信任,成为鲁国大将,大破齐军。然而自古以来,树大招风,小人妒贤。吴起虽然战胜了齐军,却成为他不幸命运的开端。

  “吴起当初曾为曾参的弟子,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大将的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

  打胜仗,也是一种过错,吴起可以说些什么?

  无奈之下,吴起只有逃到魏国,在李克的建议下,成为魏国的大将。

  可能读者会说吴起杀妻求功名,确实残忍缺德,怎么算是恶意中伤?

  我不知道他究竟有无杀妻,我宁可相信史料的本身遗漏了些什么。就他对待士兵的态度来看,他不太像这样的一个人。他做大将的时候,与士兵同吃同住,行军不骑马,亲自挑士兵的粮食。这些足以说明他有一个优秀将军的特质。但是尚不足以说明他的仁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有些无语了。我相信从古至今,除了那位卧薪尝胆的勾践前辈,再没有第三个人肯做这样的事情。

  他竟然为患了毒疮的士兵吮吸毒汁。

  最让我震撼得不是他为这个士兵吮吸毒汁,而是那个士兵母亲的一段话:

  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的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战死在敌阵中。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的儿子一定也会勇猛作战,有一天也会战死沙场,我为我的儿子心痛。

  面对这样的告白,吴起可以说什么?他是应该失落,还是应该得意?

  是啊,最好的士兵,就是肯为将军忘死的士兵;可是士兵的忘死,却是一个家庭的悲哀。吴起对士兵推心置腹,是用真心换勇气。这是将帅的人格魅力。如此的将军,怎么可能是一个好杀之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名将吴起
魏武卒就是吴起一手创立的。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变法为蓝本的,所以魏武卒是步兵的兵祖。

  魏武卒对于士兵的挑选是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的:入选者必须能手执一支长矛、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之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半日内)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有些类似现在特种部队,是步军中的兵王。特点是能冲能射,运动作战的步兵。

  其建制是这样的:因为是步兵,所以军种属于材官,因为不同与普通的士兵,所以能选出多少就是多少,类同于现在的士官,古代称材士,家里的待遇也不错,可以免除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一般说来,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现在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

  这样的一支军队是有着超强战斗力的,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一支神兵。

  前文我说过,魏文侯和韩、赵两家达成了协议,停止内斗,向外图谋发展。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魏氏、韩氏南面的郑国,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建造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这样以来,秦魏两国就陷入难以打破的僵局之中。当此之时,一代名将吴起来到了魏国,成了魏国大将。僵持的局面从此发生改变。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陕西华县),秦国举国震怖。如果吴起攻破郑,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国的粮食基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