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烽烟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烽烟录-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场有关变法的辩论在秦国展开。《通鉴》对这场辩论只做了简单的交代,但是我相信当时的情景一定远比《通鉴》中来得惊心动魄。

  卫鞅对秦孝公说:“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而讲论至高道德的人,和凡夫俗子也不可能有共同语言。如果要建立万世的基业,就不能与众人商议。因此圣人只要可以强国,又何必拘泥于传统?”

  秦国大夫甘龙反驳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只有按照旧的典章制度办事,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百姓安定。”

  卫鞅说:“常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则往往陷入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做官守法可以,可是不能和他们商讨变法这等大事。聪明的人制定法律,愚笨的人受制于法;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墨守成法。”

  这几句话无疑是在讽刺那些墨守成规的大臣,同时也表达了卫鞅的自信。当然,作为一国君主的秦孝公不会轻易被这几句话打动,但问题在于,在这些话以前,他已经被打动了。由于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变法终于得以施行。

  卫鞅变法主要是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好像没有文化措施——这其实也很好理解,中国古代的变法往往集中在两个目的上:富国和强兵。而在农业社会里,什么样的人民最利于富国强兵呢?——最好的臣民是只会服从命令做事的臣民,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条理论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所以历来中国古代的变法,都不会在文化上做什么文章,最好让老百姓一辈子都笨下去。

  现在我们首先看一看在经济上,卫鞅都做了些什么。

  (1)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卫鞅变法中最具革命性的一条,简单来说就是从奴隶制土体国有制转向封建制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是中国的一项传统,直到明朝中后期,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这种传统仍未被打破,士农工商这种阶层的划分深深的植根于人的心灵。甚至于到现在,我们看到某某人经商发财,仍不禁与“奸商”相联系。从现在的角度看,重农抑商当然不对。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这种政策的推行,无疑会极大的鼓动农民去垦荒种地。

  (3)统一度量衡。当时秦国各地的度量衡标准不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卫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卫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卫鞅量”中得知,卫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卫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这为秦始皇后来统一六国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要看得是卫鞅的整治措施。还记得我们在上文里提过,当时卫鞅变法来到秦国,当时他带了一本李悝主编的《法经》,因此可以说卫鞅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在借用魏国的法律。但是作为一个著名法学家,卫鞅一定会有他的独创性。他在政治上彻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以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制为重点。在这个方面,他远远超过了他前辈吴起和李悝。而这也是秦国最终可以统一六国的一大要素。

  其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有:

  (1)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这一制度的推行意味着以前宗室贵族们的长期饭票从此作废,想吃饭?行,自己拿命挣去。而对于那些普通的士兵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从此英雄不问出身,只问英勇杀敌。上战场,能砍人,就可以成为朝廷新贵。这一制度的推崇使得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可见,人的本性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驱动的。然而这一制度的推行,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卫鞅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史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2)改革户籍,编民为什伍,实行连做法。这招够狠。将秦国的百姓变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百姓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有罪,九家告发,若有隐匿,十家并罪。同时,卫鞅还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3)推行县制。这是一项具有革命性质的制度改革。具有分权味道的分封制变成了具有集权味道的县制,从此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卫鞅在秦国共设立了三十一个县(也有史书认为是四十六个县或三十一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这一制度与废井田,开阡陌,堪称绝配。正是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上的反应。

  (4)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如果说毁灭文化典籍也算是文化政策的话,卫鞅变法还是涉及到了文化政策。此制度的推行,对于秦国的强盛不无作用,但是对于我泱泱中华的几千年文化来说却是极大的摧残。不过干这种事的岂止秦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即令进入*时代,中国仍旧难以避免此等浩劫。能说些什么呢?能做些什么呢?稳定和发展是第一大局,烧本把书算什么?!!!

  大历史的发展如同滔滔洪流,汹涌澎湃,是非功过,唯有后人方能评述——可是后人又真得可以评述吗?

  历史的发展总是那样的扑朔迷离,让我们不禁一次次的想,如果当时不那样会多好啊!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容假设,发生过了的历史,我们只能从这滚滚洪流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去偷窥历史的只言片语——我们也只能看到历史的只言片语。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汲取教训,希望不再发生那些悲哀。只可惜统治者们都有一种天性——选择性的遗忘。

  这或许是历史的悲哀,更或许是人类的悲哀。

  变法的困难不仅仅在于旧贵族们的阻挠,取信于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此卫鞅想了个立木取信的法子。

  《史记》和《通鉴》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秦国的法令详细制订了出来,但却没有公布。原因是因为卫鞅怕百姓不相信政府。可见当时的政府在人民的心里极度缺乏公信力,如果政府都不被相信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为了重新确立政府的信誉,卫鞅想了一条计策。这条计策虽然不高明,但是很有效。

  他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是啊,凭什么啊,搬根杆子给十金。虽说搬根杆子,废不了多大的力气,但是到时候拿不到钱,被人骂*,就太丢人了。为了面子问题,没人肯动手去搬。

  不过没关系,我们的卫鞅同志有办法,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加大筹码,总是有法子的,反正花得是国家的钱。于是卫鞅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五十金!!!有人蠢蠢欲动了,毕竟面子不能当饭吃。丢脸就丢脸吧。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扛着木杆到了北门。卫鞅那个高兴啊,终于有不要脸的仁兄过来帮忙,给钱给钱!立刻给了五十金的重赏。

  这个事件被作为典型教材广为宣传,政府的公信力确立了,法令的施行就很顺畅了。

第十五章 商君之死
解决了政府信誉的问题,接下来要面对就是来自王公贵族的诘难。

  新法的推行总是那样充满了阻力,变法令颁布了一年,来秦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百姓不计其数。而这时候,当朝太子也触犯了法律。身为左庶长的卫鞅面临着一场挑战。他深知,新法所以不能顺利施行,根本上是由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在当场太子的带领下,那些朝廷权贵们,当然对新法视若无睹。变法?哼,扯淡吧!

  如今太子犯了法,该怎么处理?新法刚刚推行,这件事是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否则不但新法前功尽弃,卫鞅还得因此担上妄动祖宗成法的罪责,只怕难逃一死。可是得罪了太子,也不是好玩的。想来想去,卫鞅憋出了一个折衷的法子,太子当然不能动,可是太子的老师却有督教不严的责任,于是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被处刑,公子贾被刺字于面。打狗还得看主人,卫鞅虽然贵为秦国的左庶长,但是你也只是秦孝公身边的爪牙而已。而太子却是未来的国君。这个事件虽然让新法得以施行,却为后来卫鞅被杀埋下了伏笔。

  太子,你真得应该感谢卫鞅,如果没有他的变法,你也许没有机会成为秦国的第一个王。

  前325年,秦国君称秦惠文王。

  惠文王虽然杀了卫鞅,却留下了他变法的成果。或许这是卫鞅唯一可以安慰的地方。

  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秦国发动了一场对魏国的战争,这场战争秦国的主帅是卫鞅。

  如果那个人更有度量些,或许魏国将有当时天下的两大名将,可惜那个人心胸太过狭窄,最终死在了马陵道上,魏国也因此元气大伤。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棒打落水狗。

  敏锐的卫鞅怎么肯放过这个棒打落水狗的机会,因此他向秦孝公建议说,秦魏两国如生死之敌,不能相容。魏国东面是险厄的山岭,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东的地利。强盛时便西侵入秦,窘困时便东缩自保。而现在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魏国去年又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这是收拾魏国的大好机会。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将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足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必可奠定了称雄天下的宏图伟业。(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21岁那年,秦孝公即位为君,他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二十二年过去了,秦孝公再也等不下去,这么多年来,他做梦都在梦想着这一天。

  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虽然在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秦孝公被周显王封为诸侯之长,但是这并不能让秦孝公的野心得到满足,他要的是整个天下——尽管直到很久以后,才被嬴家的后人实现这个理想。

  公孙鞅,我把秦国的大军交给你了,你要为我打下魏国的江山!

  卫鞅一向是一个做事靠谱的人,他不会让秦孝公失望。

  两军对垒前,他写了封信给魏国公子,说:“老弟,当年我们的感情很好,现在我们都在做大将了,我怎么忍心打你呢?不如我们见个面,喝喝酒,叙叙旧,谈谈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然后各自领兵回国,你好我也好,老百姓们也安心。”

  我不知道魏国的公子是不是智力低下,还是那个时代的人比较的纯朴。他居然信了卫鞅的话。卫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和你喝酒?为了变法,他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还会顾念你这个旧日的所谓朋友?

  卫鞅和公子小酌了一番,不知道有没有甩杯为号,反正这时候冲出来一群士兵,把这个魏国公子给活捉了。然后大败魏军。

  此一战的后果是:

  魏国迁都大梁,献黄河之西以求和。

  魏惠王这才说了一句话:“吾恨不用公叔之言。”我不知道他是恨自己当初没听公叔的话重要卫鞅,还是恨自己没听公叔的话杀了卫鞅。不管是那一种情况,我想他该承认一个事实,公叔座没有老糊涂,卫鞅是一个人才。

  而在这一战后,卫鞅也得到了为后世流传的名字。秦孝公在商於这块地方划了十五个县给卫鞅,此后卫鞅号商君。

  辉煌啊,男子汉大丈夫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快意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我卫鞅做到了,我的名字将与这场伟大的变法紧紧的连在一起,千百年后,当人们书写那段历史时,将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个人用他的智慧改变了一个时代。

  然而上天从来都不会让每一个人持续得辉煌下去。

  其实在卫鞅被处决之前,曾经有人劝过他,那个人叫赵良。卫鞅问赵良,他与当年的五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赵良说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百里奚不过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却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他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征讨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出门不乘车,夏天不用伞盖,视察民情也不大搞仪仗队。死的时候,秦国的百姓皆为之流泪。而您是靠着结交主上的心腹景监发家,掌权后,恣意凌辱贵族,残害百姓。公子虔因此闭门不出八年,公孙贾因此蒙受一生的羞辱。您的出行,浩浩荡荡,有大批武士护卫,您的马车在路上疾驰。这些行为都算不得以德服人。现在的您就像是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却还贪图商於的富庶收入,在秦国独断专行,一旦大王有个三长两短,您觉得你还可以活下去吗?”

  这番话可说是金玉良言,只可惜卫鞅不听。

  卫鞅一生为国谋,却不会为己谋,他有治国之大智慧,却没有修身之大智慧。他懂得如何让一个国家强大,却不懂得如何让一个人变得强大。

  性格即是命运,卫鞅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他太张扬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才的话,张扬的结果,大概是被当作疯子;如果有才的话,张扬的结果,往往是毁灭。

  他可能的老师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卫鞅的辉煌走到了尽头。公子虔的门下指控卫鞅造反。卫鞅被迫外逃,途中经过一家旅店,却因为没有证件,不为收留,这也真是作法自毙。之后又逃往魏国,可是魏国怎么会接纳他?他只好重返商於,率门徒向北攻打郑国。结果秦王的军队进入商於,斩杀卫鞅,然后车裂分尸,他的家人也因此被斩尽杀绝。

  一代名臣就此湮没。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卫鞅,但是并没有废除卫鞅制定的法律。可以肯定,秦惠文王绝对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杀卫鞅是形势。卫鞅任左庶长,在秦国为相十余年(有史书说十八年),虽然《通鉴》和《史记》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是我相信,卫鞅的实力必定遍布秦国朝野。卫鞅之死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报复事件。

  其实相关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后世很多权臣的事迹中察知一二。

  新君即位,权臣必死,自古以来,道理使然。

  然而卫鞅制定的法律却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发展。我想秦惠文王在午夜梦回之时,一定在默默得说:

  商君,您对得起大秦,我却对不起您。可是为了大秦的天下,为了平息权贵和民众的愤怒,您必须死。您为我留下足以让大秦称雄天下的法度,我将永远铭记于心。请您相信我,大秦一定会按照你制定的宏伟蓝图发展下去,六国必亡,大秦必兴。

第十六章 兄弟相煎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大的增强,开始展开对魏国的报复行动,一再收复失地,并且一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