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兄弟相煎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大的增强,开始展开对魏国的报复行动,一再收复失地,并且一步步的蚕食魏国的土地。公元前369年,也就是在秦孝公即位后的七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即位(后来因魏国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这可能就是沿洛水筑的长城。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这条长城的修筑,显示出魏国对秦国已采取守势,以防御为主。由于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较切合时宜的措施,国力又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
尽管魏国的国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但是在军事上依旧保持着很强的声势。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庞涓的人。此人很早就在魏国为大将,虽然史书上对庞涓的身世记载不多,但是我相信,他对魏国保持军事力量的强大,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庞涓是鬼谷子的弟子,他有一个师弟,叫做孙膑,据说是孙武的后代。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是一个传奇,他精通数学星纬、兵学韬略、游学势理、养性舍身、纵横之术,却隐居山林,传道授徒,不为权贵所用。他这一生有六大弟子,他们的名字是:
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茅蒙、徐宫
除了后面的两个人,其他四人都将在下文提到,他们丰功伟绩让人称羡。而一代兵圣孙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说来真得是一场讽刺,孙膑得以流传于世的名字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拜他的师弟庞涓所赐。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他们的共同导师是鬼谷子。在听说魏惠王的求贤令后,庞涓率先毕业,投效了魏惠王。他带领着魏国的军队先打败了周边的小国家,之后又打败了当时东方的大国齐国。能力之强,堪称一代名将。
然而在庞涓的心里有一个顾虑。他虽然厉害,但是深知师弟孙膑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只有除掉孙膑,他才是天下第一——当然这只是庞涓一厢情愿的想法。
庞涓派人请来了孙膑,寒暄一番后,便给孙膑安排了住宿,估计住得还是总统套房。孙膑很感激,心想:“哎呀,还是同学好啊。这同学情意就是不一样。”住了几天之后,忽然有人来找孙膑,还没有进门,孙膑就听见门外传来嘈杂的声音,估计孙膑一定想:“一定是大王派人来请我了。”确实是大王派人来请他了,不但请他,还要给他赐名。
这些人涌进孙膑的住处之后,立马把孙膑给五花大绑了起来,然后在脸上做起艺术活,刺上一排精致的小字,然后剜掉孙膑的膝盖骨,告诉孙膑说,我们听说你私通齐国啊。
这种剜掉膝盖骨的刑法被称作膑刑,孙膑从此有了这个流传千古的名字。
此时此刻,孙膑还能说些什么,他只有苦笑,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兄弟情义,原来这就是他师弟的精心推荐。孙膑是个奇才,却没有看透人性的卑劣——不过奇才都是聪明人,当他们吃过一次亏后,会及时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生存下去的道路。
孙膑选择了装疯。
他流落街头,与乞丐为伍,受尽了世人的白眼和冷漠。夏日里,他忍受着炎炎烈日,冬日里,他忍受着猎猎寒风。白天他为人所弃,夜晚他承受孤独。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知道他是孙膑,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流落街头的疯子胸中藏有万点奇谋,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人将会改变魏国的命运。
不过在改变魏国命运之前,孙膑要做的是活下去,然后静静得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像人一样活下去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来魏国访问。这是一个机会,绝不能错过。
《史记》和《通鉴》都没有交代孙膑是如何见到齐国使者的,可是各位不妨想一想,一个在魏国无亲无故,双腿残疾的人,想要见到另一国的使者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做到。如果美国大使来华访问,各位不妨试一试,看看有没有办法搞到机会私下拜会。
我不知道孙膑究竟使用了什么法子,让齐国使者不但接见了他这位疯子,还被这位疯子的才智折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齐国使者确实被折服了。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庞涓,你我的游戏才刚刚开始,等着吧,我会倾尽一生所学,讨回你在我身上种下的一切。
我并不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我认为能够支撑孙膑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活下去的只有一种力量,它的名字叫仇恨。
大丈夫有仇必报,更何况对方是一个无耻小人。
来到齐国之后,孙膑很快与齐国大将田忌相识,并且成为了莫逆之交。
田忌喜欢赛马,但是常常输掉比赛,这让他很郁闷,却又没有办法。因为他的对手是齐威王,他的马怎么也比不上齐威王。
孙膑笑了笑,说:“您用下马对大王的上马,上马对大王的中马,中马对大王的下马,不就可以取胜了吗?”
这是统筹学的运用,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深的哲理。天才和常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天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而常人只会变神奇为腐朽。
经过这场赛马。孙膑进入了齐威王的眼帘。
齐威王见是一个残疾之人,有些看不起。当孙膑陈述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时,齐威王笑问:“依你的见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归服呢?”孙膑果断地回答说:“这不可能,只有打胜了,天下才会归服。”
好一个兵家巨子孙膑,早已经将那个时代看得通通透透,在那个有强权没公理的时代,强兵是唯一可以称霸天下的法子。
不久,魏国伐赵,赵求救于齐。齐威王派田忌、孙膑带兵去救赵国。田忌准备带兵前往赵国救援。孙膑却认为如果带兵去赵国,只会硬碰硬,结果就会纠缠不清,不如避实击虚,转而进攻守卫薄弱的魏国都城,这样不但可以解了赵国的危机,还可以给魏国国内以沉重打击。正如孙膑所料,魏军匆忙赶回救援,在桂陵与齐国军队遭遇,被打得大败。
此一战,孙膑成名。庞涓第一次尝到了孙膑的厉害。
第十七章 兵圣归隐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魏国庞涓率军伐韩,韩国求救于齐。
当韩国的使者将求救信送到了齐国的时候,齐国的君臣们就此事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成侯邹忌说:“我看还是不要救了。”我不明白邹忌不救的理由是什么,《通鉴》没有交代,我也不好妄加猜测。不过还是可以做个小小的推测,他害怕有人再立战功。
田忌说:“我们如果坐视不理,韩国必为魏国吞并。我看还是早些救援比较好。”
孙膑冷静的分析了形势,说:“如果我们现在去救韩国,就要替韩国承受来自魏国的打击,那样就会受制于韩。不如等到韩国亡国在即的时候,再出兵,那时候我们既可以与韩国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又可以趁着魏国军队疲惫之即,给予魏军迎头痛击。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名利双收。”
齐威王说:“孙膑,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
当然了,跟韩国的使者可不能这么说。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贵使,你放心吧。韩国和齐国是兄弟之邦,韩国有难,就是齐国有难,我们齐国一定会派兵救你们的。你们就安心等待齐国的援军吧。”
韩国使者万分高兴,赶紧回国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韩王。韩国认为齐国一定会来救自己,坚定了信念,奋勇杀敌。居然和魏军打了五场大仗,有力的支持了孙膑的疲魏计划。估计到了这时候,韩国才知道自己被齐国人涮了。韩国举国上下一定一起面朝着大海的方向,问候齐国上下的祖先老母。可是,还不能翻脸。只能再派使者出使齐国。
齐国终于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情操,派田忌、田婴、田昐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去援救韩国。战法嘛,老样子,二话不说直接攻打魏国都城。
庞涓二话不说,放弃韩国,回兵国内。
当然,老把戏在高手的手中,不会一成不变,孙膑决定加一点料。
齐国的军队名声不怎么样,打起仗来以胆小怕事闻名。然而寓言告诉我们,如果一头狼做了羊群的首领,那么这群羊就是一群狼,而孙膑正是一匹恶狼。
他充分发挥了齐国士兵胆小怕事的特点,化腐朽为神奇,为庞涓这个生死仇敌挖了一个大大的陷阱,只等庞涓钻进来。
当齐国的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孙膑下令士兵们第一天修了十万个灶做饭,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为二万个灶。庞涓也算是一位名将,尽管他不如孙膑,但也懂得观察战场的蛛丝马迹。当他看到灶的数量锐减,大笑着说:“我早就知道齐兵胆小,进入我国三天,士兵已逃散一多半了。”于是,这位老兄,幸福的丢掉了步兵,亲率轻兵精锐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妄图毕其功于一役。
庞涓追到马陵的时候,已经是夜晚。
马陵道狭窄而多险隘,是个打伏击战的绝好地方。此时此刻庞涓的心里有一种难言的不祥预感,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去。只见远处有一棵大树,被剥去了树皮,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树上有些字迹。庞涓独自下马走到了树的旁边,只见树上赫然写着几个要他命的字:
“庞涓死在此树下。”
顿时脸色大变,就在那一刻,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的万余名齐国弓箭手,早已经迫不及待,数万只箭一起射出。庞涓立刻意识到中了埋伏,再想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等着被射成刺猬。他长长得叹了口气:“孙膑啊,孙膑,终究还是成就了你名声。”说罢,他横剑自刎。
这位堪称一代名将的庞涓终于还是死在了他的师兄孙膑手中。
此一战,号为马陵之战,魏军大败,魏国太子申被俘。
既生瑜,何生亮?
既然有了庞涓,就不该有孙膑。
马陵之战对魏国而言,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这一战,也成就了孙膑的英明,并使得齐国大将田忌的声望越来越高。这种变化让齐国的宰相邹忌越发的不安。他感受到了一种威胁。
权力是一种很具诱惑性的东西,一旦沾染,就像是吸毒,除非死去,否则,就会在权力的欲望中永远沉沦。自古以来,能够从权力欲望中挣脱出来的人,极少。估计不用扳脚趾,就能数得过来。
孙膑是个残疾人,就算功劳再大,也不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毕竟弄个残疾人担任相国,有损国家形象。可是田忌不同,他是齐国的名将,在齐国有着很高的声望。单单从他有资格和齐威王赛马,就足见他在齐威王心中的地位不低。如今乘着马陵之战胜利的余威,足够对邹忌的相国地位造成致命打击。
田忌必除,相位方稳。
可是田忌是一代名将,不论是军中,还是朝中,他的威望都可以说无人可及。想要扳倒这样的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可能不仅仅是不简单,而是几乎不可能。
不过邹忌还是找到了田忌的一个弱点。
田忌的弱点是:不论军中,还是朝中,他的威望都可以说无人可及。
打击这样的人,有一条千古不变的法子——诬告谋反。
历史一次次证明了这种法子的行之有效,而将集此计之大成者,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一朝,妄图谋反的官员如同过江之鲫,数不胜数,难道真得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观念深入人心了?
诬告谋反是一件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基本上一告一个准,皇帝君王都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光荣传统,管你谋不谋反,先杀了再说。
邹忌用了一个很掉价的法子,幼稚得连孩童都知道那是诬陷。他花了十金请了个人到集市里找算卦的人说:“我是田忌将军的人,我们将军三战三胜,声望满天下,想要谋反,不知道吉不吉利?”(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
看了这段话,我很崩溃。若非见于正史(《史记》),实在不敢相信这段话是真得。造反要真能造的这样高调,田忌就不是一代名将,而是一代名傻了。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让我们瞠目结舌,除了闭嘴,似乎做不出其他的评论。就这样的一条计策,居然成功了。齐威王居然开始怀疑田忌。或许一旦接触到最高权力,人就变得不可理喻,思维也异于常人了。
而此刻,田忌正率兵在外,齐威王便遣使召见田忌回临淄城。至此,田忌仍被蒙在鼓里,他若回去,必死无疑。恐怕这就是功高盖主的祸端——更或许这就是集权制下的无可奈何。近现代以来,此类事端仍有发生。
孙膑这一生的尊严得以恢复,他必须感谢一个人,那个人就是田忌。他深深的感念于田忌对他的恩义。对齐国政局洞若观火的孙膑,已然感受到来自临淄城的杀气,或许他还不十分确定齐威王要杀田忌。可是自古以来,大将被忽然召回京城,莫过于两个原因:
其一,国内政局不稳,大将回国勤王。
其二,大将功高震主,当伏而杀之。
齐国大胜魏国,国势如日中天,国内政局相当稳定,如此急匆匆的召田忌回国,只能是第二种情况。
孙膑来到了田忌的帐中,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否则必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孙膑所献之计虽然不高明,却是唯一可能保住田忌的法子。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看做“清君侧”——不过我更倾向于谋反。因为不论田忌是否仅仅是为了除掉邹忌,带兵攻打都城,这种行为只能被理解为谋反了。
然而,田忌并没有成功,邹忌既然能在齐国为相,就不会是等闲之辈。田忌最终败逃楚国。
至于一代兵圣孙膑却不知去向。传说,他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像他的师父鬼谷子一样隐居了起来,并且撰写了《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另附作战图四卷。此兵法在东汉末年失传。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雀山西汉墓中又重新发现。计一万一千余字。
荣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
沉浮莫叹;静观海面潮起潮落;聚散在风。
此生何求?功名已去。
此生活过,便已无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