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教育怎么了-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文凭就找不到工作!我真的希望他们说的是“没有一技之长就找不到工作”,但是没有,没有一个大学生说过这句话!在这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是否根本就没有“一技之长”这个概念?
  怪不得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来他们不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连一技之长这个概念都没有,如果他们一出校门就能找到工作,那才是咄咄怪事。
  有一个开包子铺的人,他没有其他爱好,就喜欢做包子,并梦想通过卖包子致富。一年到头他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把包子做得更好。在这专心致志的工作中,他熟练地掌握了做包子的“技”,而且比其他人做得都好,结果他的包子铺兴旺得不得了,每天门庭若市。一个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包子铺,每年都要带给他十多万元的纯利润。
  还有一个做花圈的老人,他做了一辈子的花圈,做花圈的“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生意相当好。这个老人去世之前,用他做花圈挣得的钱给三个孩子每人买了一套住房!他说,他的老伴去世得早,孩子们跟着他吃了不少苦头,给每个孩子买一套住房是他人生的最高梦想。要知道,一个花圈只能赚几毛钱,但这位可敬的老人用他独特的“技”,同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批精英,更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大家都做精英,谁来做具体的工作?)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当是中国很多大学必须担当的重责。
  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他们什么
  一技之长,可以安身,可以兴国。如果大部分大学生能拥有过硬的一技之长,中国的兴盛和强大,就不再是梦想。
  但是很遗憾,在我接触过的大学生里,很多人都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他们上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技”,而是为了一纸文凭,他们坚信没有大学文凭将来就不好混,农村孩子就只能子承父业“修地球”,城市孩子就只能加入失业者队伍,而有了文凭就可以气宇轩昂地去应聘,去要求做体面的工作。这就是孩子们的逻辑,他们所做的也正是这样——拿文凭,学士、硕士、博士。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2)
似乎很少有大学这样提醒自己的学生:文凭很重要,但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文凭仅仅是一个标识,这个标识的背后应当是对应的专业技能。由于大红文凭的背后一片苍白,等到孩子们走进社会知道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时,已经晚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给一个新手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高昂成本,企业需要的是熟手,而不是文凭。文凭顶多可以给企业装点门面,却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只有傻子才会相信那张大红色的文凭,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给他创造利润,他关心的是——你能做什么?
  我所负责的这所大学是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从学生入学那一天开始,我就反复告诫他们,一定要掌握一技之长,学习,实践,没有捷径。我是这样要求学生们的,也是这样要求教师们的,学校的教学流程也是这样严格制订的。为了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就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我特意设置了师傅制度,让学生们利用假期以及最后一学期的时间,集体到学校的操作基地实际作业。这个基地,属于另外一个很大的IT企业,足以容纳几千名学生同时作业。经过在学校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几个寒暑假、最后一学期的实际作业,学生们成为信息技术作业的熟手,他们毕业后,立即就成为国内信息行业的抢手人才。
  这么多年来,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技之长,绝不能让一个学生走进社会后找不到立足之地。
  十多年来,从我的这所大学里毕业出去的两万多名大学生,几乎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有的甚至在不同的行业里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做起了老板。
  前段时间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句话:回归常识。这句话让我深思了很久,似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反而让人们忘记了常识。对于教育来说,常识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安身立命,让学生都有安身立命的“技”,但是这些常识被整个教育界长期遗忘,而被空洞的“文凭论”所代替。
  有人说,大学不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地方,说“实用型人才就是听话的机器”,这种机器应当由职业培训班来训练。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恰恰相反,在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必须从大学里面培养出来,也只有大学才能培养出大批实用型的人才。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更是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的摇篮,能够成为国家建设、民族兴盛的“机器”,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我真的希望看到大学生们的求职书上首先出现的不是毕业于某某名牌大学,而是“本人擅长某项技能”,这样的应聘书一定能打动每一位企业家。
  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大学四年教育是足以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的,至少能掌握这项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但很多大学生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在经常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很多大学的教育其实就是文凭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拿到文凭毕业。正因为如此,大学新生入校后,由于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项技能,也没有人要求他们对人生作出清晰可行的人生规划(不是职业规划),在校四年,大多数大学生对未来都是迷茫的。
  这样的教育氛围,这样的指挥棒,能够教育出掌握一技之长的学生,那才叫怪事。
  “大学四年实际上就是漫长的等待过程,等待毕业,等待那个红本本。”一位大学生这样告诉我。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3)
漫长的等待是很无聊的,于是很多大学生就热衷于谈恋爱,热衷于追逐时尚生活,更有一些女生,为了满足高质量生活的欲望而误入歧途,做起了富豪们的“二奶”!
  那么,他们怎样才能考试过关呢?这位学生告诉我,平常大家都不怎么读书,一般都是等到临考前一两周才匆忙地背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老师对这些内容一般都要提前提示。“学生考不过关,老师也没面子,不好交差。”
  毕业论文就更简单了,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改头换面交上去,一般都能过关。“我敢打赌,那些毕业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网上抄袭的,有的会把网上的几篇论文进行嫁接组合,有的干脆就是把网络上的原文搬下来,署上自己的名字。”
  这样敷衍的学习,就不担心学不到真才实学,将来出去工作会吃力吗?
  他说:“工作?谁知道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反正有个文凭,出去乱碰,找到什么干什么。”
  这位学生的坦率,让我感到脊背发凉。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他们什么?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不理解大学生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颓废无聊的流行歌曲,譬如一些含混不清的歌曲,竟然被大学生们热烈追捧,我对此深感费解。一种形式的音乐得到广泛传播,它必定是迎合了人们的内心需求,热烈追捧颓废无聊的音乐,反映出的正是这些人内心深处的颓废和迷茫。大学生正值旺盛的成长阶段,阳光和向上应当是他们内心的主色调,但他们却喜欢颓废迷茫的东西,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们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方向,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无法把握,他们没有掌握将来就业的过硬的“技”,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的迷茫就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大学生们对未来是有梦想的,有的想做工程师,有的想做官员,有的想做商人……问题在于,没有人教他们怎样去实现这些梦想,也没有人给他们机会去实际训练实现梦想必需的“技”。
  一位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他曾经到某个大学的新闻系去讲学,很受学生们欢迎。后来他在跟系领导交流中了解到,这所学校新闻系毕业的学生真正从事新闻工作的,还不到5%,原因是学校所教的新闻采编知识,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传媒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校只教给学生们过时的新闻理论,而没有给予学生们实际操作的机会。
  “为什么不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呢?”他感到很奇怪。
  系领导回答说,学生们毕业后,是否能从事新闻工作,是否能胜任新闻工作,与他们的教育目的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毕业,他们将来干什么工作,不是我们应当关心的,也与学校的业绩考核没有必然的关联。”
  听了这番话后,朋友才明白为何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连一条普通的新闻都不会写。“学校根本没教他们怎样做真正的新闻,而是让他们考试,拿到文凭。”
  根据他的了解,很多大学都是这样,包括一些职业院校,让每一个学生拿到毕业文凭成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唯一的目标,至于学生们将来能否胜任某一项工作,学校方面漠不关心。
  在这些依靠抄袭网上论文顺利毕业的大学生里,有一部分学生后来成了教授,甚至成为大学的管理者。我无法想象,这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不少人恐怕也是通过抄袭别人的论文而当上教授的,这个话题我将在后文详细阐述),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此恶性循环,中国教育堪忧,国家堪忧!
  如果大学教育不能教给学生一技之长,不能让学生将来安身立命,这样的大学,就是贩卖文凭的批发商,本质上与那些廉价贩卖假文凭的不法分子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大学批发的文凭是合法的,而且耗时漫长,价格昂贵。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坐在学校办公室里透过宽大的窗户遥望远山,陷入了沉思。我想到,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迅猛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二战结束后,美国将战败国大量的科技人才引进,这批人才对美国后来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又想到,日本战后的高速发展,不也是对人才高度重视的结果吗?
  我们的大学热衷于制造大量持有文凭的非人才,这是对“重视人才”这个口号的极大反讽。
  中国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人才太少,所以无法与日本、美国、欧洲各国的商品质量抗争,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赚走大把的外汇。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就只有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渠道只有一个——大学。
  大量的大学却没能担负起这个职责,大量的企业、机关单位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而不得,大批大学毕业生又被急需人才的企业、机关单位排斥在大门外,这就是大学教育失职的铁证。
  如果一所大学的校长依然是官派,如果一所大学的很多教师是依靠编造、抄袭论文得以升任教授,如果一所大学依然以文凭至上,如果一所大学依然不关心学生人生的走向,大学教育的失职就会继续上演,就会继续培养出大批无用之人。
  虽然不少大学生根本就不是人才,没有掌握任何职业的技能,但他们是拥有合法“红卡”的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看来,他们其实与白痴无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人才,不是白痴,全社会因此而陷入尴尬。
  或许,这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病灶。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1)
能力之忧
  杨振宁: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从小缺失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能力训练的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位朋友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被朋友们称为“难不倒”。
  他住在一套比较老旧的房子里,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厨房下水管老是被堵塞,每次疏通都花费了很大力气,但过不了几天又被堵住了。
  他要动动脑子了。他像研究精密仪器一样认真观察起这个洗碗池来,结果发现堵塞下水管的罪魁祸首就是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找到了病灶,他就找来一个废弃的塑料菜篮,裁剪成适当大小,放在洗碗池出水管的下方,截住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从此,下水管再也没有被堵塞过。
  这就是方法,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譬如改装下水管、改造洗碗池,等等,但他用最省力也最省钱的方案解决了难题,这就是能力在发挥作用。
  类似灵机一动的例子,在这位朋友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案例简直就是奇特的创意。在他看来,知识都是死的,灵活地运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他藐视权威,重视“灵机一动”,这让他显得处处与众不同。
  用成本最低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能力。从职业角度来看,这就是职业素质。
  另外一位朋友中学没有上完就辍学了,迫于生计,托人进了一家造船厂,拜师学习船体设计。船体是很复杂的曲线多面体,设计需要懂得三维空间,但他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不懂得三维空间,因此第一关就卡壳了。
  他也是一个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的人,也相信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不懂没有关系,动动脑子兴许就有办法。他到造船车间去观察,观察得久了,他慢慢发现船体的形状很像萝卜!既然像个萝卜,那就有办法了,他到菜市场买了几个大白萝卜回来,从横向、纵向、平面三个方向把萝卜切开,于是他就看到了船体真实的三维空间!
  他用这个土办法解决了三维空间认识的难题,也许在其他精通数学的人看来,他这个土办法的确很笨,但我认为他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懂得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难题。
  他后来成了造船业的富豪。他能成为富豪,完全就得益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信条,相信这个信条的人,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他觉得自己应当成为一个富豪时,他就会认真琢磨成为富豪的最有效最省力的途径。
  还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个喜欢动脑子的人,我每次想起他都会很感动。
  他每次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都要把他的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症结在哪里,然后他就让孩子看着他怎样去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掉这个难题。每次做完后他都要拍拍孩子的脑袋:“孩子,记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永远比知识重要。”
  孩子遇到什么难题向他求援,他不会轻易提供帮助,而是对孩子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努力了半天还是没能解决,很泄气,他就鼓励孩子:任何事情都有办法解决,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对,继续努力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2)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就高高兴兴地对孩子说:“你看看,没有问题能难倒你!”
  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孩子从小就具备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还真没有干不了的事情。
  如果中国的家长能有一半像他这样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习惯遇到问题就动脑子,我坚信中国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