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突然阴暗起来,虞洽卿抬头望天,不知什么时候乌云已经悄然升起,将月亮挡住了。一阵寒意袭来,虞洽卿打了一个寒战。起风了,海上的浪涛开始汹涌起来。
“你个*猪,老子把你扔到海里去喂王八!”虞洽卿刚想回船舱,见不远处的角落里,一个外国水手边骂着,边打一个中国乘客。。 最好的txt下载网
23 北京轮上的相遇(2)
“住手!”虞洽卿忙上前,用英语喝道。
外国水手听见有人用英语制止他,忙停住手。当虞洽卿走上前,水手见制止的是一个中国人时,抬手又要打那个乘客。
虞洽卿快步上前,猛地攥住水手的手腕,质问道:“你为什么打人?”
“他不讲卫生,躲在那里大便!你们中国人,全都不讲卫生,脏!”
黑暗中,虞洽卿的脸上火烧火燎的。随着一阵风来,他果然闻到一阵屎臭。他转身问那个乘客:“你为什么不去厕所拉屎,在甲板上拉?”
乘客慌张地说:“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厕所,实在憋……憋不住了,见那边黑,没有人,就跑过去拉了。先生,麻烦你跟他说说,我不是故意的,实在是没有办法。”
看着他诚惶诚恐、老实巴交的模样,和他身上穿着的土布衣裳,虞洽卿明白,这是一个头一次出门去上海的农民,第一次坐轮船。
“出门在外,不比在家里。外面的一切都有规矩,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虞洽卿掏出上船前买的一份《申报》,递给面前的乘客,“你去把大便包进纸里,把甲板擦干净,等一会我带你扔到厕所里去。”
那个乘客感激地鞠了一躬,“谢先生!我把它扔到海里去。”
“不行!”虞洽卿语气强硬地说,“以后记住,粪便只能扔到厕所里。”看了看旁边站着的外国水手,他又说:“我带你去过厕所后,下次你就能找到了。”
从厕所回来,虞洽卿又找到那个水手,把他拉到船长室,要求他道歉。
英国船长听完了叙说,冷笑着耸耸肩,傲慢地握着烟斗问:“请问,这位先生,我们凭什么道歉?”
“因为你们服务没有做好,乘客找不到厕所,才导致了在甲板上大便的事情。而这位水手骂人,还打人,十分野蛮,与你们一贯标榜的文明人相差太远。所以,你们必须道歉。”
“不,先生,”船长摆摆手,“关于厕所,我们在船上的很多地方都用中文指示了方位。你们中国人就是喜欢随地大小便,我有什么办法?”
“船长先生,希望你能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大部分是文盲,文字提示对于他们没有用。你们应该让茶房和水手在一些关键地方招呼、说明。”
“你的这一点提醒很好。我们已经考虑到了。美国人不久前发明了扬声器,一个人说话可以传送到很多地方,我们正准备在太古公司的所有轮船上安装。”
“那是以后,现在,你必须让你的水手道歉。”
“先生,不可能!我们英国人不可能向中国人道歉。除非这条轮船是你们中国人的。”
“你……”虞洽卿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年轻人,我提醒你,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不是靠意气。你们中国人办事,往往就是凭一时的意气,而不想着去提升实力。好了,现在风大了,我要得小心驾船了,不然这条船会麻烦的。”
回到自己的船舱,虞洽卿刚坐下,见对面铺上的人很眼熟,仔细一看,原来是顺记号的老板叶澄衷。
“叶先生,你怎么也坐四等舱啊?”虞洽卿觉得,叶澄衷这样的大老板,即使不坐头等舱,也要坐二等舱的。
叶澄衷笑着说:“阿德,是你啊,真是巧了。四等舱有自己独自的床铺,还不就行了。反正就是困一夜觉吗,都是天一亮到上海,一样的。”
叶澄衷说着,又对同舱的两个人介绍说:“这位虞和德,镇海龙山人,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外茅家卫瑞康颜料号做跑街,也是个门槛精,将来在上海滩肯定是不得了的。”
23 北京轮上的相遇(3)
虞洽卿忙说:“叶先生这么一说我可真不好意思了。以后在上海滩,我一是要向叶先生学习,二是要仰仗叶先生多关照。”
“学习我不敢当。关照吗,只要我能尽力的,我一定尽力。阿德,”叶澄衷指着自己脚头前的一个汉子说,“这位是慈溪东山的吴锦堂,现在日本经商,很有魄力的。”
吴锦堂忙直起腰,冲虞洽卿一拱手,“虞先生,幸会!我们可都是三北人啊,到时候我在上海要有生意上的事情,请你多关照!”
虞洽卿忙回礼。“锦堂兄,没说的。漂洋过海到日本经商,的确如叶先生所说,魄力非凡啊。”
吴锦堂叹息一声,“哪里是什么魄力,还不都是逼出来的。”
吴锦堂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家乡东山村位于慈溪北部,这里东邻镇海,西邻余姚,是“三北”的范畴。
吴家世代务农,家境一般,到了吴锦堂时,由于连年遭遇天灾人祸,加上连年战争,社会动荡,吴家生计每况愈下。八岁那年,只读了两年私塾的吴锦堂被迫辍学,帮助父亲做农活。不过,农活之余,爱学习的吴锦堂仍然跟随伯父课读,成人后,总算能够略通文字。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吴锦堂由东山邻村好友徐猛彬介绍,到宁波打工,在一家水作坊给人家磨豆腐。世上三件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吴锦堂起早贪黑,样样活计都抢着做,仿佛不知道什么是苦。水作坊的邻居见他是条硬汉,又知书识理,便介绍他到上海红庙前的萃丰油烛店当伙计。就这样,磨了两年豆腐后,吴锦堂来到了上海。
红庙地接租界,地面繁华,许多善男信女都喜欢到这里进香,求财求福,尤其是那些在华洋交界处活动的明妓暗娼,更是有事无事都在庙内外转悠。萃丰油烛店生意异常兴隆。精明能干的吴锦堂处处留心,既钻研经商业务,又注意结交方方面面的朋友。老板见他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便把他派往苏州,让他掌管萃丰油烛店在苏州的分店。不到一年时间,苏州分店业务大增,利润超过了上海总店。老板十分高兴,打算送三分干股给他,让他回上海挑大梁。
不料,吴锦堂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和友人李遂生、辛立人一起赴日本长崎经商。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春天,樱花灼灼,吴锦堂和李遂生、辛立人来到了长崎。他们三人想方设法,一共筹集了白银一千两。这是他们在日本经商的全部本钱。
清政府和日本缔结《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是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上述两个条约规定:中国的上海等十五个港口对日本开放,日本长崎等八个港口对中国开放。两国商人在开放口岸有贸易、居住的权利。
长崎是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城市,距上海仅有八百公里。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政府就在这里设立了理事府,也就是现在的领事馆。早在咸丰八年(公元1859年),中日间就开通了上海——长崎航线,十年后有了定期航班。此时,定期航班已经达到了每星期一班,十分繁忙,来往相当便利。
吴锦堂等人在日本开始时资金有限,没有条件独立开展国际贸易,他们选择了往返长崎和大阪、神户之间,从事物资运销业务。这种运销业务,就是代长崎的进口商将进口货物运送至阪神地区交给坐商,再代出口商在阪神地区采购货物运送到长崎。因为阪神地区既是日本进口中国物资如棉花、棉纱、生铁、大米等的集散地,又是日本出口中国的主要产品如火柴、洋伞、肥皂、罐头等的生产基地,而两地之间又路途遥远,一般进出口商不便于包揽进出口商品的全部购销活动。吴锦堂选择了一个游刃有余的经营空间,虽然三地奔波十分辛苦,但回报可观。
果然,短短的两年时间,吴锦堂就获利数万元,积累一笔原始资本,与人合资在大阪开设了义生荣商号。虽然是合资,毕竟有了第一家自己开设的商行。
吴锦堂此次回国,是因为父亲病重,特地回来看望。由于路途遥远,等他到家时,父亲已经去世,看望变成了奔丧。
“锦堂兄这次去上海,是不是要在上海开展业务?要是需要人手,我阿德愿意效力。”
“阿德兄弟不要客气。我这一次去上海,只是取道去长崎,在上海没有业务。刚才叶先生说了,你在生意场上门槛精,到我手下,就委屈了。你比我小十多岁,有机会就自己做老板。也许,要不了多久,你就是上海滩的第二个叶澄衷!是不是,叶先生?”
“锦堂兄可真会开玩笑!”
几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今天幸会叶先生,又结识了锦堂兄,真是新年大吉!走,我请几位吃夜宵去。”
“阿德,我来请你们吧。”
“叶先生,你得给我机会。给我机会了,你就是关照我。”
“阿德老弟真会说话,不愧门槛精。”
虞洽卿把叶澄衷、吴锦堂让出舱门,见另一个小伙子斜躺在铺上没动,忙说:“兄弟,一起去!”
叶澄衷忙返回舱,“对不起,我忘记介绍了,这位是镇海小港的傅宗耀先生。”
年轻人忙跳下床,一边鞠躬一边连声道:“不敢,不敢!耶松船厂的学徒,阿德哥就叫我小傅吧。”
“耶松船厂,是不是英国人在浦东开的那个?”
“就是的。”
“我在南市大东门外茅家卫。我们就隔一条黄浦江。都是老乡,以后抬着混。走一起吃夜宵去。”
24 普陀山奇遇(1)
虞洽卿从睡梦中醒来,见叶澄衷正坐在对面铺边抽水烟袋,吴锦堂和傅宗耀的铺位都空着。透过窗子,只见天已经亮了。船已经停了,他有些奇怪,忙问:“叶先生,你是在等人来接船?”
“哪里,船还在舟山呢。”
“怎么还在舟山?舟山什么地方?”
“沈家门港。昨夜风太大,前面的王盘洋和黄大洋都风急浪高,船不能通过,夜里就停在沈家门避风了。”
“我一点都不知道。睡得太沉了。昨天夜里酒喝得有些多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你和锦堂那么投缘,多喝一点也是应该的。”
“什么时候能够开船?”
“听茶房说前面的风还很大,今天肯定是走不了了。”
“我还想早一点赶回上海呢,现在却走不了了,真是急死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如此,我们耐心地等吧。阿德,你要记住,有些时候,等待本身就是一种作为。世间的很多机遇是争来的,可也有很多的机遇是等来的。”
虞洽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听叶先生的,好好地等。”
吴锦堂和傅宗耀拿着油条和包子进来,“吃早饭了。”
沈家门港的对面就是普陀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虞洽卿小时候就听说过。这里虽然离龙山镇不远,但他一直没有来过。吃完早饭,虞洽卿决定到普陀山去看看。吴锦堂和傅宗耀也没有来过普陀,都说一同上去。
叶澄衷说:“既然你们都去,我也去吧。”他从铺位下面拖出一个竹编箱子打开,只见里面全是木梳。
“这些木梳是我家乡的老娘舅自己做的。他手艺好,用的全是桃木,但在家乡却卖不掉,我原来是想把它们带回上海卖的。现在,你们都无事,我就一人分给你们十把,我们一起到普陀山去推销。”
虞洽卿说:“听说普陀山上没有普通百姓居住,上面绝大多数是僧尼。他们都没有头发,向他们推销梳子,他们能买吗?”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关键的是要看我们生意怎么做。能做成平常人都做不成的,这样的商人才是有智慧的商人。”
号称“海天佛国”、“海上仙山”的普陀山,全称应为“普陀洛迦山”,原为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南北长公里,东西宽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米。春秋时期,普陀山及附近岛屿曾定名甬东。西汉末年,因梅福来此隐居得名梅岑山。至于改称“普陀洛迦”,则是供奉了观音圣像以后的事。
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有一个名叫慧锷的日本和尚,到中国五台山参禅拜佛。他见一尊观音大士圣像庄严肃立,仰慕不已,一心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了。慧锷得到这尊圣像之后,立即备舟东渡,准备携带回国。当船驶到普陀洋面新逻礁时,忽然海洋中涌现出无数铁莲花,挡住航道,船不能行。如此三天三夜,船只能围绕普陀山四周打转转。慧锷见此甚惧,眼看着帆船要被风浪掀翻,连忙跪在圣像前求告:“大士,弟子因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所以想请圣像回国供养,如果因我是不予而取,或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慧锷忏悔完毕,船飞速驶到潮音洞旁,安然停下,慧锷上岸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张姓渔民,说明来意,张氏就把自己住的茅棚让出来,筑庵供奉观音,慧锷也因此在山上安住下来。后来人们就把供奉观音的庵堂称为“不肯去观音院”。
24 普陀山奇遇(2)
自从“不肯去观音”被传扬开去,人们觉得普陀山层峦叠翠,确实是一个清净佛地,于是便在山上纷纷盖起寺庙庵堂来。据《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述:唐玄奘到西天取经,曾去印度的布妲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布妲洛迦按梵文音译为普陀洛迦、普多罗、补陀落迦等,皆因同音异译,后来约定俗成,简称“普陀”。而梅岑山供奉观音之后,人们就称它为普陀洛迦山,简称普陀山。至于梅岑山的名字,就逐渐鲜为人知了。
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御赐“普陀宝陀寺”、“太圆通宝殿”额,指定普陀山为重点供奉观音的道场。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高僧真歇和尚在高宗的赏识和支持下,动员全山七百多户渔民迁往外岛,使普陀山成了名副其实的清净佛国。明、清时期,普陀山除少数商店以外,几乎没有固定居民,可谓“有宅皆寺,有人皆僧”。此时,在这仅有1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已建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28禅院,128处茅棚,僧尼近两千人,每年从海内外来山礼佛的游僧也有千人以上。观世音的塑像,画像到处可见。真是无处不供佛,无人不诵经,是一个典型的“观音乐土”、“清净道场”。
虞洽卿在浓浓的香烛气息中上了普陀山,转了一会,见到处是僧人和香客,想向他们兜售梳子,却没有契机,只好随着进香的香客随意行走。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普济寺。
普济寺坐落在灵鹫峰下,是普陀山供奉观音大士的名刹,故为全山主寺。该寺始建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历经修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11400多平方米,拥有9座佛殿、13座楼阁及众多的附属建筑,殿堂楼阁,黄墙琉瓦,一切都巍峨庄严。寺内圆通宝殿是观音菩萨正殿,为清代康熙、雍正两代皇帝敕建,殿高20米、宽42米、纵深24米,正中供奉的毗卢观音高达米,四周端坐观音32应身,此为观音大士道场所特有。寺院山门前有一口偌大的荷花池,池上建有堤、桥、亭、阁,把整座寺院装点得格外雄伟壮丽。
虞洽卿一走进普济寺,就被它的辉煌壮丽所震撼,他忘记了衣兜里揣着的十把梳子,在普济寺里流连忘返,上上下下细细游览了一遍。出寺门时,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