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慢-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欢◇迎访◇问◇  

第38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1)         

  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   

  大学念书的时候,暑假在邮局打工,担任邮件的分区分拣工作。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邮件,要按各区域分别归类,才能分开送达。那是一个极无趣而无聊的工作,我一度想中途逃离,但害怕留下不良的打工记录,只好勉强留下来。   

  但日子实在太难过了,一定要想一个方法自我排遣,于是我自己和自己挑战。我用三分钟为一单位,看看每一节我能分拣多少份邮件,刚开始每一节能分拣一百多件,到最后我最高纪录一节三分钟能超过三百件,当然为了提高速度,我自己不断研究步骤与方法,经过不断测试,再反复练习,当我打工结束时,主管颁了一个奖给我,因为我是速度最高的工读生,事实上,许多邮局的正式员工也比不上我。   

  用专业的态度,探索工作的每一项细节,并找到最佳的工作方法,这是我一向的工作习惯。我会先做分解动作,我会重新思考工作逻辑,我会改变流程,经过不断尝试后,我自己找出许多工作的概念与方法,这些想法是不是最好的,我不知道,但这是我最自慢的方法。   

  25从复杂到简单:工作成就基本原理   

  事情做不好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事情太复杂,以至于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因此改善的方法只有一个:要不把事情变简单,要不就提升工作者的能力。只是工作者能力的提升旷日废时,不易期待。因此,把事情变简单是唯一的方法。   

  刚开始做出版的时候,书卖不好,只好想尽各种办法来卖书,办演讲会推广、办书展打折贩卖;找特殊渠道,低价批掉;拜托经销商,对我们的书给予特殊照顾。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产品卖掉,改变营运的窘境!   

  但一切的努力,多属白费,生意虽然多做了一些,但因而增加的成本似乎更高。更可怕的是,所有的特殊作为,都把公司的营运模式变得更复杂。许多的作为,彼此冲突,以至于营运没改善,但公司紊乱不堪,每天都在救火。   

  事后,我终于弄清楚,我犯了什么错。事情做不好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事情太复杂,以至于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因此改善的方法只有一个:要不把事情变简单,要不就提升工作者的能力。只是工作者能力的提升旷日废时,不易期待。因此,把事情变简单是唯一的方法。   

  只不过,我所有的改善作为,全部是把事情变复杂,结果当然是缘木求鱼!至于如何把事情变简单呢?改变自己、改变产品是最简单的方法,因为我没做出读者所需要的产品,所以书卖不掉,只要我想法改变、做法改变,做出真正满足读者所需要的产品,这不是最简单的方法吗?   

  有了自己惨痛的经验后,我开始观察所有的生意,发觉这世界还不乏和我一样的笨人:一个十平方米大的小店,卖了十几种面,牛肉面、排骨面……问题是样样难吃,生意不好是因为手艺不佳、口味不佳,不是品种少;一个小贸易公司,代理了几十样商品,问题是没一样卖得好!一张小小的名片,上面十几种头衔,什么事都做,只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核心专业。   

  年纪越大,经验越多,我越来越清楚〃简单〃的重要,发觉〃简单〃是许多事的关键成功因素。   

  许多人因为〃简单〃,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因而成就无人可比的专业,成为该行业的顶尖达人。许多生意,因为简单,只解决大众的某一种困难,因而变成不可或缺。许多产品,因为简单,只针对一种人、只满足一种人,市场不大,但精准而高价。许多人,因为简单,心思单纯,容易相处。许多人做决定,因为简单,目标清楚,只有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所以成功。还有人因为简单,所以立场一致、始终如一,所以赢得信任。   

  简单还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生活简单,可以养廉,无欲则刚,人品自高;目标简单,是聚焦,是方向明确,是共识,是团结一致;方法简单,是流程简化,是找到标准作业程序,是成本降低,是竞争力提升;做人简单,是不说假话、表里如一,无不可告人之事,一切真诚相待。   

  人的成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但随着知识与经验复杂之后,我们也丧失了〃简单〃的原力,面对外在的复杂,内心回归简单是一个自我再发现之路。   

  ■后 记   

  刚开始当记者时,常觉得受访者没诚意。问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回答的不是认真,就是诚信,要不就是努力。问成功的销售人员为什么成功,他们回答的也会令你绝倒:勤快、认真、心中有客户……         

§虹§桥书§吧§。  

第39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2)         

  结果当我体会到简单的道理后,发觉一切答案都是如此简单,回到原点就会成功。我们不成功,因为连最简单的事都没做好。   

  26想清楚、写下来、说出来   

  我遇过许多非常能干的人,这些人经常纸笔不离身,无论何时何地,都随时记录下来。面对这种人,我戒慎恐惧,因为所有的事都无所遁形,白纸黑字,清楚明白。   

  大多数人偷懒,只用嘴巴沟通,常有极大的落差,如果能养成〃写下来〃书面文字化的习惯,会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要观察一个公司是否严谨,看他们如何开会就知道了。如果开会时每一个人都只是带一张嘴,即兴发言,这肯定是一家不严谨的公司,因为肯定每一个人都只是用直觉与反射神经在互相应对,不可能有深度的思考与规划。   

  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如此,一向自恃口才伶俐、反应灵敏,因此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即席反应、即席应对。除非有人要求事先提交会前资料,我才会勉强应付。但是当我有机会比较这两者的差异时,我幡然悔悟:〃想清楚、写下来、说出来〃变成我自我强迫的工作习惯。   

  从此以后,我要求开会时,每一个人务必事前准备文字数据。每个人都了解,我最讨厌带一张嘴巴来跟我胡说八道的人。而且我最了解这些人是如何打混的,因为我曾经是那个最会带一张嘴到处打混的人。   

  看起来这是三个步骤:想、写、说。其实其中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写下来〃,准备一份书面数据,会使所有不明确、不精准、不严谨的问题一笔勾销。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不写下来,并不代表我想得少,想清楚这个步骤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因为没有写下来,想只是发散性的思考,是片段的,是不周全的,而直接跳到说的过程,又会有非常多的遗漏。同一件事,如果我有机会重复说,我发觉我每一次说的都不一样,这就是没有〃写下来〃使然。   

  而当我决定〃写下来〃以后,我更发觉〃想清楚〃这个环节会更加严谨周全。我不再是天马行空地想,我会先用Bottom up(自下而上)的方法,写下每一个相关的思考要点,这是随机的、发散的,一旦形成足够的量之后,我再用归纳、演绎及相关联性进行整理,最后我会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书面数据。然后,再根据这个书面资料进行说明。这就是〃想清楚、写下来、说出来〃工作三步骤。   

  这其中还有机会把书面的文字数据,进一步整理成图解式的表述形式,那么对自己,对其他人,都会更具有说服力,也更一目了然,绝对会加速讨论、沟通与达成共识。   

  或许有人会说,写下来这是多么繁复的过程,我只是表达意见而已,有必要这么麻烦吗?我要说:第一,经过〃写下来〃这个步骤,其实是一项训练,只要你养成习惯,绝不繁复,可以很快完成;第二,〃写下来〃这件事其实更是一种工作态度,代表你的慎始敬终、严谨小心,绝对有助于你在之前〃想清楚〃,在之后〃说明白〃,这是一个关键步骤,绝不能省。         

§虹§桥书§吧§。  

第40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3)         

  更何况,未来的数字时代,留下记录,留下档案,更是不可或缺的习惯,应该训练自己闭上嘴巴,除非你事先已经写下来。   

  ■后 记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文字是记录存证的工具,而文字化的过程,又可以让思考彻底沉淀,善于使用文字的人,通常是深沉而严谨的。   

  在我的工作档案中,留存了无数的文字记录,各种计划、企划书、文章、便条,这其实也充满了回忆。   

  27有做、做完、做对、做好   

  为什么做完了所有的事,却达不成原来期待的目标,结果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呢?   

  仔细拆解工作的四个层次:有做、做完、做对、做好,就不难找到问题的症结。   

  在每个月都要做的检讨会中,有一个杂志团队营运出现了问题,我仔细检视了他们的产品,我直觉地感受到,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读者的需要,产品因而也就没能真正满足读者。于是我尝试建议:定位应如何调整,内容选题应如何修正。没想到这个单位主管竟告诉我,他们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在工作。   

  我十分纳闷,这本杂志的内容,跟我所说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怎么会一样呢?仔细分析,我终于了解:这是执行面的落差所造成。因为他们的定位大致是对的,但理解不深刻,工作的落差很大,所想的和所做的完全不对称,以至于结果完全不一样。   

  严格来说,工作有四个层次:有做、做完、做对、做好。如果事情很简单,流程很清楚,工作有做就等于做完,甚至就等于做对、做好。如下班要关灯这件事,只要有做,就是做对、做好,四个层次没差别。但大多数工作并不是这么简单,以办公室的电话总机为例,有做、做完、做对、做好完全不一样。因此人人都在做总机,但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很容易辨认谁是好总机,谁是坏总机,而他们的工作成果,也反映了整个公司的严谨程度。   

  〃有做〃与〃做完〃的差异是具象而明确的。由于许多工作的步骤复杂,有做不等于做完,因此公司管理为什么会讲究流程标准化,会追逐最佳实务,这都是要让每一项工作,不论谁做、不论什么时候做,每一次都确定有做,而且做完,并期待得到一样的结果。   

  〃做对〃与〃做好〃则是质量的差异,不容易用过程来检验,而是看结果是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就是没有做对,也没有做好!   

  以前面的杂志团队为例,他们的定位没错、方向没错,也编出一本刊物,这是有做,也做完;但读者不认同,这是没做对,也没做好。当我再仔细检查,更有趣的事情出现了,有许多内容吻合定位,选题是对的;但仔细看,不是无病呻吟,内容没搔着痒处,就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做对、没有做好。   

  〃有做、做完〃是表面的层次,比较容易完成,当大家水平都不高时,做了就是好的。但当整个社会成熟了之后,竞争激烈,那讲究的就不只是做了没,更要求要〃做对、做好〃。每一次看日本的电视节目,处处表现出一个高度成熟社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极致的精神,每一个工作者都要花一辈子去追逐一件事。他们的敬业、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对客户的态度,我可以感受到那是一个追逐〃做对、做好、做极致〃的社会,每一个人、每一种工作都在追逐〃达人〃的境界。         

虹桥书吧。  

第41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4)         

  我几乎可以确认,目前台湾社会的水平,只在〃有做、做完〃的层次,离〃做对、做好〃还差得很远。每一个人、每一种工作,都应该仔细想一想,还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后 记   

  有一个读者问我,有做、做完比较容易检查,但做对、做好要怎么检查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做与做完是数量层次;而做对、做好是质量层次,不容易从表面去观察,需要更进一步的测量方法。而且做对、做好通常是相关人的感受来决定,所谓的〃客户满意度〃通常指的就是是否做对、做好。从使用者及被服务者身上观察他们的反应,就可以找到答案。   

  28工作的加法逻辑   

  正确精准地完成工作,工作会做完一件少一件,但不正确精准地做事,工作会越做越多,因为要花更大的精力去弥补错误。   

  这是一个忙碌的社会,每个人都像走马灯一般,和工作奋战,和时间奋战,用生命去换取成果与金钱,缺乏停歇与思考的空间。   

  因为工作做不完,因为想做的事太多,因此就急急忙忙、匆匆促促完成每一件事,求的就是更快、更好的成果。   

  问题是,这样急就章的工作循环,真能得到你所想要的成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会陷入工作越做越多的加法逻辑。   

  理论上,工作是做完一件,少一件,扣除新产生的任务或工作不算,如果你有五件工作,做完一件,剩四件;做完两件,剩三件,这是正确的工作方式,所产生的是良性循环……减法逻辑,工作越做越少。   

  可是,大多数紧张、忙碌,像走马灯一般的工作者,陷入的是工作的恶性循环……工作的加法逻辑。   

  我曾经要秘书寄出两封问候函,分别给两位洽谈中的合作伙伴,因为我正要在这两家同性质的公司中,决定一家合作。很不幸的,我的秘书,把两封信装反了,其后果可想而知,当他们知道我脚踏两条船,都在进行合作评估时,就没有人理我了。不管我和我的秘书再怎么解释、说明都没有用。   

  事后,我们检讨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理由是秘书太忙了,每天堆积如山的工作,让她喘不过气来,让她只能匆忙地处理,让她无法小心谨慎地做好每一件事,结果是,每做完一件事,可能因为错误,而多增加了两件善后处理的事。工作就像孙悟空的头,砍掉一个长出两个,越砍越多,越长越多。   

  我们得到一个教训,工作再多、再忙,都要小心、谨慎,仔细地做好每一件事,工作的良性循环才会出现,做完一件少一件。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工作的恶性循环……加法逻辑,做完一件多两件。   

  现代的企业管理,讲究的是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最佳化的实务典范(best practice),其实要求的也就是精准地、有效率地完成每一个工作步骤,也就是要求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做到完美,讲究的是质的提升,而不是量的追求。   

  工作者也是如此,对付忙碌的工作,讲究的也是质的完美,要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一步步仔细地完成每一件事,宁可慢,不要错,这才会回到工作的正轨,做完一件少一件的减法逻辑。         

→虹→桥→书→吧→。  

第42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5)         

  ■后 记   

  这是一个讲求速度的世界,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事,工作的加法逻辑……事情越做越多,就是追逐速度的后遗症。   

  〃贪多〃、〃贪心〃也是原因之一,因为期待太大,让自己有过多的负担,以至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