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山大学(3)
著名系科
学校有89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36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7个,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在本科教育方面,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
学校还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7个###重点实验室,6个###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硬件设施
中山大学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广州和珠海。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学校图书馆藏书488万册。另拥有4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大家英才
著名教授:周鲠生、王世杰、许崇清、皮宗石、梁龙、徐甘棠、邓植仪、程天固、成仿吾、张真如、谢无量、严石莫、曹四勿、张寒、萧诚、黄国华、冯友兰、郁达夫、鲁迅、许德珩、傅斯年、何思敬、顾颉刚、江绍原、毛准、汪敬熙、庄泽宣、陈功甫、商承祚、崔载阳、孙伏园、俞大维、马衡、赵元任、罗常培、杨振声、丁山、吴梅、黄炳芳、徐信符、罗庸、沈刚伯、许寿裳、刘奇峰、容肇祖、古直、龙木勋、曾运乾、李沧萍、方孝岳、陈鼎忠、钟敬文、岑骐祥、詹安泰、谢扶雅、王力、杨树达、陈望道、葛定华、朱希祖、朱谦之、黎东方、陈廷А⒊掳踩省⑽庾诖取⒅Jπ怼⒀畛芍尽⒙尴懔帧⑼跗稹⒎焦忪洹⒅焓φ蕖⑽忮怠⒅煅臃帷⒘踅凇⑨倜恪⒉苋昕铩⒙藓柃⒄旁聪椤⑻诽濉⒊陆诩帷⒅J禀搿⒆2ⅰ⒊露ㄚ印⒘猪氯濉⑿砼钗酢⒎惰煛⑼踉健⒘直尽⑸兄僖隆⒅芄瘸恰⒒莆纳健⒏瞪辛亍⒌顺趺瘛⒀孕恼堋⑿淼厣健⒑迩⑾赧劣ⅰ⑹滋摹⒑樯睢⒄泡岷恪⒄疟κ鳌⒎又⑽な客⒒蒲凇⒒怼⑺锖⒂嗍琅簟⒏呓8浮⒙硭即系取
两院院士:林尚安、苏锵、徐至展、计亮年、曾益新、林浩然、闻立时、赵梓森。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许宁生、陈小明、屈良鹄、朱熹平、庄诗美、谢旗、刘祖国、刘林、任佳刚、王彪、黎孟枫、杨培增、桑兵、章明秋、张仁铎、黎夏。
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王金发、邓东皋。
功勋校长
邹 鲁:1924年—1925年,1932年—1940年;
朱家骅:1930年—1931年;
王星拱:1945年—1948年;
许崇清:1931年—1932年,1951年—1968年;
李岳生:1984年—1991年。
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暨南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暨南学堂的成立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暨南学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海外华侨的人数已达700万之多。这些身在海外的华人饱受殖民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甚至连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于是华侨归国学习的要求日益强烈。起先清政府认为“人民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将华侨视为“化外之民”。后来迫于内外交困,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其侨务政策,并开始关心华侨教育。暨南学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1905年,时任两广总督的端方在从欧洲考察归国途经南洋时,不仅深切感受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深情,而且痛感举办华侨教育的刻不容缓。1906年,为了“弘教泽而系侨情”,已调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奏请朝廷,在六朝古都南京薛家巷妙相庵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暨南学堂。暨南的校名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原意是把“声威教化传播到东、南、西、北四方”,“暨”就是“及、到达”的意思,由于学堂以吸收南洋华侨子弟就读为主,故取名“暨南”,意即指把教化传到南洋。
端方对华侨学生非常重视,由于路途遥远,他甚至派遣军舰专程接侨生归国学习。1907年2月底,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抵达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侨生10名抵达。此后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又有不少华侨学生前来求学。学堂最初只设立了中学部和小学部,性质类似今天的华侨补习学校。1909年,暨南学堂已有在校学生167名,1911年发展到240名。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暨南学堂停办。
从复办到国立暨南大学
暨南学堂停办以后,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人士都强烈要求恢复暨南学堂,却遭到袁世凯的百般阻挠,直到1917年11月,北洋政府###才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在黄炎培的主持下,暨南学堂于1918年在原校址复学,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当时学校设有中学部和师范科(中专性质),已由补习学校的性质过渡成正式培养归侨子弟的学校了。1919年,中学部(旧部四年毕业)在三年级以上分为文科和理科。1921年夏,增设商科大学——又称国立暨南商科大学,后迁至上海,与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合办上海商科大学。1922年,在南京增设女子中学部,同时原与东南大学合办的上海商科大学开始在真茹独立办校。1924年,商科大学三、四年级停办,南京部分全部迁到上海真茹。学校人数升至500余人,学科类别也由五系增至八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上海真茹的国立暨南学校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
从此,暨南大学进入了一段全面发展的时期。首先,暨南大学将原有的商科大学改组为商学院,随后又陆续增设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和法学院。同时附设中学部,其中高中部设普通科、商科、师范科和农科,初中部则不分科。此外还设置了一个很特殊的专业——外交领事专修科,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学校的硬件设施也颇具规模,教学楼、宿舍、实验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作为当时的华侨最高学府,学校还设置了一所专门的研究机构——南洋美洲文化事业部,研究南洋、美洲的华侨问题,主编了《南洋研究》季刊和《南洋丛书》等。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出版《国立暨南大学学报》刊登学生的研究成果。暨南大学还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中国国家代表队输送了不少体育健将。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代表中国参加历届远东运动会和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如足球队队员陈镇和、徐亚辉,篮球队队员蔡演雄、王南珍、尹贵仁,田径队员郝春德、傅金城(短跑)、符宝庐(撑竿跳高)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上海沦陷,暨南大学迁至福建建阳,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抗战胜利后,暨南大学于1946年5月迁回上海。
建国以后的曲折发展
此时的暨南大学虽然仍力图继续按照侨校的特点进行办学,无奈在几经战乱之后,侨生生源锐减,因此暨南大学不得不再次停办。随后,暨南大学的院系分别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当时仍愿意归国学习的部分侨生被安置于燕京大学(后属北京大学)。
解放几年后,华侨归国学习的愿望再次高涨。1958年9月,在原广州华侨补习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以后,暨南大学终于再度开学。然而由于其侨校的特殊性质,在文革时期第三次停办,当时学校的院系被胡乱并入了其他院校,校址则让出来给了第一军医大学。直到1978年秋,经过多方努力,尤其是在叶剑英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得以再次复校。
如今的暨南大学,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特色明显。海外及港澳台学生高居全国高校之首,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高校海外及港澳台研究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无愧“华侨最高学府”的称号。
暨南大学(2)
国际影响
由于特殊的海外色彩,暨南大学在国际上尤其是华侨中有较高声望。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已同世界五大洲70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它们遍布美国、巴西、秘鲁、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学校在香港和澳门分设办事处,并在香港设立教育基金会。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5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7人,正高职称312人,副高职称539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120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0人。
著名系科
暨南大学设有20个学院,44个系,80个研究机构和68个实验室,61个本科专业;13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5个招收和培养博士的专业。学校还是招收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的单位;同时也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目前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达10000多人。
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有###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
重点建设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中外关系与华侨华人、产业经济与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生物科学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生殖科学与计划生育等。
硬件设施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四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亩,校舍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万册。学校设有6所国家级三甲附属医院,1所专科医院,1所直属医院。
大家英才
校董名人:黄炎培、史量才、荣毅仁、廖承志。
曾在暨南大学授课的名师:郑振铎、钱钟书、马寅初、夏衍、梁实秋、周谷城、潘光旦、王亚南、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
校友:吴学谦、汪国真等。
侨界名人:著名华侨实业家、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星马中华商会联合会主席、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的李光前,曾任泰国国会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后任泰国盘古银行董事长的许敦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王学萍、徐乐义、钟阳胜、佀志广、马有恒等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功勋校长
郑洪年: 1907年— 1909 年,
1927年— 1934 年;
赵正平: 1918年— 1920 年,
1921年— 1925 年;
何炳松: 1935年— 1946 年;
陶 铸: 1958年— 1963 年;
陈序经: 1963年— 1964 年;
梁灵光: 1983年— 1991 年。
校董事会董事长:
廖承志: 1963年— 1970 年,
1978年— 1983 年;
荣毅仁: 1985年— 1994 年。
校训
忠信笃敬。
北京理工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著名学府,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作为一所“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它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作为一所在建国初重组而成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主要可追溯到两所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和私立中法大学。
诞生于革命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促进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并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干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193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1月,又决定将其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由副院长陈康白、教育处长屈伯川、干部处长卫之、总务处长陈宝诚、杨作材等负责筹建;而院长则为李富春。实际上,该科学院还是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理工农综合性大学,设有大学部和中学部。大学部设有物理、化学、地矿和生物四个系;中学部分为预科和初中两个部分。大学部的学制开始为2年,1941年改为3年。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延安自然科学院采取较为务实而灵活的方式。大学一年级主要是学习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外国语、政治课等基础课;二、三年级则按各系的实际情况学习技术基础和专门课程。为了服务于抗战事业,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院先后办有机械实习工厂、化工实习工厂、玻璃厂等,作为院内实习的基地;还与附近的光华农场及边区的主要工厂建立了密切联系,作为院外实习基地。比如:生物系学生曾在系主任乐天宇带领下,三次进山进行植物考察;地质系于1942年秋天组织了一个煤层地质勘探队,对延安城东四十里铺的煤矿藏量进行了勘探。
在当时,延安自然科学院作为边区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最高学府,又是进行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许多学科的学会都设在这里。继李富春之后,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担任了该院院长。他上任后,积极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大力开展学术问题讨论,以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关工作的迅速发展。1941年10月,徐特立提出学校也可以按照工厂和农场等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的思想。如生物系师生就曾到南泥湾进行考察,为三五九旅在此垦荒种地提出了科学依据。正是在徐特立的领导下,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科学技术干部。
起初,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址设在延安城南门外的杜甫川。1943年秋,根据中央的安排,延安自然科学院学院迁到桥儿沟,与鲁迅艺术学院等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并成为该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1944年6月,学院又从桥儿沟迁到文化沟,由李强兼任院长。194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学院的一部分师生参加工作,另一部分工科方面的师生则携带重要教学资料,向华北和东北迁移。抗战胜利后,延安自然科学院曾先后迁至张家口、建屏、井陉,并于1946年1月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辗转华北办学。1946年4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北方大学工学院在晋冀鲁边区成立。1948年10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培养具备新的技能和本领、善于管理的工业干部和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