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地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地理学-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使人相信了林彪1965年向世界各国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议。
  本世纪下半叶,俄国、中国和美国的影响继续扩大,西欧政治王国内部发生破裂。这样就为接连发生小规模战争创造了条件。1919年到1922年,辛·芬和爱尔兰共和军发动了一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破坏和恐怖活动的战争。犹太复国主义者在1944年到1948年起而效尤。这又为以后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供了客观经验。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亚、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塞浦路斯、刚果、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殖民政权都遭到攻击,进攻者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这类战争造成的代价、刺激和残暴看来加速了殖民势力本来也必然要作的退却的步伐。拉丁美洲动荡的政局和财富分配的不均,必然为那些大胆的权力欲者提供机会,他们是很愿意煽动杀戮的。卡斯特罗在古巴就采取了这样一个越轨行为,他没动用过多的军事力量就取胜了,原因是人们普遍厌恶腐败无能的巴底斯塔政权。
  在印度支那,越盟的反殖民主义战争蓬勃发展,赶走了法国军队,给吴庭艳政权造成压力。美国由于多米诺理论所含的错误的地缘政治概念而卷入这场战争。奠边府失陷引起惊恐,使这一卷入达到高潮。可是这次失陷不是因游击战争引起的。在这一时期,武元甲将军的主要策略是使用正规兵团。美国直接参与这场战争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声称自已取得了与越共游击队热战的胜利。但是事实上身着杂七杂八服装的越南游击队取得心理战、舆论战和政治战的胜利,而美国军队则只好痛苦地撤退出越南。
  全世界日益城市化,交通越来越发达,互相联系愈来愈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多少有点固定的序列的非正规军面对比较有能力的政府,其取胜的机会已经减少了。在以城市为主的社会中,只有少数满足现状的乡村居民,而城市居民却苦于因迅速变更而东迁西移,游击队在有些地方已分裂成恐怖组织,与逐渐分裂的社会结构和新闻工具对世界农村的宣传潜力倒是比较一致,北爱尔兰处于乡村社会的忠实部落和城市支离破碎的奇特稳定性的过渡中。1969年,新教徒和天主教之间的愤怒对抗被煽动,成为狂热分子之间的一场热战。这样,占优势的爱尔兰共和军注入了新的血液,分裂成激进的官员派和拥有较多地方支持者的临时派。1965年,民族解放阵线几乎在库拉索取得胜利,在玻利维亚的查科大平原,格瓦拉建立乡村革命中心的举事失败。吉利和马利盖勒大力说教,这些宣告了拉丁美洲城市恐怖主义的时代到来。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全国解放联盟,蒙德维的亚的乌拉圭民族运动组织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山地游击组织等证明了这一点。凡军事和警察抵抗力强大,民众支持有限,以及行动目的主要是破坏性的地区,游击队行动都已退化成为恐怖主义。公元前三世纪,吴起指出,一个不惜牺牲自已生命的人足以胁迫上千人。电视、无线电和报刊又把这种胁迫能力增大了数千倍。与此同时,1978年的伊朗事例表明,在顺利的情况下,非正规军队仍然可夺取政权。1981年初萨尔瓦多游击队协调一致的行动失败,表明胜利是来之不易的。1982年初的事件说明,由于1982年4月的选举号召民众非难这类运动,游击战是很可能严重动摇正规军的。在阿富汗,有迹象表明向山地发展仍是可行的军事主张。在津巴布韦,肖那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解放军和恩加贝津巴布韦独立人民革命军之间的战斗说明,爱国女英雄在游击队战士心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1981年8月南非对安哥拉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目标进行了成功的袭击,表明经过充分准备和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是有能力对付游击队的。
  地理的重要性
  关于游击战的理论家和评论家都强调地理因素在决定战争结局中的重要性。它涉及认真利用地形特征。在实际情形中,地理上的运用技能一直被认为是取胜的关键。1759年,戴热内指出,游击队首领“应掌握能够为部队绘制正确的行进路线、设营地及有待侦察地区的计划”。1970年,马利盖勒告诫城市游击队,“要了解一些地形测量知识,要能使用仪器和掌握的其它手段确定自己的位置,计算距离,绘制地图和计划,根据比例尺……”。
  显然,若要分析了解这种战争形式,必须具备高度的地理知识和对地形的熟识。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1698年写道:“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形之妙,亦莫如孙子”。冯·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游击战争时引用了五条取胜的条件:
  1、须在国内进行游击战争;
  2、最后结局不能以某一次战斗而定;
  3、应把战区向大面积扩展;
  4、整个国家支持游击战争;
  5、国家地理情况不规则,非常复杂,例如:山地,森林地或沼泽地,或者因为是农业国而造成这种状况。
  以上几点中、除了第二点外,其余都是地理条件。
  游击战和反暴乱的战略战术
  在我们描述暴力的政治运用时,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可用以区分从正规军到分裂组织再到单个恐怖主义者这样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然而,有一种一般已得到公认的中间性的战斗,在这种战斗中,非正规军或游击队在其行动中把军事的和心理的目标结合起来。与常规战形成对照的是对游击战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观点。游击战争的选择和机会与那些对付抵抗和反暴行动的选择和机会完全不同。
  有关游击战的著作多得很,其中相当部分是早先游击战实践者的心得,这些人运用笔杆如同挥剑一样轻松自如。这类著作的大多内容是详细描述的常识和历史车轮的再创造。历史上充满这样的领导人,他们从来没有具有这类小册的便利,但他们凭借天才或在实践中很快学到的经验把战争打胜了。游击战战术的核心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敌方往往占有地盘上的优势,而它的士气和力量会因为千百个小“切口”而逐渐削弱。敌军被迫扩大其补给线和通讯线,分散其火力,从而其内部联系和翼侧可能被切断,而其决心也因为连续地遭袭击而削弱。打了就跑、声东击西、破坏活动、恐怖行为和伏击,是游击战的主要形式。虽然在战斗中为避免酣战,佯攻和逃跑是主要的手段,而且从战略上讲,游击战通常是防御性的,但是,为了取得胜利,在战术上必须采取进攻。显然,这落入利德尔·哈特的间接方法一类了,游击战为其倡导机动和突然性提供了一种启示。事实上,他把传统的游击战的攻…防颠倒过来了,成为纵深突破的防…攻形式,在这种样式的战斗中,战略的完善性在于无需经过战斗就可制定决心,利德尔·哈特所说的战略进攻避免兵力集中,最大限度地迷惑敌军,打乱其内线、组织和精神平衡。游击战和利德尔·哈特的游击战变种所需的机动战术和诱骗战术,在毛泽东根据孙子思想概括出来的口号中得到了最好的总结。我们就是以此句名言作为本章之开头的。
  游击战中交战双方的最终目标是夺取对民众的控制权。因此,为了取得胜利,任何采取反游击行动的军队都必须不仅要在军事上击败游击力量,而且要实现离间民众对游击队的同情和确保大众认可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的存在这样一些政治目标,“搜索和摧毁”战役必须与恰当地希望赢得“人心”和“思想”相结合,必须与保障有可行的政治权威相结合。战术的运用应根据游击队所占据的地形和其社会结构而决定。对于小股力量在国外发动的冒险性侵略,象格瓦拉在玻利维亚采取的行动,实施快速的机动突击就行了。如果是属于当地游击运动,拥有一定的民众支持,象越共,那么空中突击必须与努力控制地域结合起来。“铁锤和铁砧”战术和积极巡逻务须与“警戒和扫荡”或“分区控制”措施相协同。通常,还需要地域控制和快速突击力进行一定的结合。
  军人守旧是个通病,正规军在对付游击队中遇到的大多困难,起因于他们不能将其行动规模缩减下来,以去适应对手那“捉摸不定手法”。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明迅速而成功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有助于防御性游击战的自然的和人工的地形的例子,这就是1169年后的诺曼底人对爱尔兰的征服。斯特朗勃的部队避免了用重骑兵实施全正面攻击的封建军队作战倾向。他们采用了迂回战术,灵活地穿过沼泽地和森林地击溃了盖尔族人的剑手队。他们在占领的土地上,构筑城堡,在控制点上修筑小据点。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他们迅速地入乡随俗,使用他们取代了的贵族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他们胜利了,因为他们拥有一支快速而灵活的突击部队和长期据守所占领土的有效手段这样两种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所立即制定的谋略,后来人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重新学习。
  先研究战斗力。首要的是掌握足够的武器和火力,以将随时随地发现的游击队(不管其是在休整还是在行动)消灭。这样就需要小型的快速机动部队——空中突击队。法国殖民者在塞内加尔、苏丹、印度支那、马达加斯加和阿尔及利亚的经验,促成加利埃尼和利奥泰详细制订了反暴用的“油渍”战术。这种战术的军事成分先于民事行动,它有赖于尽可能地达成高速度和获取极可靠的情报。把最初的目标地区分成若干个作战区,这就是所说的“分区控制”。第二步是“流篦式搜索”,即派往分区的部队以快速运动分队,在己军的协助下和民众情报的支援下,清除叛乱者残余。他们这种迅速的迂回运动被描述为“旋风”——即“旋风战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面对印度支那地区的更严重的对抗,萨兰采纳了奥德·温盖特的“据点”思想,掺进了自己的“空中堡垒基地”意见。这些就是空中补给的要塞,设在反叛力量曾占优势的边远地区。这种作法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象征性的,同时还能引出游击队,以便发挥火力的优势。如果游击队自已能集中足够的火力,而基地设置位置又很差,象奠边府那样的浅宽盆地,那么这种战术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美国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溪山重蹈了这一覆辙。声称在那里取得胜利是不现实的,因为武元甲只是合围了那个地区,吸引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并处于优势,于此同时他集结部队,准备发起“新年攻势”。
  在与游击队作战时,正规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将行动规模从地理上和人数上缩减下来。对于那些具有大规模常规冲突胜利历史的军队来说,尤其是应该如此。英国在马来亚的行动中占有指挥上的优势,它的指挥官曾跟随奥德·温盖特的欣迪特在缅甸作战过。学会了应付雨林和热带森林覆盖的山地环境,以小规模的独立编队进行作战。负责作战指挥的坦普勒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将当时的环境作为一种治安问题来考虑,强调维持乡村一级的治安,强调一个独立的马来亚的国家是最终目标。在塞浦路斯,哈丁看来就不十分精明,用他的对手格里瓦斯的话说,哈丁在岛上驻扎的部队已到饱和程度,成为敌人的目标,而且部队之间也相互干扰,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削弱了已掌握的控制机器。格里瓦斯暗示说,如果采用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的小规模反暴部队,完全可能做得更好一些。在马来亚,英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很成功,恢复了特种空中勤务部队。在马来亚取得的经验和制订的方法后来又传到肯尼亚、亚丁和婆罗洲。特种空中勤务部队是专门用于担任这种特殊任务的,近一点,在北爱尔兰用了,还用以对付英格兰的恐怖主义者的活动,这种恐怖主义分子活动的最明显事例是对伊朗大使馆(伊朗驻英大使馆)的占领。1961年,当时人们普遍对游击战的政治兴趣和关心达到高潮,美国组建了“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适于赢得人心和思想,而且还为击败游击队提供了纵深的活动中心。
  1965年,美国直接地、全面地卷入越南战争,战区司令者是威斯特摩兰,他是炮兵出身。首批登上越南领土的地面部队是海军陆战队。他们简单地改变了其水陆两栖战术。改而使用垂直包围的直升机战术。空降部队战斗实质上跟它一样。这种作战强调的是根据测定的某个客观标尺去争取胜利。击毙对手的数量,说得好听一点“数人头”,成为战斗的目标。在封锁和包围越共的搜索与摧毁的杀掠行动中,重点是杀人,而不是扼守地域。人们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军事目标是杀人,因而它取代了和平这一最终目标,而和平的特点和衡量的尺度就不那么有形了。美国一名高级军官曾这样概括了这种战术:“抓住人头,就可赢得人心和思想”。1968年,艾伯拉姆斯接任司令官,他的确根据环境和政治形势区别对待,缩小了战斗行动规模,采用了“鯆鱼”战术。这就是运用小规模的分遣部队,更频繁更迅速地扫荡敌区。
  控制与和平职责是利奥泰“油渍”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军事行动只是必要的前提,单凭这一点还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一旦肃清了叛乱分子后,国民政权就要接管“分区”。政府以保护、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争取当地部族人。这种油滴掉在这些地上,缓慢地但有条理地扩散法国的影响。在南非作战的英国军队时常受到在战术上占优势的布尔人的骚扰,因此,他们对为布尔人突击队提供后勤支援的当地居民采用了更加残暴的控制手段。布尔人分散的农场被夷平,把没有介入战争的居民集中到集中营中。在爱尔兰用以在居民中搜出游击队的方法,在巴勒斯坦逐渐演变成警戒和扫荡行动,很难有助于使其军队受人爱戴,相反,却促进了游击队的发展。
  英国在马来亚的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进行了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这种改革曾建立了中国土地占有者的权力);在于推行“新材”计划,增强了治安,便于管辖农村居民;还在于当局任务明确,即建立自治的多民族社会。1959年,南越的吴庭艳政权开始实行类似的“农业城市”计划,加强对战略村和乡村的控制,防范越盟的袭击。1962年,在罗伯特·汤普森根据在马来亚的经验的建议下,南越开始实行一项发展“战略村”网的计划,把军事和政治目的结合为一件。实质上,这一作法是为吴庭艳政府花美国援助的钱,增强对民众进行政治上的监视提供一个借口。然而,事态发展不是象汤普森建议的那样,从湄公河三角洲象油渍一样稳定地扩展开来,而是整个国家都普遍建战略村网,过于扩大了。1963年年底前,11,000个村庄都成了战略村(整个村庄的三分之一)。然而,操纵这战略村网的地方的和军事的人员及机构却没有。援助的经费为贪污腐败者提供了一个贮蜜囊,许多情况下,战略村实际上只不过是集中营而已。村中最缺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越共则为与人民建立的这种密切关系而辛勤耕耘。
  1954年一大群从印度支那回来的法国官员承认游击战争的威力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鼓动。“革命战争”理论需要人们发展一种强有力的对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以用于灌输军人和老百姓,同马克思主义者作战。这种理论问世后,具有强烈的法西斯主义的色彩,因此证明当时并不十分受欢迎。
  历史上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