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进行资产折旧摊提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我在第二章中曾作出过解释,资产负债表资产栏中所列的固定资产,终究是要被费用化的(除土地外),但企业只须尽量延缓折旧摊提的时间,便可将费用延期认列。
税法就各种资产的折旧摊提期限作出了详细规定。如“由钢筋水泥构建的办公室必须以50年为限完成折旧摊提”、“金属办公桌的折旧摊提期限为15年”,等等。不过,这也只是税法上的规定而已,在会计操作方面无须一丝不苟地遵守(只要未脱离税法规定范畴,年限可由企业依据实际情况自行评估,因此企业可对此加以利用)。如果具有合理依据,认定办公桌的使用年限根本不足以达到15年,那么可将其折旧摊提期定为5年;相反,企业若想延期认列费用,亦可在税法规定的范畴内,尽力延长摊提期。
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无形资产……“商誉”的摊提期限。商誉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出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或由于其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进而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如某公司市值只有100万元,但另外一家公司却甘愿花费120万元收购它,那么,此间相差的20万元便被认列为商誉)。此差额会被列入无形资产范畴,定为日后的偿还资产。日本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必须以2~5年为限,定期进行摊提。多数情况下,采用保守型获利调整(隐藏获利)的企业会在2~5年内完成摊提;而采用激进型获利调整(虚增获利)的企业,则会将整整20年的时间全部用尽。
除延长折旧摊提期外,企业在递延折旧费用时,尚可对折旧摊提的方法加以选择。
“折旧摊提”包括两种方式……直线折旧法与加速折旧法。如,花费30万日元购买办公用品,此费用分5年摊提,每年认列6万日元,这便是直线折旧法。而在首期便认列10万日元费用,借以拉低此后几年摊提金额的方法,则叫做加速折旧法。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一:借助损益表虚增获利(4)
讲到此处,我想各位读者一定已经十分明了,较之直线折旧法,加速折旧法认列费用的完成速度要更为迅速。因此,希望尽可能多保留一点获利额度的企业,大多会选择采用直线折旧法。各位读者在解读财务报表之时,请务必对此多加注意。
本应认列的费用并不加以计提……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企业如何递延本应认列的费用。
当前会计准则规定:已认列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如果将来能够转换的现金低于此时所计提的价值,则必须对贬值资产进行重新评估(亦称减损,如电子产品、流行服饰等物库存期若超过半年,其价值便会所剩无几)。而评估后所得出的资产缩减部分,便会成为须认列的费用。
如果企业能够尽量避免资产减损,便不会产生相应费用。企业之所以能够规避“资产减损”,是因为减损费用大多依据经营者的评估或报价进行计算,因此即便会计师产生质疑……“此项经营或投资,将来确实能够收回成本吗”,但是只要经营者强调“我们准备推行××事业计划,不久后必然能够回收成本”,会计师也就无法再坚持己见了。
此外,在评估减损时,亦要考虑如何将减损资产进行分类,而后再依据类别对其金额加以计算。例如,某企业同时下辖数家分公司,以各分公司为单位、以地区为单位或以事业类别为单位,进行减损评估,其所得减损金额均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分类越细,按减损准则划入减损项目的资产便会越多;反之,分类越粗糙,划入减损项目的资产也会越少。
但是,企业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具备充分借口,不断向会计师强调“减损资产仍具有一定价值,不应入列资产减损项”。于是累积到某一时刻,这一问题就会一次性全面爆发,企业此时则必须提列极高额度的资产减损。
不认列足额准备金……此外,还有一种在准备金上动手脚的缩减支出费用之法。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即便是将来才会出现的费用支出问题,只要其问题原因出在本期,而且可以以合理方式大致计算出相应金额,就必须另立准备金项目,计入本期费用之中。
比如企业的一部分应收账款有成为呆账的可能,则必须对“将来或许会成为呆账”的部分进行评估,估算呆账损失金额,而后另立项目(呆账准备金),提前将其列入费用之项。
另外,其他准备金项目包括:为产品售后维修预作准备的“产品品质保证准备金”;赠送红利集点时,为红利支出预作准备的“红利集点准备金”;为退货预作准备的“退货准备金”;为日后所需维修费用预作准备的“维修准备金”等等,可谓举不胜举。
原则上,企业应依据预估比率对这些准备金进行认列,但如果认列金额低于原预估值,那么企业财务报表本期费用一项上的数字便会有所减少。
不过,如果准备金计入不足,相对则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潜在风险。试想,虽然企业本期费用得以减少,可一旦应收账款变为呆账,或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且必须支付的金额又高于本期认列的准备金,那么企业下期的费用支出必然会猛增。因此,当我们发现某企业营业额或获利有所增加,而准备金却相对递减时,便可推断该企业运营状况或许不容乐观。
延迟认列费用后,财务报表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下面,我们再就企业使用前面介绍的延迟认列费用方法时,财务报表所发生的变化作一下归纳总结。
在损益表中,“费用”由本期拖延至下期认列,本期获利将所有增加。
延迟认列费用意味着……在资产负债表之中,资产栏所辖“必须认列费用项目”并未减少。而损益表上中所增获利,将相应增加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但下期获利亦将因此相对减少(图3…3)。
而且,此方法并不会使现金流量表发生变化,原因在于税后纯益之所以增加,完全是由应收账款增加所致。企业采用这种方式虚增营业额,会导致权责发生额亦随之出现增长。
提前认列收益的具体方法
◎ 将费用资产化
◎ 最大限度推迟摊提
◎ 最大限度延长摊提期
◎ 用直线折旧法取代加速折旧法
◎ 拖延减损资产的重估或摊提时间
◎ 不认列足额准备金
图3…3迟延认列费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二:利用资产负债表虚增获利(1)
企业操纵“资产”或“负债”,虚增利润
本章上一节,向读者朋友们介绍的是利用损益表上下期的时间差异,虚增营业额提升资产额度,“减少费用”增加资产的会计操作技巧。企业借助上述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利润”,从而使资产负债表的呈现内容随之发生了一定变化。在这一节中,我将向读者朋友介绍另一种会计操作技巧;它与上述方法有所不同,乃是利用资产负债表来虚增获利。
请各位读者将书翻至第37页,参照图2…8查看一下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关联。企业运用银行贷款(负债)或股东投入的资金(股东权益),进行设备投资(资产),进一步销售产品,增加营业额,创造利润。
即,能够加以利用的“资产”增加时,账面利益会随之增加;准备金等“负债”递减时,“利益”同样会相应增长。由此可知,“膨胀资产”、“竭力避免认列负债”这两种方法,正是会计操作基本技巧的重要诀窍。
膨胀资产
我首先为大家讲解的技巧是……设法增加资产价值,使其高于当前账面所示实际价值,借以虚增获利。此类技巧之中,比较典型的方式有两种:
销售属“账外利益”的资产…… 营业额不足,企业为此苦恼不已,遂决定抛售属账外利益范畴的股票。此法以销售资产为中心创造获利,可谓简单明了,属于“膨胀资产”的代表性手段。
此外,另有一种会计操作技巧与之极为相似……企业出售属账外利益范畴的土地或建筑物,随后再进行“回租”。如,某企业数十年前以5亿日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块土地或一座建筑,其账面价值便会计入“5亿”。此后,地价不断上扬,至今为止地价已涨至100亿日元。此时此刻,企业若将土地或建筑物卖给租赁公司,随后再将其租回,那么账面上便会发生惊人的变化。由于企业从事了交易,因此其资产必须以时价为准重新进行评估,于是资产便会在短时间内暴增,相差的95亿日元很快就会成为“获利”。
当某些企业突然遭受“非常损失”困扰时,经营者为制造获利以抵消损害造成的影响,往往会采取这种方法增加获利。
在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分类时,设法将其改列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企业进行重组或并购时,其资产大多需要重新评估。此时,企业往往会使资产的分类或评估,朝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行进,借以膨胀资产。
此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便是……利用“土地估价差额”膨胀资产。例如,在1998~1999年的经济衰退期,日本政府为援助银行等首当其冲的困难企业,允许企业以时价对属账外利益范畴的土地进行重新估价。当时,很多企业借机对以往已计提账面价值的土地,以时价为准进行了重新评估,并将其中差额认列为资本。
此外,以往以设备为项认列、计提的资产,在因并购等因素需重新进行评估时,企业会强调“这部分资产可列在商誉范畴之内”,借此更改分类项目。这是因为,设备的摊提年限为7年,而商誉则是20年(如为其冠以“正宗百年老店”之名,便等于为旧店添加了商誉价值)。
资产膨胀后,财务报表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下面,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资产膨胀后,财务报表将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资产膨胀后,首先资产负债表上“资产”便会随之增加;资产增加后,损益表上的“营业额”也会出现增长,于是“利益”也就更多了(图3…4)。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二:利用资产负债表虚增获利(2)
而资产的膨胀又会对现金流量表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在采取上述操作后,虽然税后纯益上涨了,但所需扣除的非现金利益也相应有所增加(出售资产利益需要认列、扣除),因此营业现金流量不会发生丝毫变化。这种会计操作技巧与上节所述方法一样,只会增加权责发生额而已。
膨胀资产的具体方法
◎ 售出属账外利益范畴的股票或土地,借以制造获利
◎ 售出属账外利益范畴的土地或建筑物,然后再进行回租
◎ 利用并购、重组等机会,重新评估固定资产,使认列费用或收益方式趋向于自身利益
图3…4膨胀资产
竭力避免认列负债
前面已经有所提及,利用资产负债表实施会计操作的另一个重要诀窍便是……竭力减少负债。在此,我向各位读者介绍两种较为典型的方法。
不认列债务准备金……当分公司、关系企业或老客户向银行进行借贷时,总公司或收购公司很有可能需要承担保证人的身份。
举例说明,如D为分公司,E为总公司。如果D向银行贷款后,因业绩不良最终破产,E必须代替D承担偿还贷款的责任,即所谓的“连带保证债务”。
在前面提及的“最大限度延迟认列支出费用”中,我曾作出相应解释:如果企业预测到将来出现损失的概率极高,且损失金额可以合理作出评估,那么应该预先将估算金额认列为费用。因此,就上述事例而言,总公司E必须另立一项“连带保证债务损失准备金”,为将来极有可能出现的连带保证债务预作准备。在会计方面,即使债务状况尚未出现,但如果发生概率极高,往往都会预先在资产负债表上认列为负债。
不过,进行会计操作的企业,即便对“未来债务”的高发性心知肚明,仍然不会预先认列相应准备金。如此一来,企业虽然能够将当前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对未来损失的准备却明显不足。如果我们不慎将投资筹码放在了这种企业身上,其高风险性不言而喻。
挪用准备金
某些企业出于获利不足等各种原因,会将某些准备金挪作他用。其中,“对退休准备金的给付标准加以更改,削减准备金金额”等做法,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虽然我十分清楚,企业是为了增加获利,才挪用准备金的,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种会计操作手法。挪用准备金正如同挪用早期预存的积蓄一样,虽然就增加获利而言,它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只能解一时之急。关于这一点,相信各位读者一定能够轻松理解。
我们在准备进行投资时,对于“营业额呈增长状态,准备金却相应减少”的企业,必须多加留意。那些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的挪用准备金的企业,已经为自己预埋了很大的潜在风险。
竭力避免认列负债,会使财务报表产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企业并未认列本应计提的负债,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自然而然便会减少;与此相应,在本应认列的“××准备金”费用变少的同时,损益表中的“费用”也会随之削减,而减少的部分全部转化为了“获利”(图3…5)。
我们再来看看现金流量表。虽然进行操作后,“获利”会有所增加,但由于以非现金方式计提的准备金相应在减少,两相抵消,营业流量表上不会多出一分钱。
图3…5尽可能避免认列负债
竭力避免认列负债的具体方法
◎ 不认列准备金
◎ 将以往计提的准备金挪作他用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三:通过合并报表虚增获利(1)
前面介绍的会计操作技巧,均是企业以自身为对象加以实施的。然而,某些企业在进行会计操作时,会选择采取更为复杂的方式,即本节将要讲述的合并多家公司账本进行做账的会计操作技巧……“合并会计”。
利用“合并会计”进行会计操作,与以自身为对象进行会计操作相比,企业能够获取更多“利润”,或可冲销更多费用。企业在推行并购方案期间,或在向事业组织与匿名组织等特殊团体进行投资时,利用“合并会计”虚增获利,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更加显着。
我们在对“合并会计”进行深入分析时,会发现此中存在诸多手法,在此,我仅就三种较为典型的方法向各位读者作一下介绍。
低价收购获利增长的企业,作为“合并会计”的对象
此法在各类利用“合并会计”虚增获利的技巧中,可谓最为简单。“当会计年度核算已近尾期,方知本期获利不足”,“仅依靠发展主营业务,已无法提升业绩,因此需要制造获利增长的假象”……此时,并购其他公司便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而并购的最佳对象则是股价尚处于低位的企业。
利用并购拉升获利时,该选取哪类企业为对象……测试某企业股价低廉与否,一般以市盈率(PER)为衡量标准。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为“每股市价/每股盈余”。以某公司为例,假设其每股市价为500日元,每股盈余为50日元,将其代入上述公式,便可得出该公司的市盈率为10。市盈率越小,表示该公司的市场价值越低。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假设F公司市盈率为80,前期净利润为20亿日元。期末时,F公司经营者手持财务报表思考:“如果要在账面上拉升获利,只能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