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走边想-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向这位朋友介绍北京保姆市场的情况。我跟他说一对靠工薪过日子的家庭请一个保姆每个月可能只要花四百元钱。我家里的保姆工资要更多一些。而柳传志家的保姆则需要更高一些,工资可能要上千元。同样是保姆,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工资差别呢?原因不是说柳传志比我有钱。有钱只是支付能力,不是支付理由。支付理由是什么?是你需要的服务。譬如,我回家的时候,告诉我太太第二天我要出差。那么,我的旅行箱里应该放哪些衣物,放哪些药品,放哪几本书,这样的事情会是太太帮我做的。而柳传志则不然,他的旅行箱里的出差用品可能要由保姆放进去。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保姆必须对柳传志有所了解,否则放进去的物品就可能出差错。 
  于是,这决定了柳传志家里的保姆要比我家里的保姆具有更高的素质,然后要支付更高的薪水。   
  我的朋友同意我的观点。愿意给俱乐部的服务生加薪水。我又跟他说,事情没有这样简单。如果俱乐部服务生的素质没有改变,加薪也是作用不大的。   
  其实企业真的是一种结构问题。客户是什么人,需要什么,我们怎么提供。三点一线都一致了,结果就好了。       
BOOK。▲虹桥▲书吧▲  
第25节:关注战略能力       
  战略篇   
  关注战略能力   
  关注战略能力   
  今天,那些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中国公司,一定有90%以上的企业会告诉别人,他们的战略是明确的。他们会告诉你,有某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或者是某位知名的商学院教授为他们公司做过咨询。然后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战略规划。总之,我们好像面对着一群有战略的企业。而真实情况是,这里面可能半数以上的企业是战略缺失的。为什么呢?   
  一个朋友介绍一位企业家与我接触,对方想请咨询公司提供战略咨询。沟通过程中我跟对方讲,假如仅仅是要把定位与目标这样的事情搞清楚,请咨询公司帮助做一做行业研究和浅层次的企业研究是可以的,但绝非这样就等于有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我跟他开玩笑说,一个企业家有过创业成长的经验,是没必要请咨询公司帮自己搞定位和目标之类的。   
  什么样的企业是有战略的企业?这涉及到企业怎样定战略的问题。在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们,战略是定位,是企业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教授们还会传授一些战略分析的工具与模型。这些工具和模型在做分析时是很有用的。而实际上优秀的企业,或者说真正有战略的企业,在明确定位和目标之后,它们更加关心的是怎样实现、怎样到达的问题。商学院把这部分内容称之为竞争战略、功能战略之类,企业家则把它称为战略措施。没有战略措施的企业战略规划是空洞的。因为定位也好目标也好,你没有保障,没有路径,最后一定难以到达。   
  那些真正表现良好的公司,一方面它的策略是系统的,另一方面它会高度关注战略能力。例如,在一个小行业当中,一家领先型企业谋求行业洗牌。它打算通过并购同行来提高自己的行业地位。那么,它要考虑哪些问题呢?首先是财务能力。通过什么方式,要用多少钱。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整合能力怎么样。这包括业务整合,人员整合等等,许多问题。   
  要有定位,要有目标,也要有策略。而更加需要的是能力。这才是一个系统的战略思维。       
§虹§桥§书§吧§BOOK。  
第26节:企业家眼里的战略       
  战略篇   
  企业家眼里的战略   
  企业家眼里的战略   
  企业战略到底是什么?   
  在学者的眼里,企业战略是一个系统,是一本超过20万字的书,是一门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可以学习一年的课程。在学生的眼里,企业战略是一门玄妙到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可以学习一辈子。在穷人眼里企业战略就是每一年怎么能够赚到一万元钱。   
  从企业家成长道路来判断,不同阶段的企业家眼里的战略是不同的。   
  譬如,创业领导人(这个阶段也许还不能称之为企业家)眼里的战略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有点像那首流行歌曲“跟着感觉走”。就像最初的万科,王石也做过家用电器的贸易,因为感觉上可以赚钱。就像最初的联想,柳传志和他的创业伙伴也做过电子表的贸易,也是因为感觉上可以赚钱。对于创业领导人来说,第一桶金从哪里来就是最大的战略。这个时候还不会有企业使命,人穷志短,只能想着明天有没有米下锅。所以这个时候创业领导人只能凭眼光发现哪里有钱赚,然后就凭着感觉去挣。所以,创业领导人对于所谓战略,假如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他描述,多半他会告诉我们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相信可口可乐、IBM、麦当劳等等伟大公司的创业领导人,当年也是同样表现。在这个阶段里,大多数企业会倒闭,因为领导人的感觉不对或者是做得不对。   
  在成长阶段的企业家眼里,战略其实是一种经验。所谓老马识途,所谓温故知新,这都属于经验认识才能够具备的能力。企业家是卓越的,他们能够根据历史去预知未来的变化,然后根据经验去调整企业的航向。譬如这个阶段的柳传志,他能够根据联想成长的经验来安排联想“碗里饭,锅里饭,田里饭”的业务结构,也能够根据历史判断出世界最大市场和最大工厂在中国的这一未来变化,从而把联想的市场根基牢牢地扎在中华大地。而这个阶段的王石则开始做减法,将万科的全部业务集中于房地产,开始产业专业化道路。进入到成长阶段的企业也会消失一多半。因为,经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会成为一种负累。经验是好东西,但不能“主义”。经验主义之后,企业就难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经验主义领导人,更多的时候尊重了历史,但忽略了着眼未来。而一个组织对历史的尊重只是手段,着眼未来才是目的。这一点我们从杰克?韦尔奇再造GE的案例中足可体会。   
  在成熟阶段的企业家眼里,战略其实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商学院里被称之为“SWOT”和“波士顿矩阵”之类。但企业家只会认为商学院的方法还只是一个支持“做正确事情”的选择方法。而企业在选择方法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把事情做正确”的行动方法问题。所以,这个阶段的柳传志会谆谆教诲自己的部下要“谋定而动”,要“拐大弯”。而这个阶段的王石会根据“城市空心化”的主张,把“万科城市花园”的目标消费群进行更加精确地定位。进入到这个阶段的企业犹如钻石一般珍贵。因为珍贵,因为成熟,所以他们不太容易倒闭。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提出“百年老店”的主张。这样的企业已经有财富可以往下一代传承了。当然我所指的财富中,资产只是很小的那一部分,更多的财富内容是指文化和方法。这些企业最终是否能够“百年老店”,取决于下一轮的创业、成长、成熟是否出问题。如果能够不断地循环下去,则“百年老店”可期。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企业。   
  不同阶段的企业家,眼里的战略是不同的。说明什么呢?说明没有哪一种战略管理的方法可以适合任何的企业,也没有哪一种战略能力的标准可以衡量所有企业家。   
  战略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即使学者眼中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最终是为了简单。就好像当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之前,著名的兰德公司给美国政府提供的分析报告结论只有几个字:“中国一定出兵”。着眼未来,与时俱进,也许是企业家对战略的简单原则。     
BOOK。←虹←桥书←吧←  
第27节:好的战略还要有足够的支撑       
  战略篇   
  好的战略还要有足够的支撑   
  好的战略还要有足够的支撑   
  近年很流行的一句话是“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有人说“做正确的事情”很重要,有人说“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其实一定要把二者分出孰高孰低是徒劳无益的。两者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动作问题。方向不对动作正确等于瞎折腾。方向正确不动作等类似于文人经商。因为知易行难,文人给别人出思路还可以,轮到自己去动作就变成另外一回事情了。   
  一个当过CEO的美国人(当然不是文人)写了一本书,叫《执行》,专门谈动作的,很畅销。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们对行动能力的关注似乎高于对方向选择的关注了。这可能应该被视作企业的一种成熟。因为,假如我们也把企业视作一个生命体,它一生的寿命10年,20年,50年或者100年。这个生命的进程中,从方向选择来说,可能只有两次、三次或者五次、十次。一个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每年每月都在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但是,每个企业天天都要做动作,都要行动。想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想正确,即使是战略方向战略目标这样的大事情,小企业也许用一个月时间,大企业可能用一年的时间。但是,想把正确的事情去做正确,做到预想的目标,首先是天天要做。其次是要做很多年。方向正确之后,行动与坚持成为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企业到底差别在哪里?如果一定要做出一种结论,那我们一定会发现在一百个失败的企业中,因为错误的选择而失败的最多只有30%。而因为行动能力低下失败的企业则会占到70%以上。   
  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战略其实更重要的部分在于动作。我的同事们把这种理解称之为“一致行动能力”。   
  在这方面,柳传志所积累的经验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是少见的。所以,一度有媒体将他称为“中国企业教父”。尽管柳传志本人并不接受这种称谓。联想的战略智慧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在于决策能力。这体现在柳传志经常提到的“定战略”,诸如拐大弯,步步逼近等等。另一个方面则是策略。而所谓策略其实是战术动作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战术动作通俗地理解为组合拳,理解成套路。企业要有这种套路。否则,一个动作完成之后,下面的动作怎么办呢?学武术的时候,我们可以比划完一拳之后再想下一拳,反正没有对手。而真正要与强敌一决高下的时候,那就必须一个招数跟着一个招数,招招相连。一个企业,战略方向明确了,战略目标明确了并不等于就有了战略。我们还需要把步骤搞清楚,把动作搞明白。 
  没有人能够像胡雪岩那样事先把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搞明白才去做的,并且做出来的和当初想的完全一致,那是文人的浪漫。但是,关键的几步棋,关键的招数不能够有破绽。这是必须做到的。“棋错一招,满盘皆输”,那是指关键的招数。   
  联想战略智慧真正的高端体现不在于决策判断,至少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并不逊色于它。它的智慧高端在于动作的连续与系统。这是一种基本功。正因为有这样的基本功,联想比它同时期诞生的一些企业走得更远也活得更好一些。   
  决策是一种智慧,动作是一种能力。       
。←虹←桥书←吧←  
第28节:战略思维的成长       
  战略篇   
  战略思维的成长   
  战略思维的成长   
  创业领导人战略思维的成长有两根轨道:一根轨道是思维能力的,一根轨道是思维方向的。在思维能力方面,创业领导人最初的状态是事情做完了以后把道理搞明白。这是总结能力。进步到第二种状态,是边做事情边把道理悟清楚,这是思考能力。进步到第三种状态,是把事情搞明白了再做。这是谋划能力。大多数创业领导人战略思维能力会随着经验的积累按这样一个方向成长起来。这根轨道我把它叫做能力轨道。另外一根轨道是指战略思维方向的。大致是这样的意思。   
  通常,创业领导人最初始的战略思维方向是一种业务导向产品导向。他这个时候不用战略这个单词,只关心成本、利润和营业额增长。创业期的企业,领导人关心的是生存目标和原始积累。当企业进入成长期之后,领导人的战略思维方向可能会上升到产业导向。他关心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产业能力,这关系到企业眼下以及未来的发展,关系到竞争能力。再接下来,当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甚至成为行业领先者之后,创业领导人的战略思维方向可能会上升到环境导向。他会关心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这对企业战略决策很重要。   
  战略思维能力与战略思维方向,两根轨道,决定着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但是,大多数创业领导人并不能沿着这样的轨道进步。他们也许会被创业之初形成的业务导向以及事后总结的习惯所局限。他们难以从小企业思维中拔出来。我去华中一家企业考察,这家企业目前营业收入10亿多一些,占行业30%份额。这是一个小行业。它们有一个五年战略规划,其中一个指标是第五年的时候营业收入到达30亿元。我给它作了一个估算,这是一个衰退的指标。因为行业增长速度比这家企业快,届时这家企业的行业份额将下降到20%。而企业并没有战略转移的想法。   
  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规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没有行业思维和竞争思维。从小企业到大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思维方向必须由业务思维提升到行业思维和环境思维。而大多数领导人又不能实现这种提升。原因在于创业经验导致的自闭。做生意到做产业,战略思维是需要改变的。做买卖到做企业,组织思维也是需要改变的。而战略与组织,则是对创业领导人有更高要求的两根轨道。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29节:战略是一种孤独       
  战略篇   
  战略是一种孤独   
  战略是一种孤独   
  我的同事们经常会为客户企业的发展在公司进行一些讨论。在他们眼里,企业战略就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怎么去?”这是咨询师的理解。   
  在相对幼稚的企业家眼中,战略是一种想象,是一种假设。他可以想象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的业务会很赚钱。可以假设赚到钱之后去做另外的什么业务。或者是假设还在这个业务领域中,但一定是到达什么地位。   
  而对于成熟的企业家来说,战略是一种孤独。为什么呢?首先,成熟企业家对于战略的感觉不是假设和想象,而是一种必须。当他还处在一种假设和想象状态的时候,那他一定还是一种小心谨慎的尝试。而一旦明确之后,战略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孤独。   
  这种孤独来自于他独一份的前瞻性。他预见了未来,这种预见不是很多人都能预见到的。因为即便他努力与团队沟通,同事们也只能凭借对他的信任而相信那个战略是可行的。但真的很难有人会因为沟通而有同样的预见。在这种时刻,企业家实际上是依靠自己的权威和意志来实施战略推进。因此,他很孤独。   
  就像平安保险公司的董事长马明哲先生。平安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以市场经济的眼光与方法进入个人业务领域的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平安保险还仅仅是广东深圳的一家地区性企业。相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国有保险公司来说,平安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