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有人感慨是——演戏,生活就像是一部连续剧,男人和女人都是其中的演员,你唱罢来我登场。于是不适应时代的人,活得窝囊委屈;适应时代的人,一直都活得滋润而且游刃有余。
撒谎的众多原因之一是为了掩饰自己。这跟猎手躲藏在掩体之后,伺机扑杀猎物,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对方看不清或者看不见自己的真正面目。
针对人们因为掩饰而撒谎的情况,美国心理学者就进行了如下实验。
他们请被测女性吃汉堡,并告诉她们:“请一直吃到撑得不得了,难以下咽为止。”他们预先设定了两种进食条件:其一,只有女性在场;其二,有男性在场。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进食条件下,被测者所吃汉堡的数量是不同的。与有男性在场相比,当只有女性在场的时候,被测试的女性们所吃掉的汉堡数量要多很多。而且,在场的男性比较有魅力的场合与在场的男性没有什么魅力的场合相比较而言,在前一种情况下被测试的女性所吃掉汉堡的数量更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被测试的女性想在男性面前极力掩饰不淑女形象的心理倾向在作怪。
因为虚荣而说谎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富科如是说:“任何场合中的任何人都想给别人留下自认为较为合适的印象,于是人人都伪装自己的面貌和外表,故此社会就是一个被伪装过的东西。”
在私人空间中,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与同邻居在一起的时候,当着众人面前讲话与仅同三两个人交谈的时候;与同性聊天和有异性在场的时候,谈话的异性对象中有自己怀有好感的人与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的人在场的时候,人们谈话所使用的语言和所采取的行动都是有所不同的。
在公司中也是一样,中层领导人士,对上司同对下属的说话方式和态度完全不一样,在公司内部的时候同在公司外部的时候其行事方式也大相径庭。
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下,人们都在充当表演者,把别人或者周围的人想象成看客,并且渴望获得看客的好评。例如,去企业应聘的时候,如果应聘者发型整齐,身穿西服并且打着领带,这样的话就很容易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于是人们都倾向于在人前表演,从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印象。
说谎者的演技指的是掩饰自己的能力,口头声称对别人印象不错而内心却对对方怀有不良印象,这样做的人大有人在。人人能从自己的行为模式中选择出适合别人口味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不是没有装有,而是所有的表演都来自自身,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来进行选择而已。
因为虚荣而说谎
谎言解读: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不留神谎话就溜了出来。虚荣看似美丽,其实一捅就破。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很多人因虚荣而扯谎的场景。比如,本来一个女同事花200块钱买的鞋子,别人问的时候就成了500块钱。本来某男同事以前从来没有女朋友,却说自己以前的女朋友非常漂亮等等。
虚荣心过强的人,还会做出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来。
一天晚11时左右,一名30多岁的中年妇女报案,称大约20分钟前,自己的10万巨款被抢。她一边讲述嫌疑人的简单相貌特征,一边不停哭泣,警方据其所述连夜展开调查,可是一直没有进展。一个月后,民警再次询问该妇女,发现其所述嫌疑人特征与上次的有不一样之处,遂发现诸多疑点。
随着案件侦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这是一起虚假的“大劫案”。侧面调查发现,该女子一贯爱慕虚荣,对外称自己在从事“房地产生意”,老公“开大饭店”,家财相当“丰厚”。在民警巧妙的讯问下,该中年女子被迫道出了详情,“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因家中有人生病想借钱,自己实在没有,这才制造该起虚假劫案”。最后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依法对该中年妇女进行刑事拘留。
爱说谎的人时常以谎言吹嘘事实或表达愿望,对自己的不实言语无法自察,或是有不认输、爱攀比的心理倾向。不会区分真实与幻想,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喜欢博取别人的注意和羡慕也是导致其说谎的原因之一。
虽然虚荣是人的本性之一,但是为了一己虚荣而做出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是损人利己的事情,就大错特错了。过分的虚荣就是一种虚伪。
爱慕虚荣只能给人生带上一副色彩斑斓同时却又异常沉重的枷锁,使人生的步伐走得更为艰难和缓慢,正如曹操所言:“慕虚荣而处实祸。”
试想,一个人如果常被越来越膨胀的心理折磨,他的心灵能不痛苦吗,他还会有幸福吗?假的终究是假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的一封信》里曾针对虚荣这样说:“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是多么让人炫目,它都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后悔外,会一无所获。”
追逐虚荣永远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荣誉,贪图一时风光和荣耀的人,不但会本末倒置自己的生活意义,得不偿失,甚至还会落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有强烈虚荣心的人也只能生活在不幸之中,因为这类人为了在各方面胜过他人,就要以假象昭示于人,以提高自己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赞许,他们惯用的手段就是欺瞒、撒谎。
虚言症——被夸大的谎言
谎言解读:有多少人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在想象里满足,在想象里编故事。想得太多,编得太多,最后连自己都误以为那就是真的了。
有的人明明不具备某些东西却偏要装出自己有这些东西的样子。
比如,有人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因颇受女性欢迎而感到困惑,但是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其实这个人不论从体态还是从容貌上都看不到半点受女性欢迎的迹象。如果这种倾向朝着极端化发展的话,就是所谓的“虚言症”。
“虚言症”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中被称为“空话病”。患这种病的人在空想世界中描绘自己的愿望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空想世界同现实世界的东西混为一谈,把过去的话和现在的话混为一谈,在现实社会的舞台上自编自导,上演一幕幕闹剧。
有些没有女朋友的人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幻想有很多女性主动追求并向自己示爱,然后还自以为是地讲述给别人听,结果常常是混乱至极,很多地方自相矛盾。难怪听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个人真是有些神经质。
第二章 谎言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谎言
有一个患有“虚言症”的人,每天都在他的同事圈子里说谎。其中一个谎言是这样的,他说:“我买奔驰车了。”但是这些同事没有一个看到过他驾驶奔驰车,于是有人就问他:“有机会让我也坐坐你的奔驰吧!”但他却这样说:“车子嘛,前些日子借给朋友,结果在路上撞坏了,现在正在修理呢。”于是问话人便冷眼相对:“你真的有奔驰吗?”他猛然发怒,答道:“难道我的话不值得相信吗?”而后便拂袖而去。
虽然,人人都会说谎,但是大多数人心里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患“虚言症”的人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也说谎,虽然他们明明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在说谎,但是却难以抑制这种冲动。
美国康塞斯州住着一位19岁的女性,她将自己与白血病作斗争的日记发布到了互联网上。虽然有很多读者出于同情心而给予回复,但是这位女性最终还是死掉了。结果事后人们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这一切完全是住在同一地区的一位40岁的家庭主妇编造出来的,而所谓的事情都是虚构的。
像这样无病装病,或者将病情夸大,或者干脆自己装成病人的样子在医院里散步、修身养性的人还是的确存在的。有的人没病装病进而数次接受手术,反复住院。在此期间,他还得往体内注射葡萄糖水,故意将别人的结核菌放入自己的痰中试图混淆医生的视听,其动机不外乎是想要引起别人的关心。虽然这些人也有可能被认为是对某个医生和医院怀有恶意,但是从中也表现出当事人的心理尚未成熟。
虚言症者即使他们没有恶意,不想欺骗别人,但说谎的结果常常却是使他人深受伤害,心绪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一个谎言越是重复,说谎者就越不在乎谎言的对错,一说再说,说谎者沉浸其中,原来的事实反而视而不见,谎言于是就变成了“真相”。然而,如果有人适时予以揭穿或提醒,说谎者或许就能回到现实。
人类的10种说谎动机:
◎ 避免受到惩罚。
◎ 为了一个秘密。
◎ 为了避免丢脸。
◎ 为了圆谎而撒谎。
◎ 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
◎ 为了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 展现社交魅力,避免社交尴尬。
◎ 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伤害或威胁。
◎ 原本能够得到的奖赏,不说谎就得不到。
◎ 为了行驶凌驾于别人的权利,控制别人想要知道的。
第二章 谎言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谎言
一旦发现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谁还能安慰得了他?
在这个世界上,
每一个人活着,
都活在自己的梦境中。
——卡德龙&;#8226;巴尔卡
谎言产生于逻辑与理性的丧失
谎言解读:谎言虽然产生于逻辑与理性的丧失,但是是禁不住逻辑的推敲和理性的判断的。只是人们在匆忙中好像忘记了理智的思考。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逻辑学既可以让我们得到新的结论,补充新的信息,也可能使人误入歧途,制造谎言。
在逻辑学中,逻辑推理的一个重要形式叫做三段论。即由两个判断就必然导出第三个新的判断。
下面就是两千年前的一个经典三段论: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由两个判断,导出的这个新判断显然是非常正确的。此三段论的理论服从于严格的和被几个世纪所考验的规律,脱离了这些规律的遵守,极易落入逻辑错误之中。
对于律师、检察员、侦察员,当然还有职业侦探等来说,善于使用自己敏锐的逻辑分析是必备的职业习惯。经不起逻辑推敲和理性验证的判断,必然是错误的。谎言正是产生于逻辑和理性的丧失。
在巴基斯坦影片《人世间》中,女主人公拉基雅的丈夫恶贯满盈,最后被人枪杀。妻子拉基雅被认定是凶手,而拉基雅确实是开了枪了。拉基雅真的是凶手吗?最后老律师曼索尔把这个善良的妇女从绝境中解脱出来,他根据充分的理由证明了拉基雅不是杀死她丈夫的凶手,她是无辜的。指责拉基雅是凶手的人根本就是在说谎,因为这个错误的结论经不起逻辑的分析。
曼索尔是这样证明的:如果拉基雅是凶手,那么她手枪中的五颗子弹必然最少有一发打中了她的丈夫。而现在经过现场检查,她手枪中的五发子弹都打在对面的墙上,打在墙上的话,当然没有打中她丈夫。再有,如果拉基雅是杀死她丈夫的凶手,那么,子弹一定是从正面打进她丈夫的身体的,因为拉基雅是面对面地对她丈夫开了枪。但是,经过法医检查,尸体上的子弹是从背后打进去的。
所以,说拉基雅是凶手显然是经不起理性的判断,也经不起逻辑的解读。老律师曼索尔用了两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通过这两次演绎论证,证明了“拉基雅不是凶手”。
谎言利用人们的欲望进行欺诈
谎言利用人们的欲望进行欺诈
谎言解读:有人曾说:“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人有欲望是必然的,但是这种欲望如果被骗子盯上,那就可怕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满诱惑充满陷阱的社会,金钱的诱惑,美色的诱惑,名利的诱惑,地位的诱惑,情感的诱惑……正是这些欲望让太多的人迷失自己,也正是这些欲望的驱使,有人甚至抛弃了自己的灵魂。
成功的欺诈必须考虑到被骗者的欲望。这跟钓鱼很相似:鱼儿越饿,善于垂钓的人就握有了主动权。制造谎言的人往往能确定对方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再把自己的欺诈包在这些掩饰之中。
人们正因为有愿望,有欲望,才会上当受骗,有些骗子正是抓住了人们的欲望才得以到处行骗。有人贪钱,有人好色,骗子往往利用这两点去诈骗。
◆ 对金钱过度渴望而上当
钱这东西几乎没有人会拒绝。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就是钱的问题。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但是也要看到金钱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令人迷失方向,上当受骗。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菲尔丁说:“如果金钱成为你的崇拜物,那么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王老汉是个养猪户。一天来了个操外地口音的买猪人,看了王老汉的猪后,便砍起价来。双方最后以每公斤元成交。经过秤,猪重127公斤,当场结算元,在点钱时,王老汉眼瞅着买猪人把百元大钞多数了两张,他没声张,等买猪人递过钱,让他数数,他随便一数就装进口袋,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
王老汉笑眯眯送走了买猪人,掏出钱来再细数时,的确多了200元,但却发现13张百元大钞竟有6张是假币。
有些时候,剥夺人生快乐的与其说是刀兵相见,不如说是物欲圈套。因此,我们要反思,你是否为了钱而不顾一切,你是否把钱放在了人生的第一位。如果是这样,对金钱的贪婪会使你成为它的奴隶。
◆ 因好色而走进精心设计的圈套
大多数男人一旦看到漂亮的女人就会暴露出他们的贪念或者占有之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无可厚非,但是有的人好色到了极点,甚至包含着一种邪念。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有些骗子可是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有多少男人,在商场上叱咤风云,赚得盆满钵也满,但是,只因好色,落得个悲惨可笑的下场。
身价千万的王老板,事业一帆风顺,但是唯一的缺点是好色,最终也是在这上面吃了亏。
王老板去外地谈生意,对方非常热情地把他接到了宾馆,在非常豪华的饭店吃了大餐,陪酒的几位美女让王老板大饱眼福。晚上对方安排的节目也非常“精彩”,先是在夜总会观看艳舞表演,后是到包厢K歌,期间当然少不了叫美丽的服务员坐陪。
在王老板醉醺醺之际,对方拿出了早已拟好的合同,王老板匆匆看了一眼便签了合同。第二天醒来,一看合同才知上当,里面有许多恶意条款。但是,黑纸白字再争辩也没用,谁让自己好色呢。
人都是有弱点的,欲望越多的人弱点也就越多,陷入圈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名利和地位的贪欲,使一些人为了扫除自己前进脚步的障碍而不择手段地去做一些事情,道德对于这些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正是人们有这些欲望才令骗子有机可乘。你的欲望被他利用,最后上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