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杨兄弟,跟着某去见杨相公吧,想必俺们杨相公麾下又要添一员虎将了。”这关西军汉大笑了一声,指了指那燕地战马,“可会骑马?”
“刚刚学会。”杨凌倒是直言相告,自己这半吊子马术也才是刚刚学会而已,若是战马发了性子,根本就驾驭不住,即便如此,自己胯下两侧也是磨得血迹淋漓,现在走路都是生疼。
“哈哈,此次若无意外,俺们今后就是袍泽弟兄了,俺唤作庞厉,走吧!”
庞厉也不多说,只是一声呼嚎,众人齐齐跃马而上,为了照顾杨凌,还刻意放慢了马速,穿过林林总总的关卡之后,来到一座军寨,下马验过腰牌,庞厉示意杨凌少在此做等候,自行便先行进了寨门禀报去了。
杨凌在外仔细的观摩这军寨的规格,这军寨高约三丈,观其大小,容纳两千余人驻守不成问题,底部根桩打得极深,寨墙都是伐木而造,里里外外无数军士来回巡视,两侧还有更高的箭楼瞻望,“如此强军,为何会为耶律大石败得如此之惨?”
第十一章 飞马报捷
杨凌只是埋头沉思,宋军兵革之利,财力之雄,论及整个东西地图版块也是首屈一指。
伐燕战事号称二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十几万,其中河北诸地边事糜烂多年,河北厢军是不得用的,还有两万余人乃是临时招募的敢战士,算起来真正有所战力的只有远调而来的西军四路强军——泾原军,秦凤军,熙河军,环庆军。
如此算起来,精锐披甲之士也有近十万人,数倍于残辽,怎会败得一塌糊涂?
正在杨凌沉思之际,一个军门小校出了寨门,对着杨凌抱了抱拳,“杨相公有请。”说完径直往前带路,丝毫未曾拖沓,杨凌跟着这小校一路前行,在门前见到早已等待的庞厉,挥了挥手,示意小校下去,“杨兄弟,稍后见了杨相公不必拘礼,俺们相公乃是豪爽之人。”
杨凌只是感激的道,“多谢庞大哥指点。”
二人心照不宣的侧身而进,大堂陈设并不奢华,两侧摆放着几张将案,屏风之上挂着一幅燕地地形图,旗下一人案坐,正是杨可世了。
杨可世身长八尺,与一般的关西大汉有些微红的肤色不同,他有些偏黑,虽然正值壮年,不过脸上已经有些皱纹,体格健壮,外界对杨可世取了个杨大傻的诨号,看来并非子虚乌有,只是匆匆一眼,杨可世给人的第一映像就是属于后世的傻大个,冤大头的形象。
庞厉上前道,“杨相公,杨凌带到了。”说完便侍立一旁,不再言语。
杨可世“嗯”了一声,当下便自来熟的道,“杨凌啊,此次哨探,你做得不错,俺早就说了,若是俺们西军上下一体,这伐燕战事哪里会是这般模样……”
说完自知失言,便道,“这一遭你大涨了我军的威风,俺之前做出了承诺,北渡哨探者,皆能转辅为正,不过你倒是卖命,还与辽狗见了一仗。”
“为国杀虏,早已经生死置之度外!”杨凌躬身回答,杨可世果是如此,通常这种情况,上官都是先在属下面前显示威严,然后细细听报,指出不足,这个时候你只需听着便罢,接着上官再温言勉励一番,最后施之怀柔,一番奖赏,最后再说几句上报官家的言语,总之恩威并施才好。
大宋立国百年,西军上下累世将门,一个个早已是混迹得如官场的老油条般,这杨可世当真是其中奇葩,一上来就直接夸上了,“你和你麾下的弟兄都是好汉子,想要什么奖赏尽管说,俺老杨能办到的,绝不说二话。”
杨凌抱了抱拳道:“杨将军,在下本为大人居下一卒而已,不敢居功,只是可惜俺们北上二十四人,有数九位弟兄死于战阵,在下不赶贪功,只希望大人能够给这些死难的弟兄请下抚恤安慰。”
杨可世当下就拍案而起道:“俺杨可世岂是性情薄凉之人,将士用命如此,如果某请不下来抚恤,就将某这颗脑袋拿去当夜壶好了!你为国尽忠,自是应该提拔重用,稍后本将亲自向宣帅请命嘉奖,你且安心准备,日后大战,少不得有你出力的时候。”
……
得到了杨可世一番话语,杨凌感到颇为兴奋,跟着杨可世这般将主,倒是自己的运气,起码对下属不会薄待,杨凌走后,杨可世大步走到后营,向早已等候的一个书记官模样的人问道:“怎样?”
那人只是道:“恭喜杨相公,确都是真首级。”他与这书记官来到一个水桶之前,水桶之上密密麻麻有四十几个人头,俱是杨凌此次斩杀的契丹远拦子首级,这些首级脸面全都朝上。
这书记官对杨可世道:“脸容朝上,尽是男子,观其发质和牙口,卑职敢肯定,都是契丹人的首级!”
杨可世哈哈大笑道:“某就看得出来,这后生举止沉稳得体,不是夸口之人,倒是颇对俺老杨的脾胃!事不宜迟,你赶紧执笔,向宣帅请下抚恤嘉奖!”
“卑职遵命!”
北伐宋军三军主帅乃是童贯,此人极得官家赵佶的信重,以太监之身高居枢密使一职二十余年,说到本事,其人并不是后世所传四贼当中那样的昏庸无能。
彼时西夏势大,而西军四路强军又有尾大不掉,中枢难以驾驭的恶劣局面,童贯便奉了官家之命执掌西军抵抗西夏,其中也不乏瓦解西军上下一体的意图,而西军种师道老种相公在西军当中又是德高望重兼手握重兵。
值此内外皆难以打开局面的情况下,童贯先是从西军当中提拔精装勇猛之士成立胜捷军轻骑,为自己亲卫,手中有了部分兵权之后,又将采用分化之计将四路强军之中的环庆军刘延庆争取到了自己这边,即便老种相公德高望重也难以抑制童贯向西军当中大伸手脚。
在军事上,童贯经过多年经营,也将西夏压得喘不过气来。
所以整个大宋才能有余力将西军大部调到河北北伐,而童贯此时身兼河北河东宣抚使,下属均称其为“宣帅”。
杨可世所部白梃兵一直为老种相公种师道所信重,北伐之时老种相公和宣帅相互掣肘,杨可世本来是应该死死的站在种师道一边,未曾想到大军溃败之时,杨可世竟然命白梃军反向冲击辽军,使北伐大军得到了最大的保全,倒是解了童贯好大的一个围。
官场之上,立场鲜明,若是想左右逢源那是犯了大忌的,唐时李商隐面对牛李党争就是立场不明,最后为两派所弃,终其一生未得重用,而杨大傻居然与老种相公唱起了对台戏,自然是引起了西军上下的猜忌。
童贯对此自是乐见其成,西军越是将杨可世边缘化,自己就越好争取杨可世,分化西军又是一大进展。
杨相公亲命,这书记官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回到自己的营帐之中,立刻铺纸磨墨,沉吟片后后,便龙飞凤舞的写到,“前军捷奏:今月十四日,杨可世所部辅军二十余人北渡白沟河哨探,探查辽人军势,彼时狭路恰逢辽人远拦子六十人,头领杨凌当机立断,双方展开激战。杨凌等人奋勇厮杀,鏖战数十合,全赖宣帅洪福,官家圣德,我军面对两倍之敌竟取大胜,斩首四十余级,我军仅亡九人……夺燕马二十四匹,夷器板甲弓箭刀枪旗号三十余件,救得燕地妇孺两人,委是大获胜捷,扬我之士气,挫虏之锋锐……”
捷文写就后,书记官立时换来飞马向河间府报捷。
第十二章 童贯
童贯也是被辽人打得狠了,一路败退之下,竟然直过雄州而不入,逃到了更远的河间府,好在河间府具此不算太远,快马一日可到。
……
此时战事糜烂,因这次北伐失利,官家赵佶大怒,准备严查各路兵马之罪。大宋历来政治清明,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到了赵佶手上,因为种种原因,君权却是死死的压在了臣权之上。
这一圣谕立刻引发了官场大地震,老种相公和童贯在军中掣肘,而他们各自的后台就在京中角力,而此时形势对于童贯一方来说同样处于不利的局面。
前几天他还上疏辩解,辩称当时西军上下掣肘,刘延庆环庆军孤军难敌贼寇,胜捷军统制王禀已然全力策应,实是大势如此,请官家实查。总之,将自己的过处能摘多少摘多少!
不过军情难掩,败报传来的消息却是铁实,委实不容乐观。
童贯虽说久在军伍,不过此时他已然年迈,而生性喜好奢华,真定衙府之内依旧是婢女如云,一衣一食极尽奢华,官家仆人影从,童贯这几日心中烦闷,基本的睡眠都有些难以为继,若是一个不慎,以种师道和京中那位公相的老辣手段,自家官身说不得就得到此为止了。
童贯如此,下面的侍从哪里又有好日子过,半夜里童贯一声咳嗽,起码数十人都得跟着遭罪,但是帅案之上,呈报的无一不是哪处军汉扰民,下头催饷的闹心事宜。
好不容易终于杨可世的捷报递到了宣帅府,正在火烧眉毛的时候,接到了这个捷报,无疑是雪中送炭,宣帅府幕僚赞画终于是上下惊喜,所以立时将此捷报放在了帅案的第一封。
卯时将过,辰时未至;童贯便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来到帅堂,身后几名侍女端着香炉,依次而进,一干幕僚赞画早已是列班等候,一旁伺候着的仆人急忙端上茶汤引子,方才还空空荡荡的帅堂瞬间就变得济济一堂。
童贯一身官官服居中坐下,此人虽是阉人,但是多年侧身军伍,并不像一般的太监那般白白胖胖,而是有些精瘦,颌下留着一缕长须,卖相极好。
一般的阉人颌下都是清洁光溜溜的,长胡子实在是一种奢求,而童贯实是江湖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身为太监居然长出了胡须,也是创中华数千年未有之先河。
若不是事实俱在眼前,谁会相信此事?也正是如此,童贯凭着长须飘飘,鹤立监群的姿态得到极有艺术情怀的赵官家的看重,童贯也此为傲,平日里与士大夫之辈同堂共事也不是那么碍眼。
当下三班林立,齐齐躬身作揖,“参见宣帅!”
“都且免礼,说吧,今日又有什么腌臜事儿?”童贯强打精神坐在上首,毕竟北伐战事打成这般模样,让人一头乱麻,实在没有什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恭喜宣帅,贺喜宣帅,前军杨可世将军传来捷报,一支辅军哨探人马北渡白沟河,路遇两倍于己的辽人远拦子,斩首鞑虏四十余级,缴获燕马二十四匹。”站在首位的赞画应声站出,一脸恭维之色的说道。
在童贯身旁的侍从极有颜色的将帅案上的捷报递上,童贯眼中闪过一色惊异之色,在死气沉沉的大军中,可算是一醒目出彩的亮点,虽然只有四十余级的斩获,但是经过官场老手的润色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童贯仔仔细细的看了一响,“这领军者是何官职,乃何人统属?”
那下首的赞画回答道,“此人唤作杨凌,在杨相公帐下听用。”
“唉,区区辅军都能为本帅分忧,若我大宋将官人人若此北伐之事何至于此。”童贯说到此处,显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下面之人立刻齐齐跪倒在地,“我等无能……”
“都起来罢,此次战事多亏了杨观察,我大军才得以保全骨血,这杨凌倒是用命,且让他做一都都头,继续在杨观察帐下听命,本帅绝不亏待有功之人,免得寒了忠勇将士之心。”杨观察便是杨可世了,杨可世在关西任径原路观察使,是老种相公麾下一部,此次北伐大军兼了前军统制的职。
本来杨凌功绩倒是能够得到封赏,只不过下面的人自会去办,在场众人都是心中明白,一个小小的辅军升迁竟然劳动宣帅亲自过问,这升迁必定是实打实的了,而且宣帅竟然许了掌管实缺百人兵马的都头一职,管中窥豹,可见宣帅对杨可世实是动了招揽之心。
“宣帅明断!”下面众人又是齐齐唱喝。
“本帅要向官家亲自上呈折子,我大军骨血犹存,未尝没有再战之力,赵宣赞,女真使者何日能到?”童贯捋了捋胡须,对下首一人问道。
那人应声而出,“回禀宣帅,女真使者约莫三五日便至。”此人乃是赵良嗣,原名马植,乃是辽国汉儿,居有官职,后辽国吃尽了女真人的败仗之后,便看准了大辽国祚将亡,便孤身南下投宋,向赵官家陈词,可值此辽国衰弱良机收复幽云十六州。
官家赵佶大为动心,亲自为其赐名,这才有了大宋北伐之事,可以说宋辽此番一战,此人乃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如今在童贯府上听用,北伐大事若成,此人便是功在社稷之臣。
赵良嗣身形微胖,走将出来之时,一旁的赞画同僚眼中都透露出不屑的目光,毕竟卖主求荣之辈实为士大夫所不耻,童贯对此也未曾说话,毕竟赵良嗣如此,他童贯便能更好的将其掌握在手中。
“女真使者克日便至,你要好生安顿,西军上下都掣肘于某,说不得整装再进之时,某还要借重于女真人。”童贯说完此句之后,双目微闭,身边的侍女急忙喂上茶汤引子。
一番军议之后,各自屏退,在场众人皆是了然,童贯所言,竟是动了请女真人复燕的心思。
第十三章 方出旭旭
前世童贯正是因为如此,引得女真人越长城而入燕地,待得女真打下幽云,童贯再耗费巨资买下,这才得以封王。
而宋室得偿所愿之后,并没有重视燕地的治理,只是让当地降将整顿。
女真人也藉此看到了宋朝的软弱无能,稍事休整之后,便大举南下侵宋,始有靖康之耻,而耗费了大量国币取来的燕地,只在反手之间便落入了女真人的手中,实是让后人唏嘘感叹。
杨凌此事不大不小,经童贯麾下宣赞一润色,影响便截然不同,“自北伐誓师以来,臣夙夜忧叹,奈何边事不利,有负官家所托,幸将士军心可用,卧薪尝胆,以备择日再战,例如杨可世麾下杨凌前日北渡白沟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托官家洪福,三军已然枕戈待旦,只待时机成熟,便再度挥师北上,将燕京拱手献与官家……”
且说杨凌帐中,自从回营之后,黄业再未曾对杨凌使过重力,自杨凌以下,十几位弟兄基本无事,吃穿住用更是不曾短缺,黄业自认一双招子极亮,此番也未料到杨凌会立下如此大功,如今杨凌升迁在所难免,所以当好生拉拢,甚至知道马小英帐中有一幼童,还每日特地送了马奶来。
杨凌正为此事头疼,此时孩子正是生长最快的年纪,如何短得了营养?杨凌看了一眼悉心照料孩子的马小英,突地觉得小小的军伍营帐之中竟然有了一丝家的感觉。
值此乱世,人命如草芥,但是我杨凌绝不会让她们再受到一点的伤害,靖康之变不远,举国倾巢覆灭之下,半壁江山失于女真,安有完卵存焉?莫不是要带着小英和孩子远遁江南?南宋虽然还享有一百多年的国祚,但身为男儿,亡国之耻岂不痛哉?
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宗泽三呼渡河而死,岳武穆风波亭含冤,直至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