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拿破仑时代-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向患病的妻子提起过。他怕她的担心会加重她的病情。但她终于离他而
去。
在艾玛患病期间,欧洲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俾斯麦下台以后,威廉二世离开了俾斯麦小心翼翼营建的维持大陆均势
的欧洲安全轨道,全面卷人了世界性的政治纷争之中。俾斯麦在外交上可以
算是一个天才,他能像杂技演员同时耍弄5 个玻璃球一样,游刃有余地穿梭
纵横于欧洲各大国之间,可他的继任者们却没有这种才能,他们玩两个玻璃
球还显得手忙脚乱。继任者们只能放弃了俾斯麦复杂的结盟体系,但是他们
却不能以另一个旗鼓相当的结盟体系来取而代之。威廉二世手下的外交智囊
们的设想一一破灭:他们首先在对俄国问题上判断失误。这些人设想俄国不
会同法国结盟,便转向同英国商议结盟之事。俄英在近东和中东分歧已深,
德英接近使俄国认为德国选择了英国,感受到严重威胁。俄国转而与法国走
向接近。1892 年法俄定立了军事条约,1894 年两国又将其变为一个正式条
约,这立刻使得俾斯麦长期推行的孤立法国的政策宣告瓦解。更有甚者,法
俄一旦成为敌国,德国还将不得不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接着,德英结
盟谈判又陷入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英关系一方面由于威廉二世谋求殖
① 勒恩多夫,在科隆行政区内,属波恩近郊。

民地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而大受影响,另一方面英国虽然打算放弃光荣孤
立,寻求一个盟友,但却反对关系过于密切。德国政府坚持要缔结由英国会
批准的正式盟约,英国却做不到,谈判持续三年而告终。威廉二世的智囊们
错误地判断德国有选择盟友的自由,在坐失一个个良机之后,直到战争爆发
前一刻才明白能够自由选择盟友的是英国而非德国。两次摩洛哥危机中,德
法与德英关系交恶,而英法则趋近,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陷入昔日俾斯麦时
期法国似的孤立。两次巴尔干危机将德国与奥匈帝国绑在一起。后者老大积
弱,正陷于内交外困巴尔干上空战云密布,战火一触即发。1914 年6 月28
日的萨拉热窝谋杀事件点燃了早已蓄势的火药桶,一场欧洲大战展开了。
几年来,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经常受到激烈批评,此时一切都蓦然让位
于战争中心。战争一下子转移了全民的视线,使得高昂的民族情绪席卷全国。
在威廉的鼓动下,人们相信战争和防御是德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准备“同全
德国人民一起,不分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团结一心,进行俄国野蛮统治所
强加于德国的这场战争,为德国的独立、荣誉和伟大流尽最后一滴血”。在
战争爆发的那些日子,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相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全民
奋起,同仇敌忾。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矛盾都被战争短时间内掩盖起来。
全国都在为战争作准备。
但是,战争的进行并不如当初所设想。威廉二世向出征的战士保证“在
叶落之前就会凯旋”,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奥地利保证“动员第39 日在西线决
出胜负,动员第40 日派兵去西线支援奥地利”的诺言都没有能兑现。德军一
开始就遭到比利时军的顽强抵抗。在纵深挺进法国之时,德军又遇法国殊死
迎击。1914 年9 月初,德法双方在巴黎近郊的马恩河决战,势均力敌,形成
胶着之势。这样德军想迅速结束西线战事的闪电战战略破产,西线转入阵地
战。这时,小毛奇又策划在东线发动一场有力的攻势以缓和西线的局势。东
线指挥官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发动攻势,于8 月26—30 日、9 月7 日—15 日连
续在坦能堡和马袒尔湖击败俄军。但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军队供给不接,
东线也不得不转入阵地战。德国军队在两线作战,阵地战变成消耗战。战争
旷日持久继续了下去,当初的设想全部落空。
战争进入相持状态给德国国内带来很大的压力。大批劳动力和马匹被征
用,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加之气候条件不利,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肉
类生产也大量减少,协约国粮食禁运使德国能够从国外获得的物资也越来越
少,食品奇缺已成为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各个城市政府机构的主要任务就
是要严格控制食品的征发和管理,同时保证战略物资的征购并将其迅速运至
前线。当时作为科隆市市长助理的阿登纳就负责这方面的工作。1915 年,阿
登纳写了一本书——《重新调整我们的粮食经济》,书中对如何保证粮食供
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这本书得到了市议会头头们的赏识。
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期间,也正是艾玛患病之时。由于阿登纳担任公职
和他的身体状况,他没有上前线。妻子死后,阿登纳仍然每天到市政府上班,
有一天,他下班回家乘车时出了一次车祸。那天驾驶员睡着了,致使汽车在
全速行驶中同一辆电车相撞。驾驶员受了重伤,鲜血淋漓地躺在坐位上,在
人们跑来关心驾驶员之际,阿登纳从车的残骸里爬了出来。他也受了严重的
擦伤,颧骨破裂,上嘴唇裂开,脸部严重划伤,牙齿碰落几颗,有的掉进了
喉咙里。他血流满面地独自步行了一刻钟才走到附近的医院里。医生们吓了
一跳,立刻为他动了手术。因为血流太多,手术时不能上麻药,阿登纳坚持

忍着,一声不吭。手术后,阿登纳的脑袋被绷带裹得严严实实,母亲以为他
的脑部受伤。但这次车祸最大的伤害在于他的眼睛,他的视力受到严重威胁,
医生担心他有可能失明。上帝保佑,几星期后他的视力渐渐恢复,受到轻度
破坏的视力留给了他的后半生,他的眼睛不能受强烈的紫外光刺激,而每当
他突然向下看的时候,就会发生重影,平添了许多麻烦。
这次车祸使阿登纳不得不停止工作达半年之久。他调笑着安慰他那方寸
大乱的母亲:“事情还算顺利地过去了,您的儿子耳朵没聋就该很高兴了!
跟聋子比起来,人们还是照顾瞎子的。因为人们毕竟看不出他的耳朵聋与不
聋。”
车祸在他右边太阳穴部位和上嘴唇靠人中的地方留下了清晰的伤痕。这
使他原本严肃的脸看上去更加古板。后来有许多作家形容他的面部表情像中
国清朝的官僚,因为在那时西方人眼里,东方人是高深莫测的。这个说法非
常贴切。后来美国人麦克洛伊①见了他,说他有一张美国印第安人坚强而冷漠
的面孔,看上去就像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基罗宁莫酋长。就这一点来说,车祸
反而铸就了阿登纳那张坚毅、冷漠、喜怒不形于言表、令对手讳言莫测的面
孔。
车祸后,阿登纳住到了圣布拉西恩的黑森林疗养院。这时科隆市长的职
位告缺了,有鉴于他做第一助理时给人留下了精明强干的深刻印象,在市议
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中央党议会党团决定选他为继任者。但是,阿登纳车祸
受伤和他长久的缺席,使他们对他的身体能否胜任工作感到忧虑。于是,市
议会便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前往圣布拉西恩,以便判断车祸是否震坏了他的脑
子,他的“智力”是否“健全”,确定他是否能够胜任市长职务。阿登纳猜
到了来访者的意图。他开门见山就道:“先生们,我的头部只是外表出了点
问题,它还能和以前一样灵活运转。”来访者大笑,旋即向他说明来意。阿
登纳很快就行动起来,结束休养,赶回了科隆。
1917 年,41 岁的阿登纳被选为科隆市长。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接近尾
声,处于前线与德国国内各方交通枢纽的科隆也如其他各地一样,正处于一
片混乱之中。阿登纳一上台就要忙于替居民和从前线归来的士兵找到足够的
食品和住处。
11 月7 日,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宣布成
立了苏维埃政府。苏维埃赶走了老沙皇,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退出帝国主
义战争。俄国的退出使德国在东线的压力减轻,但是,1918 年美国投入了协
约国一方参战。150 万美国生力军陆续运至欧洲战场,一下子改变了西线的
相持胶着状态,协约国联军挟声势先后在马恩河、亚眠战役中取胜。10 月初,
协约国联军突破兴登堡防线,从北起伊普尔,南迄凡尔登的漫长战线全线向
东推进。德国的盟友土、奥、保军队开始崩溃。兵败如山倒,引发了国内固
有危机,9 月,保加利亚士兵起义,政府宣布投降;10 月,土尔其宣布投降,
奥匈帝国内南斯拉夫人、捷克人、斯洛代克人、匈牙利人纷纷宣布起义,奥
匈帝国土崩瓦解。11 月3 日,奥国投降。
同盟国土崩瓦解。德国国内也形势大乱。接受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
四点和平纲领”的呼声越来越高。奥国投降引发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斯巴达
克团领导的11 月3 日基尔港水兵起义,起义像毒瘤一般,迅速引起整个海军
① 麦克洛伊:二次战后美国驻德首任高级专员。

的哗变。基尔、汉堡等城市爆发革命,政权迅速为工人、水兵代表组成的苏
维埃所控制。革命形势由北向南,向德国全境蔓延,不可抑制。在斯巴达克
团和社会民主党的推动下,对战争愤怒的矛头都对准了威廉二世,一致要求
德皇下台。11 月10 日,威廉仓皇出逃荷兰。社会民主党人谢德曼在柏林,
宣告成立了共和国。
在基尔水兵事件发生后不久,科隆市长阿登纳得到报告:基尔的水兵正
向科隆和科不伦次方向开来,准备继续他们的革命事业。水兵坐火车而来,
车次、开车时间、行经路线以及到达科隆的时间全都报告得很清楚。
科隆当时是要塞,驻防着军队。阿登纳不希望水兵们来到影响科隆市的
正常运转,这样不仅会引起一个城市的混乱,而且会加剧整个德国的混乱状
况。在得到消息后,阿登纳立即赶至科隆要塞司令处商讨对策。前方吃紧和
后方动荡已令要塞司令方寸大乱,只好求策于阿登纳:“市长先生,事已至
此,您有何见教?”
阿登纳正色回告:“这很清楚,您应派人半途拦截列车,命令一个连的
士兵去把水兵撵下车,然后一一逮捕。”——“这个主意不错”,要塞司令
说着就给铁路管理局长挂电话,向后者说明要求,但遭到了拒绝。
要塞司令两手一摊,作出无可奈何的表情:“不行了,市长先生,铁路
局长说了,列车得按行车时刻表到达科隆总站,我无能为力了。”
阿登纳坚持道:“我们现在是在打仗,您是科隆要塞司令官,对这里的
公理和秩序负有责任!事不宜迟,您应当尽快派人半路拦截列车!
要塞司令固执而胆小,他拒绝作进一步的努力。阿登纳为他的愚蠢感到
恼火,话不投机,便起身拿起帽子,说:“阁下,我在您这里再也无可指望。
告辞!”
市长阿登纳亲自赶到火车站,目睹了带着革命的红胸章标志的水兵们长
驱直入准点到达科隆总站的情形。他站在了火车站的出站口。要塞司令总算
听了点阿登纳的话,命人在站台出口处设置了岗哨。可这对于潮水般涌入的
水兵毫无用处。水兵们听从值勤军官的命令摘下了红布条,但这并不妨碍他
们即将在科隆进行的革命行动。等通过站台,行到大街上,水兵们又纷纷戴
上了红布条,开始在科隆的主要大街上游行。
天黑之后,水兵们开始行动,首先打开科隆军事监狱大门,放出了关押
的5000 多名囚犯、逃兵,接着又冲击要塞司令部,兵不血刃地解除了要塞司
令的武装。
在这个不平静的夜晚,阿登纳始终在市政府大楼里守候着。科隆当时是
前线与后方的枢纽,去往前线与开向后方的列车均以科隆为中转。列车一进
站,从前线回来的士兵与从后方准备上前线的士兵都涌入科隆城,国内政局
的变化使大量的士兵滞留在科隆城内等待观望。士兵们手中都有武器,阿登
纳最为担心的是革命之风蔓至科隆,引起科隆社会动乱,发生暴乱事件。因
此,阿登纳别出心裁地贴出一则布告:
“凡是交出武器的士兵都可以吃上一顿热饭热菜。”
布告贴出后,他在市政府前安置了战地炊事车,炊事车通宵达旦冒着热
气,吸引来了无数饥饿的士兵。这位深悉人之大欲的市长所发布的告示很快
传开。第二天一早,市政府的一间厅堂里堆满了士兵们交出的武器。阿登纳
一颗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接下来,第三天,“工人士兵代表会议”组成了。社会民主党的国会议

员佐尔曼被选为代表会议主席。接近晌午时分。佐尔曼来到市政府通知阿登
纳,工人士兵代表会议将接管科隆市全部政权。阿登纳毫无违抗之意,他担
心的只是这个城市的失控,他在一旁等待着新政府发布的命令。
佐尔曼是科隆市的议员,阿登纳早已熟知。他认为和这些人保持接触是
有好处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施加影响。反抗是无谓的,而这些人本身也富
于人情味,彬彬有礼。他和他们友好相处,甚至尽力帮助他们稳定事态。
佐尔曼接管了政权,旋即打了一通的电话。第一个电话是打给《科隆人
民报》的值班负责人。平日里颇为和气的佐尔曼对接话人劈头就是一句:“工
人士兵代表会议业已接管全部政权,报纸不得发表任何批评新政权的文章。
——完了!”放下电话。
阿登纳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情景,他问佐尔曼,接话人对他这项消息和
指示有何反应?“他问我”,佐尔曼老实地回答,“您还有别的命令吗?”
佐尔曼打了好一阵电话,等他打完电话,阿登纳向他提出了一项建议:
“佐尔曼先生,干革命您少不了用打字机。您没有打字机,我倒有几台。我
建议您和您的班子都到市政府来,我来帮助您安排房子、打字机和必要的人
手。”
佐尔曼认为这主意不错,让阿登纳负责去办理。阿登纳又进一步建议道:
“工人士兵代表会议肯定不希望科隆市发生混乱。我对这方面的工作很熟
悉,也有些经验,您把安全委员会交给我来主持,让我来负责城市的治安如
何?”
佐尔曼感到这个主意也不坏。于是,阿登纳成了“工人士兵代表会议”
的安全委员,他得到一个相应的袖章和一份盖有工人士兵代表会议大印的公
文证明书,凭此证明,任何人都得协助康拉德·阿登纳博士先生执行他的使
命——维持治安。
人们指望1918 年的革命会带来一些奇迹般的变化,但是,经过了11 月
的动荡之后,这一切又都像空中楼阁般幻灭了。1919 年2 月,以社会民主党
挑头,在象征德国古典主义和人道主义遗产的南部小城——魏玛召开了一届
国民议会。国民议会通过了新的国家宪法,社会民主党、德意志民主党和中
央党组成了以社会民主党人谢德曼为总理的内阁,从而稳定了由于德国战败
和德皇退位以来动荡的政治局面。
生活渐渐恢复正常了,科隆市的议会、政府又恢复了。工人士兵代表会
议自动解散,消声匿迹。阿登纳在经历了这次政治上颇有意思的小插曲之后,
继续当他的科隆市长。
这时,他已在科隆市小有威望。

科隆之王
由于阿登纳在1917 年水兵闹科隆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镇定,也由于他为维
护科隆社会稳定所作出的种种努力,阿登纳的声誉鹊起。
接下来的日子阿登纳成了科隆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一大堆各种名目的
头衔在等着他:他先被选为莱茵省代表会议议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