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拿破仑时代-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注,莱茵河涨了大水,那灰暗得没有一丝光亮的天空恰如阿登纳的心境:科
隆市长的职位被撤了,他的家庭失去了保障,他的人民正在被遭受愚弄,前
途茫茫,看不到一丝希望。这时候他读了一本书:约瑟夫·康拉德的《台风》。
书中描写一位勇敢的船长同咆哮肆虐的台风进行艰苦搏斗的故事———切都
已经毫无指望了,但是船长并没有对风暴屈服,他沉着冷静,以坚韧不拔的
毅力做到了一切力所能及。最后,船长战胜了台风,重新看到了风平浪静的
大海。这本书使他得到了安慰,获得了勇气,他变得坚定多了,学会了泰然
自若地承受即将到来的一切风浪。
因为他曾是显赫一时的科隆之王,纳粹总是没有将他遗忘。1939 年波德
战争爆发之时,阿登纳的名字又一次上了一张列有莱茵省人士的黑名单,并
排名第一位。这次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好心人救了他,将他的名字从黑名单上
划掉了,使他得以逃脱厄运,而他的一个好朋友却因同列这张名单上而惨遭
纳粹杀害。1944 年他再次死里逃生。那年他被邀请参与卡尔·戈德勒策划的
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当时他估计了形势,认为计划失败的可能性太大,因而
拒绝了邀请。在暗杀行动果然失败之后,纳粹同样也逮捕了他,并把他投入
科隆附近布劳魏勒的盖世太保监狱里。他假装生病而逃避了被转送到布垣瓦
尔德集中营的命运,然后在一位空军朋友的帮助下又从医院里潜逃了。后来,
盖世太保发现他藏在距科隆四十英里处的一个森林磨坊里,又重新逮捕了
他。这时盟军已经离此不远了。有一天,他和囚犯们一起被带到一堵墙前,
并被盖世太保告知一当美国人越过布劳魏勒附近的埃尔福特河时,他们就将
在这里被处决。他的儿子马科斯此时是德国陆军军官,他到柏林去为他的父
亲说了情。这时纳粹自顾不暇,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于是在1944 年11 月
将他释放。阿登纳总算逃脱了死亡的厄运。
回到勒恩多夫家中,阿登纳开始焦虑地等待着盟军打来的消息。等待的
心情是沉重的,隆隆的炮火声最初是遥远而稀疏的,到后来便越来越近,并
越发密集。他每天收听好几次国外的广播,尤其是英国的BBC 和瑞士的贝罗
明斯特电台。
1945 年春天,美军向美因茨集中,而英军也开始向威塞尔集中。由于德
国军队没有来得及炸毁雷马根桥,美军改变了进军计划,将防守薄弱的雷马
根桥作为渡莱茵河的第一条通道。这样勒恩多夫便正好陷入战火,阿登纳一
家不得不将屋后山中的酒窖作为临时的避难所。他们在酒窖里躲了八天,听
到了手榴弹在花园里爆炸的声音。第八天,炮火停了,美军开进了勒恩多夫。
阿登纳走出酒窑重见天日。当两个美国士兵进入阿登纳的家时,他们看到这
位昔时的“科隆之王”正在花园里摆弄他的花草。
战争终于结束了,国家社会主义的梦魇也结束了。1933—1945 年,整整
十二年,阿登纳过着与权力和政治无关的生活,并且时时担心着纳粹的追捕。
这些年里、他有过昔行僧似的在修道院里的苦修生活,也曾如隐世者一般孤
芳自赏,寄情花草田园,但更多的时间里他在思索。他的信念没有改变,船
长与台风的故事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他看到德意志民族屈服干好胜的民族主

义和专制暴君招致的灾难,也看到使德国重建、摆脱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的
出路。他在脑海里勾画出了一张新秩序的宏图,他的新秩序不仅规划了被战
争彻底打垮的德国,也涵括了因战争而伤痕累累的欧洲,他感到他有责任、
有义务、有信心再为完成这新秩序的建设而作出努力。他是船长,他将带领
着他的船员们继续和台风拼搏,带领他们重建为战争所破坏的家园。
阿登纳等待着新生命的开始。

第二章
基民盟与联邦德国的建立
“只有当一位领袖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时,我们才
能充分地衡量其伟大的程度”。
——理查德·尼克松
《领导者》
占领
第一号公告
致德国人民:
一、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
特作如下宣布:
由我指挥的盟军己开进德国。我们是作为征服者而不
是作为压迫者来到德国的。在由我指挥的部队占领下的德
国地区,我们将消灭纳粹主义和德国军国主义。我们将推
翻纳粹统治,解散纳粹党,废除纳粹党一切残酷的、压迫
人民的和歧视性的法律和机构。。 〃奇…_…書……*……网…QISuu。cOm〃
——1945 年3 月盟军发布对德占领“第一号公告”
1945 年3 月,美军占领了阿登纳的家乡科隆。紧接着,美军跨过莱茵河,
攻克了德国工业中心鲁尔区。4 月,苏联红军从东到南控制了维也纳,并沿
多瑙河向林茨挺进。美军则从鲁尔南下。兵分两路,一支沿卡塞尔、莱比锡
至德累斯顿,对付南德之敌,并于4 月19 日进军捷克境内:另一支部队则从
莱比锡出发直抵易北河西岸。4 月25 日,苏联红军以强大的优势兵力包围了
柏林。同一天,美军先头部队在易北河西岸的托尔高与苏军会师,把德军防
线自东西切断。希特勒困守柏林,调集20 万德军负隅顽抗,但干将戈林、希
姆莱等人先后背离,大势已去。4 月30 日,苏军将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
同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 月2 日,苏军攻克柏林。5 月8 日,德国无条件投
降。
5 月9 日,德国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最后一项公报,把这个时刻描述为“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与其它公报中气势汹汹的措词相比。这最后一份公报的语气阴郁而凄凉。
希特勒曾经威胁说,假如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他将和德国人民
同入深渊。第三帝国元首的话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自17 世纪30 年战争中野
蛮的宗教冲突摧毁了封建德国并使其1/3 的人民丧生以来,德国遭受到的生
命和财产损失、城镇破坏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结构的瓦解,从未如
此之严重。
第三帝国的光辉、梦想和希望转瞬间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现实使每一
个德国人清醒:三百万士兵死亡,两百多万人受伤致残,五十多万人死于空
难,在被驱逐出自己在东方的家园的一千六百万难民中有四百多万人死亡和
失踪,犹太人、吉卜赛人、“无生活能力者”、斯拉夫人和政治反对派被无
情消灭。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已变成满目疮痍的废墟,只有在碎砖乱瓦

之中才依稀可辨得几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战争留下了数百万饥肠辘辘、颠沛
流离的人们,过去的经历剥夺了他们对现在和将来梦想的权力,当纳粹以德
国人的名义对犹太人以及东欧人犯下的滔天罪行被充分揭露出来之后,德国
人在深感羞愧的同时,必须要等待着战胜者的裁决,等待命运加在他们未来
的一切。。
在希特勒军事政权最强盛的时期,从西面的比斯开湾,到俄国腹地的伏
尔加河畔;从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北角,到利比亚和埃及的炽热沙漠,卐字
旗在被征服的国土上高高飘扬。随着希特勒在两线的失败,“千年帝国”犹
如一只被戳破了的气球,一下子垮了下来。战事结束,该是赢得胜利的盟国
按照自己意图和规格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了。德国被剥夺了第三帝国时期所
有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占领的地盘,本土面积也被减少到了只及战前的2/3
左右。
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原则是在1943 年10 月美英苏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时
就已经确立起了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盟国都在考虑胜利后如何防止这个
不安分的国家重新再起、发动战争,各国都力图想做到1919 年在凡尔赛条约
中没有做到的事情:以某种最有效的方式剥夺德国的侵略手段,并从根本上
打消其扩张妄想。对战争贡献最大,对德国事务拥有决定权的几个大国经过
了一系列的争吵和讨价还价之后,到1945 年2 月雅尔塔会议终于确定了由四
大国分区占领德国。1945 年8 月,盟国发布《波茨坦公告》,公布了关于处
理占败德国的最后原则。
第三帝国的残山剩水被美英法苏四大国划分成了四个占领区:
俄国人接管了约有一千七百万人的东部地区,这里是德意志帝国的传统
粮仓。美国人占领了西南部,包括工业区黑森、巴登一符腾堡,以及原来是
农业区和高山地带的巴伐利亚。英国人进入了德国西北部和鲁尔地区。数十
年来,鲁尔一直是欧洲工业的心脏。这里集中了几百家钢铁厂、煤矿以及重
型机械制造厂。在美英的极力支持下,法国人也占据了一块,这是德国西南
角以及莱茵兰—法尔茨地区,该地区的摩泽尔河流域盛产葡萄,是欧洲最好
的酿酒中心。西方三个占领区的人口约四千五百万。
尽管波茨坦会议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它在法律上是德国的最高
权力机构,可是每个占领国还是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自行其事。每个占领区就
像一个小小的国家:各自的边境都由部队守卫,边境上对往来于各占领区的
德国人和他们的物品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管制。同时,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国
家元首”,即派驻占领区领导盟军占领部队的军事长官。他的命令高于任何
德国法律,任何德国人皆不得违抗。占领区军事长官的行动仅对他在华盛顿、
莫斯科、伦敦或是巴黎的上级负责。
盟国管制委员会之所以形同虚设,主要是由于四大国在任何重大问题上
不能取得一致决议。美英法苏、特别是美苏对德国都有各自的基本目标和计
划,这些目标与国家利益相连接,势必相互冲突。这样德国问题很快成为美
苏对战后欧洲争夺的焦点。美苏冷战愈演愈烈,德国最终被分为东西两块。
不过,客观地看,希特勒的覆亡却是阿登纳重返政坛的新机运。正是在
希特勒德国的废墟上,阿登纳重新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45 年3 月,美国人一占领科隆,便开始寻找这位昔日的科隆之王。
当阿登纳和他的家人一起,从勒恩多夫的地窖中爬出来,忙于清理曾遭
炮火袭击过的家园时,一名原是德国犹太移民的美国军官来到了勒恩多夫,

在花园中见到了精神矍烁的阿登纳老头。这位军官请阿登纳呆在家里,等待
驻美科隆美军司令官的召唤,至于原因,则未做解释。
又过了几天,美军驻科隆地方司令官R。L。海尔斯陆军中校派了一辆敞蓬
吉普车,把阿登纳和他的妻子接到科隆,准备任命他为科隆的代理市长。
当时战争还在激烈进行,阿登纳担心美国人的任命传出去后,纳粹盖世
太保不会放过他正在前线作战的三个儿子。美国人打消了他的顾虑,毁于战
火的科隆城的凄凉惨状也激起了阿登纳的责任感,他爽快地表示愿同美军合
作。
古老的教堂城市科隆遭战火洗劫,面目全非。在乘美军吉普车到科隆的
路上,阿登纳极目所见处处是倒塌了的房屋建筑。一切都毁于战火:有千年
历史的教堂群只剩下了残坦断壁,莱茵河上的一座座美丽桥梁断裂崩塌,阿
登纳当年建筑的米尔海姆大吊桥消失了,尼勒尔港、展览馆区也不复存在。
只有塔尖高达515 英尺的科隆大教堂仍然矗立在平坦的莱茵大地上,却也千
疮万孔。
破坏程度是如此之大,以致当时许多人都认为科隆不可能被修复。但阿
登纳不愿意看到这座有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在地球上消失。从中世纪前
罗马人建立的一个前哨基地,发展成为第一个基督教主教管区,成为著名的
历史文化名城,科隆已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沧桑。阿登纳出任代理市长作出
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拒绝了一些人要放弃科隆,在北边几英里处沿莱茵
河畔另建新城的建议,决心在原地全力重建这个曾经是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美国人请阿登纳参加盟军城市管理局的工作。海尔斯中校答应阿登纳,
将对他的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与帮助。这样,阿登纳立即投入恢复城市秩序的
工作之中。
第一步是要解决居民的吃和住的问题。
在当德军与盟军在科隆附近遭遇接火的时候,科隆的绝大部分居民都逃
亡了。战争结束后,逃到各地避难的人们又大批返回故乡,粮食供应成了大
问题,科隆80%以上的房屋被毁,许多人流离失所。占领军城市管理局公开
劝告人们不要回乡,理由很简单:人太多了无法安置。但是,每天仍有成千
上万的人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或步行,如潮水般地涌回科隆。
实际上,早在战争后期,德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严重困难,粮食、物
资均已告罄,科隆也不例外。为了保证这数万居民的粮食供应,阿登纳一面
请求美军司令官从仓库中拨出食品,供应居民;一面又组织动员全城力量寻
找食物作为补充。他派人在城中搜集余粮,将其集中;又扣下了科隆的所有
车辆,让人把它们开到乡下,向农民购买储存的土豆、粮食、谷物以及牲畜
等。在战前习惯于每天吃三千卡路里热量食物的德国人,现在只能得到官方
配给的一千五百五十卡路里的定量,而且,这个定量还在不断减少,难民的
人口在不断增加。食品短缺威胁着每一个德国人。人们排着长队,等待领取
面包和其他定量供应的食品。
数万居民的安置问题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无家可归的人蜷缩在昔日
城市的各个角落,与一堆堆覆盖着厚厚尘土的碎砖乱石作伴,阿登纳派人设
法把一些受损坏程度稍小的房屋清理出来,又搭起大量窝棚,暂时解决了居
住问题。
在安顿好了居民之后,阿登纳尽力设法使城市恢复运转。他和美军城市
管理局商议,请求首先恢复城市的商业与交通。美国人对阿登纳很慷慨,他

们给了他一张购买钢铁的许可证。凭着这张证明,阿登纳在莱茵的一家工厂
买到了大批钢材。他把这批钢材用于修复莱茵河上那些被毁的桥梁,以便恢
复交通。
1945 年7 月,美国军管政府迅速对美占区内所有的工业设施进行了调
查。他们发现,在美占区大约一万二千个工厂中,只有10%的工厂还在进行
有限的生产,其他工厂均已被炸得无法开工。整个生产处于停滞状态。阿登
纳曾经试图组织人员清理废墟中的工厂,安排就业,但他很快发现这只是徒
劳。整个德国的生产和供应系统已经全部瘫痪,没有原料,燃料与能源奇缺。
更何况谁也不愿这么做,因为如果机器还可以开动,就要被拆卸下来充当战
争赔偿。
战争的破坏是全国性的。在停止轰炸和炮击之后,德国居民密集的中心
城市全都变成了一堆堆瓦砾场。高楼大厦的断壁残垣和碎砖乱石使过去繁华
成为令人伤感的回忆。鲁尔区尤其如此。在这个五十英里长、中间二十英里
宽的椭圆形地区,座落着许多人口密集的城镇,每个城镇均设有煤矿和钢铁
厂,曾号称欧洲的机器车间。战火之后的鲁尔上空,在人们记忆里第一次变
得蔚蓝而洁净。过去钢铁厂、煤矿、发电厂和有关工业设施鳞次栉比、烟囱
林立、烟雾弥漫的景象已经绝迹。空袭后只余下寥寥无几的烟囱孤然兀立,
几只鸦鹊飞过,更增满目凄然。
在四个占领国中,美国人对德国最为大度与宽容。阿登纳对此感受颇深。
美国人对阿登纳在做代理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