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么的可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褒姒的“三宗罪”(2)
褒姒是龙的唾沫所化的记载,成为“女人是祸水”的正版出处。
  第二宗罪,烽火戏诸侯。
  后人编造了很多妺喜、妲己淫乱、干政的故事,司马迁没有完全走这个路子,而是以春秋笔法,着力刻画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史记》里只写了褒姒一件事,就凸显出司马迁高超的创作功底。因为这段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人所共知,所以照录如后: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音“岁”)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待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史记·周本纪》)
  其实我们从疑点重重的褒姒身世,就足以怀疑后边对她的所有叙述了。一个在草丛里哭了40多年的婴儿还会笑?恐怕是笑话。即使这段叙述是真的,褒姒的笑也可以理解成对周幽王的讥笑、耻笑、蔑视的笑、嘲讽的笑—她认为他的丈夫太蠢、太傻、太无知、太可笑—所以她笑了。这也不对吗?至于周幽王喜欢褒姒的这种笑,或者他没有看出来褒姒笑的真正含义,那也只能说明他真的傻、真的蠢、真的无知、真的可笑,与褒姒无关。对于一个弃婴、一宗性贿赂的产品、一位帝王的消遣的工具,褒姒的反抗也不过如此吧。
  第三宗罪,晋级成王后。
  据《史记》载,褒姒不是一献给周幽王后就得宠的,更不像妺喜、妲己一来就当第一夫人,而是先在后宫坐了两年多冷板凳。一次幽王到后宫闲逛,才发现了这里还窝着一个美人,于是宠爱有加。褒姒虽是无性繁殖,但她的儿子伯服却是幽王帮忙弄出来的。有了褒姒、伯服,周幽王于是想把原来的王后、太子都废掉。这本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后世中废立皇后、太子也都属家常便饭。可偏偏这原王后申后和原太子宜臼都不是省油的灯,坚决不服。申后带着儿子跑回娘家申国,她爹申侯大怒,带兵联合国和西戎叛乱。周幽王点烽火召集诸侯捍卫中央政府,多次被戏耍的诸侯没来,“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史记·周本纪》)。
  注意,褒姒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是被动的,周幽王要和她睡觉,无论是从身份上(她本来就是他的老婆)还是生理上(她在后宫被甩了两年多),她都没理由拒绝;睡觉有孩子,这是正常的人伦,更无可指责;褒姒自己和孩子受丈夫的垂青,这是他们的福分。至于西周的灭亡,那是气数已尽,最多是幽王自己咎由自取,褒姒母子何罪之有?
  现在,我们把妺喜、妲己、褒姒的故事连读,会看出书写历史的两种手法:一种是编造,一种是株连。
  不要说这三个女人的罪行在他们生活的当朝少有反映,就是他们丈夫的劣迹在当朝也少有记载。对他们的指责大多是后朝出现的。这其实很好理解,夏桀、殷纣、周幽王都是各朝的末代君王,他们与下一代君王的更替,不是同朝君王的正常更迭,而是要进行血淋淋的暴力革命。改朝换代中,后朝一定要彻底否定前朝,否则自己就缺乏执政的理由。而从生活作风方面下手,最容易把对手搞臭。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先人一点不比我们愚钝。所以我们才有了那么多关于妺喜、妲己、褒姒淫荡、干政的故事。
  株连的手法更好理解。因为中国的历史绝大多数是男人在写,所以不免有点惺惺相惜。这样,很多本来是男人干的坏事,也难免要分出一些由他们的老婆承担。要想株连上女人,必须要找到关联的事情,这难不倒我们的历史学家。他们甚至可以认为,某个女人的出生就是一种错误。这样的手法,我们今天的人不会感到陌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母子为何成仇人(1)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权力,亲生父子、兄弟之间相害、相残的事例不在少数;亲母子间耍耍手段的事也不是没有,但真要拼个你死我活,并不多见。这倒不一定是下不了手,而是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中国女人一贯低下的地位,使得她们没法走到权力的前台,只能“以夫贵”、“以子贵”,害夫残子等于断了她们自己的生路。所以,这等事情只可能发生在吕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等极少数女人身上,因为只有她们曾经拥有真正的权力。
  唯其如此,发生在武姜身上的事情更具有标本意义。尽管《左传》和《史记》详细讲述了从母子交恶到和好如初的过程,但却缺乏这种转变的心理依据。所以,武姜更值得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而不仅是历史学家好好研究。
  武姜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妻子,也是当时小诸侯国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但我以为这非常重要。我在谈褒姒的文章里说过,当时的天子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立她为后,把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都给废了,而这申后也是申侯的女儿,就是说武姜与申后是姐妹。申后不甘自己被冷落,带着儿子跑回娘家,鼓动自己父亲申侯造反。申侯果然联合几个诸侯把天子周幽王推翻,废太子宜臼被拥戴继位,称周平王。就这样,武姜重新成为当今太后的妹妹和当朝天子的大姨妈。
  从申家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确有性格!女儿不向命运低头,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前程,不惜宰了老公。老子为了替女儿和外孙出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下犯上。这种不落俗套的家风,无疑也使武姜的性格变得很怪异。
  公元前757年,武姜当上天子大姨妈十四年后,她与郑武公的爱情有了结晶。不过武姜没有认真学习太任的胎教理论,这次生产很不顺利,孩子不是头朝下出生而是腿先伸了出来,按今天的话就是难产。不要说在那个年代,就是放到现在,难产也是危及母子生命的大问题。那时没有剖腹产手术,武姜不知道用什么办法,终于把孩子生了下来,但这过程一定非常之痛苦。所以这个孩子被取名寤(音“误”)生,古文“寤”通“牾”,是不顺的意思。后世认为武姜给孩子取这个带有污辱性的名字,就说明她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其实未必。比如舜的原名重华(两个瞳孔)、周的创始人取名弃(就是弃婴),也都很“贱”。那时候的人给孩子取名字没什么讲究,与现在的拴柱、大头、狗剩儿无异,倒是死后的谥号很隆重、讲究。
  但据史书记载,武姜的确是不喜欢这个孩子,原因就是难产(见《左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遂恶之)。我一直对这个理由存疑,因为这有悖常理。按照一般的理解,这对母子经历了生死磨难,平安闯过鬼门关,彼此之间的感情应该更深才对,为什么武姜不喜欢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呢?如果真按史书所讲,是因为“惊姜氏”,那这武姜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太自私了。考虑到武姜家族处处为己的行事作风,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那就是寤生的确不那么令人喜欢。从以后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
  寤生三岁时,武姜与郑武公的爱情第二次结晶。头胎的不顺估计给武姜很多实用的胎教知识,这次生产很顺利,孩子被取名段。史书称武姜喜欢这个儿子,原因是“段生易”。天下的父母岂有按孩子出生的难易来决定喜欢程度的!这左丘明先生的确可能是盲人。家里子女多,父母宠爱最小的是人之常情,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问题出在公元前744年。这一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对病危的丈夫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要把小儿子段立为太子。这公然违背了“立长”的礼制,武公当然没有答应。同年,武公病逝,寤生继位,被称为郑庄公。
  这件事是武姜命运的转折点。我甚至认为,《左传》《史记》所言武姜从一开始就喜欢小儿子段、不喜欢大儿子寤生,都是从这件事推论出来的。那么,武姜为什么胆敢违反祖制,提出这个非分的要求呢?或者说,同是亲生儿子,她为什么想废长立幼呢?
  我们算一下两个兄弟的年纪,这一年寤生十三岁,古人早熟,这个年纪是可以当成人看待了。而他的弟弟段只有十岁,算是青少年。对于武姜来说,两个儿子都是从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不过是一个快点、一个慢点,谁当国君对她的荣辱没有多大关系,她都是王太后。与其说她不喜欢寤生,不如说她不放心寤生。她觉得寤生会对弟弟段构成某种危害,而段如果继位,则不会有这种危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母子为何成仇人(2)
武姜以她女人兼母亲的特殊敏感,意识到了某种不妙。
  武姜没有替小儿子段谋得王位,郑庄公寤生继位后,她又替段请求一块叫“制”的封地。制又叫虎牢,是险峻的战略要地,原属东虢(音“国”)国,这个小国后被郑武公灭掉。由于东虢国君虢叔死于制,庄公以此为借口回绝了母亲武姜的要求,但答应要别的什么地方都可以。武姜就退而求其次,为小儿子段请得了“京”这个大城为封邑。
  后世以此作为武姜和段阴谋篡权、要搞掉郑庄公的铁证,其实未必。她的用意很明显,既然不放心庄公,就赶紧把小儿子支到外地,而且这个封邑越重要,小儿子段就会越安全,换了别的人,也会想办法加重自己的砝码。如果武姜与段此时有野心,他们留在首都联手的成功机会更多,不会自我放逐的。
  史书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为大臣实为小人的祭仲出来说话了:“京的规模比咱这首都大,按祖制,大的封邑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九分之一。把京这么大的地方封给段,于国不利”。庄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姜氏欲之,焉避害?”这是《左传》的记载,《史记·赵世家》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请看,这位十几岁的君王对自己的母亲是直呼其名的,显然并不恭敬。祭仲见庄公对自己母亲如此态度:接着说:“姓姜的和你弟弟段太贪得无厌,不如早点解决!”庄公的回答不仅掷地有声,而且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这是一个十多岁孩子的话呀!多么有心计,多么有城府,又是多么阴毒啊!正是从这段对话中,我终于明白武姜为什么厌恶这个大儿子了。显然,庄公一直在设套作局,要除掉武姜和弟弟段。我也终于明白武姜到底在担心什么了。
  在这段对话之前,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都没有说武姜与段密谋夺权的事,只是说武姜不喜欢庄公。但是在这段对话之后,两部史书都提到了段到京之后扩军备战,要母亲在都城做内应,准备攻打郑庄公的事情。
  我想武姜和段的转变是很自然的。武姜原来还只是预感到庄公的心术不正,所以不喜欢他。但当郑庄公的这番话传到她那里时,武姜也就不能不和小儿子做好反抗的准备了。
  郑庄公毕竟是春秋初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在权术上,他的弟弟段绝不是对手。段在京苦心经营二十多年,但最后还是落败。
  武姜从一开始就担心的兄弟相残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尽管有她的支持,但弱小的弟弟终究没有战胜强大的哥哥,她也因此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郑庄公在打败弟弟、班师回国前,让人把亲妈妈赶出都城,押送到一个叫城颍(音“影”)的地方,并说了一句很绝情的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说此话时,庄公四十岁,武姜应该快六十了吧。
  接下来的事情有些令人意外,庄公又后悔了。后世认为这是庄公的仁厚,母亲对他不义,他却对母亲宽仁。其实,庄公的后悔只有他自己明白,如此处心积虑把母亲和弟弟逼上绝路,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岁的人来说,也该良心发现了。
  但是怎样才能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呢?这时一个叫颍考叔的马屁精出现了,他到国都向郑庄公送礼。庄公在招待他时,颍考叔却故意不吃羹汤,庄公问原因?颍考叔说,我所吃过的,我娘全都尝过,而这羹汤,我娘还没尝过,我要打包拿回去。听了这话,老奸巨滑的庄公也难免上钩,叹息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给她吃的,我却不能,我说过只有到黄泉才能见她。
  颍考叔顺着杆就爬上来了,说这有何难。您只要叫人挖一个隧道,这个隧道一直挖到见到地下水的地方,也就是有泉水的地方,然后你们母子在隧道中相见,这不违反您的誓言啊!
  郑庄公没找到台阶,却找到了更好的地道,于是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二人还各自吟诵了一句临时作出的诗。庄公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怿怿(音“益”,高兴的样子)。”
  武姜和她儿子郑庄公的故事以大团圆收场,但左丘明在《左传》中偏偏又嗦了一句:“遂为母子如初”。“如初”是啥意思,就是跟原来一样,武姜依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经过这番折腾,她能喜欢吗?
  武姜没有变,变的是郑庄公。
  

怎么都是齐国女(1)
夷姜是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宣公的妻子,但也是他的庶母,因为她还是卫宣公爸爸卫庄公的妃子。宣姜是卫宣公的妻子,但她本应该是他的儿媳,因为她本是卫宣公儿子(音“急”)的未婚妻。
  卫宣公如此荒诞,与他的身世不无关系。
  卫宣公父亲卫庄公的第一夫人叫庄姜,是“齐东宫得臣之妹”。齐国出美女,这庄姜更是最早入诗的大美人,《诗经》中著名的《卫风·硕人》描写的就是庄姜当初嫁到卫国时的情景:“手如柔荑(音“提”,嫩芽),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音“求其”,天牛的幼虫,极白),齿如瓠犀(音“户西”,葫芦的籽,洁白整齐)。螓(音“秦”,一种蝉,额广而方正)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词,已经成为后人赞美女人的顶级词汇。不仅如此,庄姜还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位美女诗人,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收录在《诗经·邶(音“贝”,地名,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风》中开篇五首诗(《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都是庄姜所作,当然许多学者对此并不完全赞同。
  但不管怎样,庄姜都算是才貌双全,属于“此女只应天上有”的稀有女人。如果卫宣公是这位秀外慧中的贵妇所生,断不会如此荒唐。可惜的是这位大美女天生不育。据史书载,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妫,生一子,不幸夭折;同时,卫庄公又顺道把陪嫁来的厉姒的妹妹戴妫一并收纳,生了儿子名叫完。但这还没完,卫庄公又与一位宫女生了一个儿子州吁。庄姜将厉妫与戴妫视同姊妹,将公子完视如己出。后来,公子完之母戴妫病亡,完被立为太子,即位后被称为卫桓公。但卫庄公却宠爱混世魔王州吁,《左传》称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庄公死后,州吁弑兄自立,最终被卫人所杀。
  卫宣公母亲是谁,史书无载;夷姜是卫庄公的第几个妃子,史书也没说。反正州吁杀死哥哥取得王位、自己又被国人杀死后,卫庄公一个叫晋的儿子突然冒了出来,继承了王位,史称卫宣公。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的家庭,卫宣公受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