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大叫道:“因为我是你小舅子成不成?”
沈傲想了想,便笑:“好吧,算你过关。”
周恒正经起来,道:“殿下,有消息,方才从李邦彦家里传来的,说是李邦彦自尽了。”
沈傲听到这消息,不觉得奇怪,只是道:“他死的倒是时候。”
周恒道:“与他同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也都是悬梁自杀。”
沈傲颌首点头,道:“我明白了。”
周恒一头雾水:“殿下明白什么?”
沈傲哂然一笑道:“他的罪,本该是株连九族,现在带着儿子自尽,这即是要做个了断,是要保全整个李家,死了儿子,不是还有孙子吗?罢了,既然他有自知之明,那就留他的一点血脉吧,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能下定这个决心,我若是再斩尽杀绝,难免被人说成气量狭隘。”
周恒满是糊涂地道:“原来自尽也能透出这么多东西?”
沈傲道:“人到了一个地步,一言一行为何受人瞩目?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透出信息,你若是能琢磨出来,那便是有出息了。”
周恒吁了口气,道:“到了殿下这个地步的人活着真累。”
沈傲笑道:“所以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不是?”
周恒大叫:“殿下又拐着弯骂我小人。”
沈傲紧着脸,道:“我没骂。”
“你就骂了。”
被周恒这么一闹,沈傲还当真犯了困意,打了个哈欠,在书房打了个盹儿,到了辰时的时候,周恒又来叫他,沈傲沐浴更衣,换了簇新的尨服,亲自备了马,在这雾腾腾的清晨,领着一队校尉出了门。
宫城被皑皑的雾气笼罩,透着一股琢磨不透的威严,红着的宫墙将宫里宫外阻隔,入了宫,就成了另一番世界,这里有花团锦簇,有天大的富贵荣华,同时也有仇恨、有杀戮,有父子不能相容,有兄弟可以相残。
这里永远都在上演一幕幕你死我活的权证,住在这里的人,似乎永远都不知道妥协;妥协,只是懦弱者的希翼罢了。
宫门这边,已停满了轿子,琳琅满目,正德门已经准时开了,从宫门里出来的不是禁卫,而是一队队校尉,大家见了,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虽是有内侍请诸位进去,可是大家却像是相约好了的一样,谁也不肯进去。
大佬们仍然坐在轿子里,阖目等待什么。寻常的朝官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眼睛时不时看向薄雾腾腾的街道尽头。
大家都有了默契,直到沈傲带着护卫打马过来时,人群才开始动了,沈傲下了马,当先一人率先进宫,随后才是杨真等人,最后大家一拥而入。
讲武殿里空荡荡的,沈傲进去的时候,赵恒已经坐在御座上了,第一眼看到沈傲,赵桓的心不禁提了起来,今儿清早的时候,他也收到了消息,李邦彦李中书当真自杀了,这一下,让赵桓慌了神。而如今,连宫中的禁卫都换上了校尉,赵桓已经感觉自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随这姓沈的任意宰割了。
赵桓最后还是打起了一些精神,不管如何,他还是皇帝,是天子,自古以来,废黜天子的臣子都不得人心,不得好死,姓沈的不会没有顾及,只要自己还穿戴着这衮服,带着这冕冠,赵桓才觉得自己不必有什么好怕的,他牢牢地坐在御座上,目视着沈傲,不妨沈傲也抬起头,直视着他,这样的眼神,仿佛不是赵恒居高临下地看着沈傲,反而是沈傲赤裸裸地逼视他一样。
赵恒心里有些丧气,有些气恼,可是又无可奈何,他从沈傲的目光中察觉出了一丝冰冷,一丝痛恨和嘲弄。这种复杂的眼色,让赵桓不禁打了个冷战,随即强打精神,让自己不再理会这叛臣。
“朕要活下去,朕还是天子,一定不能……一定不能让此人得逞。”赵恒冒出这个念头。
群臣们也熙熙攘攘地进来,以杨真为首,朝赵恒行礼,一起道:“参见陛下。”
群臣轰然拜倒。这个大礼,让赵桓心里燃起了几分希望,看到黑压压跪下的百官,赵恒心里想:“不管如何,朕还是皇帝,你们这些叛臣,还不是要乖乖地给朕屈膝行礼?”可是当赵恒搜寻到沈傲的时候,却发现满殿之中,独独沈傲如鹤立鸡群,伫立不动,沈傲没有跪,脸上仍是一副嘲弄的样子。
赵恒先是勃然大怒,随即又有些不安了,这是一个信号,让赵恒不禁想着这姓沈的到底要做什么,难道当真要弑君吗?
赵恒尽量平静地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百官们站了起来,杨真率先道:“陛下,门下省昨日收到消息,荆州河堤决口,淹没三县,数十万百姓受灾,荆州知府上疏陈词,请朝廷赈济。”
此时正是夏讯时期,几乎每隔几日都有洪涝之灾,尤其是两江、两河之地,倒也是稀松平常,换作是往常,大家照旧表个态即是,然后按部就班,该如何就如何,不管这灾情能不能缓解,至少朝廷也要拿出点灾粮出来意思意思,可是赵桓听了,却没有表态,反而向沈傲道:“沈爱卿以为如何?”
沈傲淡淡道:“荆州素来水患不断,赈济是表,修缮河堤却是本,朝廷若是不能双管齐下,年复一年的赈济也不是办法,倒不如先让户部拨出钱粮赈济,再令工部督办河工。”
“有理,这才是谋国之言。”赵桓露出喜色,道:“就按辅政王说的办,门下照着这个拟旨意吧。”
那工部尚书却站出来,道:“工部不是没有修缮过,可是荆州那边水流较急,若只是寻常的修缮,往往来年又垮,治河无非堵疏两策,若是要堵,只怕未必能起效果,工部这边也都拟定了章程,都以为唯有疏通才是治本之策。”
赵桓不禁道:“既然如此,那便疏通了吧。”
赵桓话音刚落,几乎所有人都用看神经病的样子瞧着赵恒,连沈傲也不例外,他这句话倒是说得轻巧,倒像是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解决一样,这工部的章程早就拟定好了的,为什么迟迟不肯说,自然是因为这疏通背后有更大的麻烦而已。
赵恒见状,不禁问:“怎么?朕说错了吗?”
第975章 宫中之役 二
赵桓说的也并非是错,须知朝廷之中每一道政令,都是经过缜密思虑的。
就比如这河工,所谓治标和治本,其实都是取舍问题,与好坏无关。
就比如要堵,自然要时刻面对河堤决口的风险,可是损失却是间断性的,一个河堤,大致也就三四年决口一次,损失还能承受。可是要疏,就要有蓄水的地方,那么就可能要迁徙数县的人口到别处去,将数县的土地变成汪洋了。
方才提到堵疏两个办法的时候,其实所有人的心里都在权衡,堵虽不是最好的办法,可毕竟损失不大;而疏非但要糜费万金,而且还要大量地征调徭役,要迁徙人口,这阵仗就大了,说不准是要激发民变的。
所以朝廷的决策,每一次都是左右权衡利弊之后才小心谨慎执行,因为任何决策有好就会有坏,而任何一个决策都会让人欢喜的同时也有人愁。比如汉武帝北伐匈奴,对于边镇的百姓来说,朝廷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匈奴之患,当然是高兴都来不及。可是对关内的百姓来说,为了解决一个匈奴,大量地糜费朝廷的钱粮,大量地征调徭役,透支国力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对他们的利益就有损了。
金戈铁马,一劳永逸,固然让人向往,可是穷兵黩武,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汉武帝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并不是他有出击匈奴的决心,而在于他出战的决定绝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而是经过缜密思索,反复的推演,在确认国库足以支持,汉军胜算极大的情况之下,才痛下决心,如此,才奠定了这千秋伟业。
同样是出战,隋炀帝就不同,隋炀帝征高丽,靠的却是一时意气,只因高丽不肯朝见,便勃然大怒,三征高丽,不考虑国库能否承受,也不考虑高丽的军力和地理,贸然出击,铩羽而归,因此又二征、三征,凭的全是一时意气,虽然最后总算胜了,结果却是得不偿失,国库空虚,最后也成了大隋灭亡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说白了,打仗是好事,也是坏事,发动战争会有人支持,也会有人反对,因为世事本就没有绝对,任何一个决策,都会有人得益,有人受损,最重要的是,朝廷的决策需要考量,需要反复的思索,要推演,甚至要小心翼翼的尝试,才能推广。
而赵恒一拍脑袋,便作出梳理河道的决策,这在群臣们看来,就实在有点儿像那句传说中的何不食肉糜了,都是白痴的一种昏话。
许多人暗暗摇头,不过文武们对赵恒早已失望透顶,倒也没人心寒,反而有不少人看笑话。
赵桓见他的话无人回答,心里又怒又觉得尴尬,只好道:“此事朕再思量思量,不过现在还是赈济要紧,还有事要奏吗?”
文武百官们多默契着不说话,许多人的目光都向沈傲投过去。
沈傲撇了撇嘴,慢吞吞地站出来,道:“陛下!”
赵恒哪里敢不应?连忙道:“沈爱卿有什么事要奏?”
沈傲淡淡道:“本王扶着先帝灵柩入城的时候,瑞国公却是带着禁军拦住了本王的去路,说是本王谋逆造反,奉旨铲除本王这奸党。本王要问,陛下可曾发过这道旨意?”
这一句话把赵恒吓得不轻,如今想来,自己做的这件事实在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到了现在,他怎么肯认?连忙道:“哦?瑞国公说奉旨诛杀辅政王?哼,他太大胆了,竟敢假传圣旨。”
沈傲嘲弄似地看着他,道:“陛下当真没有发过旨意?”
“绝没有的事。”赵恒信誓旦旦地道。
沈傲便道:“既然如此,那就好办了,瑞国公假传圣旨,罪不容诛,陛下以为如何?”
瑞国公毕竟是赵恒的小舅子,赵恒这时反而迟疑起来,道:“或许只是误会也不一定,辅政王大人大量,何必与他计较?”
沈傲原本惫懒地阖着眼,这时候似乎就等赵恒这一句话,双眸陡然一张,变得咄咄逼人起来,道:“陛下既然说是误会,这就好极了,既是误会,瑞国公又身份不浅,索性今日就御审此案,查个水落石出,若是瑞国公另有所图,自该是碎尸万段,可要当真是误会,本王也决不再纠缠此事,陛下以为如何?”
赵恒吓了一跳,若是当真审起来,说不准会审出自己的圣旨来,立即吓得连连道:“这……这……”
杨真见状,哪里肯给赵恒台阶下?也从班中出来,跪倒在地,道:“请陛下御审此案,还瑞国公一个清白。”
杨真打了头,满朝文武轰然而出,纷纷拜倒:“请陛下彻查。”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了赵恒回绝的余地,赵恒脸色又青又白,心里侥幸地想,瑞国公是朕的心腹,既是御审,有朕看着,自然不会对一个国公动刑,只要他咬死了是一时糊涂,倒也未必没有挽回的余地,便道:“好,朕准奏了,来人,带瑞国公上殿。”
沈傲的脸上,已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朝赵恒道:“既然要审,此事又涉及到了本王,那么本王恳请陛下准许本王做这主审官,如何?”
赵恒不知沈傲又要打什么主意,不禁含笑道:“辅政王要做主审倒也可以,不过话说回来,瑞国公与朕毕竟有郎舅之亲,辅政王要主审,不可对其动刑,如何?”
赵桓如此放低姿态,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此时沈傲已是一手遮天,虽然未必敢直接弑君,可还是不要惹怒了他的好,这沈楞子可是什么事都敢做的。
沈傲笑道:“好极了,可若是要召人证过来,是否可以拷打?”
赵恒心里想,此事只有三人知道,李邦彦已经死了,朕自然是绝不肯说的,至于瑞国公,只要无人拷打,哪里会肯招出来?
赵恒便道:“好。”
沈傲似乎还不放心,又道:“这么说,陛下可是授予本王全权了?”
赵桓向沈傲示好道:“沈爱卿是我大宋柱国,朕岂会信不过沈爱卿?”
沈傲点头道:“本王还有个不情之请。”
赵恒道:“沈爱卿但说无妨。”
沈傲道:“此事关系重大,事情涉及到了陛下、瑞国公和本王,只怕非要请太皇太后当面垂听不可。”
沈傲突然要搬太皇太后来,却是赵桓没有预料到的,只是现在要拒绝也为时已晚了,只好沉着眉,道:“来,请太皇太后。”
其实不止是赵桓,这满堂的文武都不知道沈傲又闹什么玄虚,听说辅政王要审案,都觉得新奇,一个个都打起精神,想看看这辅政王今日能玩出什么花样。
过不多时,盛装的太皇太后乘着凤撵摆驾到了讲武殿,沈傲对她与对赵恒相比就恭敬得多了,不但亲自跪迎,还搀扶着太皇太后一直金殿一侧坐下,而太皇太后也并不去理会赵桓,含笑对沈傲道:“怎么?审个案子也要叫上哀家?”
沈傲道:“事关重大,非要太皇太后坐视不可。”
太皇太后见沈傲一副事关重大的样子,也就点了头,道:“好,哀家知道了。”
其实太皇太后心里倒是颇为惬意,赵佶驾崩,换上来个皇孙竟是对她这般冷落,让她寒透了心,沈傲就不同了,不管是什么事都向她再三垂询,遇到了事也肯请她出面,这让太皇太后心里好受了一些,看到了这沈傲,居然让她想起了赵佶,虽然没有哭,可是心里又觉得有些酸酸的,想:“哀家那皇儿若是在,只怕也依然与这沈傲一般无二的孝顺。”
赵恒见沈傲与太皇太后热络地在低声说着什么,心里微怒,却又无可奈何,偏偏要作出一副悠然的样子。
再过了一会儿,瑞国公便被人驾着来了。上一次沈傲踹了他的下裆又砍了他的肩,至今还是重伤未愈,今儿清早好不容易苏醒,用过了药之后伤情好转了几许,心里正焦急赵桓的处境,赵桓若是倒了,他这皇上的大舅哥也是性命难保,这个道理,他怎么会不知道?
随后,宫中便来了人,请他去宫中,说是要御审,好端端的一个国公,突然间变成了御审的对象,方啖大惊失色,吓了个半死,可是又不敢不来,只好叫人驾着他入了宫,这一路过来,真不知有多少担惊受怕,他想了无数个可能,直到进了讲武殿,才发觉事情并没有坏到让他绝望的地步。
金殿上的赵桓仍然高高在上,皇上还是皇上,方啖认清了这一点,总算是放下了心。
第976章 宫中之役 三
方啖被人抬着,四肢不能活动,只能对金殿上的赵恒道:“微臣不能行礼,请陛下恕罪。”
赵桓见了方啖来,连忙道:“今日辅政王有些话要问你,你既是身体不便,也不必担心,辅政王并不会对你如何,只是问几句话而已,你如实答就是。”
赵桓的话中隐含着几分告诫,是让方啖放下心,不必害怕沈傲动刑。
方啖道:“臣遵旨。”
沈傲也是开门见山,搬了个椅子在金殿下危襟正坐,冷冷地问:“殿下何人。”
虽是明知故问,可是言辞很是冰冷,让方啖不禁感受了几许压力,方啖答道:“下官瑞国公方啖。”
沈傲淡淡道:“方啖,本王问你,先帝灵柩到了京城,你是否带了三万禁军出城?”
方啖道:“下官是奉旨行事。”
沈傲笑得更冷,道:“既是奉旨,这么说你在城外与本王说奉旨讨伐沈党,又说本王乃是奸贼,陛下已有密旨,令你诛杀,这句话是真是假?”
方啖一时词穷,可是他毕竟不是蠢人,事到如今,是万万不能牵涉到赵桓的,连忙分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