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真性情的文人,李煜对徐铉总是抱着那么一层希望和寄托,但徐铉是怎样的人,谁给他恩惠他就跟谁,势力在哪边他就倒向谁。一个失势的旧主,去见他一面已是给了很大面子了。当然他也知道,回去后赵光义肯定要问自己这次会见的情况,徐铉是何等的聪明人,他知道,绝不能隐瞒,隐瞒了半点,新主赵光义就会对自己起疑心,是不是又和旧主谋划什么呢?反过来说,他也没必要隐瞒,后主早已失势,用不到为他扛着什么。至于气节,这不是他所想的,并且早已在答应北宋皇帝愿意出仕时丢了。徐铉把与李煜会面的细节原原本本告诉了赵光义,赵光义听说李煜现在还在念念不忘曾经错杀了忠臣,难道还有复国之心?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心里面更加怀恨在心。
五
春天到了,汴梁城里虽然不象江南一样绿草如茵,百花争奇,不象江南那样连空气里都流露着沁人心脾的气息。这里的春天有些干燥,有些压抑,见不到萌发出的希望。江南这个时候,春雨已经绵绵,芭蕉叶子和竹林都被雨水浸润了,江南的万物在春雨中总能见出它们复苏的情形,而这里,好象什么都象在隆冬中沉睡着,不想醒来。天也总是灰蒙蒙的,李后主每天起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开窗子,这些窗子的式样和南唐宫殿中的差不多,这也是让李后主每次产生错觉的原因,他总是希望推开窗子能看见自己御花园内滴雨的芭蕉树,能看见那些嶙峋的太湖石,以及那几棵让人怀念的老古槐树,能闻到扑窗而来的四月江南的味道。而这里的窗外,除了那一院落红,什么都看不见。 。 想看书来
一江春水东流去(10)
江南也有这样的落红,但江南散落在草间的花瓣是那么的轻柔娇艳,象那些整天陪伴在自己身边无忧无虑的宫女一般。后主觉得每一片花瓣就像是一个宫女,纯洁而无暇。还记得去年冬天,自己刚辞庙北行时的情景,这些宫女们都哭成了一片。后主当时知道,他这一去,这些天真的宫女确实真只如随风散去的落红了,谁还会来保护她们,而她们的心声又将去诉给谁听。
物事人非,江南的花早已开了,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乘着这些花还没凋谢。可赵光义是不会让他走出汴梁城的,后主想到这,无奈地走到了院中,怜惜地拾起一些花瓣: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最大的痛莫过于无人倾诉,后主在词里找到了寄托。人生长恨水长东,后主怎能不恨,恨自己,恨臣属,也恨天运,但这一切又能算什么,江水仍是东流而去,恨什么都无济于事。他的心是无奈的,也碎了,碎得那么宁静那么悲凉。他只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并不是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所以那吐露的怨恨也那么凄美。不过,这又何止是他李煜一个人的恨呢,这种恨是永恒的人生之痛,只不过后主身为帝王,总是站在这恨与痛的风口浪尖上罢了。所以他的恨也更是种爱,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怀念,对故国,对江南,对无常的世事,也对无奈的人生。
秋天渐深,月凉如水,白天秋蝉衰弱的残声已退去,这里宁静得有些落寞。后主难以入睡,他已习惯于深夜独坐在院子中,看天上的明月,他突然想起一夜兴起时曾与旧臣一同去江边看明月的情景,如今明月依旧,而物事人非,他不自觉地想起了张若虚的那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南唐的故人啊,还有那些南唐朴实的子民,这时你们在江边抬头望起明月的时候,可曾惦念起你们曾经的国主,落拓的国主?后主这样想着,他是想江南了,也想他的百姓,他彻夜难眠,秋风吹过,凉意袭人。夜深人静,后主隐约听见远处传来一声声打砧石的声响,他知道,这是汴梁农家的妇人在月下捣衣呢,那有节奏的声响此起彼伏,又隐隐约约,象美妙的音乐一样。后主反到有些羡慕起这些农家百姓起来,看,日出而作,日落捣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多么惬意。他们也不要经历自己这样人生的大悲喜,不要和自己心爱的人生离死别,也不要承受这么多屈辱,虽然那捣衣声在夜的寂静中显得有些凄凉,像是闺中的妇人夜深不寐,目含愁情地在等着他的夫君归家,可这也是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等待,而后主此时身陷家国之痛中,看不见任何希望。他越想心里越烦躁,夜已三更,李后主再也不能入眠了,写下了这首《捣练子令》词:“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直至更深漏尽,李煜才回到房中休息。
有的秋夜,后主不在院子中徘徊,他独自地走上西楼,仰望着明月,院子的围墙总是那样森严而逼仄,每次仰天望月时总是见到那让人厌烦的围墙,扫了兴致。每一次登楼,他的故国之思就更强烈一些,他总是想起当年登高畅游游紫金山的情景。在群臣的指引下,只要垫起脚跟就能看见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此处只是汴梁的小园,楼再高也看不到昔日的南唐国都,远眺所及也仅是一腔离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一番怎样的滋味,亡国之辱、离愁别恨。江南天涯,再见时难啊。寄人篱下的生活李煜已经受够了,他想挣脱,想逃离,他甚至可以向赵光义许诺,只要让他回江南,他几乎可以什么都不要,更不会再去想什么反宋的事。但是可能么,这样近乎天真的想法,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根本不可能同意。那么李后主只能以酒浇愁,但愁象烈火一样,凭酒又生,后主痛苦时整日以酒度日,唯一希望酒精能将那无尽的愁绪麻醉消却,但那愁绪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悲观的时候后主甚至想到了死,“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这是他借着酩酊的酒意写在窗纸上的。没有人能理解他,除了他的小周后,但小周后又时时被强迫入宫。他觉得似乎什么也不属于他了,只有酒,只有酒能解他的忧愁。就这样,后主每天喝得酩酊大醉,最高兴的当然是赵光义,他见后主这样消沉溺志,肯定也不必再担心什么了,不就是酒么,源源不断地供应,李煜越发地消沉。
一江春水东流去(11)
昔日的一代国君,现在已颓靡在对手赏赐的酒中,这并不是他情愿的。他原不是酒徒,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么?现实残酷地告诉李煜,身处汴梁这个牢狱般的宅邸,就意味着与江南此生作别了,他似乎已有预感。
魂牵梦萦的江南啊,你昔日的国主落魄地醉在了他乡。
六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又是暮春时节,李煜来汴梁已整整一年多了。日日夜夜他都在煎熬中度过,回江南的想法一直在萦绕着心头。以酒消愁时,李煜有几次眼前似乎已看到了温柔恬美的故乡。他现在有时变得嗜睡了,因为几次在梦里他真的回到了他的江南故乡,回到了他的国都。他梦见自己又和臣属们在柳絮飘飞的季节到江边畅游,还听见了江山的扁舟上传来的萧瑟管弦悠扬的声音。草绿花红,水秀山明,郊游的队伍后时常欢快如春莺的宫女,文臣武将军更不必说,时常紧紧地围在后主的周围,后主甚至讨厌这些老头挡住了自己眺望的视线,但又是那么的幸福。秦淮河也是后主处理国事后,常爱去的地方,他喜欢与小周后以及宫女们在河上泛舟荡漾,懒懒地休息一个整日。在画舫上,后主总是爱摆着他的文房四宝,与宫女们嬉戏累了,就吟词作画,岸上垂柳摇曳,春暖花开。
秋天到了,后主也梦见自己和臣属打赌,臣属说芦花不是雪白的,是白中夹着淡淡的褐色,后主偏不信,硬是坐着画舫来到江边的芦花深处细看,在芦花丛里,他往往被一群惊飞的稚鸟感动,还有那淡雅如梦的孤舟。
从江上归来时,明月已经悬在望江的台阁檐上,笛声象月华一样清澈悠扬。
后主看到江南时,从不愿意醒来,象醉酒一样,他觉得梦可以代替回乡: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煞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
——《望江梅》
有时窗外的秋雨秋风也会将后主惊醒,那他就干脆凭栏远望,可那风雨中含的愁意总让后主莫名心伤,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他念叨着前唐诗人王勃的句子,故国千里,如隔云端: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氏祖孙三代基业,真已如流水落花春去,而今江南故地早落得宫苑阒寂,楼空人去,只剩得残阳衰草,烟月秋霜。但那毕竟还是故国,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后主想起了父王,自责自怨的心绪又上心头,只能对空长叹:“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后来,清代学者周济曾在一本叫做《介存斋词杂着》的书里说,李后主的词像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女子,他的词是一个亡国君主心里最无奈悲凉的吐露,而又更像是一个凝愁滴恨,怀着幽怨的宫廷女子,李后主是柔婉的,这是他江南人的性格。正是这种淳朴天真的真性情,又喜欢借诗书以遣志抒恨,势必让赵光义怀恨在心,因为他那些怀念南唐旧国的诗句,在赵光义看来无疑流露出你李煜不服输的情绪,甚至有造反的嫌疑!赵光义也听说李煜很多好词都传到了江南,江南百姓无不因词而伤感怀念他们的旧主;上次徐铉拜访李后主时,又听闻李煜悔杀旧臣,赵光义早已深记在心。这一切,对后主现在的处境已非常不利。
七
这一年的七巧节夜晚,星河灿烂。李后主就出生在四十二年前的今天,他一向喜欢自己的生日,他觉得七巧节的夜晚,总会是热热闹闹充满了快乐。那久远的牛郎织女传说总是让凡间的俗子百姓羡慕,当然李后主也羡慕,以前的七巧节都是在南方过,这次却在中原他乡。那时宫女如云,都翘首看着那遥远的银河,企盼着自己也能占上那永恒爱情的灵气,每每此时,后主兴致大发,就泼墨挥毫,借着烛光月色写就脍炙人口词篇与侍卫宫女分享,那连夜色都那么自由,乘兴而来,天明而归。宫女在一边也按照后主的吩咐齐力将百丈红白罗布拉开,状似天河,隔天收起。现在呢,寄人篱下,过节已不能太张扬,处处都得看赵光义的眼色,李煜这天心情并不太好,甚至也不想过这个七巧,但那些归降的后妃宫女们说这天是后主的生日,一定要过得开心一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江春水东流去(12)
在庭院里,这些随同归降的后妃们,都忙着张灯结彩,放置几案,案上摆满了瓜过酒食,小周后的侍从手里那着许多乞巧用的彩线金针,这些都和旧朝时的模样差不多,她们也许是故意这样做的,让后主感到亲切。赵光义听说李煜在府邸拜寿乞巧,怒火中烧,觉得这个李煜到真会享受,探子告诉他,李煜夜宴的场面是多么奢华喜庆,赵光义脸色突然变得阴沈。
李煜和他的侍从们强颜欢笑,宫女们都舒袖畅舞为后主祝寿,本来是双喜临门的日子,但大家心里都含垢忍辱,那丝竹声中尽是悲凉和惆怅,气氛压抑而感伤,他们彼此的心境都象银河一样渺茫。李后主仍是借酒消愁,小周后并没有劝他,也陪着一起畅饮,小周后发现后主眼角隐隐流下了眼泪,她拿绸袖轻轻地将之拭去,只有她最知道自己的丈夫现在在想些什么。畅饮,唯有畅饮能解万世愁苦,酒过三巡,后主突然命人取笔墨来。酒意反将思乡之情浇灌得更浓烈,家山故国、如兰江水、灯影桨声、巍巍紫金。还有那遥不见头的宫墙,玉砌的雕栏亭台,这一切江南故乡的风光又映在了眼前。后主以笔蘸墨,如流水行云般将早酝酿于胸中的词句写就出来,这是悲歌更是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朱颜改,何止容颜之易,更是江山之易。心中的愁怨滚滚不息,只似一江春水般东流而去。这笔势如风雷鼓动,游龙惊云,如江涛直下。写完掷笔于地,李煜禁不住恸哭起来,这首词写得极其哀怨动人,小周后和后妃们也无不动容抽泣,以袖拭面。
当赵光义按在李府的探子,再将李煜刚写的这首词告诉他时,心地狭窄的赵光义再也座不住了,他不止嫉恨李煜的才能,他怎能容得下这个南唐的亡国之君还在自己身边不安分地怀念旧国?不能再让他这样下去了,长久地留着他也许对自己的北宋王朝是个隐祸。赵光义暗暗地想,你不是要祝寿么,你不是要乞巧么,立马命赵廷美给这个吟诗作词的李煜送些贺礼去。赵廷美觉得今天兄长的心情一定很好,居然想到了李煜,还送贵礼给他祝寿,祝寿——是啊,赵廷美突然记起他的这位文友,李煜正是四十二年前的七巧节所生。
赵廷美把兄长赵光义赐给李煜的寿礼呈到了后主眼前,后主问这是什么,赵廷美说这是皇帝所赐的“牵机妙药”,可以延年益寿,舒心解闷。后妃们劝后主不要吃,后主将妙药拿起,他觉得既然是赵廷美拿来的,一定没有问题。他们平时互相切磋诗词歌赋,赵廷美也钦佩后主的才华,所以也互为知心。后主更觉得堂堂北宋新帝赵光义绝不会害死自己,要是他害死自己,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如何向万世交代?李煜一口服下,这时星汉更加灿烂了,大家都仰望着天穹,那遥远的银河里,牛郎织女估计已相会了罢……
李煜突然汗流如柱,全身痉挛,腹内巨痛,他手中的酒盅摔碎在地上,后主也蜷缩成一团倒在了案几一侧,大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小周后连忙搂住后主,失声痛苦,他们都知道,后主真的中毒了。赵廷美也吓得痛哭,他不象他的兄长一样残忍而有心计,这也许是后来也被兄长害死的原因罢。他觉得他这位才华绝代的朋友不该死也不能死,更不能死在自己送来的毒药上,他垂胸顿足,后悔莫及。
在宁静地如死水般的月华下,疼痛难捱的后主,泪流满面,他不是畏死,他紧紧地拽住了小周后的手,死对于他已无所谓,他只是觉得这样死去会让很多人痛苦,比他现在还痛苦。他已经听见了周围恸哭的声音,那些纯洁而善良的几位后妃宫女们啊,他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她们,是自己的无能让她们流落它乡,受尽屈辱。还有那些江南故国的父老乡亲,他在梦里都想回去见一见呐,而如今,他已无力挣扎,耳边只听见小周后柔弱又撕心裂肺的呼喊,那声音渐弱渐无,什么都听不见了,什么都象静止了。他好象能隐约地听到笛声从江边的明月楼中飘来,悠扬若无,他忽然又看到了秦淮画舫和垂柳飘絮,看到了庭院落红和春雨芭蕉,看到了青青翠竹和亭台轩榭,看到了绿莺啼绕草长蝶飞……
而这些,渐渐又从他眼前远去、远去。
风华绝代的词中之帝李煜,就这样走了。人世间的四十二个春秋,短暂得无不让后人为后主扼腕,他的生命只象流星般划过夜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