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急功近利的理性阐释:小时代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都市人急功近利的理性阐释:小时代心理学-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城市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在城市中只存在一种人际关系,那就是“站前餐馆”的关系。所谓的“站前餐馆”,就是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场所为便捷旅客所开设的用餐场所,到这些餐馆用餐的人绝大多数都属于一次性消费的顾客。因此,这些餐馆没有必要为味道或者服务而花费心思,它们只要开设在显眼的位置,并且提供适当的价格和供餐速度等条件就足够了。而这样的现象同样反映在城市中人们的交际关系上,比如近些年来发生在年轻男女之间备受争议的“一夜情”,该词汇的出现,也是人们因不想受到感情上的伤害而出现的社会产物。
  21世纪的年轻人都以“酷(cool)”作为人生的信条。维基百科对这个词的定义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和安静,不失自我调节能力并持有独立的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支持肢体接触的关系,而是倾向于以保持一定距离的独立生活作为条件。这样的生活没有亲密所衍生的激烈情绪,即使分开也会因彼此间模糊的记忆而减少内心的伤痛,所以这样的生活状态备受现代年轻人的青睐。
  虽然减少了内心的痛苦,但与此同时,我们所失去的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试想一下,跟一个见过一次面并交换名片的人再次相见的概率有多高?即便是在一起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人,在其跳槽后,也很少会继续保持联系。相反,在生活中欲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却成数量级增长,但是关系的平均深度却在成反比例下降,渐渐地,一次性的交际成为关系交涉中的主流。
  “反正以后也不会再见面了,就算拿着我那份跑掉又能怎么样?这么大的城市,他能找得到我吗?”
  占尽便宜、溜之大吉的想法在这些人的心里逐渐根深蒂固,从而使人不自觉地扮演了危害他人的角色。但是在这种社会趋势下,这些心怀鬼胎的人总有一天也会沦为被害者,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越发地激起人们的警惕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情谊成了天外之物。所以人们总是耐不住空虚寂寞,希望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弥补,换句话说就是难以感到欲望的满足。
  就这个意义而言,可以说人类有两个胃:一个是存放在肚子里,时刻保持消化功能运作的胃脏;另一个则是幽灵胃脏(phantom stomach)。本来一个人的胃脏空虚的时候,大脑的食欲中枢就会感觉到饥饿,并产生出想吃食物的欲望和行为。但是幽灵胃脏发出的信号却不是在胃脏空虚的时候,而是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当人们感觉患得患失、情绪低沉的时候,这种饥饿的信号便会随之出现,之后便与腹中的胃脏形成相同的运转规律。
  当真正的饥饿感来临时,我们可以通过食用食物的方式来缓解这种饥饿感,但是当精神上的饥饿感出现时,即便吃得再多也感觉不到满足,这就解释了暴饮暴食的原因。但是在没有办法填补精神空虚的时候,人们也只能以食物来解决当下的困扰。自然而然地,无法填补的幽灵胃脏就会因无法得到满足而继续号啕叫嚷——情绪饥饿的痛苦就在于此。
  无缘无故地感觉到孤独和悲伤,却找不到诉说心情的朋友;自认为关系不错的朋友,他的生日派对却没有受到邀请;平时信任的合作伙伴,突然不念旧情地背信弃义:在这些时候,不妨尝一口你手中的巧克力派,或许能帮助你消除突如其来的饥饿感。一个人过于饥饿的时候性格会变得暴躁起来,这样很有可能会让你做出悔不当初的事情。
  我也经常会在外来诊疗室或研究室里放上一两块巧克力派或者巧克力威化条,当然,这也是为了防备突如其来的低血糖。低血糖和冲动情绪并不是只有在饥饿的时候出现,有时患者们的情绪饥饿和自己的情绪短缺相互碰撞,也会引起强烈的空腹感,在这时,巧克力派便成为紧急的治疗药剂。
  吃完饭后如果你还是感觉到饥饿,不妨给你脑中所想念的人打一通电话,确认相互的存在,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时饥饿感会随着内心的满足和平稳而逐渐地消失。但若是担心对方还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或者电话那头始终是长串的忙音,那就咬一口巧克力派,在其甜腻的味道里继续等待。只要你不放弃,一直等待着机会的来临,在你的生活中早晚会出现一个让你满意的人。趁你没有吃掉一箱巧克力派之前,把握住机会吧。
  

大雁爸爸,放弃了自我实现的人
“大雁爸爸”们之所以会做出如此牺牲,是因为他们认为子女就是其自身的一部分,也是其个人生命的一个延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韩国社会一样,在“我”和家族之间存在着如此模糊的界限。他们通常不会说“我的孩子”,而说“我家孩子”,也不会说“我的老婆”,而说“我家女王”。在很多父母的内心中,与“我”紧连着的便是子女,而在稍远的地方才是自己的配偶。
  作为父母,很容易把子女当成如同自己手足般的存在,并误认为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当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问题时,他们不去从孩子和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将原因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一些偏激的父母在看到孩子被老师训诫之后,甚至冲到教室去扇老师的耳光。这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父母太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父母心中的自我受到了伤害。
  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孩子是在自己之外单独行动的独立个体,而是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能够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之名,让孩子接受高费用的教育,可以忍受几年的家族分离,因为他们坚信,“我”做不到的事情,“我”的延伸——子女,可以代替“我”来实现。
  人们越是觉得现在的生活乏味、无趣、缺少满足感,就越会在自我的延伸——子女身上投注更多的热忱。然而,在父母们看来,这种行为完全是利他性主义的表现,是出于为孩子的将来着想的动机。但实质上,这只是以牺牲自己并培育子女的名义,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行为。所以,就算孩子对父母说“不用再为我做任何牺牲了”,父母们依然无法做到放任不管。
  问题是,孩子们干脆就没有希望父母做出如此牺牲,所以他们的感激往往都显得有些迟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建立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已长大的孩子就会声称,再也不会过像木偶一样被父母操纵的生活,并向父母宣告独立。经历过这种事情的父母,很容易陷入内心的混乱之中,特别是对于长期以来做出太多牺牲的父母(如大雁爸爸)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但是,想要挽回,又发现覆水难收。怎么办呢?父母们损失了金钱,却没能换来孩子们的感激,可谓是人财两空。孩子们也对留学生活感到厌倦,想回家去,又不能说回去就回去,毕竟父母付出了那么多代价。
  期待越高,牺牲越大,投资越多,就越难对结果感到满足,而且,投资对象的相对价值本来就在下降,所以,如果连结果也不能尽如人意,那么对心理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成为很难治愈的致命伤。如果到了那时,父母们已经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期,渐渐步入老龄,应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惨淡呢?
  父母们明明了解这些情况,可为什么还是苦恼于“是否应该送孩子留学”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韩国的生活真的让人很累,而且往往连一点盼头都没有。就像在遭遇事故时,人们通常都是把女性和孩子先送到救生船上一样,韩国的“大雁爸爸”们在韩国这艘船上,把妻子和孩子们先送了出去。但是,“大雁爸爸”们仍然对自己有能力可以送自己的孩子们去留学而自豪不已。他们在毫无根据的乐观心态中追逐希望的勇气,是不是21世纪自我牺牲的典范呢?
   。 想看书来

以血、以学校、以故乡凝聚在一起
越是“自我确信”感薄弱的人,就越容易把强势团体的力量当做自己的力量。他们会百分百地吸收团队的逻辑,并将其替代为自己原本的世界观。团队逻辑越是明确,或是团队归属感或凝聚力越是强盛,他们的存在感就越是明显,而这就会转变为极大的安全感(security)和自我膨胀。
  我们人类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往往就会努力去填补它。随着提倡个人化、强调独立的社会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就越发觉得缺乏团队带来的满足感,而这就导致了急于参加某个团队,并盲目地将之当做自己的心灵港湾的心理。
  因此,只要一有机会,人们就会充满热情地结成一团。但是在公司、学校里,或同门会、同乡会等传统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疲倦感却又不能忽视,因此,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成为慰藉自己的代替品。
  在网络上,对方不会询问你的实际情况,只是讨论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网络上,ID是每个人的代号,而每个人都不会想要去探寻对方的私人信息,因为他们知道,现实的交集会让双方感到疲倦。
  就算是在现实的集会中,人们也仅止于愉快地享乐,而网络ID就是他们隐藏身份的最大保障。网络空间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可以消解孤独情绪,还可以满足人们急需的归属感,而又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对它的热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凡是群体动物,就都会对离群抱有恐惧心理。众所周知,离群的狮子是无法独自狩猎的,而对既无利齿又无利爪的人类来说,群居生活是铭刻在遗传基因中的不可磨灭的信息。因此,即使在现实中向往个人主义的我,现在正坐在电脑前,认真地在论坛上留言,并询问版主近期是否举办了集会。无论有多么忙碌,我也会为了不缺席每年一次的集会而在几个月前就在日历上做好标记。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强烈的独立欲望,若是没有安身于一个稳定的团体,那么他心中的不安感就会始终都挥之不去。归属于团队这一事实或者可以说是人类为了应对某一无法预测的意外而事先支付的保险金。因此,若是你已经归属于某个团队,那就不要再为了一些无法避免的事情而过于愤怒。因为总有一天你需要在这里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收益,那么,你不妨将之当做一大笔保险金,这样一来,内心的愤怒或彷徨也会随之消散。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