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给李鼎铭先生的一封信
鼎铭老先生左右:
《永昌演义》前数年为多人所传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抑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侯先生们的光荣。此书现在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作者同意否?又健侯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健侯先生为祷!
敬颂
大安!
毛泽东
四月廿九日
自序
汤武革命,为古今所绝称,汉之高祖,明之太祖,皆以布衣而有天下,所谓“吊民伐罪”,实足以媲美前人。迨魏晋以降,宋、齐、梁、陈替相受禅,掩耳盗铃前后如出一辙。唐高祖以累世公侯,值隋室丧乱之际,不能步踪汤武,仍袭魏晋以来之恶习,殊可叹息,
李自成本一走卒耳,崛起草泽,战必胜,攻必克,十余年间覆明社稷,南面而王天下。虽其运祚不长,兴亡转瞬,而其雄才大略,殊足以远继汉、明,以视魏、晋、六朝之窃弄权柄、要挟国君、狐媚以取天下者,其贤不肖之相去为何如哉?况其人不贪财,不好色,光明磊落,有古豪杰风,若释丘从周戮张国绅等事,不贤而能之乎?虽《明史》固掩其长,而野乘多存其实,未可以成败而概论之也。
余幼离乡井,随侍先大夫于巴蜀者,十有八年。继游燕、晋各省,每道及乡里故事,辄以自成为问,余亦不过略知梗概,未能详以告人。窃叹吾乡有此不世出之伟人,而竟听其事迹湮没,莫得搜考而表彰之,时时引以为憾。忆光绪乙巳岁,先大夫领忠州牧,州为明女将秦良玉之母邦,乡绅秦彭生太守,秦氏嫡裔也,每谈及良玉之勋业、战功,并自成之遗事,多有为世所鲜闻者。又于某缙绅家得《伪顺遗闻抄本》二册,纪事尤详,足证《明史》之记载,舛谬实多,未足全信,当时曾摘其要而录之。迨民国改元,先朝禁书一时并出,其中关于自成之事迹者,益复不少,余深喜先志之可遂也!爰于丙寅夏,检集正杂各史、稗官笔记以及各州县志乘、私家抄本,旁采乡里闾巷父老之传闻,存其可证之事,弃其不经之谈,从事编辑,凡四易寒暑而稿成,名曰《永昌演义》。出以质于人,客有谓余者曰:“自成,流寇也,君何故而表扬之?”余曰:
“成者王侯败者贼,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三代以降,每当更姓易代之时,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争地争城,杀人盈野。当此之时,孰为圣明?孰为盗贼?虽有智者不能辨也。一旦胜负既分,河山统一,其败者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其成者则创业垂统,子孙、帝王,虽有残暴不仁之行,史不敢书,人不敢言,数传以后,谁复知之?故自其成者而论之,则盗贼亦圣明矣;自其败者而观之,虽圣明亦盗贼矣!此千古英雄所为同声一哭者也。李自成削平群雄,奄有四海,不旋踵而为满清所夺。在满清,不寇自成则师出无名,乃汉人亦从而寇之,果何为也哉?倘使满清不入关、自成不失败,则自成之勋业当与汉、明开创之君相提并论,子孙继之,兵威远震,庶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吾汉族亦何至慑服于满清专制之下数百年不敢扬眉吐气,凌夷以至于今日也哉?故自成之败,非特自成之不幸,抑亦吾汉族之大不幸也。汉族不知助自成以拒满清,而返从满清以寇自成,此吾所以叹息痛恨于吴三桂,而有是书之作也。”是为序。
一九三二年冬*侯序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人看《天下狼烟》
文/唐晓玫
所谓女人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绕口吧!却得到众人认可。《天下狼烟》写的是李自成,一个风光一时,最终却也神秘不知所终的男人故事。当然,故事里面还有太多的男人戏。
女人看战争故事、历史故事,常常像是发个春梦。梦会周公之际,突然发现周公既貌美,又伟岸,更兼之是段伟大故事的男二号。纵然最终败下阵来,却也因此多了段起起落落的经历,多了份不可代替的神秘感,多了让女人母性大发进而生怜的情愫。凡俗女人们看的心花乱放也是理当。
那些历史上的王们,哪个不是后宫千千万。平日更是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留给身边的女人。再加之王者多心思缜密,又能驭众人于无形。故而让人多畏少亲。除非那些IQ、EQ……以至于其他烂七八糟Q超级强势的女人才会尝试吧!
以上是小女子爱看战争书、历史书的原始初衷。女人只是在故事中本能的给自己找个美男人与伟丈夫的合体。平日里,也好对现实本能的闭目塞听。
宣传上说,当年毛爷爷曾派人手抄此书,以备随时之需。我不敢说“所见略同”。本人“女子小人”不好养。就不要唐突伟人了。但是,遥想当年两党精英辈出。内在自不必说,都算得上经天纬地之才。外在更是大有可观了。说不神往的,那是瞎子不是我。更兼之大时代、大洪流、精英云集,群贤毕至。大时代的舞台上,英雄一个个主动跳出来,用他们的生命演出好戏给看官们欣赏。
回神谈今天看这书,看书中的这群男人,看曾经关注这书的男人们。今天真是好时候。经济匡世。一众新英雄新枭雄在商场上互校高下。成者王侯败者贼。好在没有那么容易死掉,女人有爱王侯有爱贼,不用太争。王侯们人贵事多,身边人亦有诸多不自由。贼则好办。女人在他身边,跟他从头来过。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西。凭借当年挑战王侯的积累,绝非白手起家的青头小子。这男人几起几落后沉淀的深邃睿智都留给身边人独享。
男人认真工作,或者认真打仗时候,都够吸引人。那叫专注。而且自有中睥睨一切的气势。这种东西女人喜欢,更何况有时争得是江山。君不见,《3000》的肌肉男,女人也看的养眼。《我的团长我的团》更是戏中男人多,戏外女人亦不少。
《天下狼烟》中的李自成在历史课上提及不多,却定位不低。暂且搁下这段不表。仅就陈圆圆的故事,追随者众。兼之野史中多载其人不知所终。神秘感也有了。这种神秘感最重要,女人逢此,伤亡率极高。故此,女人看此类书,均要先好好修炼。不可贸然行事,否则情厄必至。
此书可看,不仅仅是书中有李自成,看书的有毛主席,更是60周年建国。种种暗合的关系,不言自明。说白了,既是合了大形势,又是满足了小心思。
当然此书成书极早,沿用了明清章回小说的体例结构。如果曾经爱看卫慧、安妮宝贝的小资白领们要正告:请绕行。此处路陡易失足。当然如果看得懂此书好处,那观者肚里的墨水也可以拿得出手了。
总之书有趣,人有趣。所需者,识趣的人而已,不知道是你不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天下狼烟,硝烟弥漫中的一股清流
文/猫小报(安艺)
毛主席在进北京城的时候说:不做李自成。为什么毛主席会说这样的话?李自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说起李自成,人们过多接触的历史故事总是依附着情殇与失意之悲凉。他与李园园真真假假的爱情总是被青年人所憧憬,他与大明王朝的渊源又总是被世人所感叹,到底历史该如何书写这一姓名,是英雄还是枭雄?
一部成功的小说不光是在向人们介绍故事,人物的、历史的、地域的等等。从细节中我们还可以品味出当时的历史状况、人们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格局,更可以上升为人生存于社会的生存理念。从《天下狼烟》我们可以看出,明王朝末年整个社会的构架。“秦王好细腰,路人多饿死。”一个政治偶像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崇祯善猜忌,以暴戾对待大臣,大臣则用不信任来对待手下,更以善变的攻势来对付李自成。李自成曾被俘、诈降、逃跑、起义,等等情节,令后人唏嘘不已。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在混乱的社会格局下,李自成一军突起理应该有所成就,但是又为什么却兵败如山倒呢?其中因素,令后人深思,更是我们要阅读本书,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历史发展会有惊人的相似,却不会有简单的重合,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当事人自己去承担。
仙人转世、天赋异禀,从书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李自成这样不平凡之人都有神化的倾向。可是从此也不难看出,人们对李自成都是怀有好意的。从小说中的奇闻异事,官场描写中的尔虞我诈,将明王朝末期的黑暗与压迫尽显淋漓。李自成部,人脉广、人物杂,造成了矛盾冲突不断,山贼与书生之间的契合造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可是小人得志的放浪奢靡却成了成功的硫酸剂,将他们的信仰之塔腐蚀得一干二净。历史的车轮总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将失败者逐渐带离社会发展的轨道,逐渐的甩掉了腐朽,以便能够找到新的繁荣。
历史曾经选择过李自成,因为他的个人魅力以及他曾经选择的政治道路。但是历史又抛弃了他,让他的死亡都成为未接之谜。社会本身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曾经是一道颇深的哲学题目。现如今我们了解或者不了解历史的人们都会理解李自成的失败,然而历史的本相是怎样的,我们还得借助史实来参考。当毛主席发现李自成生命闪光点的时候,便紧紧的抓住了它,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运用,这是伟人之举。虽然*侯先生最后并为敲定最后版本,但是现有的版本已经足够说明一切,替李自成在史书上书写下一个确定的名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一样的历史
文/郑良
如今的书市,历史类书籍之多,达到了泛滥的程度,面对着这些千篇一律的“将史书以现代语言重新抄写一遍,并以现代观点去解读”的厚厚的类之于教材书形式的各种书籍,真叫人不知从何挑起。
对历史类的书籍,我一向比较挑剔,遵循着“文字不生动不看、内容不踏实不看、学术味太重不看”的“三不看”固有原则,手头的这本《天下狼烟》却让我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历史书籍向来枯燥乏味,令人提不起一点兴致,尤其是那些以“演义”为名章回体的古典小说,其乏善可陈的情节、反复甚至啰嗦的语言、性格难以言述的人物、平如白开水的内容,总是给人予一种昏昏欲睡的提示。
这本书《天下狼烟》,本名《永昌演义》,讲的是李自成的故事,作者为李自成同乡的陕西米脂人*侯,早年的游历经历,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对同乡人中的这位英雄的一往热情的高度崇拜,使得他花费十几年的功夫,将这部书一直修缮改进着。
这是一部章回体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一生的兴衰成败在这短短的四十回中展现出来,明末本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大明朝本身岌岌可危、农民起义热情高涨,三股势力交杂在一起,演出的是一幕幕英雄悲歌、儿女情长、壮怀激烈。
应运而生的李自成,所碰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坏时代,也是英雄崛起的最好时代,在这王朝末年的乱世里,唯有对这无奈的命运做坚决抗争的人,才能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作者参考了众多的历史书籍,虽然只是写小说,在大方向上没有偏离历史,将有趣的故事及野史轶闻溶解在历史之中,循序着《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法则,让人在轻松的阅读小说的同时,从一个侧面去了解发生在那段历史时期的事件轨迹及人物命运。
书中所讲述的李自成的人生发展史,是历来农民起义史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来的农民起义家们如何在逆境中奋起,如何成长,如何发展,最终乃至于如何不可避免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教育意义,怪不得当毛泽东他老人家看了这本书后,嘱托了身边的秘书把全书抄写一本以备留存,其魅力可见一斑。
作者有着十分深厚的古文功底,对文字的运用,实在到了一定的境界,这是现代教育下的我们望尘莫及的,当读及书中的语言文字,畅游的不仅只是历史,还有文字给人带来的愉悦及感召。
历史故事只有写得好看才能吸引人,历史本身有很多的劲爆点,主要看你如何去书写,作者很好地抓住了这一部分,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光彩异常的世界。
在书里,我们会看到各色各样的人物;在书里,我们会看到纷繁复杂的权谋斗争;在书里,我们会看到英雄儿女的你情我浓;在书里,我们会看到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在书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历史。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历史小说。
。。
大旗寂寞日沉西,塞马萧萧壁垒低
——《天下狼烟》,在演义中力求接近史上真实的李自成
文/吴凌云
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大都属于话本、演义的形式,一部作品往往是来自民间千百年的积淀,比如宋代时已经广泛流行的《三国志平话》,再经几百年市井乡里的演绎后,成为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创作基础。演义受众中的听众远远多于读者,它寄托了人们忠君报国、惩恶扬善、因果必报的善良愿望,因而行文通俗易懂,肆意流畅,而作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也注定了故事会偏离史实,甚至相悖甚远,故事的主人公则极度脸谱化。
“不以成败论英雄”始终是一句理想主义的话,用“演义”的方式去还原史实是艰难的,特别是一段沉重的史实和一个失败的“英雄”。前人历史的真相后人永远无法企及,能做到的只能是力图接近而已,成书于民国时代的《天下狼烟》(书稿原名《永昌演义》),落笔于明末和终结了这个末世的李自成,是作者李建侯(1894~1952)先生穷尽心血,在前人的史书和笔记中寻找、梳理线索,以演义的形式诠释的答案。
李建侯先生本人的经历也可称传奇,他父亲李少川是清末光绪朝的进士,李建侯自幼随父游宦四川,富庶的家庭和家学渊源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岁时,父亲到川东忠州任州官,这是明末巾帼将军秦良玉的家乡,一代女杰的英名仍在故老相传,也是在这里,少年的李建侯第一次听到李自成的故事。父亲去世后,他返回故乡陕西米脂,多年赋闲居家,终日耽于书画、读书。期间几年在相邻几省游历,所到之处,常有人在知道他是米脂人后,和他谈论李自成,李建侯每每遗憾自己并不熟悉这位同乡的生平故事,“窃叹吾乡有此不世之传人,而竟听其事埋没,莫得搜考而表彰之,时时引以为憾。”这便是李建侯先生为李自成著书立传的缘起。
1926年,李建侯开始动笔,因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取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为书稿取名为《永昌演义》。一纸一笔、一灯如豆下,他“检集正杂各史、稗官笔记以及各州县志乘、私家抄本,旁采乡里闾巷父老之传闻,存其可证之事,弃其不经之谈,从事编辑,凡四易寒暑而稿成。”1930年底书稿完成,但并未正式出版,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陕西当地流行。
1942年,毛泽东读到了这部《永昌演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