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登上皇位,封开国功臣徐达为中山王。朱元璋喜欢下棋,有一天同徐达在莫愁湖边的楼上下棋,连输了三盘,就把这座楼连同莫愁湖赐给徐达,并让人在这座楼挂上“胜棋楼”的匾额。徐达对朱元璋感激万分。可是,事后朱元璋暗想:你不谦虚推辞,竟挂上什么“胜棋楼”的匾额,这不是存心往我脸上抹黑吗?常言说,下棋如同行军作战。你逼我输了棋,惟恐天下人不知晓,还挂上一块匾,这不是明明让人家想到,如果我跟你真刀真枪两下对阵的话,少不得也是你的马前败将哩!好,这份怨仇一定记下!以后,徐达后背生了一种毒疮,叫背疽,据说这种病最忌吃鹅,朱元璋却派人送去熟鹅一只。徐达明知这是要他自尽,也只好强咽肚里,但直到临死,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哪里知道,就是为了那座“胜棋楼”,朱元璋怀恨在心,他才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朱元璋输棋后,赐给徐达的楼上挂“胜棋楼”只不过是客气客气,作为下属的徐达不能仅存感激之心而默默接受,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已习惯了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超越自己,更何况,下棋如同行军作战。徐达没有看到这一点,遭到杀身,应该说也是必然。
懂得尊重上司
我们在接受任务,听取上司的想法、指示时,应聚精会神地听取指示,领会指示并记住每项指示的细节,这本身就是尊重上司的具体表现。你可以偶尔地加些表示语气的词,“嗯”、“对”、“是这么回事”等,也可以重复上司谈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来表示你在仔细倾听。并且,你的眼睛要温和地看着上司,既不要直盯着他,也不要看旁边无关的东西。谛听,是一个人的修养,它也能使你的上司竭尽全力地把他的话掏给你,有些甚至是他原本没打算告诉你的事情。
尊重上司不一定表现在面对面的时候,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上司保持一致,说话一个声音。对别人说上司的好处,并且表现得忠心耿耿,同样地上司也会如此回馈你的。切忌背后议论上司,这是作为上司最为反感的。一般地讲,任何上司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听从指挥,一心一意,这是所有上司的心愿。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中,与上司要言行一致,多给上司出主意,及时反馈信息,这都是尊重上司的基本要求。
东汉时期,董卓由凉州进京,乘乱把持了东汉王朝后,一则为改变自身形象;二则为拉拢文官集团,遂解除党锢,大量启用文人和名士,史称“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蔡邕是当时闻名天下的文人,一介武夫的董卓更是甚见敬重。董卓重其才学,厚相遇侍,每当朝廷有事,常叫蔡邕负责起草诏书之类。一直怀才不遇的蔡邕而今受到重用和信任,顿感荣幸,于是很卖力。过去很少有人看上他,惟有董卓给了他施展才干、占尽风光的机会,他自然要感激、敬重董卓。董卓也很赏识他,一段时期,竟一天升一次官,三日之间,官至尚书。其升官之迅速,为中国官场史上罕见。董卓作为窃国大盗,被其司徒合谋而诛后,朝廷内外一片欢呼,“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长安城内酒肉价格为之腾贵。蔡邕闻其死讯,反出了“叹惜之音”,因为不谐之声,蔡邕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其他的我们暂且不论,只说作为属下的蔡邕,在尊重上司董卓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未遇到董卓之前,曾因得罪宦官而亡命他乡,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因此,他敬重上司董卓是合情合理的,尽管董卓是窃国大盗。蔡邕能做到董卓在得势和失势时一样敬重,并叹惜董卓之死,单从这方面讲,蔡邕能自始至终与他的上司董卓保持一致,这真是可以堪称尊重上司的楷模,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以公服人,以平对事
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最好是衡量轻重,以求“公平”二字,则人们没有不服从的。不能以公为私,以私害公,这两点最好是铭记在心。这也是处世服人的一个原则。
历史记载:“范文忠公身为谏臣,赵清献公作为御史,因辩论事情意见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荆公几次诋毁范公,并且说:”陛下问赵公,就知道他的为人。‘后来有一天,神宗问清献公赵公,赵公回答说:“忠臣。’皇上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忠臣呢?‘赵公回答说:“嘉初期,神宗违豫,他请立皇嗣,以安定国家,难道这不是忠吗?’退出后,王荆公问赵公说:”你不是与范仲淹有仇隙吗?‘赵公说:“我不敢以私害公。’”不敢以私害公,说起来容易,做到就难了。既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不敢以公为私。从那以后,有几个人能及他?不但范文忠公佩服他,神宗也佩服,王荆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为私,就在于廉而不贪。这不但要观察他的从前,尤其要观察他的后来。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季文子死时,以大夫礼节入殓,以他用过的家用器具陪葬。没有锦衣的妾婢,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家藏的金银,没有贵重家器。君子这就知道季文子是忠于王室了。辅佐三代君主,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说不忠吗?”诸葛亮呈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觉得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调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廉洁,不过是人臣的一节,而史家称他为忠。读过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无不字字见血,句句心长,可以与日月同辉。
想征服人、征服天下与后世,不仅要以贪赃枉法、受贿自富作为大戒,人情馈赠,也宜当免除。
王朗川的《言行汇纂》记载:“云南大理府出产石屏,管理这个地方的官员,每个都是劳民伤财,车船载着去馈赠于人。有个帮主独自寓意于送行诗说:”相思莫遣石屏赠,留刻南中德政碑。‘又有河南土产特种蘑菇线香,旅游的人都拿取以馈赠于人。当肃愍公巡察这个地方时,他一点儿都不取。当时有人作诗说:“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人的高风亮节。小节立,大节也就自然可立。取财之道很多,要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发财,终究会有凄凉之日。作为一身之计,就不必为财;为了子孙之计,就不必留财。财多,必然累己、害己;还不如清廉自守,留个好名声,留个好榜样给子孙后代。
斩断情缘,舍痛割爱
对于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要常存爱护之心。特别是当自己面临危险的处境时,首先应该想到怎样保护朋友。那么,自己面对危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斩断情缘,舍痛割爱这是古人常用之法,曾国藩也使用过。
当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获得首功之后,湘军将领均受到不同层次的嘉奖,曾国藩被授予世袭侯爵。这本来与清政府允诺“拿下金陵者封王”有差异,但仍然遭到满汉大臣们的妒嫉,不断向慈禧进谗言的大有人在,以致于连慈禧都觉得太过分了。但慈禧终究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既不愿让别人借自己的手除去竞争对手,也不愿镣戮有功之臣,在青史留下嗜杀的罪名。所以,慈禧用了暗中栽赃、调兵成摄、敲山震虎等三计来警告湘军收敛气势。
面对慈禧的警告,深谙儒家精髓的曾国藩岂能不知其意,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危险,而手下这班朋友的处境更加危险,因为一旦小有差错,清廷即使不拿自己开刀,也要斩几个追随自己的人来杀自己的威风。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断情,让朋友们各奔前程。
经过一番计议,曾氏兄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一是将湘军中的老弱之兵裁掉,这样人数减少而质量益精。二是将湘军分散,一部分由曾氏兄弟自己统率;一部分由左宗棠带领,开进西北(这支军队后来在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战事中又建奇功)一部分水师交给黄翼升统领,其他人马全部转入李鸿章的淮军。
当时,对于曾氏兄弟这样的决定,许多朋友并不理解,有的埋怨曾氏兄弟过河拆桥,有的认为清廷欺人太甚,想拥兵起义,与清政府对着干。对于前者,曾国藩并不做过多的解释;而对于后者,曾国藩可是大为恼火,他狠狠申斥了这些鲁莽之夫。他这样做无非都是为了保全朋友和家人的性命,当然同时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那么斩断情缘这一手效果如何呢?从曾国藩及其朋友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无一人再因湘军而获罪,反倒被举荐出去的朋友都有了更好的前途。
大黑不黑法
“舌柔在口,齿刚易落。”在错综复杂、曲折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刚正不阿如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完颜亮一心求胜将败退的数万金兵投入江中,结果被忍无可忍的士兵杀害。可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到趋轻避重、权衡利弊者,才能游历人生,保全己身。
坚则易断,柔则易曲
过于坚硬就会折断,过于柔软就会卷曲。金属过于坚硬就容易折断,皮革过于坚硬就容易破裂;领导者过于残忍、武断,大祸必然到来。灾祸的降临是从萌芽开始的。出现了祸乱的萌芽,如果不加警觉,不加防范,后悔就迟了。
岳飞被害死后,宋朝再也没有能常打胜仗的人了。金国的宰相完颜亮自视劳苦功高,连皇帝也看不顺眼,老觉得讨厌,便把完颜杀掉了,自立为皇帝,反正金朝乃番邦异族,不玩礼仪游戏,更何况礼仪讲了几千年的汉人不是也老搞篡权夺位的那一套吗?完颜亮上台后,将那些开国元勋们,不管老少,功劳多少,杀得个精光,还将他们的老婆、女儿,统统纳入后宫,供他淫乐。这一大帮人,都是完颜亮的叔母、姑妈、姐妹辈,但他已是贵为天子了,早和这一大帮人脱离了血统关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是臣子,以自己的身躯侍奉皇帝,也就不存在乱伦关系了。即使乱伦,死后堕入十八层地狱,完颜亮也受得了、忍得住。
完颜亮还大兴土木,修建了新的首都。宋朝有一个书呆子,叫柳永,写了一首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被完颜亮看到了,顿生无限慕羡之意,自己的土地上黄沙遍地,尸横遍野,哪有江南那种锦绣繁华。脑子一热,便下令发兵江南,征讨宋朝。他的母亲徒单太后稍稍说了几句反对的话,便被力大如牛的完颜亮夺过卫兵手中的狼牙棒,将母亲活活打死。
完颜亮率兵60万人,一路所向披靡,毫不费劲地就攻到了安徽和县,然后令60万旱鸭子们收集船只,准备南渡长江。谁知虞允文带着残兵败将,驾着捉泥鳅的小船,蚂蚁似地出江作战,打败了完颜亮的第一次进攻。完颜亮勃然大怒,将败退回去的金兵全部赶进江中喂鱼,自己带领大军,来到下游的瓜洲准备渡江。谁料想根据地大本营的人早已忍无可忍,趁他远在江北,发动兵变,拥立完颜雍为帝。消息传来,完颜亮深感不妙,怕受两面夹击,命令士兵强渡长江,江没渡成,金兵死伤惨重。完颜亮不但不安抚士卒,反而残暴地斩杀败兵,结果大部分士兵溃退回国,一部分士兵趁夜杀死完颜亮,揣着他的头回国报功升官去了。
破釜沉舟
古代的军事谋略家们,常把生死关系当作调动将士战斗激情的最重要的杠杆,常用人为地陷部队于死地的办法,逼迫将士一心拼死杀敌并最后获得战争的胜利。如春秋时期的孟明祝“过河焚舟”,楚汉中韩信“背水一战”,都是人为地“陷于死地”的典型事例。而这种办法的要点就是将士兵置于生死关头,使他们只有死拼才能死中求生。
魏文帝时,曹丕打算迁移冀州士兵家属10万户,去充实河南。当时天旱,又闹蝗灾,老百姓没吃的,国家的各部门都认为这事办不得,而皇帝却决心很大,侍中郎辛毗和朝廷大臣们都请求进见。皇帝知道他们打算劝谏,满脸不高兴地等待他们,大家看到这光景都不敢说话。而当时的臣子辛毗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决心为了百姓死谏曹丕。
谁知皇帝听罢辛毗的话,并不理睬他,站起来进入内宫,辛毗追赶上去,拽住皇帝衣服的后襟,皇帝奋力挣脱,而辛毗决不松手。皇帝大怒:“辛毗,你强迫我干什么?”
“现在搞移民,既丧失民心,又丧失钱财,我不得不力争啊!”辛毗大声疾呼,皇帝为他的真诚而感动,最终减少了一半移民。辛毗正是靠着这种死谏的精神使固执的魏文帝改变了主意。
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面临生死的考验了,但面临重大的事业压力的情况仍然存在。美国芝加哥一家律师事务所有一位名叫莎莉·弗利安的女秘书。她可以同时用两部打字机打字,速度相当普通打字员的两倍。莎莉说她的的打字技巧是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练出来的。本来事务所有两位打字员,但一位突然生病请假。于是她开始练习用双手使用两部打字机,终于练出了一手超人的本领。可见很多情况下,当我们不人为地为自己的能力设置障碍的话,就不能够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有人说,人类天生能刻苦耐劳,但台湾企业巨子王永庆却不以为然。他说,他小时候一大清早就得起来挑水,而每次他都是还未装满一缸水就疲倦得想休息,可是他母亲却说:“不行,再挑一桶。”当时他虽然实在累得不想动,但却不能不继续工作。因此王永庆认为,刻苦耐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生活压力下锻炼的。有些人生活一富裕起来,勤劳也就跟着消失了。
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让惰性夺走了可能的成功,多给自己一些压力,多给自己一些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机会,将会使你的办事能力得到超水平的发挥。
人心莫测,不得不防
人生之于世应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条古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演变成众多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矛盾,是由人们之间利益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背离所引发的,当它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对手就有可能设计出种种圈套,骗你上当受挫,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有的人心胸不够开阔,总以为别人算计他,终日疑神疑鬼,既伤神劳体,又不利于人际交往。因此,我们提倡“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将风度。
再则,有些东西不像圈套那么严重,只是有的人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一些,但是胆子又太小,不敢设什么圈套,爱耍些小聪明而已。对这种人,你不妨大度一些,让他自我陶醉一两回好了,这无伤大雅;若对方得寸进尺,你也不必过于认真,找个机会损他一回即可。如何巧妙地识破或确定别人给自己设的圈套,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本领。首先应从双方有无利益冲突的角度考虑,因为它是彼此算计最常见的原因。其次分析对手的性格和胆量,以确定圈套的种类及复杂和危险程度。
还可以采取以攻为守的方法,故意透露一点儿信息给对手,表明你知道他们设的圈套,只是不明确说出来。倘若对手作贼心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