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书陈合州荒芜困苦状况。郡守自知理亏,不但未怪罪他,反而裁革了十余件对合州不合理的摊派。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因政绩卓著,迁福建按察使,主管福建司法事务。福建自宋代以来,便是市舶重地,当官发财甚易。于成龙先后任两司长官,已是封疆大吏,他仍然不改初衷,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外番贡舶或有所献,公悉屏斥。或呈样香,一嗅即还之。贡使皆啮指作礼,谓译使云天朝洪福,我侪实未见此清官也。”“随征满汉大臣朝使者,时或来过,径入卧内,或绕署闲行,曲房阿阁,无不历览,几案间惟蛛罗鼠迹,一竹笥贮朝服,二釜备炊爨,文卷书册数十束,此外都无一物。”
  这时,于成龙不仅以他的廉洁,也以他的政绩卓著蜚声朝野。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迁直隶巡抚。直隶在皇帝辇毂之下,满汉军民杂处,豪强兼并,地方无赖动辄投允入旗,白日杀人,莫可穷诘。八旗庄头呼噪公堂,有司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仰天叹息。俗称京兆难当。于成龙却以他的廉洁、果断、刚正不阿,将直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编保甲,严连坐,以清盗源。锄豪强,严隐占,以苏穷困。令下各属奉行惟谨,公仍不时单骑行旅肆中,密切廉访,诸有违抗,立置之法,无所假贷,自是人人惴惴,无敢有干公法令者,而盗以息,民以安。”他还罢免当地州县私加馈遗上官旧习,免除宣化一千八百顷水冲沙压地的钱粮,主持治赈救灾,疏劾贪墨官吏……不久,于成龙的治绩传遍京师。康熙二十年,于成龙依例进京入觐。召对时,康熙皇帝褒奖他“清官第一”,并询问黄州剿抚情状。于成龙十分谦恭,对曰:“臣惟宣布上威德,未有他能。”当年冬天,于成龙被提升为江南、江西总督。
  这一年,于成龙已六十五岁。他久居高位,但勤于政事、克己奉公,丝毫不减当年。母亲去世后,他先请假回家葬母,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与幼子同坐,各袖制钱数十文,沿途住饭店不入公馆,悄无声息地到达江宁任所。于成龙上任后革加派,剔积弊,整饬风化,劝导吏民。在《饬励学政事宜》结尾处,他用朱批写道:“衡文者爱惜人家好文字,尔子孙有文字定为衡文者爱惜,若一味爱钱,只恐子孙纵会做文字,决不出头,更恐神鬼怒恨,生出瞎眼子孙,上长街唱莲花落,要看字也不能够了,莫笑老夫迂谈。”他的细致,认真,用心良苦,由此亦可见一斑。
  两江是赋税重地,人文渊薮,日常政务繁剧,于成龙处理政务常常通宵达旦。他性好饮酒,但由于政务繁重致使他常常累月不得一醉。他常利用公事之余,微服出访,了解民间疾苦,属吏操行。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私访,亦不得不有所收敛。
  于成龙做官从不带家属随任,这时因年事已高,才带小儿子在身边侍奉。他每日粗茶淡饭,江南人给他起外号为“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江南风俗原本好奢侈艳丽,但于成龙如此以身作则致使上行下效、民俗大变,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士大夫家减舆从,毁丹垩,婚嫁不用音乐,豪狡率家远避……政化大变。”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卒于官,终年六十八岁。临终前,将军、都统及属吏入视,见于成龙生活清苦,私人财物只有一袭绨袍,几罐盐豉。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奠祭。康熙皇帝闻知于成龙临终前的状况,十分感慨,赐予和他的操守相符的封号“清端”,以示褒奖。
  做领导当不取民一钱
  张伯行,康熙三十一年入都,补内阁中书,步入仕途。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伯行以居官清正名闻于朝野,老百姓称誉他为“天下第一清官”。
  是年,张伯行调迁江苏按察使。按惯例,新任官要馈送总督、巡抚币礼,约合银四千两。对此腐败现象,张伯行严加杜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时扬州有六秀才得罪郡守,抚军为逢迎上官,欲褫六秀才衣巾。张伯行知悉,从爱惜人才出发,为六秀才据理详辩,方使六秀才免遭罹难。他任江苏按察使仅两月,“廉惠之声已深入民隐”。
  张伯行赴任福建巡抚时,台湾旱灾,他力请捐粮赈济,“全活甚众”。福建田少人多,一岁收入不足一岁之用,市米腾贵。针对这种情况,他每年派官到江、浙等省买米平粜;又多设社仓,积贮粮食,以备凶荒,禁米下洋,以绝粮食外运。“终闽任,民无阻饥之患焉”。张伯行大张纲纪,明察利弊;整饬属员,褒廉纠墨;访得猾吏豪强之为民害者,悉置之法。“一时官吏士民兢兢奉法,教化大行。”
  康熙中叶,朝野官吏贪贿、舞弊之风渐盛。两江总督噶礼更是虎噬狼贪。张伯行莅任江苏巡抚,即发布檄文,严禁属员馈送。并明确指出:“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他还虚心延访地方利弊,并要求所属人民,对于一切利弊,“勿吝忠告”。
  康熙五十年秋,苏省乡试,副主考赵晋与提调马逸姿,内外勾通、大肆舞弊,总督噶礼也受贿于科场。榜发,苏州士子哗然,千余人抬财神入文庙,供奉明伦堂。康熙帝遣户部尚书张鹏翮,会同总督噶礼、巡抚张伯行,安徽巡抚梁世勋共审此案。因事涉噶礼从中受贿索银五十万两,审讯月余不得定案。对此,张伯行异常愤慨。次年正月,不顾身家性命,上章弹劾噶礼的不法行径,力主彻底清察科场案。噶礼密购张伯行疏稿,捏造事实,上章诬陷张伯行。审讯官员因惧怕噶礼权势,皆附意于噶礼,致使案情趋于复杂,真情不得大白。康熙帝无奈,降旨:噶礼和张伯行俱解任,交审事大人一并审明。扬州百姓闻张伯行将解职,皆罢市、撤业,数千人围集公馆,哭声震扬城。苏州等郡,也相继罢市。第二天,扬州士民又扶老携幼至公馆,拿水果蔬菜以献伯行,伯行辞而不受。士民皆泣曰:“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儿心!”不得已,张伯行收下豆腐一块、菜一束。随之,“远近馈饷者不绝”。四月,审讯完毕,张伯行回苏州听候结果。在路途中,扬州士民虑途中不可测,数万人集江岸护送。至苏州,张伯行暂寓枫桥,苏州士民得知伯行至,皆云集枫桥,“纷纷送果蔬不绝于扬城”。案审结果,张伯行应革职治罪,噶礼免议。康熙手批不准,降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闻此,江苏士民欢声如雷,皆写红幅于门旁曰:“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而福建全省士民,闻张伯行“解组,皆奔号呼吁”。
  康熙五十二年,张伯行监科场考试,严格纪律,杜绝弊端,“士情大悦”。次年正月,他又奏准,免收商民落地税,使商民免去无穷之累,城镇商业愈加活跃。江苏以前无书院,生徒无所容,他乃选府学中空地建紫阳书院。三月,书院落成,三吴及四方之闻风来学者,日众。“一时士风丕变,咸敛华就实,彬彬乎质有其文焉”。
  张伯行任官,“操守极清”,从不贪图享受、因公肥己,始终过着简朴而清寒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他历官二十余年,从未携带家眷。初到济宁,随行只四人;抚闽,二十余人;抚吴,十三人。而当时一个官职不大的太守赴所任之地,往往随从三百余口,耗费甚大。张伯行官闽时,见衙署中帷幕皆锦绣、器皿悉金银,奇怪地问属吏是怎么回事?属吏对曰:“行户协备,往例如此。”张伯行曰:“行户即百姓,怎能拖累他们呢?况且寒素对我已成习惯,无需如此奢华。”于是令尽撤而去。官吴时,他事先就传檄禁止陈设衙署。无锡县送惠泉至,他以为是普通的水,接受下来了,后来得知此是用民船载送的,即不受。福建巡抚名下有自己支配的俸禄五十名额,江苏巡抚名下有八十名额,皆前任以给家丁者。张伯行到任,不因此肥己。他说:“我家丁无几,又庄农不谙弓马,何可冒靡国饷。”于是,悉另募壮丁补之。他任官期间,日用所需蔬菜米麦、寸丝尺布以至研麦之磨石、拉磨之牛,都从河南家乡运载至官。
  做上司当不取民一钱。
  做好领导的六件事
  当领导的就要为了公利要不惜“心黑”。因为只有“心黑”,才能够有力地阻止私心的蔓延。《郁离子》中说,“盖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意思是说,对于那些危害百姓的恶人必须予以严厉的杀戮。因此,出于公利而以杀止杀是领导者不得以而为之。确实,对于那些险恶的敌人必须采取毫不留情的手段予以顽强地抗争。所以,以杀止杀,看似没有道理,其实特别符合领导的辩证之法,但并不是说以杀止杀,要一味野蛮。所以,古人也多次告诫从政者不可随便使用暴力,并指出使用暴力的前提在于“以刑止刑”。因为表面的残忍,实际上只是为了制止社会的混乱,杀人的目的本身是仁慈的,才能使用残忍的暴力。必须牢记为人、处世、做官均艺术也,智慧也。掌握了黑脸白脸术当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亦宽亦严,亦恩亦威。因此,对待下属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只有恩威并用,才能真正树立大正的官威。中国古书指出,治人之术以收心为上,收身为下。要想真正得到一个人的忠诚和归顺,必须从情感和良知上征服他。让人惧怕你,这只能有短时之功,而让人感激你,则会有永久的效力。有许多领导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自以为高压和淫威就能得到一切,实则无异于自戕。
  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胆大心黑,做脸皮厚的上司已成过去。仁爱与宽容变成了做领导的根本。领导者一定要有雅量、警防小人的谗言;否则,玩火者必自焚。
  施恩惠不如施仁爱
  作为领导,对属下要做到关心,怎样关心却是大学问。曾国藩认为与其用恩惠,以财礼相赠,不如“施仁爱”。
  什么叫“仁爱”呢?也就是自己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先鼓舞自己的属下树立成就大事业的志气,自己若要达到理想的目标,就激励自己的属下朝着远大的目标前进。这样,大家都会感到你对待属下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是真心地期望他们成长、上进,也就会认为跟着你干会有远大的前程,为了自我的前程哪有不拼命干的道理呢?而如果对属下经常施以小恩小惠,长期以往,你的属下就会认为你需要他,是在利用他,进而变得骄傲起来,他的欲望也会无休止的膨胀,当你的恩惠满足不了他的欲望时,那岂不是要连你一齐卖掉才能填平欲壑呢?这且不论,即使对你的小恩小惠他认为是应该的,那么其结果不也是适得其反吗?当你的恩惠施效得不平均时,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又怎样填平呢?
  所以,比较起来,施仁爱的作用比起施恩惠来要高得多。
  施仁爱,古代的帝王尤其讲究,其一当数清朝的康熙皇帝。
  在施行仁爱时,康熙的言行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其用心之诚。只要是于老百姓有利的,凡是他所能看到的或听到的,他都想竭力去做;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的为人上,康熙是个宽厚仁慈的皇帝,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加明显。仁爱本是一种美德,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一味地施行仁爱却未必是件好事。
  作为康熙的继承人,将不得不面对一个由于先皇长期的为政宽仁所造成的社会整体性的倦怠局面。
  由于长期的无作为状态,康熙后期的社会矛盾越积越多。
  由于康熙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储位之争激烈。众太子们为争夺皇位展开白热化的竞争,拉帮结派,势不两立,从而形成党争局面。如当时比较活跃的就有皇太子党、八王爷党等等。此为其一。
  在朝臣中,向来有满族大臣与汉族大臣的矛盾。每遇到朝中大事,往往是各执一端,互不妥协。不仅仅是由于政见不同,事实上双方的矛盾已是不可调和。矛盾如此激烈,政事的拖延也就成为必然。此为其二。
  可以说,是康熙常年的“宽仁”造成朋党之争的局面,而朋党之争也客观上为康熙后期的无作为状态提供了“组织基础”。
  竞争激烈的时代必然是官场上不断内耗,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时代。康熙后期就是这种情况。
  宽容是做领导的根本
  有人说宽容是做人之本,其实宽容也是做领导之本。一位明智的领导应该审时度势。首先判断矛盾的大小和性质,如果是一些鸡毛蒜皮、不痛不痒的小事,就需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些矛盾。“小不忍则乱大谋”,人人都不愿当受气包,发泄一下不快是理情之中的,但是你可能为了这眼前的痛快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你如果忍一忍,可能会因此而得个有气量的美名。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许多人都是吃软不吃硬,如果你遇到一个竞争的对手,对你总是持敌对的态度,那么你不妨以退为进,你的彬彬有礼会使他的傲慢无礼相形见绌自觉没趣,以后就会对你不得不笑脸相待了。
  但是谦让并不等于退缩,“事不过三”,如果对一些侮辱性的、有碍于尊严的攻击一味退让,忍气吞声,这就算不上谦让、大度,而是窝囊、怯懦,所以你要做到不卑不亢。对于那些不讲理的,吃硬不吃软的人,你就应该瞅准机会予以反击,以打击对方的嚣张气焰。不打则已,一打就要击中要害,使对方不敢小觑你。在进行了必要的忍让之后,该反击时一定要反击。
  对付有些人,反击不失是一个好策略。有的人恬不知耻,对于你的一再忍让,他不会以礼相待,反而气焰更加嚣张。因此,这个时候正是显示你实力的时候,一击成功,会让你马上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也会使对方一败涂地。
  如果我们自己过得已够好,就应帮助他人过得更好,就像升起的浪头推动巨轮前行一样。我们为何不携起手来,却要争个不休?难道我们有必要去把他人踩在脚下以抬高自己吗?我今天帮助了你,他明天一定会给予我帮助,因为这世界并非坏蛋的天下,而多是知恩图报的人们。
  作为领导,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工作中,领导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如果你想改变与下属的关系,那么你应该训练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超脱宽容。
  宽容的第一个要诀是不要要求别人都和我们自己一样。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在一个共同的天空里,但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上的人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爱好和要求,我们不能要求人们都和我们自己一样。美德和智慧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的,我们不能只用一种标准来要求,并不能容忍别人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和志趣而不能容忍。不要企图改变别人,这不仅不能实现,甚至还损害了与对方之间的关系。
  宽容的第二个要诀在于不要吹毛求疵。我们自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常用十全十美去要求别人。因此我们常常为别人一些失误或缺陷而恼怒,这种做法除了带来我们同他人之间的裂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