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嗅觉敏锐才能旗开得胜
  李嘉诚指出,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至,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李嘉诚认为,预谋制胜兵法在今天的人们使用起来应该更为容易和方便,因为现代科技使得信息的传达非常迅速,人们能够很快地掌握最新的事件和新闻,所以,采取预谋制胜把握更大。
  在商业竞争中,日本人正是凭着嗅觉敏锐的长处,以预谋制胜之术而成为商业强国的。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大地卷起了一股可怕的“黑旋风”———艾滋病!任何药物都阻止不了性接触后可能带来的恐怖后果———死神的光临。既想保持开放的性观念,又怕见上帝的美国人后来发现,有一种小玩意能够有效地抵挡死神的进袭,那就是———避孕套。
  而当时,由于美国国内曾长期没有大量生产避孕套,现在市场需求突然猛增,数量有限的避孕套一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远在东半球的这一边,嗅觉敏锐的两位日本商人立即发现了那座“金山”。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动本公司的机器,加班加点生产成箱成箱的橡胶避孕套,火速送进了美国市场。一时之间,美国众多的代销店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两亿多只避孕套很快销售一空。
  20世纪50年代初,李嘉诚在销售过程中特别注重黄金般的信息反馈,他从各种渠道得知,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在北欧、南欧,人们喜欢用它装饰庭院和房间;在美洲,连汽车上或工作场所也往往摆上一束塑胶花;而在前苏联,扫墓时用它献给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长青的。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地销往欧美市场,获得海外厂商一片赞誉,一时间大批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年利润也从三五万港元上升到一千多万港元。直至1964年,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从此,李嘉诚得出一个重要的投资秘诀:不论做什么生意,必先了解市面的需求,预谋制胜,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重要谋略功不可没。
  做独家买卖才能挫败对手
  按照商业的一般规律,越是热点集中的行业,越是商家云集的地方。长期以来,李嘉诚所做的房地产投资业,有着众多的竞争对手,但李嘉诚总能够在这个热点行业中巧妙地击败对手,做自己的独家买卖。
  做独家买卖一要具有眼光,二要具备实力,而李嘉诚则两者都有。例如,在北京投资王府井改造工程,筹建东方广场的过程中,富有眼光的李嘉诚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头,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工程上做起了独家买卖,令其他业者望尘莫及。
  做独家买卖不仅用于投资中,也可以用于谈判中,李嘉诚深深懂得这个含义。我们看到,商业谈判中,有些专做独家买卖的人还常常利用买者追求独品的心理,人为地制造稀品,以提高价格。例如,在比利时画廊里,一个美国画商与印度人讨价还价。当时,印度人的每幅出价一般在10美元~100美元之间,而惟独美国人看中的三幅画,印度人坚持要每幅250美元。美国人不肯买。印度人看出这个美国画商爱画如命,便将三幅中的一幅烧了,但不肯降价。美国人心痛之极,但仍不肯以250美元来买。于是印度人又把剩下的两幅中的一幅烧了。美国人慌了,忙求他别烧第三幅,他宁肯出500美元买了这一幅画。上面这个故事说明,在对方有明显成交意愿的前提下,尽量杜绝对方其他成交途径,做独家买卖是商业谈判的重要方法。李嘉诚在商业谈判中与这个印度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一次与港府合作的地产项目中,李嘉诚提出的投资数目和买价遭到了港府的拒绝,但李嘉诚却并不着急,他将谈判的时间一直拖到香港经济陷入低迷的一年以后,终于以低出原价数倍的价钱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我们现在来看看,李嘉诚的谈判技巧,与下面这个事例是否有相似之处。
  一次,美国A公司出售旧设备,标价20万美元。在竞争的几位买方之中,一位愿出18万美元的高价,并当场付10%的订金。卖主没想到好事这么容易就来了,就同意不再与其他买主商谈。
  几天后,买方来人,说当时出价太高,由于同伙人不同意,还有其他原因,难以成交。如果能降到10万美元,可以再做商量。
  由于卖方辞掉了别的买主,只好与之继续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买主预计的12万元成交,而当初有人出14万美元,卖主还不愿出手。
  由此看来,要做独家买卖,除了要攻以心计之外,还要具有敏锐的判断力。美国富翁保罗·道弥尔,听说一家玩具厂因管理不善而倒闭清盘,当即找到工厂老板,想买下这家工厂。
  由于工厂老板因工厂倒闭,急欲转让,无心讨价还价,所以保罗·道弥尔以极低的价钱得到了这家工厂。后来,道弥尔找出工厂经营失败的原因,然后设计了改革工厂经营的计划,于是按照自己行之有效的计划重新开工,半年之后,这家工厂由死变活,产量翻了一番。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在以上的事例中,李嘉诚所采取的做独家买卖的商业策略,确实代表了商战中竞争的最高水平。
  做IT时代的新资本家
  最迟从2000年开始,以生产塑胶花和发展地产业起家、被华人世界奉为创富天才的李嘉诚已经开始了其商旅生涯中的又一次“变脸”:“李超人”不再以地产商或其他类似的面目出现,这一回,他摇身一变成了IT时代的新资本家。
  李嘉诚从传统产业突围,追赶时代脚步的一大明显例证是:1999年,这位香港首富在世人一片惊叹声中,抛售英国电讯Orange49%的股权,一进一出之间,将220亿美元轻松揣入腰包。李嘉诚经营之道最主要的就是一招:低买高卖。据说,李嘉诚曾经向高层人员透露过自己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没有其他人要买时自己再出手;二、不要与任何一项业务谈“恋爱”,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抛售;三、一定要让合作伙伴有足够的回报空间。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真本领。难怪李嘉诚事后表扬自己:“多年来以这桩生意做得最得意。”
  李嘉诚的办公室非常典雅,在办公楼的顶层可俯瞰香港海景。他现年74岁,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他回忆过去时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儿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得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是捧着一本《辞典》、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
  李嘉诚习惯在市场处于低潮时做重大的投资。他解释说,投资要看资产是否具备长远盈利能力,而不仅仅看价钱是否便宜。从1999年起,李嘉诚对全球电信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断寻找更新的发展机会。当年,李嘉诚以317亿美元出售英国Orange第二代移动电话业务,而预计经营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成本,总共不会超过140亿美元。
  作为一位顶级的资本大玩家,李嘉诚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有所不为。李嘉诚最让人惊讶的举动就是:在第三代移动电话前景普遍被看好时,他居然顶住了诱惑,主动退出德国、瑞士、波兰和法国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经营牌照竞标。李嘉诚认为,第三代移动电话固然是未来方向,但在当时市场一片狂热之中,牌照竞价已经过高,他只能选择退出。事后证明,李嘉诚的这一判断没有错。
  随着市场狂热逐渐平息,李嘉诚又出人意料地重新进场。他拿出了将近90亿美元的资金,准备争夺英国和意大利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经营权。他此番的意图在于夺得具有未来美好前景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的经营权和市场,此举将对全球第三代移动电话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创业宜“勇”
  创业之初是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要想抢占商机,伺机而动,掘取“第一桶金”,须要雄心不败、创新不断,勇于探索、自立自强,方可创业。
  勇于探索,抢占商机
  李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的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再努力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亲自创业。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五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这种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充满自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独自创业的最初几年里,初尝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这就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其后他果然从意大利引进了塑胶花生产的技术,并一举成为港岛的“塑胶花大王”。
  创业艰辛,但艰辛中又有着成功的快乐。李嘉诚在其早年的创业实践中,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从开始的迷惘之中寻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捷径。
  一、重视时机和信息的运用
  从李嘉诚的创业史,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时势的准确判断和创业时的独立果敢,而这都建立在他对信息的分析和把握上。另外,由于资金不足,李嘉诚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并根据创业的不同时段采取有效对路的管理工作方式,因而初战告捷。更值得指出的是,李嘉诚从两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中分析出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花革命。而此时的香港,塑胶花的生产和销售尚为零。李嘉诚洞察先机,全力投入。
  二、重视质量,善于公关
  李嘉诚创业过程中十分注意抓质量管理,并自觉运用公关手段解除危机。例如,创业不久,李嘉诚因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使长江厂四面楚歌。面对挫折,李嘉诚采取“负荆”拜访等几手招数,起死回生。而当同行竞争短兵相接时,一些厂家拍摄长江厂的破旧厂房在报刊发表,企图以揭短的反面宣传使长江厂信誉扫地。李嘉诚却将计就计,运用太极推手的精义,突出奇兵,充分利用了这种免费宣传,正面宣传了自己。
  三、学习先进技术,把握市场脉搏
  李嘉诚为了寻找企业的新出路,不惜以旅游签证飞赴意大利学习塑胶花技术,以香港经销商和打工仔的多重身份进入塑胶公司,通过耳闻目睹和与技术工人交朋友等多种手法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因而,回到香港后,抢先生产出塑胶花,又以高瞻远瞩的准确定位牢牢掌握了市场。尔后,又看好股份制,借鸡生蛋,使长江实力迅速扩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嘉诚十分注重市场的把握,他立足稳定后又想方设法绕过洋行中间商,直接与外商交易,牢牢掌握了主动权。终于,以其精诚,以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赢得了欧洲和美洲的大客商和市场,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
  四、进入房地产市场,采取稳健战略
  应该看到,李嘉诚获得成功的重要转折点是进入房地产市场发展。但与众不同的是,李嘉诚挺进房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具体做法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提、地产危机。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香港地产有价无市,到处贱价抛售物业。李嘉诚审时度势,人弃我取,趁低吸纳,这一招奠定了他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而由于采取了稳健战略,使得李嘉诚能够击败置地,竞投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中标,这是李嘉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其中李嘉诚的精确分析及周密行动令人叹服。
  五、把握投资策略,在耐心中求发展
  李嘉诚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之后,有效地把握了投资的策略。他针对当时的市场需求,相继兴建多个大型屋村,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而且在补地价的时机选择和换地的超前筹划方面,令人击节叫绝。为了奠定自己的坚实地位,李嘉诚的大型屋村酝酿十年方始出台,让人佩服李嘉诚的深厚功力,而在土地拍卖场上,他又被称为“擎天一指”。更值得指出的是,他以长远的眼光与胡应湘联合推出的“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催生了中英两国政府的新机场建设规划,这一切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