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群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单身群落-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着传统思想被打破,主流社会对于单身者的接受程度加大,单身者,不再是生活失败的代名词,不再是生活*的代名词,20世纪初,就有一批人开始尝试这种他们喜欢的现代社会的单身生活,这种“尝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兴的而不是无奈的,和此前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他的女友著名文学家西蒙·德·波伏娃,他们以非婚性同居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了一生,他们是事业上的伙伴、精神上的伴侣,他们共同为人类思想的进步而战,为人类道德的进步而战。萨特被称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获诺贝尔文学奖;波伏娃也曾经获法国最高文学奖,被认为是法国最有魅力的女人,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现代女性意识的守护神。他们之间独特的“伴侣婚姻”,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东西方社会学学者以及普通民众感兴趣的话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冲击与融合(4)
20世纪以来,主流社会再也不可能忽视单身生活的个体和群体,社会逐渐地进步,思想也在逐渐地向前推动,社会价值观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向,随着社会主流思想控制力度的减弱,每一个社会个体,在不妨害他人的情况下,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其中包括单身生活的选择。
  21世纪,单身生活方式引领世界潮流,成为社会时尚的代言。2000年当选的芬兰女总统塔里娅·哈洛宁与律师男友同居15年,弄得国民不知以何称谓称呼总统的男友(后结婚);时尚衣着、高档首饰、才艺双绝的美国国务卿赖斯,算得上是新世纪开端全球最具魅力的单身女强人;2005年登基的摩纳哥新国王阿尔贝特,48岁依然坚持独身,王室将来继承人问题是老国王兰尼埃三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2008年11月21日,麦当娜和英国导演盖伊·里奇的离婚案在英国高等法院获得批准,这位曾经在20世纪力倡独身的世界级歌星经历8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决定重返单身者行列……
  现代社会,人们即使不通过婚姻也可以获得他们想获得的一切,例如,爱、性、孩子(譬如麦当娜和朱迪·福斯特非婚生子)、财富、荣誉,人们还有什么必要非得用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来束缚自己呢?难道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好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被形形色色的责任、义务的规章约束得已经十分不耐烦了,于是有一批人率先在人类束缚最紧的地方解放自己。
  上述的一切进步和演变都与世界的变革有关,与现代社会中主流社会的容忍有关,如果主流社会一如既往地歧视和压抑单身者,那么单身者便无法获得金钱、地位和荣誉,单身文化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获得如今天这样的发展的机会。
  三、单身文化在中国
  传统中国是一个反对单身的国度,中国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生子被看成是生活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无后”则被视为失败的标志。中国主流文化就是这样特别,一方面强调禁欲,另一方面又强调生育。宋代开始盛行的程朱理学,就是儒家伦理学说和佛教的禁欲主义相结合的畸形怪胎。法国的性学家福柯从来就不承认中国传统的禁欲思想和行为,在他眼里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性享乐的国家(以中国宫廷收藏和民间大量流传的春宫艺术品可以为证)。因此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非常注重性享乐的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所谓的“禁欲主义”的文化格局,例如“万恶淫为首”之类,其实是封建体制男权社会为婚姻内女性设定的行为以及精神的枷锁,倡导“良家妇女”(尤其是本家族女性)“守贞”、“守节”的同时,放任男性的欲望追求。例如,纳妾和嫖妓,对于中国古代的男性而言,全属“正大光明”的事,以子嗣为由的纳妾更是能令“阖家欢乐”,中国皇帝的后宫,正是这种一夫多妻制的典型代表——这就是中国独特的禁欲主义,一方面是男子多妻制的纵欲主义,另一方面是女子多生育的苦行主义。两者都以结婚为生活正宗。这与欧洲传统的基督教教义规定的一夫一妻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格局。福柯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关性的隐蔽的一面。这样的文化结构自然是不提倡单身生活的方式,但是,并不等于说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单身者。先秦时期的中国的著名单身者有历史上留下了英名的刺客专诸、聂政、荆轲,因为他们的职业特征而不愿意有家庭的拖累。寺院文化贯穿中国魏晋以后的整部中国史,中国历史最大的单身者群体是遍布于中国各地的佛教徒,除了大量的寺院僧侣外,世俗世界的单身者主要以丧偶者为主,中国古代女性丧偶者再婚的比例较低,另有一部分男性赤贫者不具备结婚的经济实力而成为被迫的单身者。

冲击与融合(5)
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加上重男轻女的传统,许多地区的贫民家庭有溺女婴的习俗——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男女比例失调,进而导致大批因为赤贫而不能娶妻生子的单身男子。如果社会长期处于这种男女比例的失调之中,社会*就不可避免,战争常常在这之中充当了调节器,青壮年男子纷纷从军而推迟婚期,战争中男子的死亡也起到了平衡男女比例的作用。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男女比例失衡现象并没有彻底消除,因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也有关于鼓励寡妇再婚、惩罚不婚女子的政策,从这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确存在着大量非婚的单身男子。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批为皇室服务的男人(宦官)和女人(宫女),他们应该属于特殊的单身者,虽然这一部分人是少数,但是,据历史记载,有时候达到上万,最少时也有数千。例如,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统治实行男营女营制度,造成大批政策性被迫的单身者。另外,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时,大批收罗民间女子,分封诸王,分别赏赐,造成数万宫女单身。
  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单身者的生活是非常凄惨的、不人道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的诗歌,描写了宫女等待皇上临幸而不能悲苦凄凉。民间单身女性——以丧偶妇女最多——在宗法社会男权制度高压下过着痛苦的、压抑的、近乎囚徒的生活,没有性,没有爱,有的甚至没有人生的自由,她所属于的那个家族为了一座可以显赫名誉的贞节牌坊常常会压抑她终身,如果违反得到的惩罚于她来说将是致命的。
  在中国近现代,女性单身者的命运依然是悲惨的。鲁迅小说中有关于寡妇祥林嫂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的描写,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对与我们体会女性单身者在中国的命运是有帮助的。当然,在非儒教区域,例如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世界,女性单身者的命运可能稍稍好一些,当地习俗对女性单身者甚至有些景仰,那地方有叫做“落洞女”的女性单身者小群体,意思是她们已经嫁给了神,将由信众供养,因而世俗的人再也不能娶她们为妻,从物质条件上来说她们可能生活得比较好一些(比当地贫苦的已婚女性),但是别的方面(例如精神例如身体的欲望)就很难说了。广东近代的民间曾经组建过一个单身女性团体,名叫“自梳女”,参加者以集体生活的方式,即同吃同住,然后分头或出外打工或室内作业以此养活个体和集体,有两条出路供选择,一是自愿选择出嫁从此退出社团,二是终身不结婚与社团姐妹共同生活至终老。这是中国历史上属于本土文化范畴的最典型、最特殊的女性单身者群落,以弱势联合的形式来反抗封建体系婚姻制度对于妇女的身心戕害。
  中国现代社会的单身文化的发展,我们在前面的篇章中曾经详尽论述,故此处从略。
  四、侵蚀与渗透——单身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1“异端”的壮大:有这么几个数据显示英国近30多年来单身家庭和传统家庭的比例变化情况:1969年,英国单身家庭和传统家庭的比例为14%;1993年的比例为27%;1995年的比例为30%。也就是说,在1995年英国每100户家庭之中就有30户是单身家庭,比1969年增加了一倍还多。单纯看数据,就会感觉到那一种步步紧逼的攻势——单身生活方式向传统生活方式步步紧逼。中国现代尚没有全国性的有关单身者人数调查的数据,但是,正如本书的前面几章所分析的,中国单身者以及单亲家庭数量正在急剧之增长之中。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西方和东方的影响同样地在扩大,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

冲击与融合(6)
“当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异端的时候,我只能发现一个标准:我们在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们的眼里都是异端。”现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西方社会是在弱势群体的整体攻势中发展起来的,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女权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权益运动之后,已经渐渐地习惯接受少数者选择生活的权利和尊重少数者的文化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单身者在现代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异端的代名词,相反成了主流社会保护的对象,他们的权益在西方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反之,也就是说单身者在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各项权利的过程中也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影响。他们的文化观念,他们的生活选择,渐渐地被主流社会所理解,进而对主流社会的观念其中包括主流社会对单身者的观念以及主流社会对婚姻生活的观念都产生了影响。这种单身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形成了一定的气势,尤其是在城市。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婚姻才是性的唯一合理的背景,认为只有婚姻才是唯一合理的两性生活的形式,现在人们习惯于认为,单身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个人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仅主流生活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保护,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包括他们的财产继承、受教育、人格权益等,已经成为现代西方人的共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单身者文化在主流社会不仅获得了存在的权利,而且获得了展布的机会,它们正在日益重要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选择。
  单身者及其生活方式,并不是天生而成的。一个人出生到这个社会上,他所受到的最初教育大多不会是独身主义的,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总是抢在“异端邪说”的前面,灌输于每一个人的人生初级阶段,进而形成“传统优势”,这使一个人接受新锐的、反叛的思想变得很不容易。既然如此,那么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受到单身文化的影响呢?一方面是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家庭生活方式给人们以失望的感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抛弃了传统的家庭生活而选择了单身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单身文化在中国城市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的缘故。这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主流社会形成了大规模冲击,由此而逐渐形成单身群体的亚文化,由此而壮大了单身群体的社会影响,继而形成了单身文化潮。
  2负面影响:关于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我们有一些调查资料,据某市妇联内部数据透露,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市家庭发生家庭暴力事件的比例接近于22%,也就是说平均每5户家庭就有一户存在家庭暴力问题,夫妻吵架、斗殴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妇女身心受创的重要原因,其中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2000年上半年,上海有报道的家庭情杀、情伤案件就达4例,一例为丈夫酒后与妻子争吵,突然发难杀死妻子后投案自首,一例是丈夫尾随坐“连襟”(妹夫)的车回家的妻子,进而将“连襟”和妻子双双杀死的案件……每一起案件都是惨绝人寰。可以设想,在这样的婚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或者看到这样的家庭结局的人,会是以怎样的心情怀疑婚姻家庭存在的意义。这里我们以美国发布的参考数据作为我们这一问题的佐证,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有2500个美国妇女被丈夫、前夫、情侣所杀,据美国司法部统计,夫妻打架95%由丈夫挑起,被打的是妻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妇女热线电话家庭告状居全国之首,80%的电话是因为家庭暴力中被殴打的妻子打来的,资料显示,美国社会平均每4个妇女之中就有一个妇女受丈夫欺侮和虐待。美国社会学家认为这个统计数据表明家庭暴力程度已经超过社会、经济、宗教、人伦所能够容忍的极限…… 。。

冲击与融合(7)
当然,“家庭暴力”只是婚姻家庭生活阴暗面的一个侧面而已,家庭婚姻本身尚有其他方面的危机。如,2000年7月中国广东省政府出台“禁止‘包二奶’现象的惩罚政策”,说明“包二奶”现象在广东发展的剧烈程度——家庭中夫妻不忠,婚外恋比比皆是,也能使婚内人士对婚姻生活失望。1999年广东电视台的妇女节目搞了一个“单身女人问答”的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当场征讯现场观众的意见题是:“单身生活好还是传统的家庭生活好?”得到在场的几乎所有已婚妇女的回答是:“单身生活好!”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单身文化之所以冲击主流文化,并不是因为民众都已经普遍地尝到了单身生活的好处,而是因为民众普遍地对婚姻生活的失望和恐惧。当他们对现实的婚姻生活失去了信心之后,他们将单身生活想象得异常美好,希望自己过那一种单身的简单的浪漫的生活。
  家庭生活的百无聊赖也是婚姻吸引力减弱的原因。冗长、烦琐、劳累的家庭生活日复一日,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家中成员每一个人都处于难耐的厌烦之中,没有起伏,没有波澜,没有故事,死水一潭的家庭生活模式让崇尚速度、力度和激情的现代人深感到失望。2000年3月26日,电影《美国丽人》获奥斯卡四项金像大奖。一部描述婚姻家庭问题的社会伦理片,故事从中年男人和女人的婚姻家庭危机入手,对困扰20世纪末期人类的家庭问题进行了深刻辛辣的揭露和分析,让亿万婚姻内外的男女深受教育和感动。其原因是该电影对中年中产阶级家庭的婚姻生活的描写非常逼真:无聊、无味、无趣,进而是没有意义,人们难以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不仅如此就是最起码的家庭温馨和男女亲情也很体会得到。影片大受欢迎的程度表明了它所道出的绝非个别的事实,而是世界上千百万个家庭共同面临的困厄。编导者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的确也找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除了让观赏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家庭婚姻的传统体制更为绝望。
  堡垒从内部攻破,数千年的婚姻家庭的古堡在现代社会露出了它千疮百孔的痕迹,很多已婚者和离婚者,以亲身经历在诉说着婚姻和家庭的无奈和不幸。单身文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也许是因为对传统婚姻模式的失望,单身文化在某些方面被主流文化夸张了,它的优越性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神话。例如,中国当下的白领杂志、城市消费型刊物,无不以单身者的故事为自己的基本样板,也许它们的宣传(单身贵族生活方式)真真假假,但是,它们正在努力地宣传着单身生活的方式,这一点却毋庸置疑。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更加影响到我们的主流文化。
  3一个现代神话:现代单身个体和单身群体有意或是无意地创造了单身生活的美丽幻影,现代媒体推波助澜,将这个幻影夸大了,一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