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群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单身群落-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兰群岛的土著部落等。他们保留了多种形式的群婚制。但是这种群婚制依然不是本处所要论述的重点,我们这里要论述的是一种现代人的群婚制。所谓现代人的群婚制,是指在人类经历了杂婚、非血缘群婚、非氏族部落群婚以及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婚姻形式之后,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单身者放弃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采取的效仿原始部落生活方式的一种群婚制度。在西方,这是单身者群落反抗传统家庭婚姻体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 想看书来

极端的性试验(2)
二、现代群居村试验
  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运动之后,婚姻家庭的神圣性被扫荡一空,男女*的秘密被揭露,对一切都显得无所谓的西方年轻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再也不愿意像父辈那样自我约束、小心严谨地过日子,他们从家庭里走出来,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群居部落,这种单身群体生活试验在70年代形成高峰,90年代开始进入低潮,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消失。据资料,1970年美国有类似群居村共2000个,几乎遍及全美。此后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类似组织。欧美单身者群居试验发展得声势浩大,可能要归因于50年代后期兴起的嬉皮士浪潮——一群自称为颓废派的美国青年掀起的无视宗教传统、无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摧毁一切、否定一切的文化运动。他们以疯狂的思想和疯狂行为与主流社会公然对立。单身青年聚集成小型社团,性乱交、酗酒、使用麻醉品、失业、流浪、违规超速驾驶、小型盗窃、打架、爵士乐狂热。70年代遍布欧美的群居村一般都有一个活动场所来容纳单身男女较长时间居住,所以称为“村落”,小则占据一幢废弃的楼房或者厂房,大则占据一个村镇,原有居民因他们的聚集而纷纷迁出,他们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实行公社式集体管理。生活来源:一是依靠打工,如重体力的或是服务行业的零工以及街头流浪艺术等(他们从来都没有稳定工作,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为主流社会所容纳因而也不能被固定雇用),晚上回到村落住宿;二是依靠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和福利团体的流浪者食物供给站。群居村基本建构模式就是群婚制,村民在村内自由交合,男女*的最基本点是两相情愿,除此没有限制。类似的群居村在中国目前尚无报道。
  下面列表将普通单身者和群居单身者加以区分和比较:
  一般单身者群居村单身者
  一、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社会地位。一、没有稳定工作,失去社会地位。
  二、有独立住房或和家人生活,定居。二、暂时或者长期离开家人,抛弃原有生活处所,进入群居村落。
  三、在社会上寻找性伴侣。三、主要在群居村以性乱交的方式寻找性伴侣。
  雪莱
  以上可以看出群居村实践者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颠覆者和叛逆者,是单身个体组成单身群落以抵抗传统社会的一种极端的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采取这种反社会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出路,寻找一种他们自己认为符合他们内心愿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西方主流社会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极不赞成,但是也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予以取缔,而是任其自生自灭,也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
  英国诗人雪莱是欧洲群婚制的第一个实践者,19世纪初他和他第二任妻子玛丽·葛德文以及玛丽的妹妹克莱尔·葛德文在意大利组成共同家庭。他以为这是理想的共同生活模式,他以他自己的生活展开了一场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小团体实践。但是,经过两年不到的共同生活,他自以为相当人性的一男两女的家庭宣告破裂,最先提出脱离这个小团体的当然是最薄弱的那个环节——他的妻妹克莱尔。雪莱的传记作家霍姆斯在谈到这一段故事时评论道:“他(雪莱)被四面八方涌来的责任(此时雪莱还要负担因他移情别恋而自杀的第一任妻子所生子女的抚养费)围得水泄不通。他一直努力把自己和他身边的人从道德与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现在看来,这种努力像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反过头来使他的日常生活陷入复杂的困境。这一事实颇具讽刺意味。”

极端的性试验(3)
现代中国社会也有这样的试验,例如,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顾城,他在澳大利亚激流岛所行的群婚试验也是因为情人英儿的退出而失败,最后,顾城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继而自杀。
  西方学者评论群婚制实践者的群居生活很少有完全认可的态度,这种形式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相比较,不同的只是性实施的内容和性质的区别,它们同样棘手,并且很多方面更不容易对付。实际上群居村试验者自己在面对情感、*、生育、子女抚养以及父子关系确立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上也是束手无策。
  由于法制观念过于淡薄,且又与主流社会隔绝,现代群居村实际上成了罪犯逃逸的藏匿地;因为乱交和吸毒而导致群居村村民性病、艾滋病蔓延;群居精神倡导的颓废主义使得某些群居村落垃圾堆积如山,卫生状况极为恶劣。美国有一个小镇,在警方用强力驱赶了群居村的居民之后,清除出来的生活垃圾达数十吨。和当年的雪莱一样,这一些现代人以为只要打破了传统框架就可以从此自由、无拘无束了,其实问题往往比人们当初所臆想的要复杂得多——摧毁体系构架是容易的,例如,反对传统家庭婚姻,这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建立一种新的替代性型的构架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现代公社制试验
  公社制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例如,以空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二是社会单元组成结构,以公社制群居生活代替数千年人类社会形成的家庭婚姻结构。公社制的倡导者在打破婚姻家庭方面和上述群居村试验有相同点。但是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群居村关心的仅仅是两性关系的自由,而公社制倡导者更重视的是从经济制度等一系列方面对现存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最早的公社制理想出现
  古罗马哲学家柏拉图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系统地幻想了一个由哲学王领导的、经济公有制、同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也是公有制的、没有家庭和婚姻的性自由的社会组织形式。
  近代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公社制的主要倡导者,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从16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乌托邦、平均共产主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不同的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中,对未来大同社会制度假设得最细致的是1755年的摩莱尔的《自然法则》和1776年出版的马布利的《论法律和法律的原则》,不过这些著作中涉及有关婚姻的部分采取的是绝对禁欲主义立场,恩格斯称之为“苦修苦练,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后来,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提出了更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其中欧文于1824年在美洲购买三万英亩土地试验合作公社,四年后遭到惨重失败。这是公社制的第一次实践,尽管失败,但是并没有动摇人们追求大同社会理想的激情以及对公社制的浪漫想象。公社制成为他们反抗专制*,反抗资本剥削,反抗社会不平等梦想中一条辉煌的出路。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有人再次开始小型公社制实践、依据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混合了原始社会财产平均分配和性伴侣自由选择的结构原则,在小范围内,组成群居村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共同生活,共同抚养子女,集体伙食,集体活动,*集中制的选举和决策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过着一种与周围经济发达的社会相对来说是朴素、简单公社生活,他们的思想意识是比较激烈的,行为也是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
  以上谈到的近现代西方单身群落文化发展中的两种组建形式——群婚制和公社制——在中国从未出现过,而且根据目前中国单身群落发展的形势推断,似乎在可以预见它们(上述两种形式)在将来也不可能出现,什么原因呢?我们想就此比较一下中西单身群落文化发展的差异。
  1西方历史上最激烈的单身文化试验出发点是对西方基督教社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的反抗,在中国传统社会一夫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以一夫多妻为天经地义,所以绝对不会出现类似雪莱的离婚事件。欧洲基督教教义反对离婚,18世纪之前,欧洲离婚案非得征得罗马教廷的批准,所以才造成了雪莱式的反叛,导致了那一个小小群居村的实践。
  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禁欲主义是表面上的,私底下一直实行着以男性为主体的纵欲主义,男人可以通过很多为传统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来获得性满足,所以也就用不着走另外的极端主义的道路。此外,封建禁欲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少有人敢于公开挑战,类似那种向社会宣战的公开性乱交是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可能接受的,中国社会对男性的性问题可以容忍,例如,纳妾和嫖妓,但是,如果有女性敢于公开对等地参与,那么她们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男性的不必与女性的不敢,使得“群居村”没有组建的契机。
  3公社制的创建和实践需要的政治以及经济的背景条件在中国不具备。我们认为关于中国单身文化的发展模式,可能会走一条以“单身俱乐部”为主,辅之以私密性的单身者小集体的道路,其中单身俱乐部将承担引导中国单身亚文化发展角色。这也是一个与主流文化不相冲突的亚文化的发展趋势,比较适合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符合目前既开放又封闭的中国国民的心态。中国人在长期的压抑中学会了使用温和的模棱两可的方式说话和发表看法,单身俱乐部就是由婚介所转化而来的单身个体的社交活动组织,一种由传统走向现代但是又极力向社会表达他们的和主流合二为一的“诚恳”的愿望的组织,所以它们能够在我们这个主流社会生存下去。
  中国单身群落文化的发展受到西方性解放运动以及单身群落试验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中西单身群体亚文化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中国单身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轨道。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