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赚得盘满钵满。景德四年又在宋夏边境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设置榷场,后来又在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等地设置榷场,和西夏也做起了买卖。
  发达的商业从大商人数量的急剧增加看出来,京城汴梁云集了好多富商大贾,继寇准以后任相的王旦就曾说过:“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就连一年赚上千万的千万富翁也并不少见。随着商业繁盛,给大宋带来了滚滚的财源,商税是宋朝国家收入的支柱之一,景德年间商税年收入高达四百五十万贯。
  此时大宋王朝的繁荣,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并不过分。
  要是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前景当真是一片光明。可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好事要是遇到了心怀叵测的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就很难说了。
  这个时期的发展,与寇准尽心尽力的辅佐之功密不可分。自景德二年十月毕士安暴病身亡以后,寇准就一直独居相位。赵恒对寇准也是信任有加,另外还带着感激和敬畏。这是因为寇准支持赵光义立他为太子,再加上这次力促亲征,才达成了“澶渊之盟”,赵恒加寇准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对其更是倚为长城。
  王钦若寇准这个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很有个性,再加上少年得志(此公十九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做事难免有些率性而为,得罪了不少的人,其中就有劝赵恒南逃金陵的王钦若。
  在太宗赵光义朝,王钦若一开始是亳州判官,一年阴雨连绵,老百姓上缴的谷物都很潮湿,管理仓库的官吏拒不收纳,可总出不进,存储的粮食越来越少,王钦若便下令把潮湿的谷物收到仓内,以后再支出粮食的时候,先发放潮粮。这样,既解决了老百姓无法缴纳“国税”的实际困难,还不至于坐吃山空,粮食还不会霉变,可算是办事有方。这件事后来被赵光义得知,很是赞赏,亲手写了个嘉奖令予以表扬,记住了地方上的这位从八品的小官,过些时候就将他选拔入京,当上了朝官。
  赵恒即位后,王钦若第一个站出来请求减免五代以来积欠的赋税,并且在一个晚上就把该减免的数目理清造册,第二天呈上了朝廷,因此他又得到了想有所作为的赵恒的赏识,从此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高职。以此看来,王钦若虽不是忠诚善良之人,却颇有才干,能干一些实事。
  人,有可能是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很难以“好”和“坏”来简单地区分,假如硬要以“好”和“坏”来区分,只能说有干不成事的“好人”,还有能干事的“坏人”。有的“坏人”不仅能干事,而且机谋深远,奇变横生,在这个世界上纵横自如,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王钦若恰恰就是这种人。
  当他劝赵恒“南巡”的时候,被寇准不指名臭训一顿,随后还被驱赶出京,他心里可就把寇准恨上了,虽然很快他又恢复了副相的职位,但和寇准怎么也合不来,便干脆自己请求解除了执政职务,担任了资政殿学士这个清职。
  在这个期间,他和知制诰杨亿、直秘阁钱惟演等奉诏纂修“历代君臣事迹”。这是一部类书,直到大中祥符六年才编完,赵恒诏题为《册府元龟》。文人聚在一起免不了吟诗、作画、喝酒、嫖妓这些“风雅”之事,工作之余他们也彼此作诗唱和,竟然积少成多,被杨亿以《西昆酬唱集》为名汇编成册,这些诗作讲究辞采,多用典故,被人们称为“西昆体”。西昆体在当时成为时尚,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足见影响之大。
  王钦若也就是跟着喝酒凑热闹,并没有什么大作流传下来。“西昆体”的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杨亿,其诗《汉武》嘲讽了汉武帝求仙慕长生之事。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吟诗编书,这种悠闲风雅的日子对文人学士来说是好事,可对有着强烈政治欲望的王钦若来讲,就等于是在服刑,他想方设法要报复寇准。
  终于被他想到了妙计,一天在散朝后,赵恒很恭敬地目送寇准离去,王钦若凑到赵恒近前问:“陛下这么敬畏寇准,是因为他对江山社稷有功吗?”
  赵恒想也没想就说:“当然了。”
  王钦若却说:“澶州那一战,陛下您不认为是国家的耻辱,反倒认为是寇准的功劳,真让我想不通。”
  赵恒一下子愣住了,他听到的都是颂扬的话,这种指责性的语言是第一次听到,禁不住追问:“什么?”
  王钦若解释道:“《春秋》里认为城下之盟是奇耻大辱。如今陛下以堂堂天朝帝王之尊,在胡虏兵临澶州城下和其签订盟约,这不是耻辱的城下之盟是什么?”
  这话使赵恒不高兴了,他引以为荣的盟约竟然是个耻辱的城下之盟!
  王钦若假装没有看到赵恒的脸色,接着往下说:“其实这事都是寇准干的,和陛下无关。当时的情景和赌博一样,当赌博的人快把本钱输干净的时候,往往会把剩下的所有钱都押上,以‘孤注’来最后搏一次。澶州之战时,您就是寇准的‘孤注’啊,现在想一想都可怕。”
  王钦若巧妙地把耻辱的源头从皇帝的身上转到了寇准的身上,赵恒心里轻松了一点儿,但是却深深刺激了他的心,特别是最后那几句挑拨离间的话,使赵恒对寇准有了不满,并由不满产生怀疑。
  寇准是性情中人,凡事都率性而为,就是在选任官职上,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搞升迁,他说:“当宰相的职责就是选贤任能,循规蹈矩怎么能行?”这事后来成了他罢相的一个借口。
  景德三年二月,寇准被罢相,以刑部尚书衔出知陕州,参知政事王旦升任宰相。在王旦照例入谢时,赵恒还遮遮掩掩地说:“寇准不按律条任用人员,用国家的爵赏来树立自己的声誉,现在不让他再执掌大权,也是在保护他嘛!”
  寇准成了地方官,王钦若升为执政,出任知枢密院事,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王钦若挑拨打击寇准的那番话,使赵恒心海波澜难平,再加上他好大喜功,导致最终大行荒唐之事。
  大宋的多事之秋即将到来。
  创造升平盛世难,想要毁掉却很容易。

  宋真宗的心事(1)

  赵恒景德初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连续几年都获得了丰收,“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再加上北方安定,西北也消停了下来,整个大宋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作为大宋的最高领导人,赵恒心里高兴:我现在不就是历代君主都渴望做到的太平天子吗?
  天下太平,就要好好享受。景德三年(1006)九月,赵恒下诏:“稼穑屡登,机务多暇,自今群臣不妨职事,并听游宴,御史勿得纠察。上巳、二社、端午、重阳并旬时休务一日,初寒、盛暑、大雨雪议放朝。着于令。”
  这可能是赵恒发布的所有诏书中最受欢迎的一道。
  宋时官员随便出去喝酒是要被纪检委(御史)按违纪查办的,后来那位著名的“鱼头参政”鲁宗道,一次来了个老乡,就换上便服到酒店请客,结果被赵恒知道了,说:“你是宫官,我不追究,恐怕御史也要弹劾你。”可见随便出去喝酒是件冒险的事,有了这道旨意,就可以在不耽误公务的幌子下,任意去游宴了。
  这道诏书还增加了官员休假的天数,尤其是在家人团聚的节日和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休息,很有人性化管理的意思。
  这里说说宋代的节日,那绝对的是精彩绝伦。二社其实是两个节日,即春社和秋社,春社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在二社时,人们要去祭祀社神。社神就是土地神,还有一位谷神稷,合称社稷,每年民间与朝廷都要祭拜,祈求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并不是《西游记》中被呼来喝去的小角色。
  春社主要是祈祷丰收,秋社就是感谢社神的保佑,在社日里有祭神及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有竞技类的,有表演类的,非常的热闹,杨万里《观社》诗云:“作社朝祠有足观……野讴市舞各争妍。”说的就是无论朝野都在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尤其在农村,社日庆祝十分隆重,而且还有盛大的集体聚餐,众人纵情欢宴,王驾《社日》诗写得十分形象:“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另外,春节、端午节、上元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赵恒下诏节日官员放假,就是要与民同乐。
  但是,社日里的笙管笛箫,上元夜的火树银花,都无法冲淡赵恒心里的郁闷之情,他被王钦若的那番话搅闹得心神不宁,时时想起“城下之盟”这四个字。
  怎么才能一洗这个耻辱呢?赵恒日思夜想,难免有所流露,那些善于揣摩上级意图的人发现了,便想投其所好。景德四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赵湘便上奏赵恒,请他搞封禅,赵恒沉吟着没有说话,宰相王旦不同意,说:“封禅这样的大礼,已经好久没有举行过了,再说若不是圣主临朝天下太平,怎么能轻率地去做。”
  赵恒还是挺谦虚的,说道:“我没有那么大的德政,是不会轻率地去搞封禅大礼的。”话虽这么说,可他却留意上这件事了。
  不久,他就问王钦若:“现在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王钦若知道赵恒不敢动用武力,就欲擒故纵地说:“陛下您可以发兵攻下幽州,就可以大振威名,一雪前耻了。”
  赵恒摇头说:“天下百姓刚刚过上和平的生活,我不忍心再让臣民流血牺牲了。”
  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赵恒早被辽军铁骑吓破了胆,真刀实枪的战争毕竟和小时候玩的游戏不一样,赵恒再也不想当什么“元帅”了。自和约签订以后,赵恒对打仗就更是想也不愿意想了。
  王钦若善于逢迎,对赵恒的心思摸得很透,他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因此赵恒也非常喜欢说话合自己心意的王钦若,他便不甘心地追问道:“难道除了打仗,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王钦若早有计策,等的就是赵恒这句话,他不慌不忙地回答:“当然有办法。陛下既然不想用兵,那就建大功业。这个大功业成了,就会威加四海,戎狄畏服!”
  听王钦若说得神乎其神,赵恒也不禁心驰神往,但是什么才是这个威力无边的“大功业”呢?
  王钦若轻轻地说出两个字:“封禅!”
  封禅,是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祈求降福祛灾,封禅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封”就是在泰山祭天,“禅”则是在泰山下梁父山祭地。古代对“封禅”这件事看得极重,不是任何一个皇帝都能随便封禅的,只有功业盛大的受命帝王,有了符瑞,才有资格到最神圣的泰山,去祭祀最高的上帝。
  泰山封禅,实际上是“功高德厚”的帝王向上苍告有大成举行的盛典,也是炫耀政绩、国力的一个最佳机会。
  泰山封禅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帝王都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
  不理解这些,就很难理解封禅对皇帝赵恒的巨大诱惑力。
  赵恒当然也想实现这个梦,但他还是有些担心,王钦若好像自言自语地说:“封禅得有天瑞显现啊。”其实他早就盘算好了,接着微微一笑。“未必一定得天降祥瑞,过去就有以人力弥补的(就是假造祥瑞),只要人力造出祥瑞,君主昭告天下,大力推崇,那和真的天瑞有什么区别?”他又补充说:“陛下认为最大的祥瑞河图、洛书就一定是天降的吗?其实那只不过是前代圣人以神道为名,来教化天下罢了。”
  赵恒低头思忖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
  赵恒那时还不糊涂,对造假有些不屑,但他急于摆脱心里那种由胜利者突然变成签订城下之盟失败者的屈辱感,更摆脱不了“封禅”这个绝大的诱惑。
  赵恒这一点头,大宋历史上就多了一段荒唐的黑色幽默。
  历史上也有对封禅这种事看得很淡的皇帝,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时,就有人进言:“陛下已即位三十年了,应当去封禅泰山。”光武帝下诏答复道:“我即位三十年来,百姓们生活得还不是很好,都是一肚子怨气,我现在去封禅泰山,就像《论语》里说的‘想欺骗谁?是想欺骗上天吗?’要是各地郡县再有远道派官吏前来上寿,用虚浮溢美之辞歌功颂德的,我就要将其处以髡刑(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并让他们去边疆屯垦。”这下再也没有人敢提封禅之事了。
  光武帝实在是个明白人,可惜的是这样的明白人太少了。
  赵恒思谋着封禅,可还是担心宰相王旦不同意,王钦若安慰他说:“王旦那里您就放心吧,我去告诉他是您的意思,他还敢说什么。”完全暴露出了狐假虎威的小人嘴脸。
  可赵恒还是不放心,满脑子的心思,到了晚上也是抓心挠肝的睡不着,就信步走去,不知不觉来到了掌管书籍的秘阁,秘阁里值班的是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杜镐。赵恒知道杜镐是饱学之士,便问他:“先生精通经典,所谓的河出图、洛出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杜镐是个书呆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也不知道察言观色去琢磨皇帝问这话的意思,就老老实实地回答:“这类事,其实就是古时的圣人,以神道的名义来教化天下的手段。”
  赵恒一听,这和王钦若说的一模一样,眼睛顿时就亮了,下定了实施封禅的决心。
  为封禅一事,赵恒犹豫再三,反复思量,可以看出他不是决断之君,后来他被王钦若、丁谓迷惑操纵,和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绝大的关系。性格即命运,这句话在赵恒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既然已经定了下来,赵恒就决定亲自解决宰相这一关。
  一天,他把王旦召进内宫,摆上一桌宴席,和自己的宰相喝起酒来,闲聊了一阵,就传令让太监拿来一壶酒,赏赐给王旦,嘱咐道:“这酒的味道很好,回家和自己的家里人一起尝尝吧。”
  等回到家里,王旦打开酒壶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分明是一壶晶莹的珍珠!王旦顿时想起了前些日子王钦若对自己说皇上有意制造天瑞的事,心里什么都明白了:看来皇帝决心已定,自己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他长叹一声,默默地坐了下来。
  从来都是下级给上级行贿,到赵恒这儿反了过来,皇帝给大臣行贿,虽然求的是宰相王旦闭嘴,可也看出赵恒行事还是厚道多多,若是换了秦皇汉武朱重八那老几位,弄急了会让你永远把嘴闭上的。
  一切阻碍都已搞定,“人造”天瑞呼之欲出。

  “天书”出炉始末(1)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春节,张灯结彩之中,赵恒宣布了一个神奇的消息。
  那天正是正月初三,京城里不时地传来爆竹声,读书人开始挨家去拜年,并留下“刺”(就是名片),一片喜洋洋的气氛。
  赵恒把文武大臣们都召集到了崇政殿,很激动地说:“就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半夜,我刚刚睡下,忽然看到屋子里出现了明亮的彩光,彩光中显现出一位头戴星冠、身穿绛红袍的神仙。神仙对我说:从下个月的初三开始,在正殿连续做一个月的黄箓道场,上天就会降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