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他来到了原州潘原县,正巧路边就有一个赌场,赵匡胤便走了进去。赌台上赵匡胤把家底都押上了,应了哀兵必胜这句话,赵匡胤如有神助,精于赌术的他赔小杀大,大杀八方,赢了一大堆的制钱和碎银。
这就是赵匡胤的性格,看准了就会放手一搏,在他以后的道路上也是屡屡如此。
眼看小康的目标就要达到了,赵匡胤想收手不赌了,谁知那些赌徒的赌品和他一个样,想拿钱走?门都没有!赵匡胤哪会听他们的,口角之余便拳脚相见,赌徒们一拥而上,应验了“蚂蚁多了咬死象”这句话,尽管赵匡胤武艺高强,可一来对方人多势众,二来长途奔波,体力不支,被众人按在地上一顿臭揍,抢光了所有的钱财后,众赌徒作鸟兽散,缓过气来的赵匡胤只好咬了咬牙,走了。
看来投机这条路是走不通了,不仅不通,还留下了奇耻大辱,赵匡胤登基以后还念念不忘,要不是臣子劝谏,他真会把潘原县整县人都给迁发了。
在多方探索无果之后,赵匡胤只好又去投奔他人。这次他投靠的是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董宗本。董宗本倒不像王彦超那么势利眼儿,还顾及和赵弘殷同殿当臣的面子,给赵匡胤安排了个吃粮不管事的职位。
漂泊流浪很久了的赵匡胤终于有了安定的生活,他很感激董宗本,也想一展身手,立些功劳,来报答董宗本的收留之恩。谁知他的表现,惹得一个人不高兴起来,这个人就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
董遵诲见赵匡胤谈吐不凡,马术超人,武艺高强,觉得自己平白无故地就矮了三寸,心里很不是滋味。
对待比自己强的人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你强,我要比你还强;另一种就是,你不是强吗,那我就打击陷害穿小鞋,让你强不起来。不幸的是,董遵诲正是后一种人。
妒火中烧的董遵诲,开始找赵匡胤的茬儿,经常无中生有地刁难赵匡胤。一开始赵匡胤也没往心里去,可是天长日久就看明白了董遵诲的心思。一次,在讨论如何用兵的时候,两个人的意见又不一样了,董遵诲被赵匡胤驳得哑口无言。本来心中就有邪火,再丢了面子,董遵诲脸红一阵白一阵之后,说了句“赵公子果然不凡,可怎么还要寄人篱下”,说完甩袖子走了。
赵匡胤性格具有两重性,既宽厚又暴躁,这两种极端的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在年轻时,暴躁还是占了主要的方面。那时他因为脾气暴躁,经常打架,给家里惹了不少的祸。
这次董遵诲的话使赵匡胤忍受不下去了,他又冲动起来,想追过去揪住董遵诲教训他一顿。但江湖上流浪的经历使他克制住马上就要爆发的脾气,深吸了一口气,也转身走了。
赵匡胤很快就向董宗本告别。安定虽好,但要付出忍气吞声的代价,却是他不能忍受的。看来赵匡胤对现实的屈服是有一定限度的,那就是不能以损及自己的人格尊严为底线。
这也是赵匡胤之所以成功的奥秘——对现实完全屈服投降的是庸人,对现实完全叛逆抗拒的是狂人,与现实有原则的合作,合作中又坚持原则的才是明智的人。
赵匡胤觉得投靠亲友这条路也不行了,他感觉天地之大,竟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处,他顿生苍茫大地竟无立足之地的迷茫。
谁都不希望自己到处碰壁,赵匡胤也不例外,但人生在世有许多事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关键就是如何去看待碰壁这件事。
碰壁是痛苦的,但在痛苦中却可以学到顺利中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有的人被痛苦击倒,有的人却将痛苦当成了最好的老师,赵匡胤恰恰是后者。
庙里的故事(1)
上天想让谁灭亡,就先让谁疯狂;上天想让谁伟大,就先让谁受苦。
赵匡胤的苦很快就要受到头了。
离开了随州,赵匡胤好像再也找不到方向了,就在湖北的地界里信马由缰地走着,此时他已经在江湖上浪迹了两年,痛苦的磨炼,已经让他变得心机深沉,对世态人情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他好像破茧化蝶的蝴蝶,从汴梁城剽悍的强梁少年,成长为智勇双全的青年。
尽管他的心智已经今非昔比,但生计问题还是时时在困扰着他。在漫无目的的流浪中,他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决定他一生的机缘终于到来。
在襄阳,长途跋涉后的赵匡胤已经身无分文,他在此又无亲无友,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来到一座庙宇,向和尚们找点儿吃的(看来赵匡胤真的很有和尚缘)。
寺里的住持和尚虽是方外之人,却和一般的出家人不同,没有念经念得一心想成佛做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对天下大势看得十分明白,也研究得很是透彻。他见赵匡胤虽然满面风尘、衣着平常,却面方耳大、仪表堂堂、声音洪亮、谈吐不凡,便为其指点了一条明路——北上,在北方他才会有自己的机遇。
老和尚不光给赵匡胤指点了行动的方向,还给了他足够的盘缠,又送了一头毛驴给他代步。这位老和尚颇有豪侠之气,料想年轻之时也必是有过不平常的经历,可惜的是史无详载。
赵匡胤跨进庙门,是为填饱肚皮而来;走出庙门,是为实现梦想而去(从后面的占卜来看,他的梦想未免小了点儿)。
得到资助的赵匡胤骑驴北上,在那里,历经了两年多世态炎凉磨炼的他,将会一飞冲天,不可遏止。
北方在等待他,北方在呼唤他。
北上的路途是崎岖的,赵匡胤在焦灼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毛驴却只是不紧不慢地前行。经过数日奔波,赵匡胤来到了商丘,在林荫下的小酒铺里喝了点儿酒,酒足饭饱后他打算喘口气,休息一会儿,就牵着驴顺着道慢慢向前走,想找个舒服点儿的地方躺下舒展舒展困乏的身体。
转过一个弯后,赵匡胤看见路旁闪出一座神庙,走到近前,看到门上匾额上写着“高辛庙”。“高辛”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高辛氏”。
赵匡胤面对上古大帝的神庙,想到自己的颠沛流离,忽然悲从中来,就想进庙去求神问卜,占卜一下自己的前程。
人在走投无路或极度彷徨的时候,往往会寻求一种超自然力量来支撑自己的信念,赵匡胤也不能免俗。
进了神庙,赵匡胤看到在香案上摆着占卜用的筊,占卜时以两个筊一仰一俯为吉利的“圣筊”。赵匡胤现在最关心的是自己北上会有个什么结果,祈祷一番后,说:“如果我这次能当上个小校,就出现圣筊。”结果没有遂他的心愿。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难道自己连当个小校的福气也没有?他不甘心,就往大了说,一直到了节度使,“圣筊”都没有出现,最后把他逼急了,说:“没有比节度使再大的官了,莫非上天是想让我做皇帝吗?”说罢,顺手把筊扔了出去,谁知竟是个“圣筊”!
赵匡胤顿时呆住了。
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有九五之尊的份儿,他的要求不过是当个校官,如果混得好,一步步升到和老爸一样的中级军职就知足了,节度使在他看来都是遥不可及的,现在上天竟然说他会当上皇帝!
从此,赵匡胤心中有了个对任何人都不能提起的秘密。
这个秘密不断地在刺激他。虽然无法和别人说,但在深夜醒来,他一定经常问自己:这会是真的吗?
也许是偶然,也许冥冥中真的有那么个不可捉摸的天意,这时后汉高祖刘知远驾崩,隐帝刘承祐刚刚即位,镇守河中的李守贞便和永兴、凤翔两镇结盟,自己当了三镇盟主,宣布“独立”了,李守贞自称“梁王”。隐帝便命“托孤”之臣、枢密副使郭威前去平叛。
郭威被特任招慰安抚使领兵西征,后汉的西部各军统归其节制,他立即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没有着落的赵匡胤此时恰逢机会,就投身行伍,加入了郭威的队伍。郭威虽然出身贫寒,却胸有雄才大略,他见赵匡胤武艺非凡,还是同僚之子,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一名亲兵。
别小看了亲兵,虽然地位低微,但赵匡胤这次是跟对了人,郭威绝非王彦超、董宗本之流可比,如果赵匡胤留在了王彦超或董宗本处,无非像他自己梦想的那样,做个校官而已。但郭威却是开创后周的一代雄主,赵匡胤在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在别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郭威郭威时时刻刻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赵匡胤,赵匡胤也有样学样,积累起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这是后汉乾祐元年(948),让我们记住,就在这年,二十二岁的赵匡胤找到了通天的大道。
江山社稷的大门,由此向他打开。
赵匡胤的“大学生活”
有人说社会是一所大学。的确,这所大学是世界上学问最高深的学府,但要在这所大学毕业,就必须要找到好的教员。
赵匡胤很幸运,因为他找到了当时最好的教员郭威。
可以说,没有后周太祖郭威,就没有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两年的颠沛流离,锻炼了赵匡胤的机智和忍耐,现在他要学习的是沙场用兵和政坛夺权的艺术。
郭威指挥的平叛战斗很快就打响了。在平定河东的战役里,赵匡胤的武艺第一次用在了合理合法杀人的战场上,他大开杀戒,积累下了许多军功,但还是没有被提拔,仍然是一名亲兵。郭威则因为平定李守贞,以枢密使身份加邺都(今河北大名)留守、天德军节度使,名声和权势更盛。
权势这个东西,很有些像毒品,当你适应它的时候,也就是离不开它的时候。而且,它还会不断地升级,逼迫你不断地去满足它。最后,你会弄不清是权势在索取你,还是你自己在追求权势。
郭威的权势大了,追求的方向也开始大了起来,他留心搜罗人才,先后得到魏仁浦、李谷、王溥、范质等人。他用李谷管理财政,魏仁浦、王溥、范质参与机谋,一步步地向最高权力逼近。
就在赵匡胤刚开始向郭威这名好老师学习的时候,动荡再起,动荡的根源来自后汉的最高权力机构。
本来后汉的几位顾命大臣各有分工: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政,在有藩镇威胁的时候还合作愉快,可一旦没有了外藩的威胁,几位不琢磨怎么一统天下,却先窝里反,拿自己同僚快意恩仇起来。
当时隐帝刘承祐已经二十岁了,这个小伙子觉得自己长大了,讨厌这帮老家伙管自己,特别是在赏赐自己喜欢的乐队,以及在册封皇后等问题上,和顾命大臣屡起冲突,于是他开始向太后的戚属靠拢,外戚加入了权力角逐。
外戚参政在历史上向来不是什么好现象,可窝里斗的顾命大臣们却将其当做强援,与史弘肇“有隙”的苏逢吉,屡以言语刺激太后弟李业。但真正使隐帝刘承祐动了杀心的却是一件看来毫不相关的小事:他曾连续几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打铁之声,就怀疑有人在制造兵器要发动政变,遂决定抢先下手。
在寒冬的凌晨,杨邠、史弘肇、王章在早朝时被伏兵杀死,随后隐帝刘承祐满心欢畅地宣布:“朕今日开始,不再是杨邠他们眼里的小孩子了!”雄心壮志自然可嘉,但他确实还是个小孩子,只会出小孩子的主意,为了独自尊大,他决心把老臣一网打尽,下密诏令郭威部将诛杀郭威。
岂料密诏不密,郭威不甘把自己的大好头颅奉上,留下养子、外甥柴荣镇守根据地邺都,自己率领大军杀向了京城,赵匡胤在这次战斗里依然是骁勇异常,引起了郭威的关注。
虽然最终隐帝为乱兵所弑,但郭威留在都城的一家老少都被斩尽杀绝,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血的代价是,郭威掌控了后汉的大权,后汉成为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都会被郭威一口吹灭。
郭威进入了京城,也按惯例“夯市”,放纵大军掳掠三天,城中的火光也三天未熄。
赵匡胤身处军中,尽管他没有“奋不顾身”地去大肆抢劫,但那些到处都闪动的刀光剑影,无处不在的哀哭惨叫,却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童年经历过的动乱,那种惶恐无助的感觉刺痛了他的心。
赵匡胤在火光的背后,思索着:难道掌控权力一定要用血与火吗?
当时他肯定是没有答案,因为他正在学习中,还没有毕业。但他已经在思考,不会思考的学生肯定无法成为最好的学生。
后来他有了答案,做得也比郭威更好,这就是思想的威力。
郭威掌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并没有立即登上至尊的皇位,他还在等待最佳的时机。
因为后汉高祖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拥有强兵,他的儿子刘赟在徐州为武宁节度使,许州的忠武节度使刘信也有一定的实力,如果郭威贸然取而代之,三镇联合起来将会是很可怕的势力。
精明过人的郭威不会做傻事,他请太后临朝听政,并大造声势,准备迎立刘赟为汉帝,这样就成功地安定了实力最强大的刘崇,三镇联盟还没有形成就被巧妙地消除了。
就在刘赟走在路上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了过来,北方的契丹发兵打来了。太后和朝中大臣手忙脚乱,忙请郭威带兵迎战,结果大军走到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在郭威的授意下,军将拥立的把戏再次上演。
经过赵匡胤等亲信的串联鼓噪,军士们以“我们攻陷京城,与刘家结下了大仇,要立新的皇帝来保平安”为名,包围了郭威的住所,郭威闭门不出,军士们就翻墙上房而入,史书上是这样形容的:“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裂黄旗”“以代赭袍”,郭威就这样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后周。
五代时军士拥立的事实在是数不胜数,骄兵悍卒拥立将帅、藩镇、皇帝,但赵匡胤还算是一个“新兵蛋子”,这样声势浩大的场面还真是第一次经过,并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原来还能这样当上皇帝。
此时他还是好奇,万万没有想到以后自己也能照葫芦画瓢地把这个“剧本”再演一次。
郭威建国后,论功行赏是不可缺少的安抚奖励措施,赵匡胤在拥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出力非小,被拔补东西班行首,后来又拜滑州副指挥,至此才成了军官,真正踏上了仕途。
那个可怜的刘赟,还没到京城就被郭威派去的兵将抓住囚禁起来,刘信也被逼自杀。只有刘崇逃过一劫,据守晋阳称帝,建立起北汉,因为实力不大,只好依附辽国。
北汉和后周,天生就是一对世仇,恩恩怨怨一直纠缠到宋朝才算彻底解决。
郭威登基后,改革了一些弊政,免除了过于残忍的刑罚,还停止了州县贡献珍美食物及特产的惯例,他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人出身,碰到机会做皇帝,岂敢厚自奉养以害百姓。”
他还虚心纳谏,保持节俭生活,境内初见平安,国力也有了增长。
这一切都是郭威在表演,这一切也都成了赵匡胤学习的楷模,他始终活跃于这一连串事件的台前幕后,在参与中学习,把这些招数都研究学习个透彻,得出了自己的心得。
他在深刻地领悟郭威。
假如我们不理解郭威,就不会很好地理解赵匡胤。
郭威不知道,他正在辛辛苦苦地培养一个将要埋葬自己所开创的王朝的人。
赵匡胤是个好学生,看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