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献帝新传-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十一卷 帝国动荡 第二十一章 五子良才
  刘协换洗完衣服,立刻前往御膳殿主持早宴,整个皇室都已经到齐,连五个年长的皇子也早早入座,只等他这位父皇了。
  刘协快步踏入殿内,看见一家人都已经到齐了,笑道:“都来齐了哈,那咱们就开始吧!”
  时隔两年,皇室终于再次聚齐,各自都是欢喜,几位皇妃都是嫣笑如花,而五位皇子却难能见到一丝笑容,因为他们都清楚,太子之位在最近时日里就要定下来了。
  刘协一眼扫过就知道他们心中所想,但却没有出言宽慰,只当没有看见,用完早宴,刘协立刻乘车前往中央国民院,在国民院内,三百三十五位大国民代表早已久候,刘协登上最高的皇台,摊开自己昨夜写的《广富、民主、道德主义观》,默默地看了数眼,抬起头和大汉帝国所有的大国民代表说道:“朕掌政至今已经三十余年,大汉帝国的改革之路也走了三十年,在朕的任内,此前已经有两次非常大的改革,今天,朕决心在帝国内主持朕任内的最后一次改革,通过这次的京都新政,朕希望能将整个大汉帝国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宏大的中央国民院议政大厅内,刘协低沉的声音静静回响在四周,所有大国民代表都激烈的鼓掌,但心中却各自有一丝担心,他们的担心果然没有空无凭据,刘协将《广富、民主、道德主义观》论文全部读了一次。
  他用尽自己全部的感染力,希望能够在国民院引发一场激烈的回应,但他最终失望了。对于大国民代表们而言,除了道德主义在演讲过程中引发了激烈的回应外,广富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都不能让所有大国民代表有所感觉,对他们而言。但刘协做为大汉帝国的皇帝,以三十年的震世功绩和无人可以匹敌的威信,他做出的决定,即使大国民代表都无法理解,他们也愿意做出支持,这就是刘协在帝国的个人威信和崇拜。
  刘协也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坚信广富、民主和道德三大主义是大汉帝国的前途,荀彧起身对刘协所说的民主主义仔细进行论析,作为国民院的立足根基,荀彧对刘协所说民选国定制选举制度也进行了仔细的阐述,最终在刘协和荀彧的共同努力下,将《广富、民主、道德主义》和《大汉帝国经济发展规划》定为策,并在一个月后再次举行表决是否定为国策,并写入《大汉帝国大法典》。
  休会期间,荀彧走到刘协的身边,问道:“圣上怎么突然想出这么多的思路来?”
  刘协干咳一声。问荀彧道:“是不是觉得前进的步伐过于快了?”
  荀彧点了点头,却不说话,刘协淡淡一笑道:“在大汉帝国以前,帝国生产能力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也就是说。法律和政策总是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但现在大汉帝国呢,一直走地提前的改革政策和法律的方式,确保经济发展不受到任何限制,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改革方式。直接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但朕能够把握这种改革的方向,也许在朕以后就很难有人能够把握,但是没有关系,朕相信,广富民德主义的思想在未来的数千年内都不会落后,以后的历代中央国民院只要本着这种思想,不断向前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那么帝国就可以长久发展下去!”
  荀彧终于说了一句话:“臣心中明白,但皇上要想将这种思想深入下去,必须让下任皇帝也维持这种想法!”
  刘协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文若啊,太子的事情,朕很快就会给出答案,至于对这种思想的维持,可不是简单依靠皇帝一个人就可以了,国民院要保持这种思维,而要国民院保持这种思维,那帝国的所有子民都需要保持这种思维习惯,只要中央国民院通过这次国策表决,朕就会向整个帝国的基础教育发放新的教材,在整个社会内奠定这一思想!新教材编定工作的圣旨朕已经下发给胡昭了,文若只要能够尽力在国民院内通过该表决就可以了!”
  荀彧扫视整个国民院,低声道:“实际上,只要圣上说了,他们没有不同意的,但那是依靠圣上三十年来累积治理功绩和军功,下任皇帝恐怕就控制不住了!”
  刘协自信的淡淡一笑,道:“朕要的就是这一效果,文若,无需多想了,一切皆在朕的掌控之中!”
  从中央国民院回来,已经是下午,刘协立刻让五个皇子全部到御书房来,而另一方面刘巍、刘逸、刘梓、刘平和刘琮五人也都早就在皇宫中等待刘协审阅他们的游学成就。
  看着消瘦良多的五个儿子,刘协非常宽慰,他一一让孩子们都坐下来,上来也没有问游学成就和他们要提交的呈报,反而去问他们一路上可曾遇到什么奇闻趣事,各皇子都来了兴致,将路上所遇的一些有趣小事互相说了说,待气氛宽松良多后,刘协才让五个皇子正式提交他们治国志和每个人十四篇的州志,其中以刘巍和刘逸的州志为最多,各有二十二份,可见两人的游学范围几乎遍及帝国各州。
  刘协先浏览了刘巍的治国志,其中提出了以“薄税、重商、稳农、深工(深化推广手工业和工业)、强民、广学(广设学府、推广教育)、精军、健民、廉政、分权、道统、法德(法德同治)”这帝国十二观的基础上,引入“和谐外扩、精简兵员、重工息农”具体的策略,整篇治国志一共六十二个小观点,但主要都是围绕“和谐外扩、精简兵员、重工息农”的思路在做文章。
  再看刘逸的治国志,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在帝国十二观上提出“全民拓展、亦民亦军、内治外定”的具体策略。
  刘梓和刘平、刘琮三人都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几乎还是刘协《帝国十二观》的观点,只是刘梓延续了刘协早期的强军政策,继续要求提升军力。保持伐贸同举地思路;刘平则过分强调治理,要求以内建为主,外扩为次;刘琮接触《帝国十二观》的时间很短。从刘协回国后将《帝国十二观》做为各国级学府必须科目后,才开始学习,对《帝国十二观》完全没有任何异议和新创。
  刘协看完后还是微微点头表示自己对每个皇子都很满意,隔了片刻之后,道:“你们五个人都想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帝吗?”
  刘平起身道:“儿臣论能力不如三位长兄,自愿放弃竞争,愿前往甘宁省,为大汉帝国开发一片良地!”
  刘协笑道:“如此也好,平儿性格温和,不适合与人争斗。甘宁省这个地方没有外敌,如今也有二十万帝国子民前往开发,现在也有几个城市初见规模。平儿有自知之能,任甘宁王也不足为过。那其他四人呢?”
  刘梓起身道:“大汉帝国如今已经是内治为主,没有儿臣发挥自己的地方,愿往巴比伦省,父皇若是同意,儿臣不需要帝国给予一钱的支持,也可以将整个欧罗巴扫入大汉版图内!”
  刘协闻之大喜,乃道:“有朕当年风采啊,不过巴比伦省,朕求的是长治久安。那里关系复杂,周边邦联王国之多,比大汉帝国本土还难控制,单以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啊,不过既然梓儿有意以军功立业,那父皇自然要给你这个机会,暂时你就别急了,过几年,朕安排你去个地方便是!”
  刘梓笑道:“那儿臣便退出太子之选,长兄和亚兄都是全才之辈,非儿臣可及!”
  刘梓和刘巍、刘逸的关系都算不错,包括刘平四人,他们在巴比伦之时已经有了私下协商,总的来说,刘梓较为支持刘逸,刘平则支持刘巍,如今刘平和刘梓这样一让,又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自然是要逼刘琮自动弃权,只留下刘巍和刘逸对决。
  刘琮和刘巍虽同是皇后蔡琰所生,但四位年长皇子多年在外,他在小皇子们之中算是长者,又多得别院教授,自恃也是皇后之子,刘逸不过贵妃之子,当即起身道:“儿臣虽未能跟随父皇远游巴比伦,但在京城亦克尽孝道,为诸母称颂,父皇之功,神威与天下,所言所行皆为天下之本,岂能擅自改动,儿臣愿为父皇之后,掌天下军马守护万里河山,勤治世,严守父皇所言,万不敢有丝毫疏忽,亦不敢违父皇之长!”
  他话刚说完,刘逸起身辨道:“《天尊道经》有言,天道恒久,地道恒新,人道恒变。父皇神武自不用你来称赞,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然而,父皇与乱世复国,又以萧条之世为根基而治理天下,今若传给我等,此天下已是盛世初开,原有之策律该调整就应该调整,《帝国十二观》中所述的都是笼统的观点,虽各有十余条对应之策,但毕竟为治国之本,其所言为经,并非详细治策,我和长兄所言的都是具体的细策,仍以十二观为根本,着力解决帝国目前的问题而已,或有不足之处,然不过优劣之别,只有错谬之理!”
  刘巍性子柔和一些,没有刘逸那么急,起身笑道:“五弟至孝,这是我皇室之福德,但治国不能单求孝,当求理,父皇左右强调理性,要求帝国子民要理性思考,我等为上位者,自然更要理性思考!”
  刘琮还要再辨,刘协道:“这个事情就讨论到这里吧,以逸儿和巍儿所说的为准,琮儿若有不通,回去后再仔细研读《天尊道经》、《新道德经》和《治国注释》,朕说过很多次,世上治国之道,非一道为准,总是再变的,但变化之中也有不能变地,譬如说现在正在起草的《大汉帝国大法典》,这就是不能变,若一变,则帝国消散,至于朕以前所实施的《襄阳治略》,那不是在《颖川内政》已经变了一次,到了今天,朕正在进行第三次的变革,所以啊,治世之道肯定是变动的,以后不用再争论这些问题!”
  复想了想,道:“朕昨夜连夜批文写稿,有些累,除了巍儿和逸儿,你们都退下吧!”
  听到这话,刘琮知道即使父皇心中也早就将人选定在长兄和亚兄身上了,只能黯然和刘梓、刘平退出去,若论心情,他此刻心中是最为失落了,刘梓和刘平早就清楚他们父亲的想法,所谓命运之旅对他们而言就是父皇给机会让他们四处游学,增长见识,为日后到外省出任亲王打下基础而已。刘琮不清楚这些啊,两年来辛苦游学,可结果就因为一番话而失去了登基的机会,心中不仅颓然。
  待刘梓三人离开后,刘协将《广富、民主、道德主义观》和《大汉帝国经济发展规划》递给刘巍和刘逸,道:“朕小睡片刻,一个时辰后,你们喊醒朕,朕和你们讨论下!”
  刘协说完这话,便回身躺在睡椅上,阖目安睡,刘巍和刘逸则静坐两边仔细研读《广富、民主、道德主义观》和《大汉帝国经济发展规划》。
  刘协此时也是累了两天,很快就睡熟,两位皇子便退出御书房,将刘梓、刘平喊了过来,四人的学者蒋焘、陈元、朱统等人也紧急邀请过来商讨刘协的新策。
  蒋焘和朱统都是帝国内最有名的社会学者,他们在刘协鼓励开设社会学后,很快投入其中参与研究,也是统计总局和统计署的顾问学者。
  刘巍待大家都看完两篇文章后,问蒋焘和朱统道:“两位先生觉得父皇此次的京都新政如何啊?”
  蒋焘先道:“圣上之策,妙不可言啊,广富主义若能贯彻到底,大汉帝国岂能不盛,民主主义若能贯彻到底,大汉帝国岂能羸弱,道德主义若能贯彻到底,大汉帝国千秋万代可保啊!”
  蒋焘是刘巍最亲近的学者顾问,“和谐外扩、精简兵员、重工息农”政策也是他提炼总结的,按常理,他说的话,刘巍应该尽信,但这番话却没有让刘巍点头。
  刘逸看了看刘巍,两人心中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当即问朱统,道:“朱院士可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朱统道:“这样岂不是大权尽落民手,若万一有人玩弄权术,危害不小啊,若是真要实施,党派的规则必须定的要谨慎,一个处理不慎,就可以引发一党夺权啊!”
  刘巍叹了一声,道:“两位先生都没有看到真正的危害之处啊!”
  第十一卷 帝国动荡 第二十二章 天道难违
  蒋焘问道:“长皇子殿下担心的可是商军问题?”
  刘巍看了看刘逸,道:“正是商军问题啊,既然先生知道商军是问题,为何才说呢?”
  蒋焘答道:“商军的问题暂时还不是问题的关键,若是时间久了,则难免要发生问题!”
  刘协赞同道:“其中问题的关键恐怕还就在商军上了!”
  刘巍当即与刘逸道:“待父皇醒来之后,我们就要和父皇明言此事,以父皇之敏,必然很快就能发现其中所潜藏的危险!”
  刘逸道:“自然要说,此是帝国一大危害啊,若父皇不推行京都新政,商军的问题还不明显,可一旦推行京都新政,商社的实力将越来越强,对帝国必然形成重大的威胁!”
  两人当即和各学者深入探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到了晚宴时,刘协终于醒来,两人急忙进入御书房,刘协为了不让皇室其他人久等,暂时先主持皇宴,在用完膳之后,将刘巍和刘逸重新喊道御书房,问两人道:“朕昨夜写的文章,你们可都看完,有什么想法啊?”
  刘逸抢先道:“父皇,儿臣有三件事情不明白,一为父皇为何要过分支持商社,先人曾有言,商为乱国之本,此乃缪论,然过分扶持商社独大也非全为益事啊,当有适当抑制平衡。二若南方农业经济主体中的密集水稻种植被打散,帝国粮食产量必然大规模减产,海外贸易粮食虽然可以弥补,但自外运米而弥补,其价更贵,对帝国而言,非益事啊。三是何必一定需要保留商军,儿臣以为随着商社实力增强。帝国必然深受其害,唯恐有一日,民虽安,而商社为求权势,很可能以军干政!”
  刘协微微点头,道:“皇儿所言非虚啊,可是不能因其有害,而不能见其益处啊。其一,商社之利税与农相比如何啊?”
  刘巍答道:“乃农之十倍!”
  刘协看了看刘巍,微微点头,复看着刘逸问道:“逸儿觉得呢?”
  刘逸诚然答道:“恐十倍亦不止!”
  刘协敲了敲桌面,道:“是啊,十倍也不止。可你为什么要怕呢,难道帝国税收增加不是好事情吗?”
  刘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刘巍急忙为他答道:“二弟非畏惧商社。二弟是希望商社自由发展,帝国不应该过多扶持,帝国一旦扶持其中几家,譬如荆州武德集商社和江南民生集商社等几家,在父皇和治略府的扶持下。未免过大,可以适当扶持其他商社与之抗衡,或者索性不扶植任何商社,凡新政策前,所有商社一律平等!”
  刘协指了指刘逸道:“不错。关于这一点,逸儿和巍儿的观点非常重要,但这个问题,在你们其中一个人上台之后,再去想办法,朕可以给你们指引一个方法,叫做反垄断,凡一行一业,不得有一家占据市场份额超过百分之六十,且超过八成的市场不得掌控在两家商社手中,以免形成资源和价格的垄断!”
  刘逸道:“原来父皇早有设想,儿臣多虑了!”
  刘协摇手道:“你们没有多虑,恰恰相反,你们能够思考到这个程度,说明朕没有选错人,也没有白培养你们。其二,帝国南方农业经济以粮食生产以密集种植为主,其人口过多分布在水稻田中,朕这里有两份数据,你们一看就能够明白!”
  说到这里,刘协将统计署提交的《关于南北方单户耕地面积和人均产量对比》呈报交给他们,说道:“你们看看这份数据就明白了,兴州农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