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去做了。可是,他是真心的吗?那也不过是他无力反抗而已,并未心悦诚服。他仍会在内心里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更严重的是,这也容易养成孩子投机取巧的习惯,你在的时候,表现尚可,你不在的时候,变本加厉。
何况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强制他做什么,他越不愿意做。你越是大喊大叫,他越不会信服你。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么,他都想和你对着干。
这是你愿意看到的结果吗?肯定不是。孩子可以学会听话、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而这是需要我们教给他们的。严厉管教固然不好,但有时又不得不用这个方法对待犯有严重错误或者屡教不改的孩子,这个时候,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想要减少严厉的次数,最关键的就是未雨绸缪,事先就要跟孩子约定好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做。
1.说到做到
“说到做到”最关键的是不能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所以,妈妈们事先总结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规矩和无论何时孩子破坏这些规矩后所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孩子。
假如,你和孩子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你事先就要告诉他们不要乱动和拿里面的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了的后果是什么。如果孩子真的违反了,这时你管教起来就要先跟孩子讲明你们的约定,再惩罚或者管教也不迟。说到做到要求你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须大声威胁。
2.控制自己
严厉管教并不是要我们对孩子大声责骂,一旦我们情绪失控就会影响努力我们管教孩子的成果,孩子不但学不到什么,相反,一旦他习惯了你的这种方式之后,会将你的话当做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你的批评或表扬他都无所谓了。所以,当你真的想动手打孩子的时候,先冷静一下,深呼吸。如果最终还是忍不住打骂了孩子,要记住事后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诉他,你也是人,也会犯错,但你能承认并改正错误。这样孩子也会从你身上学到知错就改的品性。
3.爱的安抚
当孩子情绪失控,开始发狂时,妈妈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并确保他们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时,对孩子大声喊叫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躁,一个比较有效的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方法是妈妈们真诚的爱的安抚。
试着温柔地轻拍他的肩膀,抚摸他的胸口。如果谈话似乎会使他焦虑,就和他待在一起,保持冷静,温柔抚摸他的胸口。只有当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你才可以开始和他交谈并找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妈妈们要记住了:也许对你来说,是不在乎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是个天大的事。
4.让孩子自己思考
当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许孩子由于不服气而反驳了你,你千万不要说:“大人说的话你还敢不听?”或者说:“我是你妈妈,我说怎样就怎样!”孩子能够不畏你责骂而反驳你,不要制止他,这是好事,因为他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时妈妈明智的做法是认真听听孩子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再耐心地讲明自己的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和你的理由加以对比,能领悟到一些是非对错,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冷静才能处理好一切事情。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看过这个故事——《太阳和风》:
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位穿大衣的男人脱掉身上的大衣。
风说我可以,于是鼓足力气吹起了十级大风,结果不仅没将那男人的大衣给吹掉,反而让男人更加裹紧了自己的衣服。
太阳则是让自己热力十足地照射着那个人,结果不一会儿他就忍不住在太阳热情的照射下,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大衣。
看了这个故事,不知妈妈们是怎么想的?你是想要做一个如风般费大劲却无功的“大嗓门”妈妈,还是愿意让自己去试试温柔和煦的太阳策略呢?我想不用我多说什么,妈妈们定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当你是以孩子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责骂孩子了。这样一来,你的心情也好了,孩子也会自由、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
自我管理开始了
孩子总会长大,也总有离开父母的一天。那时孩子必须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可是,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孩子有多少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
每次孩子游戏结束,地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他的玩具,桌子上也是乱七八糟的,椅子不知移到何处,结果只好辛苦父母收拾。
学习时三分钟热度,耐挫性差,功课的难度一上去,孩子就容易走神。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不按时起居,不正经吃饭,想干什么干什么,不想干的事情大人让干也不干,生活没有规律,家务事不会做,也不愿意做。
……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计划执行力、情绪自制力、耐力……当孩子拥有了这些能力以后,不仅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能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所以,如果孩子让你失望了,应该检讨的恰恰是你自己。孩子不是橡皮泥,不会因为你认为他应该怎么样了,就立刻发生变化。所以,“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需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长期培养才能具备的。从现实的情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父母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给予,而是“自我管理能力”。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成长能力,事实上,这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孩子懂得自控,懂得忍耐,做事有条不紊、毫无疏漏,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喜怒哀乐……最终,孩子将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也会使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与自豪。
1.自己的事自己做
从幼儿时期就要注意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叠被子、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事情。其实,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他们可能穿不好,费时也费力,但妈妈们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自己实践, 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
当孩子再大一点,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参与家务劳动将使孩子学会简单的统筹法——如何平行地做两三件事而不致手忙脚乱。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确立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心,使他与长辈有休戚与共的感受。这对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及体察家长的情绪变化,有着绝佳的效用。反复做同样的家务:擦地板、拣菜、晾衣服……对孩子的忍耐力也是很好的锻炼。此外,与家长一起做家务也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
2.整理自己的玩具
建议妈妈们只为孩子准备一个放置玩具的架子、一个鞋架及一个杂物桶等。让孩子自己筛选哪些玩具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玩完以后,一定要让孩子放回原处。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当然刚开始,孩子可能由于年纪小,不太配合。这时妈妈们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教导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只要习惯养成,以后不用你提醒,孩子就会把东西放回原处。
3.常自律
妈妈可以一起和孩子制定一天的工作计划,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时,就会得到一个“印章”,取得若干数量后,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父母亦可与孩子一起调闹钟,让孩子学会自己起床。孩子可每天观看工作清单,学会“今天的事今天做”。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当父母了解到孩子长处与短处,再按情况做出适当奖赏,让孩子从以成人的赞赏作为标准发展成为自律。
4.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每次孩子出门玩之前, 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 妈妈们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当孩子大一点,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后,还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 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
5.找伙伴
儿童行为分析家们认为:从儿童6岁起,“伙伴”的影响力将逐渐超过家长,而“不教而教”的根本,就是利用假期及平时的双休日,给孩子找一个“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伙伴,让孩子跟他生活一段时间。
不过,在孩子和这个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要把自己孩子贬得一无是处。当“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孩子领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妈妈们要做的是鼓励两个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安排每一天的生活:几时做功课,几时打球,几时帮忙做家务,几时玩电脑游戏……相处久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就会从伙伴那里学到控制、忍耐与未雨绸缪的本领。
当然,这些方法的实施需要妈妈和家人的以身作则,因为每个大人都是孩子学习的范本。总之,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当孩子成为一个不妨碍他人的人、友善忍耐的人、井井有条的人、生活自理且乐于助人的人、情绪正面的人的时候,妈妈们就可以品尝到孩子成功的果实了。
。 想看书来
责骂也有艺术(1)
当孩子调皮捣蛋、顽劣不听话,或慵懒好玩而荒废学习的时候,做妈妈的难免会啰唆或责骂孩子。在某些妈妈眼里,责骂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俗话说:“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
话虽这么说,但从培育教导小孩的观点来看,怎样责骂大有学问!简单、粗暴的责骂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所以,责骂也要分轻重,不能对孩子说出伤害性的威胁话,打击孩子弱小稚嫩的心灵。
经常听见有些妈妈责骂孩子道:“这么调皮,怎么会是我生的孩子。”或“你不是妈妈生的,你是路边捡回来吧,快滚出去!”或者“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等。更有甚者,有些妈妈的责骂还带着否定孩子的意思,如“看你一无是处,将来只有去扫大街,真叫人担心!”或者“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这么容易的题目也做错,真丢人。”
也许,妈妈们当时这么说,只是在气头上说的气话,当不得真,但这类恶意的威胁话语,无疑就像一把刀子一样刺痛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因为孩子会在潜意识认为这些话是真的,孩子听来会大受打击。
孩子自从出生起,就非常依恋妈妈,渴望得到妈妈的疼爱。等再大一点,就会产生潜在的不安全感,认为没有妈妈,自己就无法生存,心理学上称为“基础不安”。可见,孩子是很在乎妈妈是否爱他的,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小的孩子。如果妈妈经常对他说:“你不是妈妈的孩子”,或是“妈妈不要你了”这类否定的嫌弃他的话,就会激起孩子内心的不安,打击之大有时是大人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动不动就哭闹,甚至是离家出走,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由于小时候常被责骂,感觉到父母会抛弃他或不再爱他,精神上缺乏安全感。于是渐渐形成隐发性意识,一旦再发生冲突,孩子便成为不幸事件的导火线。可见,责骂也要讲艺术。
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高兴就抱一抱,不高兴就揍一揍。责骂得好了,不仅能够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还能激励孩子改正进步。那么应该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来责骂孩子呢?
1.严厉管教要说明理由
前面我们就说过孩子天生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强制他做什么,他越不愿意做。你越是不讲道理,他越不会信服你。如果孩子对你盲目地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所以,真正好的方法是,当孩子不听从你的时候,你应该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止。
2.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们是不是见过这样的镜头: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玩起来了,一玩几个钟头。书也不看,功课也不做。这时,你的反应是什么?估计很多妈妈会很生气地马上制止孩子正在玩的东西,大声说:“快去做功课!整天就知道玩,看你将来怎么考大学!”
可是,妈妈越是不准,孩子们越是要玩。这种强迫孩子学习的教育,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只会对念书感到痛苦,会讨厌学习;而且家长越责骂,孩子愈讨厌。
责骂也有艺术(2)
所以,当孩子在回家后玩乐的时候,不能简单粗鲁地制止,而是应该想办法转移孩子的兴趣,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妈妈可以问:“今天的功课做了吗?”或者“今天都学了些什么?老师讲了些什么问题?跟妈妈说说看。”或者“你觉得今天的功课有趣吗?哪里有趣?”等等,慢慢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当然,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不能简单地责骂,而是应该首先找到孩子不肯学习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只有通过耐心细致和热情的关怀,帮助孩子自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对读书产生兴趣,让孩子由不自觉而逐渐变为自觉地学习,才是最好的治本方法。同时,妈妈还有责任帮孩子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既要学习好,又要休息好。
3.不要一味地唠叨和催促
常看见很多妈妈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在家从早到晚提醒孩子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外出时也不忘随时随地进行现场教育。
有的妈妈看孩子吃饭吃久了,也不停地催促:“还不快点吃完,那么多功课没有做!”或者看到孩子做完功课,桌子上到处是书和本子,就又唠叨开了:“这么乱,赶快把桌子收拾干净!”
可是,你唠叨也唠叨了,催促也催促了,可结果如何呢?孩子下次还是照样该干吗干吗,照样吃饭磨蹭,照样桌子上乱七八糟。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唠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所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从小培养以外,还必须随时注意方法,不能一味地唠叨和催促。在你发出该做什么事情的命令的时候,要给孩子思考和行动的时间,不要急不可待,马上又去催。比如你可以这样提醒:“你今天有作业吗?功课做完了没有?那么你就不要玩太久,要记得做功课。”或者“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