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在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位面商人在明末- 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出所料,蛮夷就是蛮夷,不知礼仪,只能打天下,不能坐天下。”

    不自我麻醉能死啊!刘白羽被大明朝文官的厚脸皮彻底震撼了。你笑话人欧洲各国对殖民地的控制之前,能不能先看看大明自己,编户齐民的地方有多少?蒙古顺义王啥的就别说了,努尔哈赤也不说了,就是号称关内的土地,又有多少国中之国的土司?远的咱就不说了,现在奢安之乱还没平息呢!

    这些地方不闹乱子就不错了,还不如人欧洲各国的飞地不过是收一些钱财呢!如果这都不算是正经的版图大明朝是不是也得去了云贵川大大小小的土司?这些事,乌鸦就别说人家猪黑了,好不好……。

    “只是这扩张到大洋彼岸,相隔何止万里,何不统一了这欧罗巴州?”崇祯皇帝疑问道。

    “不好统一啊,想统一了这欧罗巴州,孤悬在外的英吉利是一定为了自保不干的,俄罗斯也要干涉,外加一个奥斯曼土耳其——难啊!”

    “其实别说统一这欧罗巴州了,就是统一中部的德意志国,也是千难万难,现在欧洲在德意志杀的人头滚滚,诸多国家都陷进去,我看最终还是一场空罢了。”

    “欧罗巴洲和我们大明关山万里,且不去管他,先看看要借兵的俄罗斯国吧,不过这俄罗斯幅员辽阔,还大过了中国,实在是……”

    崇祯皇帝和历代中国皇帝一样接受的也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教育,如果说和明帝国大小不相上下的奥斯曼土耳其还能接受,俄罗斯比大明朝大出了数倍就让崇祯皇帝不可接受了。

    这算啥,俄罗斯现在占领的都是苦寒之地,中亚,乌克兰,黑海出海口都没拿下来呢,也就和后世的中国差不多,这你就惊讶了?

    “这俄罗斯国占据的地方怎么都是苦寒之地?荒芜人烟,俄罗斯朝廷不可能从这些苦寒之地中获得收益吧。他们是为了反击蒙古战略的考虑?可这中间荒芜人烟的大片无人领土使得在和平时毫无意义,反而是经济负担啊。”

    温体仁疑问道,他虽然接触这世界地图不久,不过上北下南,以及越往北越荒芜之类的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虽然这在二十一世纪都是中学生就知道的常识,不过能这么短的时间内推测出来,这人也是聪明的很了,刘白羽对这历史上的奸臣有了另外的看法,此人有大才的,顶多就是明哲保身罢了,而他明哲保身,未尝不是是崇祯皇帝逼的不是……

    当然现在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刘白羽微微一笑说道:

    “苦寒之地是养活不了太多人,又不是没有值钱的东西——动物的皮毛,这些可是沙皇陛下国库里一项重要来源啊!”

    当时西欧处于小冰河期,温度下降导致贵族和富商对毛皮需求倍增,西伯利亚的毛皮堪比现在俄罗斯的石油,是俄国崛起早期最重要的财源。欧洲气候变冷,俄罗斯的毛皮紧俏。皇帝为了钱就亲自主持西进运动。这是俄罗斯侵占西伯利亚的经济原因。一小群探险家跑去狩猎毛皮动物,要打到几张上好的紫貂皮卖掉足以跑到莫斯科置办一套家产了。顶峰时期,毛皮贸易的收入达到沙俄政府年收入的1/3。西伯利亚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亚寒带森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产区。

    地球的另一边,加拿大当初不一样靠出口毛皮才掘到第一桶金的。

    或许有人会说路途太远,没有铁路,不过当时没有铁路但有水运。西伯利亚水系发达外加低温的保质期,所以这毛皮生意还是做得的——其实俄国人还殖民美州西海岸,就把西海岸的水獭都杀光了,其实在十九世纪事情,毛皮也是美国这个后来者向大清出口的重要项目。为了获取毛皮,美国捕鲸船是猎杀海豹一路南下直到发现南极洲。

    俄罗斯当时的地理环境也很不好,没有好的出海口,加上所有的进口商路全部把持在西欧商会手上,被剥削的一塌糊涂,偏偏毛子唯一能在欧洲市场上卖出高价的只有毛皮,这就可以想象,毛皮在俄罗斯那就是黄金一样作为战略储备的东西——其实就是在中国,由于小冰河期,温度下降毛皮生意也是满清发达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还有侵占西伯利亚的政治原因,俄罗斯贵族的探险精神是很浓的,因为欧洲主要的耕地被大贵族垄断,所以新贵族就要去远方寻找新的土地。俄国的贵族土地垄断情况比中国要严重的多。对于中上层如此,对于中下层来说,开拓的主力是哥萨克,沙俄给他们的特权也是其寻找新地盘的动力。
388嘴炮也玩不好
    当然,这些道理不是大明朝的文官们能够理解的,刘白羽只好剪短的说了下,俄罗斯主要在远东是为了皮毛贸易的道理,不过大明朝的文官们于是转而又担心俄罗斯乃是当时大国,请神容易送神难,刘白羽告诉现在远东没有啥俄罗斯正规军,不过是苦役犯和探险队之后,大明朝的文官们又悲天悯人的怕俄罗斯苦役犯和探险队祸害百姓……。

    刘白羽总算明白了,大明朝的文官们求名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满洲祸事或许可以用俄罗斯解决,可是一旦俄罗斯再次成为祸患,岂不是让大明朝的文官们又变成联合女真灭辽童贯的可能?死不要紧,办事砸了不要紧,自己的名誉坏了可不是不要紧了……。

    和这些除了名誉什么都不要的大明朝文官们相比,刘白羽越发怀念二十一世纪那些虽然贪腐但至少能半点事情的官僚了。

    网络上总有明粉吹嘘大明一朝276年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大明朝就是全盛的朱棣事情,都干过把东北土地赏赐给女真人,换取女真人服役对抗蒙古人的事儿,还曾经把还把宁王朱权在大宁的封地赏赐给了蒙古兀良哈三卫做了牧场。

    区别就是朱棣让出的利益或许从长远看来是有问题,至少当时是益处大于害处的。等轮到文官们主政,死要面子不承认割地,实际上却是九边不断的后退。

    至于不和亲,其实汉唐盛世一样和亲,因为和亲是中原干涉蛮族内政的一个借口,满洲更是靠着和亲和军事相结合,彻底解决了蒙古威胁的问题,倒是大宋朝不和亲,让后靖康年,被人家女真人逼迫,直接高档路线不走,改成大甩卖了。其实说穿了,无非是皇帝爱面子,不要实利——也符合一些现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yy罢了。

    至于不赔款不纳贡,其实无非是说的好听些,把赔款说成是赏赐罢了,我大明后期自己部队的军饷都困难,还给蒙古人几十万两银子的赏赐,这赏赐实质是啥,都明白了吧?

    至于天子守国门九更让人无语了,朱棣时代,压着蒙古打,北京重来不是啥国门而是后勤基地。后来变成天子守国门还不是被人家打的九边防御都拆的差不多了,只好变成国门了么?

    至于君王死社稷,本来就是崇祯皇帝为了个人的名声玩的行为艺术——不把太子送走,闹得南明内斗,自己死在李自成之手导致联合满勤追杀李自成成了明朝官吏的政治正确——最后导致神州陆沉。其实崇祯本质上和道君皇帝宋徽宗差不多,崇祯是不管国家治理的好坏,自己像一个英雄就行,道君皇帝宋徽宗是不管国家治理的好坏,自己像一个艺术家就行,本质上都是一路货色……

    皇帝如此,大臣们也是如此,自从张居正被万历皇帝联合言官们打掉之后,就流行自己不做事,还见不得他人成事的清流范儿,指望这些人能办好一件事就活见鬼了。

    好吧,办实事不行,指望你们放个嘴炮总行了吧?刘白羽无奈的说道:

    “既然借兵都不同意,那么臣建议把胡人建立的伪朝剔除华夏正塑……”

    “老师,这个不行,这是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宗家法啊!”崇祯惶恐的说道?

    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宗家法?刘白羽吃了一惊,不是说朱元璋民族主义味道很浓的么?怎么会承认胡人建立的伪朝是华夏正塑呢?

    其实这就是刘白羽想当然了,朱元璋起家时候为了号召对付蒙元,民族主义味道是很浓,但是等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很多思想就发生了变化。

    应该说,明朝确实有人试图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如方孝孺撰《释统》、《后正统论》和《宋史要言》,周叙上疏请求重修《宋史》,蒋谊撰《续宋论》,安都撰《十九史节定》,王洙修《宋史质》,柯维骐修《宋史新编》,王惟俭修《宋史记》等,均从严夷夏大防、强化华夷之辨的理论出发,试图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否认辽金的正统性。但这些人的观点均代表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全部明人的观点。实际情况是,有关辽金正统问题在明代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官方从未明确表态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相反倒是赞成“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元人修撰辽宋金三史之时,有关辽宋金何为正统问题就存在争议,到了元朝末年按照辽宋金“各与正统”的体例编成辽宋金三史以后,一些反对以辽金为正统的人心有不甘,极力诋毁元朝所修辽宋金三史,并伺机翻案,但在明太祖时期,未见到有人敢于上书请求重修宋史。。

    明宣宗和英宗以后,才见到反对辽宋金正统的周叙为了完成其父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宋史的建议。据周叙《景泰元年奏疏第三》记载,“臣永乐间恭由进士入翰林,屡白于管事院长,或因朝廷纂修事,多不暇留意”,可知,周叙在初入翰林的明成祖时期就提出过重修宋史的建议,但翰林院官员“多不暇留意”,说明那时的翰林院官员对于周叙所提出的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之事不感兴趣。周叙又在其《与吴先生致仕都副御史》一文中说,他在任职翰林院期间;又以“辽金宋三史”“不协正纲”,“两奉书钧轴前辈,举修未动。二欲疏之,初为西墅曾学士(棨)、东墅周(述)庶子尼,又为曹(鼐)、陈(循)二学士尼。比南京简静,自两请达上,未允。”包诗卿根据曾棨在宣德时升任少詹事兼左春坊大学士,周述宣德时进左庶子,曹鼐正统八年(1443年)升任学士,陈循正统八年以学士入阁,断定周叙的这两次上书一次在宣德年间,一次在正统年间,今从其说。周叙在书中说“两奉书前辈”、“二欲疏之”,均为前辈及曾棨、周述、曹鼐、陈循等人所阻,说明这些人在是否应该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问题上存有疑义。随后,周叙两书上达,所得结果仍然是“未允”,说明朝廷对周叙试图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主张并不赞成。

    自带干粮的汉族主义历史学家周叙多次上书未获支持,仍不甘心,又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再次奏上《论修正宋史书》,周叙在上疏中表达了他对元修宋辽金三史“不以正统归宋,遂分列而为三,且不曰宋辽金,而以辽金加于宋首”的撰修义例的强烈不满,诋毁“当时修史诸臣,学识未裕,道德未隆,既鲜世业之垂,复无位望之重”,请求朝廷遴选文学宏博之士重新修成一部“以宋为正史,附辽金于其后”的“明夷夏之分”的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有宋一代全书”。奏书上达之后,英宗批复“不必择人,叙其自修”。此时周叙年事已高,英宗明知周叙“年衰多疾”,仍不答应周叙有关“择文学老成之臣一人,至南京翰林院委同与臣再选举南京文职中有学识官员三四人,不妨本职,共加讨论”的请求,而让他“自修”,明显是不同意设官置局重修宋史。周叙重修宋史的动议再次受挫以后,仍不死心,又于景泰元年(1450年)连续上疏,请求重修宋史,希望朝廷能够“许令臣自举选,不系见任及听选官,兼询访有学识进士儒士,同加讨论”,并表示愿意“自办家赀赡用,不费官给,以成圣明删前代不公之史,贻万世永远之规,杜夷狄猾夏之祸”,书后详列周叙自选纂修抄写人员及笔墨纸札等周叙准备自己承担的各项费用等等。朝廷的回答不是“钦奉圣旨,不准”,就是“奉圣旨,未谐”,还是没有答应周叙的请求,致使周叙试图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重修宋史的愿望化为泡影。

    周叙屡次上疏请求重修宋史,并表示愿意“自办家赀赡用,不费官给”,朝廷仍然不予支持,恐怕不是经费和人力问题,而应该是那时的朝廷对于是否需要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问题仍然存有不同认识。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进而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官方并没有否认辽金正统的意图。明太祖朱元璋受华夷之辨的影响,曾提出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严夷夏大防之口号,但当他灭亡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很快便转到“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的笼络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来,声称“自赵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国(中原),今百有余载,其运乃终”,“天命归我中华”,开始以继承元朝正统自居,下诏修撰《元史》,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进而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派人给逃居大漠的元幼主送去一封书信,信中说:“自古国家,必有兴废,以小事大,理势之常,贤智者亦所乐行,而不以为辱。昔我中国赵宋将衰之际,为金所逼,迁都于杭,纳以岁币。其后金为君家所灭,君家亦遣使于宋,约纳岁币,一如金时。虽疆界有南北之分,而前后延祚百五十年,此小事大之明验也”。又在给北元权臣刘仲德、朱彦德二人书说:“昔者人臣致君以善,爱君有终,各有其道,道各有方,如赵宋事金,安享富贵百五十余年。此无他,处之各得其道也”,劝逃居大漠的北元势力应该像“赵宋事金”一样臣属于大明王朝。这里,明太祖没有否定“赵宋事金”,又说“虽疆界有南北之分,而前后延祚百五十年”,明显是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朱元境又在给故元辽王阿札失里的信中说“昔者,二百年前,华夷异统,势分南北,奈何宋君失政,金主不仁,天择元君起于草野,戡定朔方,抚有中夏,混一南北,逮其后嗣不君,于是天更元运,以付于朕。”承认“华夷异统”(即指宋金异统),也应该是没有否认金朝之统的意思。

    明成祖朱棣也承认明朝继承元统之事实,注意笼络少数民族,反对过分强化华夷之辨。如,永乐八年(1410年)五月,诸将将成祖第一次亲征蒙古所俘获的“把秃帖木儿等男妇百余人来见”,成祖说“朕所讨者,凶渠耳,彼亦吾赤子,为贼所困久矣,命皆释之,人给口粮羊马”。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成祖又对率众来归的鞑靼名王也先土干说:“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在“华夷本一家”,蒙古也是“朕赤子”思想指导下,明成祖对投附过来的蒙古人表示极大信任,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留在侍卫亲军之中,很快引起一些大臣的担心。陈恭曾上书说:“侍卫防禁宜严,外夷异类之人,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