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建在松潘古城北部川主寺镇的元宝山上,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出水的游龙,背负青天,凌空而起。碑身通体金黄,在高原的阳光下金光闪烁,辉煌无限。碑体呈三棱柱型,每面镶嵌着一颗巨大的五角红星,象征着三大主力红军。一座红军战士的铜像矗立碑顶。战士身披羊皮背心,高举双手,一手持步枪,一手持鲜花,成“V”字型,寓意长征的胜利。
据导游介绍,元宝山就是一座碑园,拾阶而上,依山势置有八景,直至山顶处的纪念碑,是座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艺术长廊。我因高原反应,两天没有正常进食,实在无力攀登;再则,一路的采风让我领略了红军的风采,人造景观已无法逾越我对真实的感受,何况从山下仰视更能体会纪念碑的伟岸。于是便向团长告假,独自在山下瞻仰。
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红军长征征服雪山草地的壮举,198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门会议议定的,并且指出:这座纪念碑不同于其它地方为纪念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而建的碑,是纪念红军长征的“总碑”。总碑为什么不建在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吴起镇?为什么不建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城?偏偏选在川西北草原的松潘?如果我没有此行的阅历,不仅难以回答这一问题,更难以真实地感受那一代红军出身的领导者做出这一决议的意义。
为了在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下求得生存,红军毅然踏进了雪山草地这块广袤的死亡之地。饥饿、寒冷、泥沼、高原缺氧,面对生存极限的挑战,红军在这块土地上倒下了一万多战士,写下了人类战争史上惨烈悲壮的一幕。信念和勇气是人类最为锋利的生存武器,红军高举着这把双刃剑最终从绝境中获得了新生,走出草地,走向了胜利。“雪山草地”已经成为红军长征英雄主义的象征。
海蓝的天空高旷而宁静,将它的博大和温情披在纪念碑红军战士的身上,使战士的身姿愈加的魁伟俊逸,神采飞扬。青山簇拥着金碑,蓝天飞翔着苍鹰,天上人间远离了饥饿和战争,充满了祥和与安宁。
就像海上潮涨时的浪花扑向海岸,一朵朵的流云忽地从天边涌到元宝山的上空,令阳光不停地在金色的纪念碑上变幻着色彩,宁静的天空也变得无序起来。我的心绪蓦然黯淡,红军战士昂首张开的双臂在我久久仰视的目光中也变得像是在对着长空发问。我的脑海映出了草地相依而逝的红军战士,映出了班佑饿死藏寨的红军官兵,映出了包座之战阻塞河道的红军遗体,映出了北上之路至今不绝的红军白骨。我心中的泪流成了河,我心中的河化作了血,我看到了红军战士的鲜血铺就了北上的道路。
在班固,当听到饥饿的红军战士倒毙在草地的终点时,北京电视台“七日”栏目的著名编导、女诗人黄殿琴在我耳边轻轻的说:“想想那些贪官,这些死去的红军能瞑目吗?”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我的心。墨子因白练漂染变黄变青而泣,我是为红军的英灵被出卖而哭啊!
当媒体报道数百贪官携着数百亿的金钱避逃国外的时候,还有多少蠹虫在蛀蚀着共和国的旗帜。他们是在“踏着烈士鲜血”的誓言中接过人民手中权力的,当他们再用贪婪吞噬烈士鲜血的时候,便用丑恶屠杀了美丽。
纪念碑上的红军战士啊,你是为此而向长空发问吗?不要悲伤,不要失望。伟大的灵魂就像大海一样永远不会封冻,红军的精神就像高山一样已成为永恒,拥有红军的民族绝不允许美丽被丑恶屠杀。
悲情所致的顿悟使我忽然发现眼前青山所托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就像一柄倚天的长剑,横空出世,直刺云霄。唐代诗人卢照邻“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的诗句立时涌上心头。铲除我们民族的污痕不正可借重红军这柄利剑吗?
红军战士啊,高扬你的双臂吧!
你让一切高尚的人都仰望着你,
你让一切腐败者都低下卑微的头!
旧日城头酸枣红
“高楼满目怀何事?旧日城头酸枣红”。这是我迁入二十四层楼房新居后吟的诗句。洋楼虽好,但凭窗眺望满目的高楼,心中仍不尽流落出对儿时那斑驳高耸的城墙,和城墙上那红通通的酸枣的怀念。人活百岁,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童少和青春,倘若失去生命之初,那生命还有意义吗?
童年的北京被城墙和护城河严严地围着,城外除了关厢,大多仍是荒郊和野坟。说是出城玩儿,那是很大的事情,哪像现在的孩子,假日登长城,爬妙峰山,也已是平常的郊游,因而出城是被家中禁止的。这样,离家不远的西便门附近的城墙便成为我最向往的玩耍之地。
与同学放学回家后结伴爬城墙的乐趣,绝不逊于遨游太空。其实徒手爬城墙是不可能的,所谓爬城墙只是钻城墙洞而已。 颓旧的城墙 下隔一段便有一个直通城顶的洞, 仄仄的,弯弯的,滑滑的,黑黑的;结伴上去,要一个托着一个的脚,贴着黄土洞壁,像壁虎一样蠕动着向上攀。当阳光豁然出现在头顶,当双手攀到洞口的砖石,那兴奋,那乐趣,那尖声的叫喊,是我数十年来游遍名山大川也无法找寻到的享受。
城墙远看是灰暗的,近看却处处点缀着绿色,那便是生命力极强的酸枣树。城顶上,墙垛上,砖缝隙上,只要有一点儿生土,只要根须能够伸展过去,便会生长出满身尖刺的矮矮的酸枣树来。
秋风起了,北京城满城墙的酸枣树结出鲜亮通红的酸枣,像红珍珠,像红琉璃,像闪闪的小火苗,引逗得孩子们像过节一样拥向城墙去收获大自然的恩赐。这时的我再不想听老师的讲课,眼前只有红红的酸枣。于是,放学的铃声便成为开笼子的手,我们这些孩子即刻像脱兔一般结伙奔向城墙,钻洞,上城,然后在城上寻找无人采摘的酸枣树。
摘下一颗酸枣,小手上常常被酸枣刺划出一道细细的伤痕,不会流血,但会渗出一条血线。我想,这一定是酸枣树在让我的血补偿它的枣吧?但当吃进酸酸的带有隐约甜味儿的枣后,这条条伤痕便成为我向邻居孩子们炫耀的资本。
由于摘采的人多,十余天后便无枣可觅了。不过,仍会有红红的酸枣挂在城墙半腰的树上,无人敢去摘,这使得它愈加地诱人。北风起了,雪花飘了,它仍挂着。每当我再爬上城墙,走到挂有酸枣的地方, 总要驻足探出身子寻找那点红色,它便成为我的希望,企盼春天,企盼夏日,企盼秋风,企盼又一个挂满酸枣的季节。
这份企盼数十年来一直没有终止过。当年钻城墙洞的地方,已建成宽阔的二环路,可我每年总要到这个地方品味一下童年。面对没有了城墙的空间,口中会充盈唾液,牙齿会发出酸疼,手上还会生出酸枣刺划破的疼痛。
人生啊,真是奇妙!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人 性 定 义
人不能不了解自身。
但了解自身往往比了解外部世界还要困难。
人为什么会有爱?人类为什么会有相互的杀戮?荣誉、地位、权力的欲望是丑恶的吗?人类种种的困惑便在于不了解自身的意志不可逆转的本性,即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性,即是人自身所固有的本性。
个性与共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
人有千面,人的个性也有千种神奇,暴躁的,活泼的,沉静的,忧郁的。现实生活中令人最先感知的便是人的个性,可见它是表象的,非本质的。
人之共性是从无数个个性中抽象、概括、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因此,我们所研究的人性便是指人的共性而言。
人作为生物,有其纯自然的方面;人作为社会的基因,又有其社会的方面,因而人性与所有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也称动物属性,包括食欲、性欲、攻击本能、自卫本能、群居本能五个方面的内容。
食欲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类各种欲望的原发本能。
民以食为天,任何人都要活着而吃饭,三日不食,富人与穷人有着同样的饥饿感。不要耻笑乞丐,自尊在饥饿面前只能退居二位。更不应嘲弄那些为职业而奔忙的人,生存毕竟是人的第一需要。了解了这一点,便可理解为什么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却哀怨皆无,不是耐苦精神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为生存选择了耐苦精神。
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贴不上阶级的标签,总统和平民、将军和士兵、富人与穷人的口味没有差别,美食都会得到追捧。看看猩猩吧,闻到香蕉味儿绝不会再去吃树叶,人亦如此。
人类食欲的本性是进取的积极的,是改造自然最基本的动力。无论是火的使用,还是人类农牧手工业生产的分工;无论是蒸汽机的发明,还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均出于此。
性欲是人类繁衍的需求,是人类各种欲望的又一原发本能。
性欲绝不丑恶,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类的感情才发展到丰富多彩的今天。的确,由于历史的制约,在许多社会环境中性欲还被看做罪恶的渊源,可即使是遮面的阿拉伯姑娘,她的心底也照样跳动着一个摇荡的春心;即使是道貌岸然的道德家,也绝非不想斜视一眼沉鱼落雁般的美丽女郎。寡妇再嫁,鳏夫再娶,黄昏之恋更可贵,便是由于他们追求了人性的完整。
造物主对男人和女人的创造既完美又不公平,女人为了更好的抚养后代,需要长时间地在一个男人的臂弯下生活;男人为了生育更多的后代,需要短时间内与更多的女人性交。女人持久,男人善变,男女之间感情的这种差异实源于人类动物的本能,就像猩猩家族,一个公性总是率领着众多母性。人类只有通过社会高尚的道德克服它,完成人的塑造。
母性的生育与育婴是性欲使然,母爱普遍存在于动物之中。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它不仅超越种族、阶级、国度,而且是人类之间最直接的倾诉语言。
通奸不能说是资产阶级造成的,因为自产生出一夫一妻制的奴隶社会开始便有此种事,应该把它看成是性欲引发的道德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几千年来对通奸罪总课以重刑却不能灭绝的道理。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将人类性欲本能的作用夸大到一个极端是荒谬的,但他的潜意识理论又不能不说有它科学的成份。生活中众多的事实证明,由性欲引发的潜意识确确实实影响着人们多方面的行为,因为失恋而走向独身主义的人中成为事业强者的比例极大,便是一个证明。
攻击本能是由人的食欲性欲两大基本属性引发出的,是人类为获得食与性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为满足食与性的需求,人类自产生之日起便对大自然以及人类群体间采取进攻的姿态,弱肉强食的原则,在人类的野蛮时期是普遍存在的。古希腊传说中为争夺美女海伦引发的特洛亚战争便是对人类这一攻击本能最好的说明。这场战争中分不出什么正义之师,有的只是为夺取财物和女人相互的杀戮。这种与野兽并无多大区别的撕杀,正反映了人类混沌之初人性中更多表现的是动物的属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攻击的本能虽然常与掠夺相联系,但越来越被人类所唾弃,大至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小至非理性的唾骂争吵,均为社会公理否定。人类需要走出动物界,建立更文明更高尚的秩序。
另一方面,人类对大自然的摄取则在这种攻击本能的驱动下越来越积极。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说,攻击本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动力。
自卫本能是人类为保护所获得的食与性又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
为摄取食与性,人类在对大自然及其它人类群体采取进攻姿态的同时,也以防卫的姿态保护着已获取的食、性不被夺去。前面所提及的古希腊特洛亚战争的传说,特洛亚人为防御希腊人十万大军的掠夺性进攻,筑起坚固的城池,竟将希腊人挡在城下十年之久,这不啻说明人类的自卫本能是多么的顽强。
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有着更普遍的解说意义,它表明人类的自卫本能同样是积极进取的。人类会为保卫自己的土地财物与妻子儿女去拼命,同样也会为此改造自然。
与攻击的本能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出于自卫的本能而防范别人的欺骗和伤害,尤其一些心灵上曾受过创作的人,这种防范意识更重,甚至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这后一种现象既说明人类自卫本能的存在,又说明人性在外力冲击下会产生变态。自卫本能在这种情况下便完全变成消极的东西。
群居的本能是人类为获取和保卫食、性的又一种能力。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荒蛮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以群体的姿态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同样,面对其它部族的杀掠,也只有群情振奋地搏杀,才有生存的可能。
由此可见,群居的本能对人类的生存与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显其重要。征服陆地,征服海洋,征服太空,没有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很难想象这些宏伟的理想有实现的可能。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群居的本能与攻击和自卫的本能一样,在摄取和保护性的功能方面渐渐淡化,在摄取和保护食(在这里已具有财富的意义)的功能方面也逐渐转化为对大自然的改造。但这种本能是不会消失的,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大洋环抱的孤岛上生活了十三年,最终还是回到人类社会中来,原因在于孤独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酷刑。
以上所述的自然属性均属人无条件反射的本性,它永存于人的体内,并与人的各种机能并存,因此它超越时代而独立于社会之外,自然,它也绝不具有阶级性。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人一方面受着自然规律的支配,一方面又受着社会制度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也就不能不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从而产生出人的社会属性。
正因为人有了社会属性,人才能够调节自己的自然属性所产生的各种动物需求,而使人更具有人性,使人最终走出动物界。
食欲与性欲,这两项人类维持和延续生命的基本需求,在社会关系的各种模式中,既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反映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色。
我们着重谈谈人的性欲本能在社会属性中的表现。
人的性欲在社会属性中升华为爱情,在这里两性间的接触不再单是生理的泄欲,也不以生育为目的,它是两性间有意识的交往,追求着一种对未来幸福的渴望。
差耻感是人类走出以性行为目的的最初表现,而约束性行为是人类的又一自我制裁。近亲禁止结婚,婚外禁止性行为,这些对性欲的社会调节,使爱情得以变得更高尚更文明。
爱情把道德带进了两性关系。相爱与承担相互的义务成了爱情的准则。
但在阶级社会中,爱情不能不带有阶级的烙印。在中世纪,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是贤妻的标准,丈夫对妻子的义务是食宿的供给和防止外遇的禁固,男人对女人体现了一种压迫。资本主义社会中,两性间的爱情带有较多的自由,但与其它阶级社会一样,在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