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电影史-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逗⒍妗芬黄粗两袢杂枞艘约ざ母芯酢�

    在《黛莱丝·拉甘》一片中,费戴尔又回到他以前的艺术来源,也就是回到法国电影的传统,即左拉的自然主义。这部影片是在柏林由德国的几个布景设计师、一个摄影师和一些演员参加下摄成的。由于这些原因,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应属于德国的电影传统,而不属于法国的电影传统。布景在这部作品中占着很突出的地位,例如,巴黎一条十字路上的那座大玻璃钟;店铺的后间,那里住着两个犯罪的情人,受一个瘫痪的母亲的沉默的谴责——这些都很象德国“室内剧”中用过的手法。但左拉在利用一个经常出现的背景,使其成为故事的主导动机方面,要比“室内剧”高明得多。《亚特兰梯德》里面的沙漠、《克兰格比尔》里的街道,都是利用瑞典或美国电影的经验拍摄的,在时间上早于德国“室内剧”的手法。此外,德国“室内剧”所注意的是一些象征性的道具,而不是《黛莱丝·拉甘》里那种表示社会情况的布景。费戴尔从德国获得的帮助,主要是他能够在设备优良的摄影棚里建立起布景,而这些景致以前他却只能在户外拍摄。

    左拉这部小说很适于改编成一部无声影片(尼诺·马尔托格里奥前此已把它拍成一部杰出影片),因为故事情节主要是在沉默的气氛中表现出来的,例如那个对丈夫不满意的妻子的沉默,怀着复仇心情的母亲的沉默,变成仇敌的同谋者的沉默……等等。费戴尔在摄制这部小说时,发现了他后来在总结自己经验和创作方法的法则中所提到的头两个要素,这法则就是“首先是造成一种气氛和环境,其次是力求接近于报章小说的比较粗糙的故事情节,最后才是细致而准确的演出”。

    琪娜·马纳斯银荡的面孔,在这部——按照左拉说法——“被**的命运所左右”的故事中,占着极突出的地位。雅娜—玛丽·洛朗扮演的老母可称惟妙惟肖,反之,扮演丈夫和情人的两个德国主要演员,却表演得过于夸张。

    费戴尔以后在巴黎导演了一部根据弗莱尔和克鲁瓦塞共同创作的通俗笑剧改编的影片,名叫《新的老爷们》,描写一个工会的书记当上了部长,结果变成了资产阶级。极左派在这部富于正义感的影片里看到了对他们所欲谴责的背叛行为的讽刺。可是检查机关却在这部影片中发现了一种对议会制度的危险攻击,因为影片在描写一个议员做梦的情节中,曾表现波旁宫中挤满了大批穿着短裤衩的舞女的场面。这部影片被禁止放映,几个月以后,当检查机关终于批准上映时,费戴尔已经离开法国到好莱坞去了。这部影片含有一些成功的镜头,例如,对巴黎歌剧院的尖锐讽刺,以及表现头戴大礼帽迈着正步走的官员们替落成的工人宿舍揭幕的滑稽场面等等。

    我们如果把这些片断的镜头看作是受到雷内·克莱尔的影响,这就忘记了一个事实,即《新的老爷们》这部影片摄制的时间是在克莱尔的《百万法郎》和《自由属于我们》之前(他的《意大利草帽》一片却是在《新的老爷们》之前拍摄的)。费戴尔和克莱尔两人作品的类似,并不是由于彼此相互的影响,而是茵为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通俗笑剧。这种通俗笑剧通过拉比什的创作,使克莱尔摄制了两部最初的极成功的影片,即《意大利草帽》和《两个胆小鬼》。这两部影片虽是无声电影,可是因为和作者的初期有声影片很接近,所以我们将留待以后来叙述。

    如果把费戴尔、雷内·克莱尔的影片以及阿贝尔·冈斯的影片《拿破仑传》撇开不谈,那么,在法国无声电影的末期,除了先锋派的影片以外,几乎可说没有别的作品。

    除了先锋派以外,具有独特个性的导演还有基尔沙诺夫。他的杰作《梅尼尔蒙当》,是在费戴尔以后、雷诺阿和克莱尔以前拍摄的,它是描写巴黎贫民区生活的优秀影片之一。娜梯亚·西比尔斯卡亚在这部平民剧里表演得非常出色。

    亨利·费斯古尔的成就至今尚不大为人所知。这位谦虚的导演在他改编的影片《悲惨世界》和《基督山伯爵》里显示了他丰富的艺术才能和智慧,如布景的现实感,不歪曲原作的忠实精神,都是他的突出优点……。

    当一些大电影院已经开始放映有声片的时候,法国一个杂志上有位专栏作家曾对无声电影作了总结,并表示了如下的希望①:“1929年上映的影片只有52部……法国电影已经呈现出颇堪忧虑的衰退征兆。它在一星期中只有几天为小电影院摄制一些小影片。生产分散和缺乏果断成了我们的特征……但是新的人物却已经出现,他们把分散的力量又重新集拢到一起。根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两个托拉斯,很值得我们今后的注意,这就是‘百代—纳当故事片公司’和‘高蒙—奥培尔—法兰柯影片公司’。它们将掌握整个市场……”①见约舍·盖尔曼发表于1930年1月号《电影世界》上的论文。——译者。

    实际上法国影片生产的分散,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垄断组织的衰落才是法国影片生产衰退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垄断组织的过去却保证了它们以后的发展。
第十章 苏联电影的勃兴
    俄国制片商德朗科夫自1908年开始生产影片,他根据冈察洛夫写的电影剧本拍了一部由洛马斯可夫导演的影片《斯捷潘·拉辛》。以后他又摄制了一系列的影片,这些影片开始时是从历史和人民生活中吸取题材,后来则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吸取题材。当时法国在俄国的金融地位非常牢固,所以百代对这个年轻的新生意争者并不放在心上。

    丹麦电影对俄国影片的生产有明显的影响。在俄国,人们直接采用了北欧影片公司的题材(如《九个手指》、《四个魔鬼》等),同时又满足于拍摄一些阴森可怕的虚无主义的影片,如《死神的钉子》、《雪橇》、《悲惨的赌注》及《厌世者俱乐部》等。伊万·莫兹尤辛和维拉·柯洛德娜娅不久就成为主演这类影片的一对理想的角色。e米e花e书e库e ;http://www。7mihua。com

    俄国电影的另一趋向是表现本国的传统和文化。这些影片大都取材于俄国的历史和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基、莱蒙托夫等人最著名的作品。恰尔迪宁、库茨涅佐夫和汉森是制作这种文艺片的先驱者,同时自1912年开始电影导演工作的布景师基奥·鲍艾尔则趋向于摄制浮华剧和侦探故事片,在影片中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独创个性。另一方面,普洛塔占诺夫也通过一些文学杰作的改编,使俄国电影获得长足的进步。

    1914年的大战使法国对俄国的控制放松,外国影片输入俄国中断,俄国影片产量大为增加,并产生了象伊万·莫兹尤辛那样有名的演员。艺术水平在符合商业要求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当时人们对影片的形式极其注意,特别爱好浮华剧和侦探故事,悲观主义的、阴森可怕的和颓废的题材,这时期最杰出的电影导演是作品很多而具有优美风格的基奥·鲍艾尔(曾摄制《为他人而生活》一片),他曾给俄国电影带来了希望,不幸这一希望由于他的突然故世而未获实现。

    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莫兹尤辛在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影片《检查官安德烈·柯楚科夫》中曾扮演一个反对沙皇制度的角色。但到十月,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以后,电影事业曾一度衰落。国内战争使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大电影院的老板们关闭掉他们的影院,宣布罢业。有些制片人投靠了白卫军,以后又和他们的导演、演员及技师一起,流亡到国外去。

    流亡国外者的主要集团是在巴黎,以制片人叶尔莫里埃夫为中心,聚集了伏尔柯夫、托尔扬斯基、斯达列维奇、普洛塔占诺夫、娜塔丽·李森科、柯林以及伊万·莫兹尤辛等人。这个集团给巴黎带来了一种激烈夸张的风格,表现在伏尔柯夫导演的几部影片(如《神秘之家》、《烈火》、《喀安》或《混乱与天才》等片)中,这些影片都是由动作强烈而过火的莫兹尤辛主演的。由于失去了本国土壤,这些流亡者所经营的电影事业很快就告枯萎。普洛塔占诺夫又回到了苏联。托尔扬斯基和伏尔柯夫则转而拍摄一些豪华浮夸的国际性故事片(如《卡萨诺瓦》、《天方夜谭》),另一方面,原来的叶尔莫里埃夫影片公司则改组为阿尔巴特罗斯公司,由亚历山大·卡曼卡领导,成为一个专门摄制费戴尔及雷内·克莱尔的优秀无声影片的机构。至于那些单独流亡到柏林或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则被德国或美国的电影所同化,没有带给他们的影片什么特性。

    苏联电影诞生于1919年8月27日,这一天列宁签署了

    一项法令,将旧俄的电影企业收归国有。

    苏联电影在开始时曾遭遇到严重的物质困难。有外国支持的白卫军曾得到暂时的胜利,他们每天都在宣称:“布尔什维克已面临末日”。战争破坏了国民经济,使苏维埃电影工作者缺乏电力和胶卷,甚至缺乏足够的粮食。电影导演人数大为减少,只剩下加尔金、查尔迪宁、比列斯基阿尼、柴可夫斯基等人,从事制片工作。在前线则有库里肖夫、吉加·维尔托夫和基赛拍摄新闻纪录片。

    但就在内战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苏联的导演也曾摄制了几部故事片。库里肖夫首先拍摄了《普雷特工程师的计划》一片;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编写和演出了影片《不是为金钱而生》和《小姐与无赖》。而热里雅布日斯基所导演、由演员莫斯克文主演的《包里库什卡》一片则是此时期第一部获得显著成功的作品。

    1922年和平恢复以后,国民经济开始重建。列宁发出了这样的号召:“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一号召立即成为行动的纲领。制片厂开始恢复生产。战前的技术家和艺术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一部巨大的作品《阿艾里塔》,这部影片由普洛塔占诺夫导演,在“构成主义”式的奇特布景中拍成。但未来的苏联电影已在一些由政府支持的、青年人所组成的先锋派团体中逐渐形成,其中有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柯静采夫、特拉乌别尔格、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组织的“奇异演员养成所”和吉加·维尔托夫组织的、最早出现的“电影眼睛派”。

    吉加·维尔托夫在1916年作为未来派的音乐家时曾创立了一个“听觉实验室”,把留声机录下来的声响加以剪辑,创作出一种无乐谱的“具体音乐”。1918年,维尔托夫成为苏维埃最早新闻纪录片《电影新闻周报》的编辑和剪辑师。随后他通过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最早的历史长片《内战史》,还导演了几部纪录片,创办了一种不定期发行的杂志片,采用《真理报》的报名,起名为《电影真理报》。

    从1920年起,这位理论家就宣传“电影眼睛”的优越性。他把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称之为资产阶级的发明物,统统加以排斥,而主张只用“实况拍摄”的方法,即拍摄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方法。1923年后,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摄影师米哈依·考夫曼一起鼓吹用不为被摄者所觉察的方法拍摄“生活即景”。在“电影眼睛派”看来,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通过片内字幕)与蒙太奇之中。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纪录资料的选择、并列、新的时间空间的创造,以及作为理论家的维尔托夫想从中建立科学法则的一切创作方法。

    这种显然过偏的理论,首先在苏联、以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促使人们注意蒙太奇的重要性,必须把人在其社会环境和他的生活中拍下来;它给予纪录电影以极大的推动,并为电影创造了一些新的样式。

    但这种理论在实践上却遇到一些不能克服的困难。人们的眼睛可以经常没有多大困难地“抓住生活的即景”,可是摄影机却是一种笨拙的机器,需要严格的照明条件,因此拍下来的景物很可能使人失望。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考夫曼,固然能够不很困难地拍摄一些常见的实况,如各种典礼、演说、集会、游行示威、运动会等等;或者某些个别的情况,如一些儿童们聚精会神地看戏而不注意摄影师的情景。可是当他们想表现情感甚或劳动时,摄影机就不可能发挥人的眼睛的作用。例如,为了要把一家人在墓前哭泣的情形拍成影片,那就需要躲在树林里用拍摄野兽片所用的那种望远镜镜头来拍摄。而这种技术的运用范围却必然有限。要想真正实现所谓“电影的眼睛”,势必需要发明一种和人的眼睛一样敏感、灵活的摄影机的眼睛(和耳朵)。这种预想到1960年在人们称为“真实电影”中才变成现实。但“真实电影”这个名词在1940年前并未被维尔托夫用来表示一种理论的意义。

    尽管有这样一些限制和过偏的情形,维尔托夫仍摄制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影片,如《一片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带摄影机的人》、《顿巴斯交响曲》等影片。他在有声电影初期还完成了一部杰作《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

    维尔托夫的直接的门生并不多,但在另一方面,旧的新闻片自此却成为一种新的影片样式的资料。女剪辑家爱斯特尔·舒伯从浩瀚的电影资料馆中找出旧俄时代或革命时代的新闻片,根据这些材料制成了几部最早的蒙太奇影片,如《尼古拉二世的俄罗斯与列夫·托尔斯泰》、《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伟大的前程》、《今天》、《苏维埃国家》等。她用这种办法,把过去100个摄影师偶然拍摄下来的纪录实况的影片变成了一种艺术和历史。维尔托夫的工作,给1940年后试图根据“活的资料”编写历史的新影片样式①,开辟了道路。

    “奇异演员养成所”和“电影眼睛派”恰恰相反,它不仅不排斥舞台上的手法,而且还采用了市集表演、马戏团和游艺场中最强烈、最夸张的演技。同时它还将各种特技摄影运用到电影方面。柯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曾以丑角登场的方式,导演了《十月党事件》——这是一部直接受先锋派戏剧影响的影片。①如《在苏联的二十四小时战斗》、英国影片《沙漠的胜利》、美国系列影片《我们为何而战》、美英合拍的影片《真正的光荣》等。

    库里肖夫在他的“实验工作室”里特别为银幕培养了一些“活的模特儿”,即那些能以最富于表现力的方法为故事片服务的演员。库里肖夫同他的对立者维尔托夫一样,也强调蒙太奇的创造作用,并用一个著名的实验(过去被认为是他的门生普多夫金所作)来显示这种作用。

    他从一部旧片中特意选出莫兹尤辛的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把这一镜头和另外一些影片中表现一只汤碗、一口棺材以及一个孩子的镜头联结在一起。当这些镜头在不知底细的观众面前放映时,正如普多夫金所说的那样,他们对莫兹尤辛所表演出来的饥饿、悲痛或父爱的艺术,不禁为之神往。

    库里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