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玄奘精神-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道维持秩序,慢慢的为马队前进开道,同时也为自己安排迎接事宜腾出时间。然而闻讯而至的人越来越多,万般无奈下,房玄龄只好让玄奘在军队的护卫下先行住进驿站。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比预期早到一天呢?原来,玄奘在达到敦煌后又给朝廷写了一封信,报告自己的行程。这封信被直接送到了正在洛阳筹备对辽东用兵的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完信后,当即命令留守长安的宰相房玄龄全权处理迎接安置玄奘之事。房玄龄也根据这封信计算出玄奘的行程,进而安排各项事宜。   

  然而从敦煌到洛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心面君的玄奘担心赶不上与唐太宗会面,因此在得知唐太宗在洛阳即将亲征辽东的消息后,便加快行程,风尘仆仆的赶往长安,终于抢出了一天的时间。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皇帝没见到,人却被堵在长安西郊。   

  〃这或许也是注定的劫数吧!〃玄奘如是想。   

  不论是在茫茫戈壁,还是面对强盗的威胁;不论是翻越大雪山,还是面对全印度僧人的挑战,玄奘都会把这些难关当作自己佛法修炼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口。不论这些关口是多么的艰难险恶,他总是要求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心静而襟怀坦荡,是他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不但能让他在困难和无助中平静下来,也让他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目标又在何方。   

  就这样,玄奘一行在长安西郊的驿站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也就是贞观十九年的正月二十五,当时世界上最宏伟,也是最繁华的城市……长安,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并不难看到,任何一位演艺或体育明星的到来都会引来粉丝们的疯狂追捧,然而不论是〃超女〃、〃快男〃,还是〃好男儿〃、〃型秀〃选手,他们受到的追捧肯定比不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玄奘,在当时大唐百姓心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真经的玄奘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玄奘不但是一位有道高僧,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翻译家、外交家、探险家,他代表的是大唐,象征的是那个时代人们求知不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玄奘一个人的行为,成就了一个帝国的荣耀;玄奘身上所蕴藏着的,是坚毅、坚韧、坚持、坚决的高尚品格。   

  所以,玄奘完全担得起〃万人空巷〃的待遇,也说明他得到了大唐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认可。         

虹←桥书←吧←。←  

第5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4)         

  把握和创造机会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唐太宗深知,一切个人偏好都要服从政治需要,所以他在《慎所好》中就曾明确指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所以,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是被利用与控制的对象。当然,作为唐太宗的左右手,房玄龄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借力打力,亮出了〃与民同乐〃牌。   

  把玄奘迎接好有三个好处:   

  第一,彰显皇帝对玄奘的礼遇,进而安抚那些因地位排在道教之后而不平的佛教高僧们;   

  第二,辽东开战在即,需要一次振奋人心的事件来鼓舞整个大唐军民的士气;   

  第三,把玄奘一事办得漂漂亮亮,也能说明唐太宗选他为留守重臣是多么英明的决断。   

  因此,在房玄龄的亲自指挥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大欢迎仪式拉开了帷幕。整个仪式的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举办一场由全体长安百姓参加的游街大会,向天下人和各国使节展示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珍贵的经书和宝物,让数十万人一同为玄奘欢呼,振奋大唐士民之心,弘扬天朝国威。   

  聪明人不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去拒绝别人的好意,很多事情不用说破,要的就是彼此的默契。   

  洞悉世情的玄奘自然没有拒绝房玄龄的安排,他很清楚自己在〃与民同乐〃中扮演的角色……朝廷需要这样一次盛大的活动来激励万民,大乘佛教同样也需要一次盛大的仪式来扩大影响力;自己在朝中民间的影响力越大,他日面见唐太宗时的分量便越重……   

  百利而无一害之事,何乐而不为?   

  游街的消息一经传开,一时间,朱雀大街到弘福寺的数十里长街两旁人山人海,长安城的军民百姓纷纷涌到朱雀大街两侧,有聪明的商人甚至在半夜就发动家人伙计抢占最好的观看位置,然后高价出售,临街的二层酒楼戏院更是被达官贵人包场一空……学生停课、商人罢市、官员休朝,最紧张的只有负责维持秩序的将领和士兵们,房玄龄在游街开始前下令,如果再发生相互践踏之事,相关官吏将士一律严惩!   

  按照计划,玄奘法师会骑一匹白马走在整个队伍中央,接受整个长安的欢呼。   

  游街的终点就设在弘福寺。弘福寺,位于长安城西北芳林门内、掖庭宫外的修德坊,又名兴福寺,不仅是长安城中最大的寺院,也是唐太宗为太后祈福之所在。   

  正所谓世事难料,就在房玄龄以为万事具备,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负责接待玄奘的礼部官员心急如焚的跑来,说游街的队伍已经出发,可玄奘法师却不见了!   

  〃法师不见了!〃房玄龄险些喷出一口茶水来,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他再一次领略到了玄奘的与众不同,事态的变化再次考验着这位大唐宰相临机应变的能力。   

  〃第一,不可对外声张;第二,任何法师去过的地方都给我仔细的去找;第三,仪式照常进行,半个时辰内找不到,就让下面的人告知全城百姓,说法师鞍马劳顿需要歇息,今日不参加游街!〃老练的房玄龄很快给出了应对措施,一队队精干的官吏立刻行动,迅速展开了一场搜索玄奘的行动。   

  此时此刻,玄奘法师人在何处?又在做些什么?他又为何不去参加专门为自己举行的欢迎大会呢?史书记载,玄奘法师当时:   

  〃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   

  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清楚记载了玄奘法师当时的举动和心理:   

  馆宇,应该就是弘福寺安排给玄奘住宿和休息的僧舍,这就告诉我们,当时玄奘哪里都没去,既没有跟随出游的队伍,也没有离开起居的地方,而是留在弘福寺。   

  独守,说明玄奘当时是一个人,旁边既没有伺候的人,他也没有让别人来打扰。从礼部官员不知道玄奘下落的表现可以得知,玄奘很可能是先跟迎接的人员走了一段路,然后在中途神不知鬼不觉的掉队折返……这也不难理解,能够独自一人活着取经归来的玄奘,想要在人群中脱身,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他才能独守,才能让人找不到自己。那么,玄奘为何会中途折返呢?我们下面再说。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5)         

  这四个字连起来就是说,玄奘曾经出去过,但又自己跑了回来,当时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再来看坐镇清闲:这里的坐镇,当然不是说玄奘像唐太宗那般坐镇洛阳筹划攻略辽东一样坐镇弘福寺的某间僧舍指挥盛大的欢迎活动。坐镇,应当是一种姿态,是动作。   

  那么清闲呢?是说玄奘在当时很空闲,别人在忙活游街,他在那里没事做很悠闲呢?显然也不是。这里的清闲,应当是一种神态,是神情。把这四个字连起来,就能看出史书对玄奘的生动描绘。   

  我们都知道,玄奘喜欢思考,而且是一个人静静的思考。这个很容易理解,一般有高深修为的人,往往习惯追求一种〃冥想〃的境界,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冥想〃之中时,他对某一个问题或是人生的认识才能达到全新的高度。所以,玄奘的〃坐镇清闲〃,不是坐在那里优哉游哉的打盹,而是用一种非常镇定的动作,带着非常一种〃入定〃的神情,在思考问题。   

  玄奘在想什么?接下来的四个字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恐陷物议。   

  恐,唯恐;陷,陷入;物,可以理解为世俗的;议,议论,非议。   

  唯恐陷入世俗的非议……作为一名僧人,尤其是玄奘这样已经成为某种化身和象征的僧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已不再是他自己的言行举动,所有关于他的信息都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各种各样人的议论和品评,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   

  正所谓树大招风、言多必失,就像当年在曲女城辩经大会大获全胜后拒绝骑上大象接受全印度的祝贺一样,这一次,面对无上荣誉,玄奘再一次玄奘了退。   

  是的,退。   

  退,并非退让、胆怯,玄奘从来就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这一点跟小说《西游记》的描写大相径庭,相反,在追求真理和坚持信念上,玄奘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   

  因此,退,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心境。   

  玄奘为什么会得到僧俗两方面的认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内佛学修为精深,专业水平很高,对外洞悉世情,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什么样的话如何举动才能把事情办好并且让方方面面都觉得很舒服。用通俗点的话来说,玄奘既会做事,又会做人。   

  这一点非常难得,一般来说,能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往往在人情世故上磕磕碰碰;精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又不擅长执行具体的事物;前者善于做业务、做项目,后者善于管理、协调。大部分人能够在一个方向上做到擅长已经很不容易,可玄奘就是这样一个两方面都精通的全才。   

  因为专业过硬,玄奘才能在纷繁的俗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因为待人处事恰如其分,又保证了他能够用魅力和影响力为为自己的专业争取到最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持。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处理不好,两头偏废,处理好了,相得益彰。   

  所以说,玄奘选择〃退〃,是内在修为和外在世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玄奘明白,一个人在事业和声望达到最顶峰之时,就是他的人生之路出现危机和隐患之日。就像韩信,他会打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做事,但他知道何时该进,却不知道何时该退,功高震主,最后落得惨淡下场,就是不会做人。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呢?玄奘的选择就是退。   

  所以,退,是一种明智的策略,是玄奘人生经验的体现。   

  人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头脑发热,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就好比一个爬到山顶的人,会突然觉得生命很无趣,因为没有了下一步的目标。项羽就是这样,西楚霸王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便开始分封天下,做起了霸王美梦。但是玄奘不同,他很清楚取经归来只是完成了人生历程的一半,后面还有更重要更艰巨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他不能像项羽那样沉浸在无边的喜悦和万众欢呼中,人一旦放松下来,就很难再像从前一样提着一口气去干事业。   

  所以,退,是一次及时的自励,是玄奘继续奋斗的开始。         

。▲虹▲QIAO书吧▲  

第7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6)         

  因此,为了避免恐陷物议,玄奘选择了退,选择了故不临对,选择了独自冥想。   

  我们知道,僧人在思考和冥想的时候往往会念颂佛经,念经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选择也不例外。那么,此时此刻,他又会念颂哪部经书呢?   

  在选择的生命里,有一部经书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那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书是由一个被选择所救的病人所传授,翻译成汉语后只有几百字,十分的短小精悍,却又琅琅上口容易背诵默念。正因为如此,每当遇到变故时,选择总会默念这部经书,用最少的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所以,玄奘当时很可能就是在念《心经》,一部每每于困境为难中帮助自己的经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麾下官吏很快找到了玄奘,房玄龄来到弘福寺后,并没有惊动玄奘,而是让所有人留在院落外,自己独自一人来到僧舍门前,刚抬起手想要敲门,却又放下,因为他听到了屋子里的诵经声。   

  智者交心,惺惺相惜,聪明世故的房玄龄很快就猜到了玄奘的心思。他抬起头,默默叹了口气,如果换成自己,是否还能如玄奘般保持如此镇定清闲之心?   

  将心比心,扪心自问,房玄龄突然觉得,玄奘才是自己的知己……几十年来,他能够在唐太宗身边始终保持不倒,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强、声望有多高,贞观一朝,能臣智士车载斗量,房氏一族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始终能在权力中心保持一种谦逊、退忍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许会被人看成是沽名钓誉故作姿态,然而它所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   

  魏征、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废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太子李治,还有一班桀骜不逊的猛将,哪一派都不是善茬、哪一派都开罪不得,巧妙的周旋于其间,让皇帝的宏图大志能够在最小内耗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让每一派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那才是他房玄龄最大的本事。   

  这一刻,房玄龄觉得玄奘跟自己是一类人,睿智而谦逊,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就该摆出姿态来,即便一时的策略也可能就是发自本心的真诚。   

  成大事者,总是能不动声色为自己赢得最好的局面,聪明人之间不用多说什么,心领神会足矣。   

  房玄龄退开一步,朝僧舍深深鞠了一躬,就这样不闻不问的带着他的人走了。   

  整个长安城的盛大庆典还在继续,几十万人沉浸在观看玄奘法师从印度带来的海量的经书和奇珍异宝的无比喜悦中。长长的朱雀大街热闹欢腾而又井然有序,当人们得知玄奘法师因为旅途劳顿而不能参加这次游街时,在虔诚的佛家信徒的倡导下,人群开始为这位大唐开国以来最杰出的高僧祈福,玄奘法师的名字在人潮中一次次响起,庆典活动在此刻也达到了最高潮。   

  僧舍内,玄奘闭目诵经,朱雀大街发生的一切已与他无关,他想得是不久的将来,自己即将面见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有些忐忑,修为再高的人也会有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