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麟这家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杨锦麟这家伙-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这正是他想要的。尽管如此,有时刘长乐还批评他们“ 疯得还不够”。
  凤凰聚集了一批怀才不遇的理想主义者。干活相当生猛,能量相当大。刘长乐认为正是凤凰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提供了尽情发挥的空间,让这些理想主义者有了一种认同和归属感,找到了灵魂获得自由和解放的一种工具和途径。
  凤凰的疯子群体里还有另一道别致的风景,凤凰白头评论员队伍。凤凰不懈的专业主义追求,或是直接招募业内高手;或对有潜质的人量体裁衣,制造高手,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杨锦麟等,一批从来不曾在电视上露过脸,却满腹锦绣文章的才子文人、资深报人,隔行不隔山,差不多都是在半百的年纪才开始投身电视,却都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了电视明星。因为,较之大陆电视推崇俊男靓女主持人的“ 票房价值”,凤凰相信思想比脸蛋更有力量。
    四、酒过三巡之后,酒话成真
  这个夜晚,杨锦麟格外记得。
  《时事开讲》一周年,刘长乐和中文台台长王纪言、副台长钟大年设宴酬谢客串节目的几位嘉宾。宴请,对老板而言,也许只是聊表心意而不鲜见的礼数客套,但于当时各位嘉宾而言,意义非同寻常。
  那一晚,喝的是高度五粮液,割喉烫耳,吃的是麻辣入口的川菜,劲道十足。海侃之间,刘老板说道,《时事开讲》是一个新的尝试,投入少,成本低,效果却很好,值得继续努力。酒席上,他十分巧妙地把对自己的批评转换成对部下的表扬、嘉许,检讨起当初自己的不是。
  起初,刘长乐并不看好这档节目,理由是与此相类似的节目凤凰已经过于多了。竭力反对过一轮之后,刘长乐勉强同意让这帮疯子试一试,然后自行了断。而眼下,节目的成功、短时间里树立的口碑,尤其是节目所带来的深宵时段的广告收益,不能不让他倍感欣慰。一个绝非黄金时段的口水节目,带来口碑还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一度成为“ 中国电视频道午夜时间最昂贵的节目”,这给了凤凰人一针强心剂,所谓的收视率、黄金时段同样是可以来创造。
  看得出来,刘长乐意犹未尽。
  席上,曹景行、邱立本、杨锦麟,一个个重量级的嘉宾人物,激荡脑力,不免感怀,诸多的集体记忆随着酒精的挥发被撩拨起,不知道“ 天天读”这个词汇是不是就这样“ 挤”上了酒桌,闯进了刘长乐的脑海中。
  按刘长乐的说法,“ 天天读”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符号,来自于大陆“ 文化大革命”时期“ 毛主席语录”、“ 最高指示”奉若神明的天天学习,琅琅上口,它的文化信息量延续着历史的纵深感。尘封的往事,话题一旦打开,在座的几位当年初高中的老三届,不是当兵就是下乡,话缘自是十二分地投机,连语调都格外地相似,酸甜苦辣的滋味只有过来人才能品尝得透。
  聚众读报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事,也是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宣传方式。而能被指定给大家读报,这在当时可以算是一种荣耀。有意思的是,刘长乐和杨锦麟那个时候就是常常给大家读报还很受欢迎的人。
  …………
  那一刻,宾主都陶醉了。心花怒放,思想也像是从杯中流出的琼浆玉液般的。
  “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种属于自己的酒,就看你是否耐心等待……”说不准高度割喉的五粮液就是当晚所有人自己的心头好,那一夜的气氛,无疑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相当的醇厚,一些当时的“ 酒话”,不少成为了日后凤凰节目改版的标准、新版节目的由来。
  那一晚之后,不久,凤凰资讯台正式开播,何亮亮、阮次山正式加盟凤凰,成为了曹景行这位在“ 五十一岁的时候,凤凰年龄最大的财经节目主持人”(后来转为时事评论员)的同事,而两位新人的年龄都已在五十开外。
  关于“ 读报”的海侃,显然也不只是停留在酒桌上,而是深深萦绕在刘长乐的脑海。“ 《有报天天读》,这个节目的创意是我,连名字都是我给起的。”后来,刘长乐在公开场合常常提起他的这一创新品牌,神情不无得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锦麟兄”与凤凰欲断还连的缘分(4)
在凤凰这样一个商营电视台,老板的个人喜好,或者过往的某种情意结,都可能影响一档节目的生死命运。许多次,凤凰上档新节目,始作俑者都是刘长乐本人,但即使是老板,考虑最多的也只能是企业的最大利益。《凤凰早班车》、《时事开讲》等凤凰栏目火爆之后,凤凰早新闻、深宵时段的节目在创下了高收视份额、高广告投放之后,刘长乐又想如法炮制,充分发掘午间时段的收视和广告收益,说白了,还是想要少花钱、多办事。作为一个传媒大亨,企图心和公德心,利润和品牌,都是刘长乐所看重并追求的。
  资讯台的开播,何亮亮、阮次山先一步“ 转正”凤凰。其时,杨锦麟已是凤凰的常客,客串着几个不同时段的栏目,像《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以及一些专题节目等,充任意见领袖。以评论员的身份亲赴台湾,杨锦麟采访了台湾“ 选举”全过程,发表的意见非常专业,因而也颇有影响。香港回归五周年时,杨锦麟担纲凤凰卫视大型专题节目《新路》的总撰稿,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专题片的前几稿不尽如意,节目播出时间迫在眉睫,这项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到了杨锦麟肩上。不眠不休,一连六天,杨锦麟几乎是一气呵成,八万五千字,交稿时间不但比约定还提前四天,而且稿件的质量更是得到凤凰高层的接受和认同。借着这次回溯,杨锦麟也对自己的香港经历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打量和梳理。转眼之间,2002年,杨锦麟已在香港生活整整十四个年头了。
  从1998年开始与凤凰卫视接触,杨锦麟不但与凤凰结下友朋情谊不浅,同时也给凤凰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度为了“ 客串”凤凰资讯台的新节目《三剑客》主持,杨锦麟专门请人,一口气定制了五套唐装,兴冲冲又是煞有介事地进入九楼的摄影棚,唇枪舌剑,口沫横飞,才不到一个月,就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就是给自己放了几天假,到台北探望好朋友。不想一回到香港,才得知节目竟被管理层给砍了。因为节目制作费太高,加上广告商对节目兴趣索然。节目没了,杨锦麟的这几套出镜服装,几乎成了摆设、陈列品,这一顿折腾很是让杨锦麟郁闷。他下了狠心,今后凡是上凤凰的节目,都把这几套唐装穿上,“ 物归原主”,总要把它们穿烂了再说。后来,这几套成为老杨标牌行头的唐装,直到《有报天天读》面世,才有机会重见天日,歪打正着。再后来是,不少厂家找上门来,愿意提供服饰,希望能借老杨的人气,使自家的牌子扬名。这是题外话。
  从第一次客串嘉宾主持,断断续续,凤凰卫视的欲拒还迎,杨锦麟说,只是机缘未到,而那个酣畅淋漓的夜晚,刘长乐似乎又在向他发出召唤。
  酒席上的话,因为投机,韵味悠长。接下来的事情,颇有几分喜剧色彩。《有报天天读》,刘长乐最终选择了杨锦麟。
  刘长乐倡导创新,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身为董事局主席,他需要掌控全局,作为有过十数年媒体经历的人,他还是一个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激情的人。“ 石子下面便是沙滩”,他抱定“ 人的创造性”无穷无尽,同时他体恤创新的不易,为自己的蓝图规划,他提供了创新所需要的品牌推广、技术开发、市场组织、资金筹措等强有力的支撑。
  凤凰卫视不断创造传媒业的一个个传奇,杨锦麟是传奇的一部分——服务凤凰的同时,他自身也成为凤凰品牌的组成部分。
    五、“ 这把年纪出卖色相”,杨锦麟更需要勇气
  电视有一对一的节目理念。
  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词,“ 杨锦麟给您读报”,不仅仅是客套,而是用心良苦。杨锦麟期望的是让观众感到自己的节目是对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群志趣相投者,而不是动辄面向中国、世界的大而无当。给观众的感觉应该是,我需要你,你需要我,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如此,忠诚度才能建立起来。
  杨锦麟以电视新人亮相凤凰,荣登新人榜,在凤凰这个公认的华人视听区里,读报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杨锦麟的电视空间、读报边际,其实是不断开拓和试验出来的。
  现如今,被誉为“ 中华读报第一人”的杨锦麟,以其在观众眼中的无可替代性而受到追捧。而当初弃报投电,这一决断于杨锦麟确实是需要勇气的。
  别具一格启用人才,凤凰的人才战略为业界所津津乐道。凤凰吸纳人才,有直接招募业内高手,即挖“ 角儿”,但更多的是通过专业运作规则,依照特定情境,逼出高手。对此,擅长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灵活应对的凤凰有自己的一套绝活,那就是对有潜质的人不问出处,量体裁衣,度身定制节目,灵活应变,打造高手。杨锦麟、卢宇光、梁冬们,就是这样被凤凰的人才路径开启,又迅速被凤凰成形的工作程序、包装模式“ 程序化”而声名鹊起的。
  按照凤凰卫视的规矩,新节目需要提前三个月出台详细的流程菜单,然后按部就班地严格实施。对杨锦麟这个外行而言,让人挠头、心力交瘁的事情,从2002年最后几个月就开始了。
  “ 凤凰就是这么大胆,对一个完全没有这行经验的人,只给你五个字‘有报天天读’,咣当一下,整个节目就交给你了,所有办法你自己去想!”言谈之中有些许埋怨,但刺激挑战和新鲜感,更是让杨锦麟跃跃欲试。
  

“锦麟兄”与凤凰欲断还连的缘分(5)
敢不敢启用杨锦麟,节目会不会砸锅,刘长乐的抉择需要充分的勇气;而在当今华语电视屏幕充斥着年轻粉嫩面孔的趋势下,年过半百的杨锦麟,没有任何电视专业训练,却要走上前台,愈发需要勇气。
  一如他生命中的多次历险,杨锦麟大胆尝试敢于尝试的一切。由嘉宾“ 晋升”主持人,冒冒失失地,杨锦麟独立担纲起凤凰一档全新的节目,从节目内容定位、基本形态、形象包装等等,面对一个空洞的镜头开始了。“ 我们这代人习惯了面对挫折”。
  说实在的,电视对于杨锦麟来说,是一条正途还是岔路,那个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也无从把握。岔路,意味着自由的方向,与过往完全不同;但如果迷失了,也许就是葬身之地。来凤凰之前,杨锦麟从来不曾有过独立主持一个电视节目的经历,遑论经验。而不断地冒险、自我挑战似乎同样是杨锦麟生命历程中最具鲜明特征的性格。“ 大不了就是以后不做了,不做主持人还可以做嘉宾,打回原形也行,又能怎么样!”这番自说自话,听起来有些个阿Q的味道,却每每让他背水一战,绝处逢生,杨锦麟再一次向自己发出挑战。
  杨锦麟喜欢引用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的话,“ 凤凰高层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横溢才华”。凤凰卫视管理层的勇气、创意给了杨锦麟一个服务公众的机会,老杨格外看重这个抛头露面、释放影响力的平台。他太愿意把握这个机会,牢牢地把握着,为凤凰卫视构建世界华人电子媒体的理想愿景,效绵薄之力;同时为放大自己的声音,登高而呼,尽献言责的使命。
  “ 平生第一次冒冒失失走上电视,既没有对观众有一个起码能够交代的容貌、仪态,也没有任何奇异贵重的脑袋,摸着石头过河也罢,淌水而过也罢,一切都是从头学起”,杨锦麟也有过自谦,“ 这是一次年过半百、重新学步的开始”。
  凤凰卫视启用主持人方面胆大包天,不乏成功案例,“ 教训”也是有的。
  笑柄之一,曾经的主持人梁冬,“ 香山的红叶都疯(枫)了”,“ 女子杯世界足球赛”、“ 卖女孩的小火柴”、“ 小鱼钓猫的故事”等等,诸如此类的口误,实在令人捧腹。据说,单是这位老兄的,有心人居然搜集到几十条。这位现已离开凤凰的主持,曾经也是董嘉耀的同窗好友,两人一同进入凤凰卫视,怎么也意想不到地成为了当红的电视主持人。“ 梁冬同学”一度以自己绝对另类的节目样式,试探了娱乐报道的底线。
  卢宇光,2004年中国电视节目榜“ 最佳电视记者”,主办方《新周刊》的评语为:在别斯兰人质现场,他是惟一的华人记者,在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他恪守本职,借着对人性的关怀、专业的经验、记者的本能,及时发出了“ 世界传媒史上的经典声音”。卢宇光亦非电视出身、记者本行,他的一夜成名正在于临危受命而不辱使命。由凤凰外围的朋友摇身一变为特约记者、驻莫斯科特派记者,都是在那次人质劫持事件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卢宇光短短两天时间内的身份变迁,这在现今内地电视台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但凤凰卫视成功了。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电视外行”卢宇光的镜头,仍是凤凰人的一个“ 标准”,一段笑谈。凤凰内部,倘若有谁的画面拍的不好,他们会说:“ 这是怎么拍的,怎么比卢宇光的画面还难看?”“ 卢宇光这小子,也能拍出这么漂亮的镜头!”凤凰的“ 大胆”,还包括从空姐成功转行的曾子墨;先前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却最终在镜头前喋喋不休、由天气小姐继而畅饮新闻下午茶的主播佳佳……英雄莫问出处,由外行变内行而拔尖,凤凰深谙此道,臻至境化,已为业界所津津乐道。
  尽管昔日的梁冬已另择新东家,而对他这位曾经“ 不合格主持人”的发掘、启用,理应该成为凤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宗个案。至于在俄罗斯人质事件中奋不顾身的卢宇光,他的名字已成为喧嚣的2004年媒体大事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精彩之笔。如今,越来越多关于俄罗斯的新闻被卢宇光传递开去,他的镜头运用渐现专业化的端倪,画面开始老到起来。卢宇光用自己的职业操守再一次证明了“ 大事发生看凤凰”的影响力,也许更多、更新的机会和荣誉还在等待着他,而在卢宇光看来,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心力量,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人一生的成就——他对自己的要求依然是恪守本分。
  卢宇光和杨锦麟,虽然是同事,但其实并不熟悉。不过,在别斯兰事件之后,卢宇光接受内地某著名网站访谈时,还特别引用杨锦麟的话说,千万不要把我们看成是英雄,我们从事的是自己份内的职责,我们只是“ 养家糊口的人”为稻粱谋。
  养家糊口,居然能玩得这么奋不顾身,这么全情投入,只有在凤凰卫视才能寻找到。这真是一帮疯子!杨锦麟这家伙一不小心,就成了其中的一个。
    六、读报,彻底改变着杨锦麟的日常生活,比公鸡起得还早
  自从在电视上给大家读报,每天清晨赶到报馆,杨锦麟总会和还没有下夜班的同事碰面,同事们格外记得,早上不到六点,杨老师已经围着一堆油墨喷鲜的报纸,开始他一天的工作,生活的序幕从此拉开。
  

“锦麟兄”与凤凰欲断还连的缘分(6)
《有报天天读》之前,杨锦麟大体上是一个昼伏夜“ 写”的报人,既担纲报社的主笔,还要保证自己的专栏不能断稿。那时,杨锦麟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基本上是按部就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