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各色政治选举,也曾有过贿选买票,有过暴力相向,有过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身攻击和诋毁,充斥着自上而下、党军体制的严密组织动员……作为民间研究者的立场,杨锦麟认为,其中虽不乏民意和舆论在“ 选举假期”的理性表达,但更接近一场场政治秀和政治骚乱。在他看来,曾经作为权威象征的中正纪念堂前广场,不断的政治选举和闹剧,已失去了昔时的光泽,成了台湾政治势力和民众情绪宣泄的嘉年华会。
没有必要再对那场政党轮替的选举做过多回溯,媒体的不间断的报道渲染已经过剩了,还是着重地跟随杨锦麟目光所及,看几个容易被人忽略、冷落的场景。
台湾桃园县观音乡,一个临海的偏远小渔村,也是杨锦麟的一个观察点。在那里,他亲身见证了一次乡村选举投票的全过程。从选举开始,到最后点票、量票、唱票,以及宣布选举结果。在场的选民,不外乎村里的农夫、渔民和妇人,他们全光着脚,男人们赤裸着上身,女人们背着孩子,多数目不识丁。但把选票投进票箱的那个瞬间,人们的面部神情显得十分庄重,果然是“ 神圣的一票”。点票的全过程,除了唱票员的声音之外,现场无一喧哗,气氛紧张而有序。
在台中市,杨锦麟还在一个票站,看到一个年逾七旬的阿婆,无需任何人帮忙,一个人独自完成所有投票程序。在以观察员身份的杨锦麟看来,“ 如果没有经过不断的选举程序的历练,不可能有上述理性冷静和娴熟表现”。这一个个独立的现场,不难使人联想到一定层面上的客观、真实。
乱中有序,这是杨锦麟的概括、点评。
悲悯天下,愁浩古今的侠客情怀。杨锦麟论政、作文,都不是站在世界之外冷眼观望,而是一个拥抱现实,怀着自己美好愿望热心奔走之人。读报使他知晓天下事,同时给了他尽情宣泄的一方舞台。在一份杂志对一些知名人士的调查中,对自己认为最幸福的事的答案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多人的回答。对于杨锦麟来讲,他的幸福观也莫过于此。专栏作家或电视评论员,对他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
六、2004年,台湾七十二小时跟拍,他捡起街上的鞭炮纸,一看是台湾自产的
随着两岸交流、沟通的日趋频繁,各类媒体的曝光,大陆与台湾彼此间的认识和理解已远不是过去的情形。
2004年的台湾所谓“ 选举”,杨锦麟这一次是以完全的电视人,全职的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有报天天读》节目主持人,赴现场采访报道。显然,一年多的电视摸爬滚打的实践,杨锦麟面对镜头已是更加从容、自如。作为派出一线的记者,除了将现场情况做及时准确地报道,杨锦麟适时的点评也是他的节目让人追看的理由。
最恰当的地点、最恰当的时间,一场闹剧如期上演了,直使选情逆转,并产生连串的反应,并最终导致结果的变化——这恐怕真是2004年“ 最具突发意义”的一大新闻、一段丑闻。通过电视,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那个充满戏剧性的场面。而杨锦麟当时就在台北,第一时间从台北媒体朋友获得枪击案的消息,他快速应变,取消了一个和国民党政策智库座谈的行程,和正在台北分公司坐镇指挥的王纪言“ 院长”打了招呼,直奔松山机场,想方设法找到一张前往高雄的机票,然后租了一辆计程车,快速向枪击案现场——台南市台南县进发,沿途还和凤凰卫视总部进行了一次电话连线,告诉沿途了解的最新动态,这些都显示出一位资深媒体人的智慧、经验和积累。他不仅到了枪击案现场,也到了###、吕秀莲所住的医院。其中的一个细节,只有杨锦麟捕捉到了——选举中发生枪击的当天,人们流传说,街上掩人耳目燃放的鞭炮是从大陆走私来的。于是,杨锦麟到街上捡起一张鞭炮纸,一看是台湾自己产的。于是,他透过电视把实情告诉观众。这是凤凰的独家新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多维度多向度……香港的视角(二)(5)
这样的例子,在杨锦麟的采访报道中其实还有许多,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对细节的把握,使得杨锦麟的报道于快捷、准确之外多了些生动,又于生动之间平添了几分灵动,触手可及。
这一次,杨锦麟还对四年前的采访对象进行了跟踪,记录下他们今天的生活状况和全程投票情况。而这些人,居然也还记得这位曾经与自己有过一面之交的香港记者。临别时,一位老太太还连声叮嘱他,要保重,不要太辛苦!
2004年底台湾“ 立委”选举,杨锦麟又受邀前往台湾观选,凤凰卫视管理层临时指派杨锦麟在观选期间录制一集台湾“ 立委”选举现场节目。那又是一个不眠不休数日的旅程。杨锦麟终于可以踏上返回香港的航班,随行的摄影师记者用镜头录下了他疲惫不堪的“ 丑态”。为此,最擅长将一切的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凤凰卫视,还特意将杨锦麟此次采访的全程剪辑成一个专题,长达一个多小时,并多次反复播放,好让人们跟随杨锦麟的镜头完整地重温,让更多人了解和判断事件的始末、真伪,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杨锦麟手头留存的一张日程安排,则能使同行们更好地了解这位工作狂人的疯狂之极——
杨锦麟七十二小时“ 跟监”拍摄的“ 超人”行程
12/10(五)早上6:30 接杨锦麟
12/10(五)早上7:50 市场拜票(吴育升+马英九)
12/10(五)上午9:00 选前座谈会
12/10(五)上午9:00 宣传车+竞选总部(郑运鹏)
12/10(五)上午10:00 101大楼 阿扁
12/10(五)中午12:00 国民党党部
12/10(五)下午14:00 民进党党部
12/10(五)下午15:30 陈学圣城隍庙+马英九
12/10(五)下午16:30 休息拍摄街景
12/10(五)晚上19:30 新光三越国民党造势
12/10(五)晚上21:00 现场连线
12/10(五)晚上23:00 “ 一○一大厦”圣诞街景
12/11(六)上午9:00 接杨锦麟
12/11(六)上午9:20 观看投票情形
12/11(六)上午10:30 眷村家庭拍投票 宋妈妈
12/11(六)上午11:30 本省家庭拍投票 孙国文
12/11(六)中午13:00 吃饭
12/11(六)下午14:00 访问台湾中产阶级 许家华
12/11(六)下午17:00 参观计票中心
12/11(六)下午17:30 民进党现场连线
12/11(六)下午18:00 民进党现场连线
12/11(六)晚上19:00 民进党现场连线
12/11(六)晚上19:30 拍摄民进党计票中心
12/11(六)晚上20:00 台北视像连线
12/11(六)晚上21:00 民进党党部胜选
12/11(六)晚上23:00 收工
12/12(日)上午8:30 接杨锦麟
12/12(日)上午9:00 选后座谈会
12/12(日)下午14:00 杨锦麟和蒋家家属密会
12/12(日)下午15:30 杨锦麟离台(车上拍摄)
12/12(日)下午16:25 中正机场(CI608)
七、2005年,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乙酉年仲春、初夏。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政治事件,政治观察家认为,事件的影响和震撼,不仅限于政治层面,而且在其他领域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展现。
对于有着如此重大意义的事件,杨锦麟不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些天,他一边随着两人行程的开展,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事件最新的进展,一边把各路媒体的关于事件的头条要闻、社评观点,通过《有报天天读》自己的解读,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杨锦麟还担当了连战返乡祭祖在西安等地凤凰卫视的特派记者。
尽管杨锦麟在凤凰的定位是时事评论员、节目主持人,或因事发突然,或者事关重大,杨锦麟经常地被派往最前线。每一次都是临危受命,在几乎来不及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立刻出发,而每一次他都圆满而超额地完成了任务。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每次采访,杨锦麟从来都不敢掉以轻心,而是希望通过严谨的实地采访,将真相、全貌带给观众和读者,尽管每次外出都很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十分享受。这次也不例外。
透过电子媒体和报章,多数大陆民众首度和海峡对岸及海外华人一起“ 同步了解”了连战、宋楚瑜此行的大部分行程——会见拜访、参观考察、谒陵祭祖、演讲题词等等,贴身体验到了连、宋以及家人、随行人员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而杨锦麟毕竟是杨锦麟。电视上正经八百的采访过后,多年笔耕不辍的老习惯总会让他写下些什么,作为补正和旁白。文字的表述总有电视画面不能取代的地方。这也是如今知名的电视人杨锦麟,对多年来给予自己厚爱的读者的不离不弃。他十分珍惜这种无需照面的神交。
“ 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连战和宋楚瑜几乎花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这一步的迈出,告别了往昔的仇视,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世纪握手,也奠定了两岸关系和解的基础。”这是感性的杨锦麟的笔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多维度多向度……香港的视角(二)(6)
连、宋时隔五十多年后重新踏足大陆的重大历史性意义,力争求大同的探索和尝试,该说的都说了。在杨锦麟笔下,首先触动人们心弦的是连、宋各自大陆的祭祀活动。“ 祭中山陵、祭黄帝陵、祭连家祖母、祭宋家先祖,这种寻根和怀亲,是对近现代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联接,也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为依托的,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据说,连、宋的祭祖祭陵活动已在内地青年人中引起了心灵触动。杨锦麟认为,大陆民众或许并不完全了解台湾过往的政治变迁过程,对连战、宋楚瑜的政治立场也未必能有洞察和了解,但他们拜谒时的虔诚膜拜,祭祀祖先的真情流露,却在许多民众的脑海里长久定格。
连、宋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演讲,所到之处,他们也会有即席的脱稿发言,对此,杨锦麟特别提到:人们看到了连、宋两人的得体、谦和、亲善、从容,还看到了如影随形的连夫人、宋夫人的雍容和蔼;看到了对先生精彩演讲,连夫人当众献上的亲吻,宋夫人和先生始终扣环的牵手;看到了他们对所到之处欢迎人群热情地致谢,甚至连雨中列队献花的孩子们,也不会忽略、怠慢。杨锦麟说,对于习惯了对各式政治人物只会被允许在远处遥望和凝视其威严凌驾的人们,“ 这也是另一种耳目一新”。杨锦麟相信,凡此种种,绝不可能随着电子媒体具象的消逝嘎然而止,化为模糊的记忆。
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杨锦麟深情咏叹道,任何政治上的歧异,都无法阻隔血浓于水的亲情、炎黄子孙民族复兴的殷切诉求。这一次跨越,是历史为相逢一笑泯恩仇所做的见证。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因此多了一份由衷的期待。“ 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们似乎已清晰看到了地平线上充满希望的曙光。”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1)
江苏句容之行——作国际经济形式报告
一、悠长假期变成一次实地义务采访
2002年10月,江苏句容,首届国际旅游节暨商贸洽谈会在这里举办。杨锦麟应邀赴会。
此前,杨锦麟对句容的了解十分有限,最多不超过诸如革命老区,茅山老道传说,宝华律宗名胜一类的皮毛。当地官员,包括前来躬逢盛会的各路嘉宾对自己的了解,却让他吃惊不小。“ 这人是凤凰卫视评论员”,“ 他就是凤凰台穿唐装的那个人”——尽管杨锦麟一身休闲打扮,与电视出镜的行头完全不同。所到之处,杨锦麟常常被人认出,还争着要和他合影。
据说在内地,能收看到凤凰卫视,多少是身份的象征,有的地方还需要一些小特权,特别是政府官员都以此作为了解海外舆论的重要渠道。这样说来,凤凰的内地观众还真是他们最期待的“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高人士。所以,句容当地的官员们、往来客商,对杨锦麟并不陌生。尤其是不少当地干部,都对这个在电视里身穿长衫,吐字不清,发音不准,却言语犀利,观点独到,锋芒显露的“ 杨老师”印象深刻。杨锦麟在此还是有相当的“ 群众基础”。
一路上,杨锦麟不断替自己开解,对于凤凰卫视,自己不过是客串的嘉宾,报人、专栏作家才是本行。十几年如一日爬格子,为香港、内地、新加坡等地报纸杂志开专栏,写过数百万字,书也好歹出过几本……不停地重复解释,杨锦麟很是怅然。显然,人们对专栏作家杨锦麟十分陌生,甚至一无所知。
那些日子,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的营生,与杨锦麟若即若离,欲拒还迎。句容之行,杨锦麟原本打算是想在加盟凤凰一事没有最后敲定之前,让自己抽离一下,整理一下思路,也彻底放松放松。
接下来发生的几件小插曲,杨锦麟感到一些冥冥之中的味道。
当地政府官员,显然没有把来自香港的杨锦麟当作一般客人看待。
他们发现,杨锦麟虽然第一次到访,但对句容方方面面情况掌握之全面而准确,非同一般。那几天的安排几乎是连轴转,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新技术开发区,台资厂区,仑山湖边城、敬老院……不停地参观、走访、座谈,句容期间,原来打算的“ 随便走走”竟成了杨锦麟的一次专题调研。
频繁活动的间歇,杨锦麟还郑重其事地给当地官员做了一场有关“ 台海局势与句容外向型经济”的主题报告,这是时任句容市委书记的蒋国星见缝插针的结果。说实在的,苏南几天的走马观花,杨锦麟的确有话想说。
杨锦麟的演讲,虽然是见缝插针,时间安排上略显仓促,但准备工作却体现出当地做事的高效率。那天,按照规定的时间,句容的乡以上干部全部到会,一点也不含糊。
演讲对杨锦麟而言驾轻就熟,几乎是出口成章。报告会的主题虽然是严肃的,但他的掌控和调度能力,足以让沉闷的现场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连他不时的诙谐幽默,台下也照单全收,听出耳油。事后,新华社,江苏的《新华日报》、《镇江日报》,以及当地《句容报》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刊载了他的演讲内容;句容电台、电视台还全程录音录像,多次反复播出。
苏南许多干部都有赴欧美、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考察、招商引资的经历和经验,眼界不低,悟性很高。他们从杨锦麟的演讲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