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不会萎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历史不会萎缩-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税捐,曾遇到外人的抵抗。我这里有当日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的一幅漫画,表示外人的反感。尤其国民政府收回盐税,曾遇到《字林西报》的抗议,因为盐税在北京时代已经用作外债的担保。  可是中原之战发生在1930年,隔1927年又已经3年,国民党又已经在江浙地区产生了稳定的力量,外商的态度也渐渐改变,逐渐希望当日之蒋总司令完成中国之统一。中原之战爆发之近因,乃是阎锡山在5月3日扣留了天津海关的收入。以前南京政府还在与北方通电,互相争辩。海关收入被扣之后,蒋即在5月8日北上指挥军事,和议到此绝望。还有一项局势之展开,至今为写中原之战的历史学家所忽略。当战事激剧地展开时,南京的财政部长宋子文曾于5月27日,在河南归德的总司令部发表谈话,强调军费不易维持。他说到过去军队随处作战、遇地征粮的方法已不适用,但是他的财政部筹款的办法,也已山穷水尽了。这种情形,非常特别,很少有作战期间自己的财政部长,自己暴露本方即将破产的弱点,而且这种呼吁又向外人提出。我的观察他的目的在唤起西方国家的注意,即对南京政府如不加援助,至少也应当不加阻挠。如果中国再又弄得四分五裂,各人都截留关税,对外商也没有好处。果然他的呼吁发生效力。两天之后,亦即1930年5月29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社论,支持宋子文的言论,在我看来这与当年年底南京政府宣布废除厘金,实行关税自主,没有遇到外人之阻挠有关。  中国的关税一般称为〃值百抽五〃,其实这是一个大概之原则,各种品目有高下。只是自从与西方各国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一直维持19世纪的价格与税率,海关的管制,也操在外人手中,其收入除去赔款与借款之本利外,只有剩余一部分,称为〃关余〃,才由英国人充当的总税务司拿去交中国政府。中国过去曾屡次要求关税自主,修改较合理之税率,也和美国订有合约,只是无法执行,直到中原之战后于1931年1月1日成为事实。对中国讲这是一件大事。与革新之盐税摆在一起,南京政府才勉强有一点像现代国家之财政与税收。所以中原之战,正面看来只是同类相残,损害了国家的元气,在侧面却并未缺乏隐藏着的好处。  国民政府希望全国确实统一的计划,因此一战只片面地做到。阎锡山部于7月被击败,冯军战线至10月才整个崩溃,但是中央军对二者都没有追击。这时候东北军也已进入华北,蒋、张同盟,张学良就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蒋委托他对冯、阎军改编。冯玉祥从此无力再问鼎中原。阎锡山虽然失去平津地盘,也仍然能够控制山西与绥远,冯旧部如宋哲元、张自忠仍有掌握一省的力量。蒋介石能够确实掌握的地区只在黄河之南和北纬35°接近。这和北宋统一中国,留着吴越钱家半独立的姿态大致相似,好像是一种妥协的方式。  可是仔细看去,内在的更变,多于外界的妥协。有如过去西北军受到苏联的资助,东北直接与日本办外交,经过1930年后此类事再未发生(虽说阎锡山战败后一度退居大连,与日人保持接触),同时日本增强对中国之侵略,发动〃九?一八〃事变,也是因为中国之统一,与他们的大陆政策极不相容。   。。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3)
从国民政府的档案看来,蒋介石于10月9日中央军攻占洛阳之日,即返南京。1931年1月7日财政部长宋子文北上与张学良洽商北方财政问题,他去后十天,各问题即已解决,1月18日宋哲元、商震、徐永昌、傅作义等(都是冯、阎军之将领)通电中央,表示服从,接受改编,宋子文于第二天回南京。这当中的详情缺乏记载。一直到最近我看到宁恩承先生在《传记文学》(331号,1989年12月)发表的一篇回忆,才知道宋子文与张学良的协议产生了一个河北财政特派员,后来所属为冀察晋绥四省统税局,名义上属财政部,实际由张委派。厘金取消后改抽统税,所属为棉纱、卷烟、火柴、面粉、洋灰,再加上矿税、烟酒税、印花税等,即以收入径发四省军饷与政费。这样虽然没有做到财政统一的理想境界,与过去卖鸦片、抽厘金的军阀体制相比,则已进步多多了。  从此南京政府以新式装备维持核心约30个师,被人家称为〃蒋氏嫡系〃,外国人也称之为Chiangs Own,  外围又用津贴的方式,维持到可能近于100个师的地方部队,再更外围的部队,如云南、四川各处的部队,只要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细部已不过问,大体上仍保存他们的补给办法。这种新平衡的方式,除了极少的调整外,维持到抗战前夕。换言之,此亦即是中国对日抗战开始时之阵营。直到八年抗战之后,中央军与地方军之痕迹才逐渐消失,但有些仍保留至抗战结束。  这不是一种理想的解决之方式。前天我已经和各位谈及,我们学历史的人不当着重历史应当如何地展开,最好先注重历史何以如是地展开。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于1926年开始北伐,只有4年时间,他想成立一支现代军队,由财政集中的方式支持,为中国历史之前所未有,至此已尽到最大的力量。并且抗战之决策,并不是以同等的兵力与敌方对拼,而是利用中国人力与土地的广大和对方拖,把对方拖垮,同时得到欧美的同情,使中日间之冲突化为一个国际战争。中原之战前提议裁军,将全国军队缩编为65师,人数为80万,务必要采取精兵主义,可是中国的军需工业和交通通信的设备,都够不上支持现代化的军队。抗战开始一年之内,中央军现代化的表面就无法保全,以后被驱入内地,工厂的数目只有全国6%,发电量只有全国4%。这不是精兵主义可能融洽得下的。1986年年底我来台北参加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我已经当场报告:我做下级军官的经验〃半像乞丐,半像土匪〃。可是也只有这样,能在内地农村生活条件下生存的力量,才使抗战持久。虽然没有凭自己的力量打败对方,我们却已达到将它拖垮的目的。如此看来,中原之战不是那样毫无意义。虽然我们仍旧痛心于20多万的伤亡数,虽然我们仍旧可惜那每天两万发炮弹的火力,至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次战争是北伐到抗战之间的一种必经阶段,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就此承认它在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了(此即long 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  前面已说,我来此的目的不是注解中国历史,而是提及自己读历史的经验。我所提出的中原之战不过是举一个例,说明中国近代史可以从社会史和经济史发展。如果我们注重1930年间社会情形、军官与士兵心理状态,我们就知道军阀割据的内在原因。如果我们推广到抽税、筹饷,我们就可以想见虽在最黑暗的关头,中国仍在前进。  我曾被批评说是我写的历史完全以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为标准,这种批评完全不正确,同时我也不是〃人是我非,人非我是〃。那样所谓〃平反〃也不是我的目的。我写历史,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之因果关系,而不着重私人情绪上之好恶,外国人叫做positivism,本来是积极性,也有人翻译为〃实证主义〃(我也不高兴这样主义那样主义,因为中文一提到主义,就是一个大泥坑,一跳进去,  就爬不出来了。英文之ism比较轻松)。说来说去,历史学家的工作,主要在探询在我们面前发生的事情之前因后果。一件事情既已发生,最低限度经过20年,其成果尚不可逆转,那我们就务必要就事解释。虽说我们高兴某人,不同情某人,不能完全避免,那已经不是作史者之正途,有时反而使读史者误入歧途。  昨天我已经提起,在我们这一生衣食住行无不经过一段改造。我在1950年第一次来台北,从飞机上看下去,触眼只看到日本式的木房子。下飞机之后街上飞尘扑鼻,所见通行的车辆无非军用卡车与吉普车。今昔相比,这样变动已经很大,可是环顾内外,不仅台北如此改变,其他各地方也有类似的改变。在时间上讲,我们眼前所经历到一段的改变,也仍只是一个长时间亘世纪的一个大改变中之一部分。1988年我来台北时,社会大学吕学海先生说他在基隆附近的农村里有一所房子,星期天他要我同他去当地参观。第一件引起我注意的则是当地乡村里有电气设备。信不信由你,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中国农村里有电。我一问起何时开始,是日据时代还是光复之后,村民告诉我们,开始于1960年代,离我们访问的时候已经20多年,快30年。  农村里有电气固然是物质生活的一大增进,同时也反映社会组织的改变。电线能通到农民的屋顶上,表示电力公司已经在会计上认为每家是一个单一的用户,能够把电力供给他,到期按电表收费。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进步,而且是改组了。以前怎样呢?据我在大陆上的经验,在乡村里和一般农民打交道的只有政府。政府尚不承认各家各户在法律之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凡是有何交易进出,概由保甲经手,征兵纳税无不如此。一家漏税,唯保长、甲长是问。一个人犯法在逃,亲朋邻舍负责。这也就是上次所说集体责任之由来。从那样的体制,到今天各人自付电费的体制,是一段很大的改革,在中国讲牵涉1000年的背景。不仅我今天所讲的中原之战,是北伐与抗战中的一个阶段,它把中国军队里的军阀性格稍为约束,也把财政税收、军需出入比较做得更现代化。前者属于社会史,后者属于经济史,这一切已是前所未有,仍只算作改革过程中临时的一段调整。而北伐与抗战也仍不过是这空前庞大运动中之一环节。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4)
用不着说各位已猜透我所要讲的空前庞大的运动,可以说是进入资本主义之体制;这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之真髓。我因为这些名词非常混淆而容易引起争执,所以强调进入此境界时,一个国家和社会即可以用数目字管理;亦即是过去以农业社会之生活方式作为施政的基础,现在利用商业社会里的生活方式。这样反能使读者看清这种改革之内涵,比一种呆板的定义更实用(可是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书内,我仍给资本主义赋予定义,详该书页182)。换言之,我重归纳法,不重演绎法。有如我在《万历十五年》内已将中国官僚主义的理想与习惯叙述得详尽,即无须再将官僚主义这名词搬出来,再制造出一套抽象的理论。  可能也因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常用的名词,我不能如是容易地脱身。大家都知道讨论资本主义的前有马克思[其实马克思未曾在字面上引用〃资本主义〃这一名词,只称为〃资本家时代〃(capitalist era)  以及〃资本体制之立场〃(kapitalischer grundlage),  后有韦伯,今日有不少的理论家自己已钻入〃逃墨则归于杨,逃杨则归于墨〃的境界。我个人即有此经验。有人问我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我说不是,对方就说那你一定相信韦伯了。  可是事实不是如此简单。在这情形之下,我们也可以再引用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韦伯叙述欧洲脱离中世纪而进入现代时,思想信仰上的解放,有如路德及加尔文的神学,赋予教徒以自信,使他们将宗教上的信仰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去。这种〃新教伦理〃使各人心、口、手一致,所以思想与行动合理(rational) ,  非如此,令人预为筹谋的法制即无法执行,法制合理化,才有资本主义。这种说法具有极高度理想主义之成分,只能令人长思,无从证实。一种带集体性的基本思想,行见于社团当然有长远的影响。我上面就讲到爱面子,重英雄崇拜,人与人之关系为单元而非多元,就助长了军阀体制,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的秘密结社、崇拜关公,也是旁的组织原则如权利义务无从合理地划分得清楚,私人义气可以代替这些原则的表现。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得到韦伯启蒙的作用,我也劝各位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注重心理学和社会学。  可是要靠韦伯作为打开中国秘幕的钥匙,则未免期望太高了。首先我们务必了解韦伯的解释,只能在有选择性的场合上适用[他就引用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  及富兰克林的言辞支持他的理论],并非新教徒都成为了资本家。据我们所知,世界上资本主义成熟得最早的地方威尼斯,这城市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天主教,只是它的主教自己选派,凡教堂对商业的约束它都拒绝遵守,此外并未产生独特的新教伦理。法国与比利时也为天主教的国家,这并未阻止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内发展。荷兰因抵抗西班牙以主教加强各地之管制而独立,在独立的过程中加尔文派的力量才逐渐发展。独立运动的领袖威廉(沉默者William de Eerste)  先为天主教徒,后改信路德派,最后才为加尔文派。至于这地区历来地方自治的力量强,各城市的绅商有势力,独立之后新国家没有其他的逻辑,才锐意经商,作为资本主义最前进的国家,这并非由于教堂的力量促成,也并非受神学或伦理所摆布。  总之,像韦伯这样的一个思想家,他的地位甚至可能与王阳明对比,不可能由我三言两语抹杀得干净,一个国家和社会从农业体制衍化到商业体制,牵涉万绪千头,不可能没有思想上的大规模调整,韦伯的用处也在这地方。他讲到中国时提到父系威权(patriarchal authority),妨碍合理化地组织劳力(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labor),我们都无从反对,我昨天就讲到明朝抽税威权由上至下,各人都要规避责任,土地变形,赋税也不能注销,正符合他所说;可是韦伯不知道有北伐,有抗战,他没有听到蒋介石的名字,不知有张学良、宋子文,我们不能从他的言论中,开创写中国近代史的出路,反之,我们过于崇拜他,只会禁锢我们的思想。  以上说及韦伯各点更可用于马克思。马克思曾说及:〃人之自觉不能决定他们的生存,只有他们社会上之生存决定他们的自觉。〃在这一点他的结论为:〃物质生活上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之特征。〃(摘自《政治经济评论》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他的劝告使我们注重经济史,因为他所说经济开头,思想随之转变。可是实用时也有限度,如当年很多台湾人士回大陆,发现大陆上的人主要的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所以,我们仍要保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  《共产党宣言》里面提到资本主义萌芽,不少的中国学者也随着依样(画)葫芦。西方的萌芽,基于〃外放分工〃(puttingout system),亦即在纺织业初开始时,不设工厂,投资者将原料挨家逐户地分配给劳工的家庭,各人在家中纺织,织成后,投资者又将成品收集,发给工资。从这种组织与系统,产生了以后的工厂,于是形成日后的资本主义。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就抓住这外放分工办法,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重点。  恰巧明清之间长江下游地区的纺织业也采取了这种外放分工办法,不少大陆方面的历史学家也就抓着这点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证明,咬定资本主义已于16世纪在中国开始组织。以后这说法也被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学者所接受传播。可是世界上有名花异卉,萌芽了300多年,还没有结实成果?可见得过于相信威权,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