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了,无奈李沁总想有一女儿;天随人愿,随后还真产一女,取名慕容如愿。
 ;。。。 ; ;
第三章成长。第四章初成(上)
第三章成长
五月的清晨,鸟儿在树上欢快地跳叫着。整个山村在晨雾和晨烟笼罩下,显得灵动而美丽,远处不时传来一声狗叫或马嘶。人们在鸟鸣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村西慕容温家的大树下,一六岁左右的男童,正面对铜镜子扎着马步;一副剑眉下长着一双凤目,粉嘟嘟的脸上长着一个高挺的小鼻子,肥嘟嘟的耳朵衬在两旁,小孩长的粉雕玉琢,胜是可爱。咦,不对,没铜镜子呀!啊?哦,原来是慕容温家的双胞胎儿子,在面对面扎马步。可能是两个小家伙长的太像,才让人产生如此错觉。仔细看背对着树的小子,左耳垂上长着一颗朱砂痣,眼睛显得更为灵动,透着一股聪明,他是老二慕容天;面对树的小子左耳没有朱砂痣,眼睛显得很专注,透着一股沉稳,他自然就是老大慕容欢了。
半个时辰过后,两个小家伙头上已微微冒出汗气。忽然,一个黑色物从树上掉了下来,同时还伴有叽叽的惊叫声。慕容天眼疾手快,飞身冲上,用两只小手稳稳地接住了坠下的小鸟。
小天捧着小鸟看着哥哥小欢,问道:“怎么办?不如我们养着玩吧?”
小欢道:“你看树上,它爹娘正冲着我们焦急地叫着呢,我们把它送回窝里去吧。”
小天点点头,把小鸟小心地放在怀里,噌噌几下爬上树,把小鸟放回窝里。两只颈白、身黑、尾长的大鸟向他们喳喳不停地叫着,好像向他们表示感谢似的。
等小天从树上下来,李沁从东屋走了出来,冲两个儿子喊道:“进屋吃早饭了。”
小欢、小天、小霸和已经三岁的如愿坐在桌边和爹娘一起吃着早饭。慕容温道:“从今天起,吃完早饭后,小欢、小天去你们古叔家学习,小霸带着妹妹在家玩,不要乱跑。”四个小家伙同时点了点头。
古叔就是慕容古,他年轻时外出闯荡了几年,与人交手切磋,武功有了不少进步;现如今比慕容温和慕容啸境界高了不少。回村时带回了许多杂书;他喜读书,不擅打猎、耕作。慕容温、慕容啸等人商议决定由他把慕容家的六至十岁的后辈集中到一起,教文习武,这样要比各家自己教得要好。并且规定凡是把小孩送来学习的,每月送来一些粮食、兽皮等物以供慕容古家日常生活所用。
十七个慕容氏的小男孩聚到了一起。
慕容莽年龄在孩子群中最大,由于其父好武喜斗狠,与人相处很少谦让,因此,他也养成了逞强斗狠的性格,经常指使他人,有不听他的,常会受到他的武力镇压,俨然就是一个孩子王的派头。
慕容睿较文弱,身材比小欢小天矮,像其父一样喜好读书,经常在其父严厉督促之下方才练功,父亲一不留意,他就会跑到角落里看书去。
六岁的小欢、小天,三岁跟爹爹开始练武习文,现在比七岁的慕容睿、八岁的慕容莽显得成熟多了,身材也与八岁的慕容莽相差不多。
慕容莽经常指使他人,说不好听就是欺负别人;渐渐地这些孩子就分成两派。小欢、小天等河西九个孩子以小天为首,抱成了一团;慕容莽、慕容恪等河东八个小孩以慕容莽为首,抱成了一团。
就这样,十七个小孩开始了他们学习、争斗的成长历程。
第四章初成(上)
在清晨鸟儿的叫声中,小欢小天随父亲练了一趟拳,练了练枪棍的基本招式。现在两个小家伙用的刀剑枪都是父亲用竹子和榆木制作的。接着两人又扎了半个时辰马步。
早饭后,兄弟俩向古叔家跑去。
现在慕容古家草庐旁,早在开学前,在众多家长多日辛劳下,盖起了一间能容纳二十多人的石屋;屋内整齐摆放着长桌和长凳,这里就是孩子们习文的教室。教室旁,家长们用竹子和木材建起了一间宽敞高大的简易棚子。大棚西侧,竖着两个大木架,架子上整齐地放着用竹子做的竹剑、用榆木做的刀、用腊条做的棍和枪,这些武器也是根据小孩的身高特别制作的。毕竟各家各产都不富裕,还用不起金属制作的兵器。
大棚东侧摆了一些石锁、石杠和石球,这些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一字排好,最小的五斤,以五斤为一档向上递增,最大的三十斤,这些都是给孩子们练力量用的。
这所简易大棚,就是孩子们的练功房。
早饭后,孩子们陆续进了教室,很自觉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开始了他们每天上午一个时辰习文、一个时辰习武;下午也是一个时辰习文、一个时辰习武的学习生活。
慕容莽最大,个子最高,坐到了最后一排;小欢、小天虽小,但个子却不矮,就坐到了慕容莽的前一排。这也造就了他们在以后上课时偷偷打闹,以及课后约战;为此慕容古没少教训他们三人。
慕容古看着叽叽喳喳的十几个孩子,大声说道:“安静!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知道你们在家都随父亲学了一些,但到了我这里,无论你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都得按我编的课本学习。现在开始上课。”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课后,孩子们在外面玩了一会,就集中去了简易大棚。
慕容古道:“孩子们,我们今天先测试一下每个人的力量,下面轮流来。”
测试结果是大部分孩子单手能举五斤重的石锁、双手能举十五斤重的石杠,只有慕容莽、小欢、小天等五人单手能举十斤的石锁、双手能举二十五斤的石杠。只是慕容莽在举石锁、石杠时要比其他四人轻松一些。
测试后,大家排好队,慕容古开始教三十二式长拳前二式,在反复教导纠错的过程中,很快又一个时辰过去。
慕容古看着略显疲惫的学生道:“今天上午就到这里,午饭后按时来,现在放学。”
孩子们陆续走出大棚,很多孩子回家了。小欢、小天看看距吃午饭还有一段时间,就带着竹剑欢快地向小溪跑去。
五月中旬,小溪解冻也没多久,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可能是小溪较浅,水太清的缘故,小溪里的鱼都不大,最大寸把长,嘴略向上翘,身体像柳叶一样,人们称之为刀鱼,刀鱼在水中异常灵巧、迅捷。鱼虽小,可非常多。小欢、小天在溪边拿竹剑玩着扎小鱼的游戏。
鱼多,可要扎上一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扎一次,小天就眨着大眼想:鱼为什么闪得那么快呢?为什么改变方向那么快?怎么发力加速?怎么发力变向?两人边扎边想。
没上学前两人也经常扎鱼,两人每天都琢磨。今天正扎着,小天突然停下,冲着哥道:“哥,要想扎到小鱼,只有我们的剑比它快。从明天开始,我们练刺剑,首先练速度,然后练准度,你看如何?”小欢想了想道:“对,明天我们就开始。”
 ;。。。 ; ;
第五章初成(下)。第六章进城。
第五章初成(下)
在河边扎了一会鱼,无所收获。两人在河边的草丛中捉了一些小虫,然后,哥俩各拿着一串用草茎串起的小虫,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正在大树下带着妹妹玩耍的小霸,看到两位哥哥回来,高兴地迎了上来,喊道:“哥,哥,小虫捉回来了没有?小喜鹊在窝里叫好长时间了。”
小霸一出生就又大又重,如今的块头比两个哥哥还猛,力量也比两个哥哥大。他看着哥哥手中的小虫说道:“哥哥,今天让我上树喂小喜鹊吧?”小欢道:“小霸你还小,上树危险,在下面看着小妹。”
小霸小声嘟哝道:“嗯,你还没我高呢!”
小欢小天也不理会小霸,两人来到树下,各自摆开架势。小天道:预备,开始。爬树比赛也是小哥俩每天的比赛项目之一。
噌噌,嘴里叼着草茎的哥俩很快就先后爬到喜鹊窝边。不知是小欢让着弟弟还是小天快,每次小天都要比小欢略先到达鸟窝边。
最开始几天,他们上来喂小喜鹊时,两个大喜鹊还猛冲他俩叫,好像要赶走他们似的。后来,它们渐渐发现两个小孩没什么恶意,上树只是喂它们的儿女,也就放下了敌意。
两只小喜鹊扇动翅膀,张着小嘴,争先恐后冲着小欢小天欢叫着;哥俩喂着小鸟,两只大喜鹊在旁边很惬意地看着;它们又不用捕虫了。
每天,哥俩中、晚饭前,各上树一次,喂两只小鸟;雷打不动。
喂完小鸟下了树,哥俩各自找了一片,寸把长,两指宽的竹片,又分别把竹片固定在树干上,两人拿竹剑刺了刺,调整好位置,以备每天刺剑当靶子用。做完这些,哥俩才带着弟弟、妹妹去东厢房吃饭。
午饭后,哥俩很自觉地去古叔家上学。
放学后,哥俩照例,跑到山脚下草丛中捉虫。小孩永远都不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对动物。这不,哥俩在捉小虫时,看到一只猎狗正在用爪子扒拉一东西,扒拉一下又猛收回,还甩了甩。哥俩跑上前一看,猎狗扒拉的东西是团成一团浑身长满刺的小刺猬。小刺猬缩成一团,一双黑溜溜的小眼睛盯着猎犬,寻找着逃跑的时机。猎犬绕着刺猬不停地转着,感到无处下口,最后无奈地跑开了。小刺猬等了一会,看狗跑远了,这才迅速地蹿进灌木丛中。
小天歪着头,皱着眉在琢磨什么。最后喃喃道:“团起身,缩小防御面积,充分利用自身的刺,同时寻找机会逃跑,这小家伙挺聪明。不能进攻,做好防御就是最好选择。”
喜观察,善模仿,勤思考,会总结,这是小天的天性。
捉完小虫,回到家喂完小鸟;吃过晚饭,天已经黑透了。哥俩回到自己的小屋,面对面盘腿坐在炕上,练起了爹爹教的吐纳功。小哥俩从三岁起,爹爹就早上教拳、扎马步,白天教文、习枪,晚上练吐纳功,在上学前已坚持了三年,也养成了习惯。
小哥俩每天就这样充实地过着,眨眼间两年过去了。由于常年吃粗粮和野味,两人个头已窜到五尺左右,身体也格外强壮;耍起三十斤重的石锁,也是不在话下,根本就是两个小大人了。
两只小喜鹊早已出窝,只要看到小哥俩就会从空中蹿下,每人肩上落上一只,然后,用嘴不停地亲昵地啄着哥俩的头。
慕容温家终于有儿初长成了。
第六章进城
每到溪水解冻后,慕容温家的饭桌上隔三差五就会多一道菜——红烧刀鱼。这是小欢、小天这两年每天早晨练剑的成果。现在两个小家伙刺剑准度可以用精准两个字来形容,毕竟两人每天要练习刺剑上千次。他们由最初扎刀鱼身,到如今每次都扎刀鱼头。出剑速度之迅捷,对剑的操控之自如,就是专练剑法的慕容古也自叹弗如。
在扎鱼的过程中,小天每天都在琢磨,最后,在自家院子的一片空地上,用树棍插出了一片棍林,棍与棍之间仅能容一人通过。小哥俩一有空就在两个小腿上绑上厚铁皮,按刀鱼躲避的动作在棍林中迅速地游动着。在观察中摸索,在摸索中练习,在练习中改进。由慢到快,由经常碰到木棍,到最后身不沾棍,闪展自如。
小霸和妹妹在棍林旁,看着两位哥哥像蝴蝶一样在棍林中穿梭,在一旁模仿了起来。
等两人练完停下后,如愿道:“哥哥,你们跑来跑去,这么快,叫什么功夫?”
小天想了想,心道:这是从刀鱼游动躲闪中的所感所悟,何不叫……
小天对小欢道:“哥,你看我们就叫它刀鱼身法如何?”
小欢还没答,如愿就欢快地道:“好名字,好名字,我也要练!”
现在小霸也入了学堂,因学堂不收女孩子,如愿只能跟哥哥们识字练功。
学堂内规定小孩八岁以后可以跟大人偶尔出猎、放牧,十岁后就可以回家帮大人打猎、种地了,同时,也是为了让出位置给后面的小弟弟们能入学堂学习。北方人成年早,十六岁就要娶妻成家了。
在这两年中,慕容温、慕容啸经常在闲时去学堂客串一下老师。慕容温主要教导孩子们枪棍和一些打猎常识。慕容啸主要教导孩子们刀法和骑射。由于南面草原辽阔,各家都有羊和马,都需要放牧,男孩们自然更喜欢骑射,因此慕容啸客串的时间就相对要多些。
八岁后,家境较好的就可拥有自己真正的刀剑和弓箭了。这些肯定是出自张三铁匠铺。
小欢哥俩在他们八岁生日时,得到了他们的剑和弓,兴奋的哥俩当天让全家人吃了两顿红烧刀鱼。
两年的学习中,东西村两帮小孩放学后没少在一起打闹。小溪没上冻时,两帮孩子就打水仗。因冬天时间长,打雪仗的时间更多,也更过瘾。
刚开始时,西村的孩子因力量没有东村慕容莽他们大,打起雪仗很多时候都吃亏。小天就想,我们人小力量小,没他们投得远,但我们可以提高准度。小天就带着西村几个孩子偷偷练投掷,用一人头大的木板固定在树上,用雪球对准投掷。经过多日练习,再打雪仗以后,东村的孩子们有的脑门上青一块,有的变成了熊猫眼,还好是冬天穿的多,不然的话,他们还不知有多少伤呢。这让慕容莽很不爽,有时他就会冲上前抓一个西村小孩摔倒,找回一些颜面。
孩子们在打雪仗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投掷得更准、更有力了。
慕容莽转眼十岁了,长成了一个五尺多的半大小伙子,他退出了学堂,东村的孩子头就变成了慕容恪,继续着东西村的打闹。
眼看又要进入冬季,这几日西村由慕容温负责、东村由慕容啸负责,组织人员,登记货物,以及各家各户所需换的物品。人们不停地忙碌着,准备进城之事。最后,货物装了二十多辆马车,还有一些马和羊,组织了八十余名青壮年护送。
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小哥俩在爹娘面前磨了半天,慕容温才答应带他们进城见识见识。
第二天,天没亮,兴奋了一夜的哥俩早早起床,背好弓箭,挂上佩剑。吃罢早饭,在弟弟妹妹羡慕的眼神中,随车队踏上了进城之路。
 ;。。。 ; ;
第七章初试。第八章反劫。
第七章初试
慕容山向北是山,向南是草原,向西人烟更为稀少,几乎没有村落。晋阳郡在村子的东面,相距四百多里,中间有几个村落,山中有几股势力不大的土匪。
每次进城换物时,遇到土匪交些物品,也就放过了。这一次,比较顺利,中途只遇到一股势力较小的土匪,像往常一样交了些物品就通过了。
第二天傍晚,车队到晋阳郡城外五里处停下,因天快黑了,进城也无法交易。众人就在西镇边找一平坦处,用马车把马和羊圈住,四周点起篝火,围着火堆坐下,取出随身带的干粮在火上烤了烤,吃了起来。
第三天早晨,人们起身收拾停当,准备进城换物;因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