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股肱之臣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将在历经十年的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之后,终于将六国一一平定,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庞大帝国。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六国灭亡的顺序和时间: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仅仅用了十个春秋,秦王嬴政就给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的战国时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终结了中国历史上诸侯纷争、枭雄四起的时代。而在这十年之中,秦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风卷残云般地统领了中华大地。这些我们在《秦始皇》上部都有讲述。为什么秦国的统一大业进展得如此顺利?秦国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秦王嬴政凭借什么完成了统一大业呢?
嬴政虚怀若谷 王蒙能征善战
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条铁律……凡是有所作为的君王,身边总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和足智多谋的文臣。秦始皇之所以最终能够势如破竹地统一天下,就是由于他身边聚集着这样一批当时最优秀的文臣武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胜利才会来得如此迅速,来得如此轻松。秦始皇身边到底有哪些文臣武将?他们在帮助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进程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秦灭六国首先是一场军事斗争,所以我们先从武将说起。
秦始皇身边的武将首推王翦、王贲(bēn,奔)父子。用〃首推〃二字,是因为这父子俩为秦灭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父亲王翦独立灭楚,儿子王贲独立灭齐,父子俩联合灭燕。
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人,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军事。王翦出道打的第一仗发生在嬴政十一年(前 236),他领兵攻打赵国,旗开得胜,一举攻下了赵国九座城池。初次领军,王翦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造诣。
王翦打的第二仗是嬴政十八年(前229)至十九年(前228)的灭赵之战。在这次战役中,王翦仍是统帅。当时赵国派大将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李牧亦颇有军事才能。经过一年多的较量,王翦最终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司马尚。其后三个月破赵,俘虏赵王迁。赵太子嘉逃亡,赵国已名存实亡。这一次,王翦灭掉了秦国扩张道路上最棘手的一个对手。
嬴政二十年(前227),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虽未成功,但是这次在咸阳宫殿上的刺杀行动让嬴政深受惊吓。惊魂稍定的嬴政勃然大怒,立即命令王翦发兵攻伐燕国。燕国联合逃到代地自称代王的赵王迁的太子嘉共同抗秦,王翦率领秦军,陈兵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这一仗虽然未能彻底灭燕,但是,已使燕国深受重创。
BOOK。▲虹桥▲书吧▲
第2节:股肱之臣(2)
嬴政二十一年(前226),王翦的儿子王贲奉命攻打荆楚,大破楚军,攻下了十几座城池(大破楚军,亡十余城……《史记·楚世家》)。嬴政又增派大兵援助王翦,攻打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被打得灵魂出窍,仓皇逃往辽东。
嬴政二十二年(前 225),王贲击溃燕军之后,又奉命攻魏。王贲挖沟引黄河之水淹灌魏都大梁,三个月后,城墙被水浸泡崩塌,魏王请降,魏国因此灭亡。
王翦父子是秦王嬴政最倚重的将领。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他们率领秦军,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嬴政就是依仗着这样的大将,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纵横捭阖,吞并四方。
虽然有这些威武大将的辅佐,但嬴政在谋划决策时还是会因误判而贻误战机。例如在王翦这里,嬴政曾失去一次灭楚的绝好时机,这和一个叫李信的人有关。
李信是在王贲率兵击溃燕军主力的战斗中出现的一位青年将领。
李信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先祖,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荆轲刺秦以后,年轻气盛的他,曾带几千士兵追杀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杀太子丹以苟且偷安。当然,即使燕王喜交出太子丹的人头,也并不能使秦国停止对燕国的攻打。李信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表现不凡。嬴政得知追杀太子丹的是李信,对他的忠诚和坚忍果敢的战斗作风大为赞赏,认为李信有勇有才。
一天,嬴政问李信,我打算攻楚,将军估计调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李信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多不超过二十万人。
嬴政听完之后,又问王翦。王翦咬着牙,冷冰冰地抛出一句话,攻打楚国,没有六十万大军绝对不行。王翦的意思是若要攻打楚国,必须倾全国之力。
听了王翦的话,嬴政说,王将军老喽,变得如此胆怯呀!还是李将军少年果敢,壮勇刚毅,他说得对。于是派李信与蒙武带兵二十万攻打楚国。
王翦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借口有病,回家乡养老去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李信和蒙武分兵击楚,一开始大败楚军,攻势非常顺利。于是,他带领部队继续向东进发,想与蒙武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会师,再联手攻打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然而,让李信意想不到的是,楚军起初并没有全力抵抗,当李信东进与蒙武会合之时,楚军却悄悄地尾随跟踪,突然发起进攻。而且,楚军连续作战,三天三夜昼夜不停,边追边打。结果,李信率领的秦军大败,两个军营被攻破,七个都尉被杀死。秦军落荒而逃。
李信战败的消息传到嬴政那里,嬴政极为震惊,他立即乘快车奔赴频阳,一见王翦便道歉说,我没采纳您的建议,李信果然让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正向西逼进,将军您虽然染病,难道忍心丢下我不管吗?王翦推辞说,老臣有病,昏聩无能,大王还是另择良将吧。嬴政再次表示歉意道,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回答说,大王一定要用我,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嬴政满口答应,只要将军领兵,一切听从将军安排。
◇BOOK。◇欢◇迎访◇问◇
第3节:股肱之臣(3)
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兵发楚国。秦王嬴政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之时,王翦请求嬴政多赐给他良田、豪宅、园林。嬴政说,将军尽管上路,何必担心家里日子过不好呢?王翦答道,我为大王带兵,从来不想裂土封侯。只想趁着大王器重我的时候,多给子孙后代置些家业。秦王嬴政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起来。
行至函谷关,王翦又前后五次派使者回朝请求多赐良田。有人问道,将军索要家业是不是要得太过分了?是不是太贪婪了?王翦说,这个你就不懂了,秦王是个多疑的人,现在我把秦国全部的军队都握在手中了,要是我不以给子孙多挣产业为由多提要求,秦王会对我不放心的。
可见,王翦不仅拥有带兵打仗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也具备精明冷静的政治头脑。贪财的人是不会有其他政治野心的,所以王翦就以贪婪为掩护,表面上看是为了大大地捞取一把,实则是让嬴政对他放心。一个军事将领,有这种头脑,确实不简单。
楚军刚刚打败李信大军,气势如虹。这时,王翦则坚守壁垒,让士兵吃好玩好,不主动出击,以此挫挫楚军锐气。等楚军锐气全失、僵持无功转移部队之时,养精蓄锐的秦军倾巢而出,结果楚军大败。王翦用了三年时间,最终完全平定荆楚。在秦国兼并六国道路上,第二个难于应对的对手楚国就这样被王翦吞掉了。
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也平定了燕国。
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又派王贲进攻齐国,俘获了齐王田建,灭掉了齐国。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王翦父子二人各自灭了六国中的两个……王翦率领秦军消灭了赵国、楚国这两个最强硬的对手,王贲则灭掉了魏、齐。至于燕国,王翦是大败燕军的主力,王贲则扫平了燕军残部。换句话说,燕国是王翦、王贲父子共同灭掉的。这样算来,这父子俩一共灭掉了六国中的五国。
王翦因其显赫的战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是幸运的,他深得嬴政信任,完成了歼灭六国的历史使命。嬴政凭借着王翦、王贲父子的骁勇善战,才最终完成了兼并六国的历史大业。
王翦确实有不凡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将,主要是因为嬴政慧眼识英才。倘若他生活在赵国的亡国之君赵迁那里,恐怕就不会这么幸运,也可能会像李牧一样被秘密处决。
所以,人才的作用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得有一个条件:他必须得到他的上级大胆授权与坚定支持。
嬴政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比如说消灭六国的顺序,军事、外交两手并用的大政方针。嬴政所犯的唯一错误是,灭楚之时轻信了李信之言,派李信带二十万军队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然而,嬴政在得到李信战败的消息后,立即驱车登门,向王翦坦然认错,力劝王翦出山,并满足了王翦的所有要求。于公,嬴政同意派出六十万秦军,由王翦一人指挥。于私,王翦数次要地、要房产,嬴政统统予以满足,这在秦国历史上和战国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对于犯了重大错误的李信,嬴政也未诛杀,而是宽大处理,允许他改正错误。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
§虹§桥书§吧§。
第4节:股肱之臣(4)
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善待犯错的部将,这是嬴政能够统一天下最可贵的个人品质之一。
嬴政和他的手下名将能够如此相处,由他统一天下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如果拿嬴政和他雄才大略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作一比较,大家会理解得更清楚。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也有一位名将白起。白起指挥了长平大战,此战消灭了赵军的主力。长平之战刚一结束,白起就力主攻打邯郸,趁机灭赵。不过,和王翦相比,白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白起的战功引起了秦国相国范雎的嫉妒。范雎以秦兵伤亡惨重为由,力主休整部队。秦昭襄王当然知道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牺牲巨大,本来就对立即发动邯郸之战犹豫不决,加之范雎的休整建议,秦昭襄王就没有采纳白起立即灭赵的主张。
数月之后,在秦昭襄王准备出兵攻打邯郸之时,白起知道已经错失战机……当时赵国已经承受了长平之战的惨痛,而且做好了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准备……加上此时身上有病,便辞掉了主帅之职。秦昭襄王在白起缺位的情况下,发起了邯郸之战。面对同仇敌忾、意欲同归于尽的赵军,秦军一败涂地。此时,秦昭襄王又想到了白起,他亲自出马,请求白起领兵出征。但是,秦昭襄王没有像嬴政一样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在拒不认错的情况下要求白起出征。白起当然不接受这种强令,便说,当初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襄王听到白起的话后,怒火腾的蹿了起来,强令白起立即就任。白起则假称病情严重,拒不领命。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派相国范雎出马,劝白起挂帅。白起一直对范雎出于私心力阻他在长平之战后出兵攻打邯郸之事耿耿于怀,因此,范雎请他,他还是辞不赴任。三个月后,诸侯联军打得秦军喘不过气,秦昭襄王每天都收到秦军大败的战报。秦昭襄王迁怒于白起,派人驱逐白起,不准他继续留住咸阳城,并免去白起的一切封赏,降为普通士兵。当时白起功封武安君,贵为封君。
白起刚刚走了十里地,情况便急转直下。原来,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及其他大臣议论此事,有人说,大王让白起迁出咸阳,白起非常不满,口吐怨言。秦昭襄王一听,无名之火腾的一下直冲脑门,将失败的恼怒全部转到白起身上,即刻派使者赐白起一剑,令他自杀。白起仰天长叹,随即自刎。一代名将最后竟是如此下场。
白起和王翦两人的战功不相上下,但是,两人的命运太悬殊了……白起
功高而被赐死,王翦功高而子孙富贵。当然,王翦确实比白起更懂得君王的
心思,因此,王翦在率领重兵出征之时非常善于自全,他那么起劲地要地、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5节:股肱之臣(5)
要房,就是想以自己的〃贪财〃向嬴政昭示自己毫无政治野心。看着王翦出
征之前〃贪婪〃地敛财,嬴政哈哈大笑,就是这一笑彻底消除了他对王翦的
疑心。所以,王翦、王贲父子在立下盖世之功后仍然能得以善终。后来,王
翦的孙子王离还当了秦军主力长城军团的副指挥长。
除了王翦善于自全之外,嬴政对功臣的善待也极为不易。功臣中有善于自全者,也有不善于自全者,但是,他们的功劳均不可抹杀。是否善待功臣是考量一位领导者气度与胸怀的标尺,也是事业能否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善待自己的功臣,因为,功臣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希望。
嬴政非常善于用人,重用王翦、王贲父子即是一个明证。而对攻打楚国大败的李信仍旧任用不疑,也是一个明证。
王翦在秦灭六国的十年过程中,是统兵最多、打仗最多的将军。在他的军事生涯里,几乎没有失败的记录。通过王翦,我们似乎可以约略知道嬴政灭六国的奥秘所在。强有力的统帅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猛虎领导的绵羊能够战胜绵羊领导的猛虎。在嬴政的麾下,聚集着不少这样的军事人才。除王翦父子外,在秦国历史上,还有一对父子非常有名,他们就是蒙氏父子,他们也为嬴政兼并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秦昭襄王时,蒙骜由齐入秦,成为除白起之外的另一员名将。蒙骜一生侍奉过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四代国君。蒙骜的主要功业是在嬴政的父亲庄襄王时期,一夺韩国军事重镇成皋、荥阳,秦国因此而建立了三川郡;二夺赵国三十七城,使赵国国土迅速缩水。此外,在秦王嬴政三年(前244),蒙骜取韩十三城;五年(前242),取魏二十城,建立东郡,隔断了六国的南北合纵,并使秦国国境与齐国接壤。蒙骜一生为秦国建立了最为关键的两个郡……三川郡与东郡。
秦王嬴政七年(前240),蒙骜去世。他的儿子蒙武在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作为副将军与王翦共同伐楚,大破楚军;第二年,蒙武俘获楚王。蒙武的儿子蒙恬于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攻打齐国,也大获全胜。可见,蒙氏祖孙三代也是嬴政统一天下的股肱之臣。
秦王知人善任 能臣济济一堂
在秦王嬴政灭六国的过程中,不但出现了能征善战的王翦父子、蒙氏父子,还有很多人为秦国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因为史料的局限,他们没能留名青史。但是有一个人的名字却通过史书的记载而熠熠生辉,他的战略思想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让军事强国赵国自毁长城。这个人是谁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