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在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
任命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陕甘两省精锐部队就近驰往新疆。
命熟悉新疆形势的山东巡抚武隆阿驰驿来京。
授大学士、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
任命杨遇春、武隆阿为参赞,帮办军务。
从四川、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调集大兵发往新疆。
兵部尚书提出,在新疆作战,与内地不同,幅员广袤,各城镇之间相隔数百里,人烟稀少,部队补给不能在当地进行,只有依托陕西、甘肃支援,长途运输,成本很高,运输工具也很头疼。
道光帝立即调整陕甘两省领导班子,调派熟悉情况,明达干练的官员任职,在哈密、吐鲁番、库车等处设立粮台,分驻大员,并于中途多设腰站,以“催前提后,递相接运”。至于运输工具,道光帝表示可以直接请蒙古王公帮忙,他们应该能提供不少骆驼。
至于经费预算,户部尚书估计一年军费应该不少于一千万两白银,这占全国财政年收入的四分之一,以国库目前的支付能力,四百万两应没问题。此外,再从各省腾挪一下,估计能挖掘出二三百万两,距离一千万两仍有缺口。道光帝唤来内务府大臣,命令从内府提银二百万两。
所谓“内府”,就是皇帝家里;内府经费就是皇帝的“私房钱”。当时皇室经费分两部分:国家财政每年的固定拨款;此外,关内关外还有大片的皇庄,当年跑马占地圈起了广袤的土地,每年收地租也能获得大笔收入。
另外,康乾盛世内府每年多少都有些结余,积少成多,所以,道光帝手里还有一笔“私房钱”,数目不小。不过皇家开支也很大,紫禁城里不算皇家的几十口人,包括太监、宫女、侍卫、官员,将近两千人,仅吃饭穿衣、俸禄月例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工程营建、室内装修一年到头不停,开支巨大。所以,内务府大臣闻之,面露难色,表示如果从内府捐出二百万两以后,内府基本上就得喝西北风。
道光帝咬咬牙,命令内务府大臣将二百万两白银划拨户部,皇家的日子怎么过,再做打算,总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家知道,道光帝是个节俭到抠门、吝啬程度的皇帝,为何突然如此“大手笔”?
五、天山报捷(3)
在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君主名垂青史,即使不能开疆拓土,最起码也要守住祖宗留下来的疆土,否则,就将成为祖宗的不肖子孙,生前愧对臣民,死后无颜列祖。自大清开国以来,还没有哪任君主丧师失地,道光帝自然不愿意沦为千古罪人,所以,此时的道光帝多少有些豁出去的劲头,慷慨出手,不吝其财。
当时,虽然没人公开质问,但统治集团中不乏这样的困惑——为了保卫那片荒凉遥远的土地,值得如此大笔投入吗?对于这个问题,道光帝连想也没想过,他虽然不知道那片遥远、美丽的土地下面有石油、丰富的矿藏,但他知道,新疆的存亡不仅事关自己的脸面,而且,在战略上新疆是内地的屏障,新疆失守,陕甘就成了前沿,一味退缩,哪一天是个头?所以,绝对不能让步,他下定决心,大兵征伐,务必全胜而归。
为了保证战则必胜,道光和文武百官一起做了充分的研究。此次作战是多民族军队联合协同的军事行动,调派的部队主要由满族、汉族、蒙古族军人组成,本来互不统属,为了能协调一致,不发生内耗,道光帝告诫领兵主帅必须赏罚公正,“无论满汉官兵,总当视为一体,秉公持正,微功不掩,小过亦惩”。
另外,军事行动在民族地区展开,军队尤其要严格约束,尽量少惊扰当地百姓。为此指示“各宜凛遵纪律,安静遄行,现值大兵络绎出关,经历军台回部地方,尤当严明约束,除照例供顿外,不得丝毫扰累”。
前面说过此次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尤其重要,军队自然要尽可能在当地采买粮食,根据《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记载,道光帝未雨绸缪,预先告诫各路将领“随时体察情形,可买则买,应少买则少买,傥不应该买则竟不必买,总须按照时价公平采买,断不可苛派扰累回户,别滋事端”。总之,严令军队务必吸取以前教训,沿途搞好军民关系。
道光君臣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回避不了的困惑——新疆当地民族对张格尔叛乱持什么态度?确实,新疆的民心向背也关系着这次军事行动的成败。经过分析,君臣认定加入叛乱者“自系逆裔张格尔煽惑所致,其中甘心助逆者,谅必无多”。
大家一致认为,清政府新疆当局的贪官污吏必须严惩,从而给新疆百姓一个交代;今后的统治政策也要作适当地调整,当然,调整统治政策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谋划,但大方向可以确定,个别实在说不过去的科派、陋规现在就可以下令革除。
道光帝指示大臣立即将这些决定刻在石碑上,以示朝廷的决心。凡是被裹胁参加叛乱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只要解甲迎降,均可放宽处理,令其各安旧业。在这些举措之后,道光君臣相信新疆百姓会全力支持这次即将到来的重大军事行动。
【万里远征,天助清军】
一个已经步入衰朽状态的王朝组织了一场万里远征。
道光六年冬,几万清军将士从各地出发,冒着严寒,向中国的西北边陲集结。尤其是吉林、黑龙江的清军,横越了整个北部边疆。您能想到此次远征的艰难吗?穿越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原野费时一个月,沿途不见生机,士兵拿着手中的武器,背着沉重的口粮——仅仅是一大袋红薯。渴了,咬一口生红薯;饿了,依然是吞几块生红薯。当他们抵达新疆的时候,许多人都患上了胃病,已经到了看见红薯就有生理反应的地步。
五、天山报捷(4)
道光七年春,清军集结完毕,一场惩罚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战即将打响。
道光帝给前线将领的指示是缓进速决,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歼除叛匪。
道光七年二月二十二,第一场大战爆发,清军断水缺粮,务求一胜。次日,双方战至洋阿尔巴特,长龄指挥大军分路仰攻固守在高岗之上的叛军,以猛烈的炮火做掩护,突破了叛军的阻击,清军乘胜追杀三十余里,据报共杀敌一万余名,擒敌三千二百余人,其中包括五名叛军头目,取得了洋阿尔巴特大捷,一时震动了新疆。道光帝接到奏报十分高兴,晋升长龄为太子太保。
二月二十五,清军于沙都布尔再次展开###叛乱的军事行动。此地水网密布,叛军临水列阵,以骑兵发起冲击,清军开炮击退敌人骑兵,组织反击。清军步兵不畏早春水寒刺骨,纷纷涉水冲锋,与叛军短兵相接;清军骑兵迂回包抄,断其后路,叛军大败而逃,清军追击三十余里。此战据报歼灭叛军四五万人,取得了沙都布尔大捷。
二月二十八清晨,在阿瓦巴特,清军与叛军再度交锋。此次张格尔叛军以骑兵发起冲锋,清军以火炮轰击,见效果不明显,立即启用新战法,步兵纷纷换上“虎衣”,戴上“虎帽”,然后呐喊着冲向敌人的骑兵。敌人的军马看到来了无数只“老虎”,立刻受惊四散,清军骑兵乘机反攻,一路追杀,歼敌二万余人,还杀死了一些叛军头目。
至此,清军扫除了通往喀什噶尔的道路,胜券在握。道光帝闻讯分别对长龄、杨遇春、武隆阿等奋战在前线的诸多将领进行嘉奖。
二月二十九,清军追至浑河北岸与叛军遭遇。此时,张格尔尚有十万军力,而清军不过两万多人。清军将领深知,如果这一仗打好了,新疆平叛就大功告成;张格尔也知道此战生死攸关,所以,依河扎营,据营固守。双方用火炮对射,并以小股兵力骚扰,互相试探。
长龄隔河遥望,只见对岸营垒相连,横亘二十余里,又闻鼓角声声,心中不免胆怯。急招将领,会商破敌之计,将领分析敌情,推敲各种方案,会议十分热烈。会议进行一半儿的时候,突然之间,爆发大规模沙尘暴,一时撼木扬沙,山呼海啸,能见度几乎为零,原来的设想立即全无用武之地。长龄心急如焚,怎么办?
在此关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杨遇春拍案而起,建议立即发起冲锋,人自为战,一决雌雄。
这是一着险棋,在没做任何动员和准备的情况下就让士兵冲上战场,一旦挫败,将前功尽弃,长龄对于此计是犹豫不决。
杨遇春急切地说,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谁先发起攻击谁就占了先机,大人如果不敢进兵,请立即引兵后退,与敌拉开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以免敌人来袭。
长龄听到这里,豁然开朗,立即拍板决策,传令进兵。
顿时,炮声隆隆,杀声阵阵,人喊马嘶,伴随着肆无忌惮的沙尘暴,百万清军宛如从天而降。清军渡河而过,奋勇冲杀,叛军措手不及,立即乱了阵脚。当红日初升的时候,叛军已经被击溃,正四散逃命。清军乘胜进兵,三月初一午后,收复被叛军盘踞达半年之久的喀什噶尔城,歼敌六万余人,张格尔的妻子、侄子、外甥或被击毙,或被活捉。
【君臣一心,其利断金】
清军于三月五日收复了英吉沙尔,继而收复了叶尔羌、和阗。至此,张格尔叛乱基本上被平定,但遗憾的是张格尔又逃脱了,这让前线将领深感沮丧。
五、天山报捷(5)
在新疆战场,清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惊人的战斗力,这是为什么呢?
清军投入新疆战场的兵力总计不到四万人,且面临着缺粮、缺水、道路不熟、补给困难等诸多难题。诸多难题非但没有难倒将帅以及士兵,这一险恶的客观环境更是激发了清军豪气万丈的斗志,全军上下都清楚,只有拼死一搏,方可死里求生。
古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而张格尔叛军人数虽众,但基本上是乌合之众,大多由不明真相的回众组成,没有为张格尔卖命的勇气。同时,以张格尔为首的民族败类背叛清朝政府,也给回众带来了巨大灾难,所以,很多回众拒绝与其同流合污,反而为清军指路,提供情报,供应粮食。
而清政府此时立场坚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在气势上绝对###地压倒了对手。清军士兵奋不顾身,一鼓作气,十余日中将士征衣不解,日夜力战,歼敌十余万,所向披靡,写下了中国战史上的光彩一页。为此,很多士兵血洒天山,这也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应该铭记的。
虽然这场叛乱已经基本平定,但此时的道光帝十分恼火,因为叛首张格尔在逃,始终未被擒获,这就未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此次征战,国家耗资巨大,战事至此,他感觉自己无法向天下交代。他唤过军机大臣,下发谕旨,痛责长龄:“若此番兴师致讨,仅擒一二逆裔家属,即可塞责,岂非徒劳师旅,虚糜帑项,该将军等屡承谆谕,将来何颜见朕”!
其实,不用道光帝责备,长龄也深知利害。早在攻克喀什噶尔城后,他就责令将士们按户搜查,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杳无音讯;又严审俘虏,四处打探,派出大军四处搜捕,最终也没有找到逆贼的踪迹,张格尔哪里去了呢?
面对着浩荡的皇恩,压力重重的长龄决定软硬兼施。
首先,他下令面向新疆驻地告示悬赏,重赏能够提供张格尔下落者;对于擒获张格尔者,可赏银十万两。
其次,他向新疆回众施加压力,向与新疆接壤的周围属国施加压力。当然,新疆回众和周边的属国都表示绝对不庇护张格尔,一旦发现行踪,立即报告。但张格尔依然无影无踪,他哪里去了呢?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长龄的举措还是收到了效果,关于张格尔的消息多了起来,清军无论真假,一律认真对待,结果疲于奔命,屡屡扑空。其实,这倒不是情报不准,而是新疆广袤,交通落后,情报一来一往费时又长,而张格尔部多为骑兵,飘忽不定,等清军赶到的时候,已是人去楼空。
时间到了道光七年七月,道光帝再也等不急了。他一面处分长龄等人,一面布置新疆善后。节俭成###的道光帝考虑到大军长驻新疆开支太大,几万大军驻扎新疆,每日仅粮草消耗就令其心疼不已,决定从新疆撤兵,只留八千人驻守。后经长龄力争,方改为留兵一万八千人。道光帝认为,没抓住张格尔虽然遗憾,但办到这个程度,也算差强人意。
就在道光决定就此罢手之际,张格尔自己送上门来了。原来,他贼心不死,这段时间一直在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此时,他又率叛军前来侵扰,结果被清军紧紧地咬上了,几次战斗,双方互有损失。为擒拿张格尔,清军实行了反间计,由回民前往与张格尔联系,称清军大军已经撤退,喀什噶尔城防空虚,回众盼张格尔重回喀什噶尔,再举大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天山报捷(6)
张格尔联想到汉族新年即将到来,信以为真,引兵入关,结果被清军包抄,清军紧追不放,沿途回众也力助清军,张格尔被迫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此年腊月二十八,清军将张格尔追到喀尔铁盖山下,张格尔率仅剩下的三十余名亲兵弃马攀缘而上,清军也弃马攀爬,紧追不舍,并用鸟枪射击。张格尔爬到山顶,身边仅剩十余亲兵了。
站在山巅之上,俯视清军呐喊着包围而上,走投无路的张格尔持刀在手,欲自刎而又犹豫不决。这时,清军官兵厉声断喝,一拥而上,夺刀将张格尔按倒在地。
这是个历史###的时刻,时间为公历1828年2月13日午后。
一抹残阳映红了雄伟的山峦,在雪山之上,年轻的士兵脱下了军装,让凛冽的山风吹干一身大汗,山谷中还回响着刚才追敌时的奋力呐喊。
长龄喜出望外,他红旗报捷,信使以“八百里加紧”的速度向北京奔驰而去。按军令规定,这一喜讯将在20天后传至北京,否则,信使将被军法处置。同时,上千官兵押解着张格尔,缓缓地向首都北京行进。
道光八年正月二十一午夜子时,新疆信使策马抵达正阳门东的兵部大门口,兵部差官扶起滚下马来的新疆信使,从他背上卸下汗水湿透的行囊,从中取出油纸紧紧包裹的奏折,一看油纸外贴的“传票”,赶紧掏出怀表一看,立即将奏折揣入怀中,一溜烟向紫禁城跑去。
道光帝在凌晨接到了这一喜讯,喜出望外,立即传军机大臣前来,下发谕旨,嘉奖新疆前线官兵。首先解除此次军事行动有功人员以前所受的各种处分,然后论功行赏。长龄被封为“威勇公爵”,世袭罔替,授为御前大臣;杨芳被加封为“果勇侯爵位”,世袭罔替,换带双眼花翎,在御前侍卫上行走;杨遇春实授陕甘总督。参与了这次谋划的军机大臣如曹振镛等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励。
朝廷一时之间喜气洋洋,早朝的时候,文武百官得知这一喜讯,欢声雷动,立即请求为道光帝加“尊号”,道光帝婉言谢拒。于是,群臣又纷纷赞扬皇上虚怀若谷,是个谦虚的好皇帝。
没过几天,道光帝又做出如下决定:
1、今后加强对新疆官员的年终考核。当然,大清朝的考核往往走过场,这回道光帝在体制上做了一点儿调整,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的年终考核评语由上级官员做出后,不与被考核者见面,直接秘密上报皇帝,然后决定赏罚升迁;
2、今后派往新疆的官员力求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