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金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金主-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翁笾目光中益发冷冽:“少年人当知道螳臂不可挡车。高阁老与陈太监是什么关系,你不会不知。当此风云之际,我要劝你一句:伏低做小也是智慧。”

    “谢谢。”徐元佐道:“当此风云之际,我也说一句,请少山公思量。”

    “但说无妨。”

    “学生今年十五。”

    翁笾心中大怒。

    他是真的很喜欢这个少年,真心认可这位“神童”。作为一名老者,他的建言可能不客气,但绝对是由衷和诚恳的。可是徐元佐这厮,一句“今年十五”,分明饱含了浓浓的恶意。

    ——是说我行将就木,你宛若朝阳么!

    翁笾冷声道:“那又如何!”

    徐元佐轻笑:“少山公,莫欺少年穷呀。”

    *

    *(未完待续……)

    PS:求各种支援。今天只此一章,不过字数可没有减量啊~~~明天要回家了,事情较多,可能更新方式都会改为一章4000字,看情况吧。谢谢大家!

二八零 东山西山

    如果要评选出史上最具有魔性的台词,“莫欺少年穷”多半能够入选三鼎甲。任何一个少年只要说出了这句话,似乎就会触发电闪雷鸣特效,热血爆头,事业腾飞。

    可惜徐元佐打开方式不对,这么经典的话愣是没有感天动地,就连翁笾都没有被感染。

    翁笾老先生走的时候明显带着怒意。

    徐元佐并不担心。原历史剧本上,翁笾死后固然有首辅申时行为他写墓志铭,哀荣无限。然而子孙不争气,连他墓茔的装饰都拆下来卖了。这种身亡家败的家族,有什么好担心的?

    相反,现在东山商人之中后起之秀倒是更令徐元佐更上心。

    万历年间,时人以“翁许”并称,许氏正是翁笾之后执掌洞庭商帮的大家族。以翁笾如今的固执和独断,许氏多半还是附骥之人。

    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可以离间?许氏对翁氏的支持到了何种地步?这些都是徐元佐希望知道的。

    还有西山商人。

    虽然洞庭商帮涵盖了东山西山,但是东山商人与西山商人又有不同。东山商人走的是运河沿线,北京、临清、扬州、苏州、杭州是他们的重镇。而西山商人走的是长江沿线。从苏州沿着长江西进。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武昌、岳阳、长沙都是西山商人的汇聚之地。

    苏州商人分了南北向和东西向,彼此联系并不深,涉及到了利益纠葛还会结下梁子。在巨人初生的时代,东西山商贾之间仍旧缺乏信任和默契。这也是徐元佐敢与翁笾宣战的因素之一。

    ……

    隆庆三年的冬月注定是热闹的。

    徐元佐在苏州的第五天,西山的豪商巨贾之家纷纷来狮子林与徐元佐“偶遇”、“邂逅”、“约会”。

    只三两天功夫,西山沈、秦、邓三家都派出了家中嫡系前来与徐元佐接触。一方面是如何以商人身份统一阵线与海瑞周旋,另一方面也是寻求击败翁百万的奥援,让苏州资本更多地跟着西山商人走向两湖楚汉之间,而不是随着东山商人走向北方。

    徐元佐并没有继续抛售他的社会义务论,反倒是强调账目的自主权和安全性,颇有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这倒不是专门为了制造海瑞和苏商之间的矛盾焦点。而是防止来年苏州商贾无事生非,影响他在松江的统合工作。

    这三家之中,对东山人抵触最深的就是沈家。

    沈氏乃江南大姓,东山沈氏与崇明长洲沈氏并没有族亲关系。不过同姓三分亲,徐元佐因为此身生母的关系,对沈家的态度也最为亲切。

    这次沈家派来交涉的是年青一代中的翘楚沈绍棠。此人在西山沈氏的家史上算是承上启下的人物,说是年青一代,也快三十了。纯粹是顾及徐元佐年轻,沈家担心派个老成人过来有隔阂。若是真的派个十几岁的少年来。又过于玩笑了。

    徐元佐对沈绍棠的感观倒是不错,能够看出他是个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在原历史剧本中,沈家从明初一直活跃到了共和国,足以证明他们在掌舵人的培养和选择上独具慧眼。这等家族出来的子弟,即便一时受挫,也不可能把先人墓茔上的东西拿来卖,明显更加值得交往。

    沈绍棠在出门前,长辈们还特意叮嘱:“这徐敬琏得了双案首。可谓年少高才;又是徐相的孙子,可谓身居人上;能够看出仕商并进。而且自己跻身贾业,这绝对是少年英才了。这样的人物,性子若是有些古怪,乃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只需要顺着他就是了。”

    这话说得还算委婉,归根到底则是三个字:哄着他。

    可是见面聊天之后。沈绍棠却有种奇妙的感觉。

    好像被哄着点的人是他沈绍棠啊!也并非因为利益场上都缘故,更像是一个温和兄长对天真纯良的弟弟那般。

    徐元佐以小他一半的年龄,硬生生抢占了兄长的位置。

    “我家如今主营做的是西南的蓝靛。”沈绍棠正犹豫是不是要解释一下什么叫蓝靛的时候,就听徐元佐恰时点头道:“极好的染料。”

    ——果然博闻!

    沈绍棠心中暗暗一赞,道:“如今也在想着再下些心力。做些生药。”

    生药是区别成药而言的药材大类。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利润一向丰厚。而荆襄两湖,乃至湘江云贵,在宋朝时还是烟瘴弥漫的蛮夷之地,目今也是自然环境极好的地方。山林莽莽,生药药材自然储量极大。

    徐元佐赞叹道:“这是极好的买卖。”

    沈绍棠面露得意,正要谦虚,却听徐元佐一个转折:“不过……”

    “敢请教?”沈绍棠面露疑色。

    “只是采购运到江南,这个利润并不够厚啊。”徐元佐顿了顿:“你们想过没有:在当地划出地来,请老农耕种药材;圈山放养麝鹿,饲养其它可以入药的动物。这样岂不是就有了个源源不断,又颇为可靠的货源了么?”徐元佐道。

    沈绍棠眼睛一亮,显然很是动心。

    徐元佐嘴角微微上扬,暗道:若是我做这生意,少不得买通当地王府宗室、府县官员、土司首领,禁止其他人入山采药,享受垄断之利。

    只是交浅言深,徐元佐也就没有点破。如果沈绍棠果然如其家史记载得那么神骏,过个几年自己也该能悟出来了。

    “荆襄九郡自汉末时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荆襄更是粮仓要害,东西南北四通八达,若是仔细经营,不失为一座金山。”徐元佐又道:“只看朝廷设郧阳抚治,足可为旁证。”

    从成化十二年起,郧阳从一个大山之中的无名小邑,一跃而成为华夏雄藩巨镇,正是因为明廷设置的郧阳巡抚、提督军务。饱读诗书的朝廷重臣。以三品、四品官身,坐镇郧阳,辖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五道、八府、九州,六十五县,钳制汉江三千里流域。

    郧阳巡抚类似应天、顺天巡抚,都是省级建制。而不依附于省,单纯以地域为辖区。又因为此地民风彪悍,交通不便,文教落后,所以巡抚加提督衔,等于政治军事一手抓,远非其他巡抚能比。

    徐元佐这几句话却是说到了沈绍棠心坎上,激动得他整个人都颤抖起来:“敬琏兄真是慧眼如炬!荆襄之地固然不能与江南媲美,却也是别有风情。若是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第二个江南。”

    徐元佐笑道:“正是如此说的。想在唐宋时候,江南是天下粮仓,并非商业要地。如今天下粮仓已经转到了湖广,谁说未来汉阳、长沙不能成为通衢要害,商贾汇聚之地?”

    看着沈绍棠一脸振奋,徐元佐心中又补了一句:可惜你多半是看不到了的。

    “说到郧阳巡抚……小弟倒是想到一位老者。”徐元佐道。

    “噢?可是欧阳太保?”沈绍棠也是聪明人,郧阳巡抚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太子太保欧阳必进了。

    徐元佐说的也正是此人。

    欧阳必进二十二岁时中乡试,二十六岁就进士及第了。他与严嵩是挚交好友和儿女亲家——严嵩的次女嫁给了欧阳必进的长子。他在为官上面只能说是平平。甚至因为严嵩推举他当吏部尚书的事,引起了嘉靖帝不悦。

    然而他在出任郧阳巡抚的时候。遭遇了罕见的牛瘟疫,使得田间无牛耕种。于是他改进了唐朝王方翼的设计,制造出了“代耕架”。据说这种代耕架大大缓解了牛荒带来的影响,没有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徐元佐自从上次考虑到了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就恨手边没有足以借力的人物。虽然工匠之中卧虎藏龙,但是他哪有时间去搜寻?而历史上留名的科学家、科学爱好者。要么已经作古——欧阳必进逝于隆庆元年,赠官太子太保;要么就是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早生十年或者晚生十年,都不会有这种孤独的感觉。

    可见上苍是心要徐元佐做近代科学开山祖师了!

    “欧阳太保的代耕架真如传闻中所言那般实用么?为何却没有推广开来?”徐元佐问道。

    沈绍棠作为商人,嗅觉和眼光都让他对技术更加敏感。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了。如果真跟传闻说的“一人一力,可抵两牛”。那谁还养牛啊!直接用代耕架不就行了?

    “呵呵,敬琏有所不知。”沈绍棠道:“代耕架一个人用不起来,必须要左右各有一人相帮。所以舍翁所谓‘一人抵两牛’,实则只算了推动之人,没把旁边相帮的人算进去。算进去之后,便是三人可抵两牛了。”

    “人的耐力肯定不能跟牛比。”徐元佐补充道。

    沈绍棠一抚掌:“是了,如此说来,大约总要有六七人才能抵得上两牛所耕耘的亩数。这实在是无牛可用时候的变通之法,故而无法推广。”

    徐元佐点了点头。

    在如今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农夫可以算是技术人才,并非是个人就能耕地垦殖的。无论土地所有权如何变动,是归于自耕农还是佃农、是官田还是民田,需要的农夫却是恒定的。因为即便地主占有了土地,也不可能进行工业、商业开发,势必是进行农业种植。

    大明为何会丢掉安南?为何会放弃海西(黑龙江以东到库页岛地区)?为何不开发台湾岛?正是因为农民不够的缘故。如果农民足够多,多到土地无法承载,西南、东北、东南,都将成为人口泄洪区,汉人自然会在安南、台湾扎根。

    所以相对于节省的那点耕牛成本,人力反而更贵重。一旦牛瘟灾害解除,代耕架这种多占劳动力的工具就被束之高阁了。

    “我听说荆襄苗家多牛,而汉家一样需要耕牛,却始终不能与之相比,这是什么道理?”徐元佐又问道。

    沈绍棠想了想,道:“我想大约不离苗家斗牛之俗。每年决出牛王,用以配种。积年累月下来,家家养牛,牛种又好,所以牛多,好牛也多。至于汉家这边,本来人也不多,不像是江南这边连村聚族,多是小门小户,也养不起太多牛,牛种也不行。”

    徐元佐追问道:“如果开牛场,分开培育耕牛、肉牛,有利可图否?”

    沈绍棠面露难色,道:“这事倒是没有想过。不过要把牛从荆襄运到江南,肯定是亏本的。”

    一船牛的获利肯定小于一船蓝靛,更别说鹿茸、麝香等名贵生药材了。

    徐元佐摸了摸下巴,道:“如果在江南养牛,地的成本就太高了。”

    江南基本告别的废地的概念。上好的田地自然可以种植粮食;次一等土地要种植棉麻;以前所谓的废地要种植桑树;就连滩涂都用来养鸭了。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土地价值,如果将地空出来大规模养牛,土地成本高,风险也无从控制。

    来一次牛瘟就血本无归了。

    “敬琏为何对这牛如此上心?可是家中要买么?”沈绍棠已经准备好亏点本钱,为徐元佐运些好牛回来。

    徐元佐道:“我需要让松江的农民干活更加轻松些。”

    只有这样,农民才能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涌入手工业、运输业、服务业。

    徐元佐的松江布局,最重要的就是金山岛开港。而一旦开港,就需要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各环节的支持。就如当日他跟康彭祖分析的,从脚夫到船夫,从卸货的苦力到提供柴米的小贩,需要十万多劳动力。

    当年福建的走私产业之所以发达,也是因为福建本就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自然有足够的劳动力为走私提供支持。

    松江到南汇、金山,都是人少地多,大片的桑园和烟田,即便到了明末都没有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这等于扼住了徐元佐的喉咙,让他无法实现坐拥金山的目标,也无法对抗洞庭商帮托拉斯的形成。

    *

    *(未完待续……)

    PS:求各种支援~!

二八一 湖州的丝

    徐元佐在苏州呆了旬日,不知道有多少人期盼他早点离去。

    官方和商贾,商贾和商贾,原本清晰可见的关系,被搅合得一团糟。愿意缴税派,愿意有条件缴税派,死活不愿意缴税派,成了争论的三大阵营。然而在缴税之外,他们的表述又会有些矛盾——到底有不少社会铁则是不容亵渎的。

    在徐元佐离开吴县的时候,《曲苑杂谭》的访者也闻声来了苏州,开始对这些人物进行访问,虽然“保持客观”超然的立场,但还是会曝出某些人的自相矛盾,引得松江读者捧腹。

    徐元佐是在湖州的时候看到《曲苑杂谭》新一期的。他的社论思想已经被吴承恩发扬,越来越多的评论员文章出现在了靠前的版面上。吴承恩这位大明报业掌舵人显然是要转型,让娱乐性给社会、政治、经济让位。

    “老吴果然是个有智慧的人呐。”徐元佐阖上了报纸,对棋妙感叹道。

    棋妙认识字,自然也是《曲苑杂谭》的读者,更以这个身份为荣。他道:“是比老梅那时候更有样子了。”他等了等,又道:“连页数都多了许多。”

    报刊初创的时候,徐元佐很担心没有足够的稿件,所以页数不多,还要抄《西游》来撑版面。吴承恩自己就是一支名笔,又设置了访者、评论员等常设岗位,稿件数量和质量都像是春天的竹笋一样往出冒。

    “从苏州人下手,表面看起来像是看人笑话,实际上却巧妙地让商人走到了前台。”徐元佐叹道:“这种手法真是漂亮!”

    棋妙想了想,的确是这个道理,又道:“不过这是否会让人觉得商贾无良呢?”

    “商贾无良无行无耻,这还需要咱们说么?谁不是这么想的?”徐元佐哈哈一笑:“实际上只有先走出来。让人知道有这么一帮人,然后才能洗白啊。如果一出来就是各种光环,只会招惹讥笑和敌视。”

    棋妙挠了挠头,道:“佐哥儿说得一定有道理。”

    徐元佐收起了报纸,道:“你帮我记着:等回到松江,要见见射阳公。当面谢他。”

    梅成功没跟在身边,棋妙就是个代理的秘书。虽然从学问上而言,棋妙不如梅成功,但是用心程度上却是棋妙更甚一筹。

    只是棋妙年纪还小,徐元佐还想进一步挖掘他的潜力,这才没有给他确定的职位。

    还可以省一份工资。

    在交通不便利的时代,游走各地是件奢侈而有趣的活动。各地都有许多特色饮食,因为无法保鲜,运输成本也过高。所以只有在当地才能品尝。

    徐元佐虽然不是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