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其实就这么简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寿其实就这么简单-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钟南山院士序
贴近百姓的健康教育
  十年,健康时报已由一个稚嫩的婴儿成长为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在大众健康教育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认识和了解健康时报,源于前几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该报记者的采访,当时记者给我送了报纸。如今在我的办公室里,每周都能看到健康时报,时间充裕的时候就会翻一翻。这份报纸办得不错,内容很丰富、很实用,在指导百姓防病治病和健康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大众健康的疾病,已由过去以急性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而肥胖、三高以及由此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越来越严重,居民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2004年卫生部发表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公布的一系列数字,给了我们一个很严重的警示。
  疾病谱的改变带来的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一再重申,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医学模式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使健康教育变得格外重要。向大众传播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有助于百姓树立健康的意识、掌握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疾病、强身健体,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80%的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
  华医学会及时组建了科普分会,并适时地推出了健康大讲堂。
  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因而,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健康教育专家,健康讲座风起云涌、健康图书持续升温,健康教育日益成为大众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卫生部前副部长王陇德教授曾指出,每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防治疾病上收到6~10倍甚至更大的效益。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取代急性传染病,已成为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也跟经济问题越来越紧密地挂起了钩。统计显示,我们每年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 000多亿元;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声:“健康就是最大的节约。”面对这样的现实,王陇德教授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谈到,在当前的情况下,发展健康教育,促进国民健康,成了解决当今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首选对策,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创刊于2000年的健康时报,贴近生活,面向百姓,以健康教育为己任,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公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十年间,健康时报刊发了大量优秀的科普文章,这些科普文章在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又尽可能做到严谨、科学,非常注重文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表现了该报做健康教育的科学态度和对大众的责任心。
  健康时报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将十年间刊发的文章精选并结集成书,推出这套丛书,不仅是对报纸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对读者的一次热情回馈。相信这套丛书对指导大众健康生活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祝这套丛书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长寿其实就这么简单 前言
十年,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箭步如飞;十年,从名不见经传,“十强行业”,到“中国十大周报品牌”;十年,从坊间百姓生活到两会高官决策,从陆地到航空,由国内到海外……十年,健康时报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迎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金秋。
  基于对快速增长的大众健康需求敏锐的认识和把握,十年前,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健康时报引领潮流,应运而生。创刊之始,她即主动肩负起大众健康教育的神圣职责,以“做中国人的健康顾问”为己任,以“健康生活”为核心内容,面向百姓,服务群众,突出主流声音,传播健康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大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强健的生命观,满足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保健信息的需求。十年走过,健康时报硕果累累,不仅刊发、积淀了大量防病、治病、指导健康生活的文章,更因此而拥有了大批忠实的读者。许多读者长年订报,集报剪报,十分感人。
  读者对健康知识如饥似渴的需求,我们每每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深知,这些热心读者所反映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对健康知识的渴望是广大读者普遍的需求。然而,十年文章浩如烟海,大量优秀的作品湮灭于时间的长河,十分可惜。
  在健康时报迎来十年社庆之际,为了回报读者长年对报纸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对十年间刊发的文章进行大回顾、大梳理,对其中指导性强、实用性强的各类文章精挑细选,又分门别类,推出这套丛书。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所选文章集中体现了健康时报服务性、实用性的内容定位,是健康时报指导公众健康生活这一职能的延续和深化,而新闻性较强、具有时效性的文章则不在本丛书所选范围之内。
  丛书能顺利出版,我们首先感谢十年来热心健康事业、倾注心血为读者撰写科普文章的广大作者,感谢他们对健康时报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在大众健康教育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十年的稿件,精彩纷呈,但由于受字数限制,选稿工作对每一位丛书主编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取舍之间实在难分伯仲,不得不忍痛割爱。对于文章未能入选丛书的作者,我们在此也深表敬意!
  由于时间久远,许多作者已联系困难,选用其文章,我们无法做到一一致函通知征询。为此,我们采取了在健康时报刊发《稿件使用通知函》、在健康时报网站集中公示作者及作品名录的办法(见书后的“特别说明”)。此项工作肯定有诸多不到之处,对于给作者带来的不便,我们在此深表歉意!
  丛书的顺利编辑和出版,几位编委自然不敢贪此天功。她是凝聚了十年来健康时报所有领导和采编人员的心血之作,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已离开健康时报。因而,对所有为健康时报的发展付出心血的前辈和同仁,我们在此也谨表敬意,并深致谢意!
  丛书的出版仅仅是一个开端,以后我们将根据读者的需求,对健康时报十年来的优秀稿件,以及未来报纸所有优秀的稿件,继续进行系统深入的开发和编辑,力争为读者献上更多、更好的指导健康生活的精神食粮,把“中国人的健康顾问”做到家!
  孟宪励
  健康时报总编辑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1)
多给老人一些梦想
  几年前,我所在的华夏艺术团服装模特队到一家美国养老院义演。这是一支业余的服装表演队,我们都是妈妈级演员,成员有公司经理、医生、护士、软件工程师、家庭主妇等。
  那天带去的舞蹈节目有《梁祝》、《茉莉花》等。我们的舞台是候诊大厅,观众多是近百岁、超百岁的人,他们几乎都是坐在轮椅上观看演出的。
  每个节目都引来雷鸣般的掌声和情不自禁的赞叹,让人难以想象平时行动迟缓,目光和表情都有些呆滞的老人们,竟有如此热烈的反应。
  演出结束时,我们多次谢幕。台下的掌声一阵高过一阵。临走时,老人拉着我们的手依依不舍,反复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
  还有一年圣诞节,演出结束时,一位美国老太太含着泪拉住一个队员的手说:“常常来看我,好不好?我的亲人好多年都没有来看望我了,我把这些首饰都给您。”那个队员和她泪眼相望,说:“我们会常来看您,可是,我不能收下您的首饰。”
  那天,当大家准备离开时,这个老太太仍在哀泣:“不要走,不要走,走了你们就不会再来了。”她任性地把首饰掷在地上,珠宝落地的脆响和老人家的哭声交织在平安夜的钟声里,揪痛所有人的心,队员们沉默地走向停车场,没有一个人敢回头。
  据报道,美国老人院半数以上的老人,从来就没有过一次亲友来访。美国作家和哲学家阿瑟·布劳里克在其《人间指南》中指出:“死,无疑是痛苦的,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那就是等死。”
  美国有一种“善终服务”的机构(Hospice),不治之症的晚期病人在那里等待往生。许多刚失去亲友的人都去那儿做过义工,一方面给日薄西山的生命带去欢乐,另一方面给自己一种安慰,平复丧失至爱亲朋的心灵创痛。
  虽然当医生总要面对死亡,去Hospice当义工还是给我许多感受。我原来一直以为,当医生很苦,当艺术家比较幸福。因为艺术家有梦,梦里没有死亡。可是,现在我却以为,能给暮年的人和临终的人一个梦,让他们平静安然地往生,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作者:施雨
  美国老人扎堆儿做善事
  珍妮是我的朋友,她总是神清气爽,身体健朗,心态平和,我觉得这些应该归功于她经常参加慈善活动。
  十年前,珍妮为了摆脱失去老伴的阴影,选择到附近医院做志愿者,帮助癌症病人。但她所负责的癌症病人不仅不感谢她,反而对她非常挑剔,遇到小事,都苛刻地指责她。
  她本来就因失去亲人而沮丧,心情变得更加糟糕。珍妮跟她的慈善组织说明了情况,很多志愿者都跟她介绍自己的经验,告诉她如何有效地做善事,增进身心健康,避免对自己和他人有负面影响。
  珍妮学会了让慈善活动很好地为自己的健康服务,并且继续做了20年的慈善活动。美国许多老人都像珍妮这样热衷慈善活动,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首先,寻找最适合帮助的对象。有些活动可能会让自己触景生情、带来负面情绪,就不要参加。做自己能够胜任,并且完成后能有愉悦和成就感的事情。力不从心了要赶紧放弃,不要有内疚感。做完善事后,要用心体会做善事的过程。
  其次,最好帮助陌生人。很多学者认为,帮助陌生人比帮助熟人好,不会勉为其难,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被帮助的对象最好和自己有共同的健康问题或者其他相似的兴趣和经历,这样容易沟通、分享,对双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2)
再次,要尽量在慈善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网。通过相关的社团参加慈善活动,遇到问题时,志愿者之间能互相联系、讨论和互相支持。同时,老年志愿者还要尽量和被帮助的人形成良好的一对一的关系。美国慈善机构研究表明,建立起个人关系的志愿者,与那些没有建立起关系的人相比,得到的益处更多——疾病带来的自卑感减轻、自尊心增强、身体的疼痛感降低,活力增加。
  最后,老人宜频繁地做善事。很多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慢性病患者,每周至少做两个小时善事的人,比每年只做一次慈善活动的人要健康许多。
  作者:华莺
  做善事减轻病痛
  有美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经常参加慈善活动的老年人,消极情绪明显减少,疼痛感明显减轻。
  我最初接触他们是在我们公司。每年3月,我们公司都开展慈善活动,在公司工作过的老年人都爱参加。他们在公司一楼的大厅里摆小摊,出售旧书和自制手工艺品,为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和早产儿筹集治疗款。我曾经在午休时,买过他们编织的手链。每次,他们都对我表示真诚的感谢,眼睛里流露出异常的喜悦。这让我顿感轻松、愉悦,带着美好的心情去完成下午的工作。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生小孩,我到医院去探望时看到这个小男婴戴的帽子上绣着“MARY”,我好奇地问护士:“为什么要绣着女孩儿的名字?”护士笑答:“这是附近的老年公寓捐赠给医院的婴儿帽。有些老年人喜欢在自己做好的帽子上绣上自己的小名,让这个孩子知道,他戴的第一顶帽子,是一个叫MARY的老奶奶做的。这是老人对新生命的一种寄托。”
  还有一年情人节,我去看望住院的同事,刚进医院大厅,就听到欢快的音乐和歌声。闻声望去,在电梯口旁边有四位老先生一边演奏,一边表演四重唱。
  原来,他们是自愿到医院来,为那些情人节不能回家的病人和忙碌的医务人员送去温馨的祝福。来来往往的人都被他们感染,每个人都露出笑容,他们给整个医院带来快乐,音乐和歌声交织在一起,暂时驱走了沉闷和感伤。
  我曾经和这些积极参加慈善活动的老人聊过,他们很少有孤独感,当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感谢时,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用,依然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些长期参加慈善活动的老人,转移了注意力,不是总关注自己的疼痛,病痛对其折磨相对减轻了许多。无论是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的老人,甚至是被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折磨的老人,长时间参与慈善活动,生活都会因此变得更充实、更快乐。
  作者:华莺
  落寞老人别当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坐领江东后,举贤任能,纳听谏言,特别是重用和爱护有功的大臣。如对吕蒙,不但大加封赏,而且在其患病时,还亲临探视,悬赏求医,因此君臣同心,屡获大胜,巩固了东吴政权。但是,到了晚年,孙权与以前“判若两人”。他刚愎自用,信任奸佞,大开杀戒。临终前两年,听信谗言,令陆逊不堪羞辱而死。
  孙权缘何如此?是因为他到了老年出现了心理障碍。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会有失去指点江山的落寞感,情绪也会变得反复无常,思想变得僵化、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甚至还会无端猜疑。 。 想看书来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3)
老人们应该吸取教训,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心理变化,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调节: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遇事不要固执己见,回头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思想落伍了,别人的意见是不是更合理,自己的思想要与时俱进。
  拒绝猜忌对别人不要无端猜疑,要相信别人对自己是尊重爱护,不能要求太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聚会和健身活动,消除孤独感和游离感。
  要服老,要示弱“老夫不提当年勇”,在青年面前,就是要“自愧不如”,学会服老示弱,并高兴地看着他们不断进步。当心情暴躁时,要立即加以克制,以顽强的意志把火熄灭,把气门芯拔掉,以免做出糊涂事。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记者时仲省
  “公岁”让老人变年轻
  现在,人们在谈到老年人的年龄时,有一种幽默的说法——“公岁”。比如,当问起一位76岁的老先生高寿时,有人就会接腔:“还正当壮年哩,才38公岁!”大家会心一笑,本人也乐呵呵,仿佛真的年轻了似的。
  大家心里清楚,“公岁”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但这却是周恩来总理“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