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黑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东黑血-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显。
  面对自己战势如虹,以色列想乘胜出击收复失地,并不想受联合国“停火令”的束缚。但联合国在颁布“停火令”之后随即派出了调停者——瑞典红十字会的贝尔南多伯爵。联合国希望以调解的方式结束战事,但这个想法最终还是流产了,和平使者贝尔南多伯爵最终没能完成他的使命,倒在了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枪弹下。
  贝尔南多伯爵一死,阿以双方战事重开。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停火令”,命令国防军向*军队发起进攻,巴勒斯坦战争进入到最后的决战期。战事又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阿方始终无法逆转不利的局面,形势更是日益恶劣。反观以军,“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接连打下来,以色列胜话局已定。在1949年的开春,阿以双方再次停战谈判。经过半年时间的谈判,终于,巴勒斯坦战争在1949年7月宣告结束。
  对于阿以间的战事美国一直紧密关注着。在巴勒斯坦战争尚未爆发前,也就是在双方小打小闹的时候,美国内部也经历着对该地区的观望、犹豫期。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其内部的意见就很不统一。马歇尔、艾奇逊、乔治?凯南,这些杜鲁门的左膀右臂都不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而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意见也是如此。与他们相反的,白宫总统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和戴维?奈尔斯则是极力赞成。各执一词的两种意见让杜鲁门摇摆不定,无法当机立断。
  当然了,从表面来看,美国当局对犹太国还是表现了支持的态度。杜鲁门就曾秘密会见过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魏兹曼,向他许诺自己会在以色列成立的时候承认这个犹太国家。果然,后来的杜鲁门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虽然杜鲁门也曾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摇摆难定,不过随着以色列立国的期限日益迫近,原本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变小了。再到后来,巴勒斯坦战争爆发,战事到了最后犹太人胜利在望,美国已经不再讨论支持与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今后以色列的战略利益问题上。
  分析杜鲁门最终还是承认以色列国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为了想得到美国犹太社团的支持就必须如此。另一方面,他也是出于对中东的战略布局考虑,为未来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政策布下了一颗棋子。当然了,我们也不妨认为杜鲁门是因为同情欧洲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只能感叹*人没有犹太人那么好的运气,美国的人道主义没有惠及他们。
  当以色列国成立,整个中东也从此进入翻天覆地的新局面,而世界格局也被重重震动了一下。在美国承认以色列国不久后,苏联也随即表态承认以色列国的合法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将*人的国家变成了犹太人的国家的过程中,真正起了卓越“贡献”的英国倒在这个时候不动声色起来。也许是因为美国在支持以色列这件事情上盖了自己的风头吧,自己没少出力但却没讨到好处让其免不了心生落寞。因为英国的沉默,西欧各个国家也很是识相,都静静在一旁观望。在阿犹爆发激战后,各国又是各显其态,各种面目表露无疑。
  不管怎么说,犹太民族的愿望最终还是得到了实现,可这也意味着*人由当地的主人沦为了连生存都艰难的难民,而阿以之间则更是开始了永无宁日的对抗。
  以色列是立国了,但潘多拉魔盒也被打开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想在中东立足就必须选择一个保护伞(1)
以色列国是立起来了,但前景却不容乐观。在其宣告成立的第二天,来自周遭*国家的围攻就蜂拥而至,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个重生的犹太国家也面临建国后的首次考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战争中艰难获胜,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存空间,让自己在中东好好立足,当务之急就是选择好自己的保护伞。
  想来,以色列政府中亲美势力庞大,美国也很在意自己在以色列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要建立亲如弟兄的关系倒不是什么难事。不过以色列思前想后还是觉得不要太过紧跟着美国为好,国际政治中的决定因素是永恒的利益,一颗红心多种准备也不是什么坏事。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苏联的势力也是非同一般,以色列权衡利弊之后,觉得万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毕竟多一个大国支持自己,自己就多一份保障。因此,以色列试图左右逢源,奉行“均衡外交”的政策,游走在美苏两国之间。
  可是随着冷战格局逐步形成,美苏竞争日益白热化,左右逢源的策略越来越不太好用了。于是,以色列的天平渐渐倾向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更是成为以色列制定外交政策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
  其实,在冷战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以色列的“均衡外交”政策还是适应时势的。以当时的中东地区来说,英法两国的传统势力已经是每况愈下,削弱严重。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他们都纷纷整合自己的资源,缩小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地区。当然了,尽管是有收缩,但英法两国仍旧对*国家影响巨大。面对这样的环境,美、苏想要逐鹿中东,也还是要环顾左右而言他。最主要的,在美苏冷战伊始,话他们对抗的主战场还不是中东,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均衡外交”还是适合大环境的。
  在开始的时候苏联和东欧各国政府对巴勒斯坦分治是支持的,在以色列建国后也给过一系列的帮助,这些都让以色列感激涕零,于情于理它是不能放弃这些大有实力的支持者的。
  以色列奉行“均衡外交”政策也是考虑到了发展问题。以色列国是建立了,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能让自己快速运转和发展起来。在当时,以色列的建国者当中很多都是来自东欧和西欧的移民,他们觉得如果能有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入本国,那对于提高国力无疑是件好事。因为他们本身对苏联和东欧就颇具感情,所以对他们而言能与这些国家搞好关系,就能顺利让这些国家的犹太人移民以色列,造福以色列。
  另外,以色列之所以会那样做与大国对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也有关。在各国政府眼里,自己即是个香饽饽又是个烫手山芋,各国都想吃一口可又怕被烫着。实际上,在以色列建国初期,大国到底该拿这个国家怎么办,亲疏远近如何拿捏分寸它们也是心里没数。像英国,在它撤离巴勒斯坦的那刻起就与以色列陷入僵局。而苏联呢,它心里清楚以色列有亲西方的情结,所以在支持其之余也是顾虑重重。说到美国,它与以色列也不是铁板一块。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某些做法曾经引起美国的不满,尽管它表面上是以色列的强大后盾,但它也从未放松过与*世界搞好关系。
  大国的态度让以色列不安,它唯有处处讨好,“均衡外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以色列在中立的位置上并没有逗留多久,世界格局的变化让它不得不做一次艰难的抉择。20世纪50年代,美苏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以色列再也无法自如游走于两国间。咄咄逼人的国际形势,第一次让以色列感到了选择的不易。该如何割舍呢?

4。想在中东立足就必须选择一个保护伞(2)
以色列快速过滤了一遍选择名单,法国、苏联、美国,这都是些比较靠谱的可选对象。
  以色列会想到法国是有原因的。一度以色列的左右逢源术让美国心生不满,所以美国常常会在以色列向自己求援时不予理会。出于对自己安全利益的迫切考虑,以色列只得转向法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寻求援助,而法国也确实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出手相助过。以色列会想到苏联,是因为苏联从未放弃过要将自己纳入它的阵线,加之苏联的实力也是实实在在地在那里摆着,自己当然是不能不考虑。至于选择美国那更是不用多说即能明了的事情。
  就在以色列犹豫不决的时候,美、英、法三国及时发表了《三国宣言》,向以色列抛出了橄榄枝,示意它可以参加一个地区性的联盟。以色列如获至宝,登时不顾苏联的威胁,牢牢抓住了这救命稻草。
  当然了,所有的关系都不是牢不可破的,以色列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可那时的外交转型却也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更是要妥善处理。
  从1950年开始,以色列和苏联的关系呈明显恶化趋势,苏联对以色列一边倒地支持美国的立场非常不满意。在1952年和1953年,苏联国内接连发生了两起犹太人被捕事件,这也让本已脆弱不堪的两国关系更加交恶。1953年2月,苏联驻以色列使馆遇袭,苏联政府盛怒之下宣布与以色列断交,这也将以色列完全推进了西方国家的怀抱。
  当苏联和自己彻底撕破脸皮后,以色列更是积极努力寻求和美国结盟的一切途径。在美国方面,鉴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东形势,同时也是在美国犹太人和美国犹太院外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以色列与美国的外交联盟终于建立了起来。
  这个联盟的建立也算得上是不容易。在当时,美国对以的政策基调基本上是维护以色列的政治经济稳定,竭力促成以色列与*国家之间分歧的和平解决,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向双方提供经济、政治上的帮助。基于这一原则,美国和以色列的结盟关系变数不断。即便两国是同盟了,但两国的关系也依然是既亲密又冲突不断的。
  在1953年,艾森威豪尔当上美国总统以后,其对外扩张的重点放在了英国撤离后的中东。美国希望能利用*人来牵制苏联,如此一来,美国就得遏制以色列向*国家的扩展,以此求得在*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平衡。在该年的7月,以色列提出要将外交部设立在国际共管的耶路撒冷,殊不料却遭到了美国的反对。随后,以色列打起了将约旦河截流,然后在停战线建立一个水力发电站的主意,这件事最后也在美国的阻挠下黄了。1954年,以色列试图分化挑唆埃及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最终却被美国识破,两国关系一再恶化。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美苏两国联手,强迫英、法、以三国与埃及签订停火协议,最终以色列被迫撤出了西奈半岛,此事使得美以关系滑落至低谷。
  但两国间终究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终不会渐行渐远的。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美以关系得以缓和的转折点。当时,*民族主义“弃美投苏”,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只好转过头来拉拢以色列。尤其在肯尼迪就职总统后,他就曾亲口向梅厄夫人保证以色列的安全,表示以色列一旦遭到入侵,美国将全力支援。

4。想在中东立足就必须选择一个保护伞(3)
美以关系的全面回升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冰封多年的两国关系,在美国的积极主动下解冻。从1961年开始的5年中,美国将大量包括坦克、战斗机、鱼雷艇等在内的进攻性武器运往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还给予了以色列大量的武器,并在人力上给予支援。当然,美国的这些“和解的诚意”,也使得埃及、伊拉克、叙利亚、也门、阿尔及利亚等国与之反目,甚至是断交。
  美国对以色列的过分偏袒让其与*国家的关系如履薄冰,后来的总统尼克松显然是意识到了这点,在他上任后便将中东政策做了些许调整,但基本上尼克松仍秉承了肯尼迪对以的态度。在其任内,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购买武器的信贷,金额高达5亿美元。而尼克松政府对以的军事物资援助也是有增无减。就在随后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也是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当然,为了自己的全球战略,美国也在促成以色列与*国家的和谈。
  美以关系的真正飞跃是1988年《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签订后,至此,以色列成为了美国的“非北约盟国”。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的发生也是有原因的。在此之前,伊朗的一场*革命使得美国在那里苦心经营的亲美政权倒台,美国的中东战略也为此受到重创。与此同时,苏联盛气凌人的势态也让美国感到了压力所在,那时的美国深深体会到以色列的重要性。
  美国恐怕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势利的国家了,对它来说朋友等同于利益,而它界定朋友和敌人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以色列是幸运的,在美国的战略版图里它所处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样的关系使得它可以依靠着这棵大树,可以心安理得地成荫于这强大的保护伞下。
  当然,受人庇护就难免要看人眼色,这滋味也不好受。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中东的政策变成了“东遏两伊,西促和谈”。一方面,美国要遏制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势力扩张,一方面它也要促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谈。美国为达到目的,不惜以给以色列的贷款作为要挟的筹码,以色列纵使不满也无可奈何,谁让自己拿人家的手软呢。
  以色列虽感到不舒服,但它心里也明镜似的。它清楚自己在美国中东战略中的分量,美国还需要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其防范中东地区的*原教旨主义,对付恐怖主义和地区*激进势力。虽然美国会对自己施压,可只要离不了自己就还会让它托庇其下。
  以色列想的没错。在1 7年的时候美国国家安委会发表声明:“要实现中东地区的全面和平,就要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与幸福。这些都为美国的中东利益所在。”美以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加深了。“9?11”事件后,美国为了拉拢*国家加入反恐的队伍,它就阿以和谈问题向以色列施了压,美以关系虽一度紧张,但随后美国又对以色列报以微笑,称赞其在巴勒斯坦的“反恐”举动。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以两国更是精诚合作,关系也得以进一步深化。
  不难推测,以色列在未来美国中东战略中的地位只会高不会低,这个保护伞以色列看来是选对了。
  

5。不能得罪美国(1)
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曾说过,以色列要想在中东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援助,所以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底线是不能得罪美国。一句“不能得罪美国”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美以两国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主仆吗?想想看,既然不能得罪,那就得好好哄着,那不免就得唯其马首是瞻,那不是主仆又是什么呢?也有一位美国官员是这样说的:“以色列并不是多数人眼中的华盛顿的走卒”。那到底美国与以色列是什么样的话一种关系呢?
  前面已经说过了,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是处在敌视的*国家的包围中,可以想象在这种境遇下的以色列是何等的不安。那时的它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找一个强大的后盾,而美国则是它的不二选择。当然,这个选择的过程也经历着观察、犹豫、磨合,关系虽几度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但最终两国还是走在了一起,这是彼此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磨合后的结果。
  最初,以色列一眼看上的是美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另外,犹太社团在美国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些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对他们国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这些都为以色列向美国靠拢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国家安全是以色列的头等大事,可保证安全哪哪都需要钱,而这些问题的得以解决美国当记头功。如果说,以色列立国美国担当的是助产士的角色,那在此之后它则转变成了以色列的守护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美国的援助,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