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1856年的时候,法国最早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权力。而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也使得埃及欠上了一笔巨额的外债。到了1869年,苏伊士运河虽然全线贯通,但那时埃及的财政已然不堪重负。最终,到了1875年,埃及政府不得不将其名下的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低价卖给了英国。在当时,虽然法国拥有苏伊士运河股权的52%,但由于法国的股票是法国的私人所有,比较分散,而英国的股票则全是英国政府持有,再加上英国在运河区内有驻军,所以英国相当于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实际最高控制权。
将运河股票贱卖了的埃及政府终究还是资不抵债,一年后还是无奈宣布了财政破产。而由此,英、法两国也趁机掌管了埃及的财政大权,由英国管理埃及的收入,法国管理埃及的支出,两国双双将其经济命脉牢牢掌控在手中。至此,埃及实际为英法两国所控制,埃及总督不过一个傀儡罢了。
作为埃及“生命线”的苏伊士运河,同样也是英法尤其是英国赖以维护全球利益的“生命线”。掌控“生命线”的两国通过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在运河区设立的运河总管理处,专门负责运河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司还派遣了驻开罗的代表,他们可以随时和埃及政府直接联系。就这样,埃及12万民众用累累白骨筑垒而成的苏伊士运河,那个本该属于埃及人民的聚宝盘,其财富最终却大部分收入了英法两国殖民者的囊中。
沿苏伊士运河的两岸是一条长104公里、宽公里的军事基地,那里也正是英国的驻军所在。在运河上随风飘扬的国际苏伊士运河的旗帜,分明宣示着那里“国中之国”的地位。在1936年,英国假意为埃及的“安全”着想,让埃及与自己签下了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条约中白纸黑字写着“英国军队享有在运河区的驻扎权”,亚历山大港是大英帝国的军港。如此,苏伊士运河不仅是英国经济利益的输送点,也成为了英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可堪称最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此的军事基地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运河区内,那时最多驻扎过15个师的陆军、65个空军中队和在东地中海的皇家海军舰队,是英国在东方作战的大本营。 。 想看书来
2。没有话语权的运河(2)
说到此,苏伊士运河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了,那不难想象当纳赛尔要从这里下手治埃及的“病”时将会激起多大的浪。况且,在苏伊士运河除了已盘根错节百余年的英法外,新崛起的霸主美国也是虎视眈眈,埃及的盟友苏联也不免会“好意”关注。事实上,在20世纪的50年代里,苏伊士运河已经成为中东最抓人眼球的地方,那时大国在中东的竞逐,主要也是对苏伊士运河的争夺。苏伊士运河已经是各国在中东矛盾的新焦点,关系到美、英、法及埃及的利益,也关系到苏美间在中东的利益。
不管苏伊士运河对于他国的战略利益是何等重要,对埃及自己来说,除了利益外更重要的还关系到主权问题。自二战结束后埃及人就要求英军撤出运河区,尤其是七月革命胜利后,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委员会就开始与英国谈判,并派兵袭击过在运河区的英军。经过一番车轮战,最后英国被迫于1954年在《关于苏伊士运河区军事基地的协定》上签字,同意废除1936年的《英埃同盟条约》,并在两年后全部撤离驻埃英军。
纳赛尔算是打了漂亮的一仗,不过他的心里也很清楚,现在埃及对苏伊士运河还是没有话语权,因为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然掌握在英法殖民者的手中。于是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修建阿斯旺水坝。
对于这个工程,用埃及人自己的话说,这是埃及的一项足以媲美金字塔、苏伊士运河的壮举。一旦阿斯旺水坝工程完工,它将使埃及的灌溉面积扩大6000多平方公里,每年发电100亿度,国民收入增加四分之一,可见修建此工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另外,纳赛尔决心兴建水坝还有一个原因,他也是希望通过此举消除埃及人长期在殖民压迫下留存在骨子里的自卑感,振奋埃及人的自强情绪。
不过,这项对埃及人民是福祉的工程并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认可。首先美国人就表示自己不会支持这项工程,英国人也持反对意见。但这些对纳赛尔来说无关紧要,是的,埃及自己要修阿斯旺水坝这关别人什么事?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修建阿斯旺水坝的关键问题是至少13亿美元的资金,为此纳赛尔向美英两国和世界银行提请贷款。通过外交交涉,最初美、英同意提供给埃及约2亿美元的贷款金额,而世界银行也答应放款亿美元。不过,仅这些还远远不够,修建水坝的资金缺口还很大。于是纳赛尔转身向苏联这位盟友求援,没想到苏联不仅爽快答应了,而且还应允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金额:11亿美元。这个贷款额度不仅让埃及喜出望外,更让美英两国跌破眼镜。
至此,从表面来看修建阿斯旺水坝最大的难题算是解决了。但事实上呢,还有数不清的变数充斥其中。
1955年7月19日,美国突然语出惊人称埃及经济已经破产,并宣布“停止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随后,英国和世界银行也相继撤销了贷款。让埃及雪上加霜的是,苏联也暂时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一时间,阿斯旺水坝的修建计划面临流产。
英美的出尔反尔其实是事出有因的。
在此之前,埃及一直极力反对为英美所利用的《巴格达条约》。在纳赛尔眼里,《巴格达条约》于*世界的团结毫无益处,反倒是给西方野心家掌控*世界开了方便之门。为了对抗《巴格达条约》,埃及与叙利亚、沙特、也门这些国家分别签订了双边和多边防御条约。不仅这样,埃及还拆英美的台,支持约旦不参加《巴格达条约》。正是在埃及的鼎立相助下,约旦解除了曾在本国大权在握的英国将军约翰?格拉布的陆军参谋长之职。为此,英国在约旦的势力受挫,英国自然将帐算在埃及的头上,而埃及与英美之间已有的矛盾更加深了。
另外,在1955年2月的时候,以色列军队向埃及的兵营发动了进攻,摧毁了加沙地带的埃及陆军司令部,这是自巴勒斯坦战争后埃以之间发生的最严重的冲突。这次冲突对埃及震动很大,埃及明显意识到自己在军事方面的薄弱。为了弥补军备的不足,埃及先后向英、法、美提出购买武器的想法。面对处处与自己作对的埃及,英法美三国有的只是满腔的怨恨。特别是美国,埃及反对《巴格达条约》,让自己伸向中东的手受阻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埃及在英法美那儿碰了壁,只得求助于苏联。苏联经过再三权衡,为了不公开与西方对抗,它假手捷克让其帮助埃及达成心愿。于是,后来我们就看到捷克与埃及签订了军火贸易协定。为此,埃及通过捷克在苏联那里得到了战斗机、轰炸机、坦克、大炮、潜艇、驱逐舰等等价值2亿美元的武器,购买这些武器的资金则来自埃及未来12年内的棉花。军火贸易让埃及和苏联的关系如日中天,自然也引来了英美的强烈不满,来自英美两国当局的抗议警告之音不绝。
种种这些因素都是英美两国向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提供资金援助的拦路虎,尤其是埃及投入苏联怀抱这一举动更是大大地触动了英美的神经。到了1956年5月底的时候,美国就援助修建水坝的问题再次向埃及提出了政治条件,要求埃及以后不许再购买苏联的军火,但这一要求遭到了埃及的拒绝。恼羞成怒的美国再无耐性,于7月19日正式宣布退出埃及阿斯旺水坝的修建工程。美国是想以此给纳赛尔一个下马威,等着纳赛尔向自己求饶。美国的做法也正合了英国首相艾登的意,他以为如此一来纳赛尔在埃及将威信扫地,说不定能趁此铲除他。于是英国也紧随美国其后,抽身离开。
英美两国的举动激怒了纳赛尔,纳赛尔当即发表演讲,表明埃及“不会向美元或武力屈服”的态度,也警告英美,埃及将会“让西方大失所望”。
果然,“让西方大失所望”的事情在几天之后,也就是在7月26日埃及革命4周年纪念日那天发生了。在那一天,埃及将之前的怒气全部还报给了英美当局,纳赛尔激动地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运河的所有收入将用在阿斯旺水坝的建设当中。当天,纳赛尔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管了运河公司。
纳赛尔,这位使埃及国威重振的民族英雄,终于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掀起了滔天巨浪,而苏伊士运河这个火种随后也引燃了中东的熊熊战火。
。 最好的txt下载网
3。收复运河:一石激起千层浪(1)
埃及收复运河的举动不啻是个晴天霹雳,西方世界都被惊着了,尤其是英法两国,对它们来说埃及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一记重勾拳。运河被埃及国有化,不仅意味着英法将丧失运河的股权收益,而且如果运河的通行不再为自己所操纵,那一旦埃及有中断东西方交通的举动,对两国经济的打击则是首当其冲的。
长期以来,苏伊士运河就是英国建立和维持它的海外霸权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一直就被西方殖民者用来为自己谋求战略利益和榨取巨额利润。通过运河的运输,亚洲国家的大量物资被源源不断掠夺入殖民国家的口袋,而它们也将自己的商品倾销至这些国家。另外,西方国家从中东掠夺的石油和石油制品也要经过运河运往西欧。其中,像英国维系自身经济运转的进口石油,绝大部分就是靠苏伊士运河输送的。可以说,苏伊士运河是中东石油综合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而言,苏伊士运河就是自己的“大动脉”。如今纳赛尔要割这些国家的“大动脉”,无疑是要放它们的血。
就在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当天,英国首相艾登正在伦敦的官邸举办宴会,宴请的嘉宾是伊拉克的国王费萨尔和首相赛义德。当晚,宴会上的嘉宾三三两两都在议论埃及的事情,尤其是艾登,他洋洋得意地向宾客们描绘纳赛尔将因失去西方援助而要垮台。殊不知就在这时,秘书悄悄交给了他一封关于运河国有化的急电,登时艾登瞠目结舌。
这可真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幕,英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艾登看来,运河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对他们乃至是整个自由世界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他也哀叹纳赛尔给英国造成了自1940年以来的最危险的局势。
得知危情的英国内阁旋即开会商讨对策。艾登气势汹汹,主张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教训一下纳赛尔。但现实问题马上就来了,首先是英军当时没有足够的兵力做后盾。另外,假设运河一旦被埃及方面卡断,以英国国内目前的石油储备,正常供给只够保证3周的消耗量。但如果双方一旦交战,那恐怕只够勉强维持一周时间的。即使形势比人强,艾登也只得无奈将发兵的念头暂且放下,按捺住满腔的怒火给埃及发去了一份“抗议”照会。但结果埃及方面不予理会,依然故我。
与此同时,法国政府也是惊惶失措,与英国同样惊呼埃及的行动造成了“严重的局势”,还叫嚷着西方必须使用武力还以颜色。
表面上英法两国是张狂逼人,可实际上已是外强中干,力不从心了。不过利益受损,在暂时无法用军事打击解决时,它们也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埃及很快发现自己在英法的存款被冻结,运河公司的资金也无法动用了。另外,英法的商船在政府授意下一同拒绝交纳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用,它们也停止购买埃及的棉花,妄图以此伎俩打击埃及经济,让纳赛尔做出让步。
埃及的做法在美国白宫也同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听到埃及收回运河的消息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接着马上考虑其是否会给中东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艾登联系自己表达了要用武力教训纳赛尔的意见时,艾森豪威尔当即强调武力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建议通过联合国来解决此事。为了劝说英法放弃使用武力,在1956年7月28日,艾森豪威尔还派出了美国副国务卿帮办罗伯特?墨菲参加伦敦的三国外长会议。另外,为了表示支持英法,美国也冻结了埃及政府和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在美国的资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收复运河:一石激起千层浪(2)
尽管艾森豪威尔对英法意欲使用武力持保留的态度,但他还是给自己留了回旋的余地。在三国外长会议时,抵达伦敦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艾登转交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封信。尽管艾森豪威尔在信中还是一再强调谈判的重要性,但也表达了“并非不能使用武力”的态度。
英、法、美三国经过一番磋商,彼此心里都有了谱。像艾登,他的心里就没有放弃使用武力的想法,当然他也是有所顾虑的。所以,在三国会议休会午餐时,艾登找到墨菲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希望如果英法同埃及真的开战了,拜托美国一定要看管好那只“熊”,他最顾虑的就是和埃及处于蜜月期的苏联了。除此之外,如果英国有需要,也希望美国在石油供给上支援一把。
英法的如意算盘是拉上美国一同对付埃及,可美国的态度却是耐人寻味的。不错,对埃及施加压力美国是必须要做的,但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打击英法在中东的势力,继而取而代之,不是一箭双雕的事吗?美国一直强调是要“和平”解决运河问题,它希望设立一个国际机构来管理运河,对此设想,美国方面还通过驻苏大使秘密向克林姆林宫建议过,它认为此做法是最符合美苏两国利益的。由此可见,美国不是真心要帮助英法恢复其在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它是想通过在自己掌控下的国际机构来控制运河,以图其利。
8月2日,英、法、美三国针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一事发表联合公报。公报以苏伊士运河具有国际性质为借口,反对埃及的决定。同时,公报还提出将于8月16日在伦敦召开包括美、苏、英、法、埃及等在内的24国会议,企图制造国际管制苏伊士运河的局面。
针对英法等国的威胁和叫嚣,纳赛尔无所畏惧,他表示埃及反对国际管制苏伊士运河,并拒绝参加伦敦会议,而埃及收复运河的立场也不会改变。埃及的做法也得到了一些国家的声援。苏联、*德国、匈牙利等等,这些国家的政府也相继发表声明支持埃及的举动。在中东的*联盟也表示支持埃及的行动,并要求西方国家停止对埃及的威胁。
24国会议如期在伦敦的兰开斯特大厦召开。出席会议的只有22个国家的代表,埃及自然是不在其列,另外,希腊由于自己在埃及的特殊利益也不愿牵涉其中。接下来的几天中,参会各国各抒己见。其中,将苏伊士运河交由国际共管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反对的只有苏联、印度、印尼和锡兰这四个国家。
最后会议决定,由美国、澳大利亚、瑞典、伊朗、埃塞俄比亚五国的代表,共同组成一个“五国委员会”去埃及充当说客,说服纳赛尔接受国际共管的方案。结果不难想象,这群说客最终是无功而返。作为“国际共管”的积极倡议者美国,自然不甘心方案流产。不久,它便耍了个换汤不换药的把戏,给国际共管换了个名头,叫“苏伊士运河使用